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类宗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乔治·,爱略特,人类宗教,道德观
人类宗教论文文献综述
马清娟[1](2014)在《《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乔治·爱略特的“人类宗教”道德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爱略特被称作是19世纪英国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其创作的作品采用个性化的女性角度引导当代女性进行思考,指出了女性探索的方法。她提倡的思想引导在《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小说描写的主人公麦琪当在亲情与爱情面前做出抉择时,她选择亲情,这些都反映出作者认为的道德理念和人本宗教的思想,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和温柔都通过麦琪表现出来,以人本宗教为基础的女性道德及其具有的人格吸引力都借助麦琪的死而显露,这(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4年20期)
郝洪[2](2014)在《论乔治·爱略特的人类宗教道德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爱略特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她熟谙所处年代的各种哲学思潮。并且对所处社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根据自身的经历和对宗教的理解。形成了她自己的宗教观—人文宗教。她宣布放弃基督教,并在作品中反映出对基督教的怀疑态度,同时却自认为不是无神论者,不反对基督教中的合理成分。在道德方面,爱略特不论在小说中还是个人生活中都表现出对传统道德规范的蔑视与反叛,但同时她又常常颂扬并在行动上顺从传统道德准则。(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4年01期)
朱晓曦,余佳家[3](2013)在《人类宗教信仰中的恐惧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的宗教信仰由原始时期共同的鬼神信仰与祖先信仰开始不断发展演变,并衍生出许多不同的宗教体系。在西方主要表现为基督教这一统一的宗教体系,在中国则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宗教体系。然而,不管外在宗教形式如何变化,产生宗教这一信仰体系的人类内在的心理指向,即恐惧心理是唯一不变的。本文从不同宗教的信仰仪式出发深入分析隐藏在仪式背后的人类内心的恐惧感。(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3年26期)
关文义[4](2013)在《费尔巴哈人类宗教思想观照下的中西方龙的形象及文化内涵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费尔巴哈的人类宗教思想认为所有的神的形象及其内涵都是人类自身的创造,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同时构建了理想的人与自然以及人际关系的模式,并假托神祗言传身教,借此规范世人。按照他的逻辑,龙形象及其文化内涵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异同,便是中西方的人在社会规范中对价值伦理诉求的异同。(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3年13期)
魏德东[5](2012)在《人本与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一个世俗的时代,也是一个神圣的时代。当现代化的潮流席卷整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发现,宗教不仅没有因此而衰弱,反而在现代化过程中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影响现代社会的重要力量。 就当代世界的宗教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两大型态,一是神本型宗教,二是人本型宗教(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2-06-19)
王雷泉[6](2011)在《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当宗教自身成为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发生了问题。"这段话,是我1993年7月参加河北赵县柏林寺首届"生活禅夏令营",在开营式上代表学者致辞中所言。所谓"宗教问题",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文化语(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1年09期)
于光[7](2008)在《“人类宗教与社会发展:心灵与世界公民”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2008年6月23至24日,由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教研究中心主办,香港全球文明研究中心协办的"人类宗教与社会发展:(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08年04期)
戈小玲[8](2005)在《自我牺牲·精神再生·人类宗教》一文中研究指出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小说创作的高峰期。狄更斯、萨克雷、乔治·艾略特被称为这一时期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乔治·艾略特以其独特的道德关怀被誉为英国小说伟大传统的发展者。她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人生和社会道德的关注,体现了她作为小说家的博大胸怀。 乔治·艾略特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她从小就广泛阅读并认真严肃地思考问题。由于勤奋好学,乔治·艾略特掌握了多种语言并因此得以涉猎各国文化和新潮思想。她翻译了德国斯特劳斯的叁卷本巨着《耶稣传》和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乔治·艾略特目睹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发展和繁荣,并敏锐地感到在这虚华背后的社会现实:道德标准下降,资本家唯利是图,工人生活苦不堪言。乔治·艾略特意识到道德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公德、保证国家健康进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她的小说中无不渗透她的道德思想。本文以乔治·艾略特的生平和她的前期的叁部着作:《亚当·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和《织工马南》为对象,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其道德观。 首先,乔治·艾略特将乡村中的普通劳动人民作为她道德关注的对象。她致力于描写远离城市喧嚣的普通人们的命运。乔治·艾略特从小生活在乡村,她对村民们怀有深厚感情。她热爱他们的勤劳品质,肯定他们为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然而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他们被认为无足轻重而被忽略了。乔治·艾略特意识到他们的重要性并投身于描写这些被遗忘的人们。尽管如此,乔治·艾略特并没有美化他们;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她只是尽力毫不歪曲的反映他们的本质和真实生活。她书中的人物大都是乡村劳动者。乔治·艾略特不但真实地刻画了他们的外表,而且逼真地描绘了他们的心理活动。通过揭示人物的内心道德矛盾和斗争,乔治·艾略特表现了活生生的人物,提出了自己的道德思想。 每个人都会面临道德矛盾,关键是如何对待和处理。对于乔治·艾略特来说,放弃与克己是解决道德矛盾的关键。这并不是基督教意义上的放弃一切。基督教(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5-05-01)
申丽霞[9](2003)在《救世主——弥赛亚:人类宗教精神的期盼——从犹太教与基督教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救世主的观念是一切系统的人为宗教所具有的基本思想 ,早在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希伯莱的犹太教、印度的佛教中都有所表现。希伯莱民族在长期的苦难历程中萌发了救世主———弥赛亚的观念和说法。基督教直接承继了犹太教弥赛亚的思想 ,直接指出耶稣基督即是全人类的弥赛亚 ,更加强调了人类宗教精神拯救的效用 ,使得弥赛亚成为基督宗教的核心思想。(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03年01期)
金泽[10](2002)在《孔德在“人类宗教”中重建社会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德的实证哲学与他所倡导的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广为人知,但从宗教学的角度看,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他对当代和未来社会中的宗教的设想以及他对宗教功能的论述。孔德认为宗教过去一直都是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柱,在未来社会还要靠宗教来维持社会秩序,但是一种新宗教.即建立一个将人的情感、人本主义宗教化的“人性宗教”(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02年03期)
人类宗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乔治·爱略特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她熟谙所处年代的各种哲学思潮。并且对所处社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根据自身的经历和对宗教的理解。形成了她自己的宗教观—人文宗教。她宣布放弃基督教,并在作品中反映出对基督教的怀疑态度,同时却自认为不是无神论者,不反对基督教中的合理成分。在道德方面,爱略特不论在小说中还是个人生活中都表现出对传统道德规范的蔑视与反叛,但同时她又常常颂扬并在行动上顺从传统道德准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类宗教论文参考文献
[1].马清娟.《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乔治·爱略特的“人类宗教”道德观[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
[2].郝洪.论乔治·爱略特的人类宗教道德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
[3].朱晓曦,余佳家.人类宗教信仰中的恐惧心理[J].才智.2013
[4].关文义.费尔巴哈人类宗教思想观照下的中西方龙的形象及文化内涵比较[J].语文学刊.2013
[5].魏德东.人本与理性[N].中国民族报.2012
[6].王雷泉.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J].法音.2011
[7].于光.“人类宗教与社会发展:心灵与世界公民”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举行[J].世界宗教文化.2008
[8].戈小玲.自我牺牲·精神再生·人类宗教[D].南昌大学.2005
[9].申丽霞.救世主——弥赛亚:人类宗教精神的期盼——从犹太教与基督教谈起[J].宗教学研究.2003
[10].金泽.孔德在“人类宗教”中重建社会秩序[J].世界宗教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