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鉴别寄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寄主,锈菌,生理,小麦,基因,稻瘟病,条锈病。
鉴别寄主论文文献综述
田荟遥,蒋继志,侯宁,王兴哲,李成斌[1](2017)在《马铃薯致病疫霉生理小种鉴别寄主的组培条件优化及部分生理小种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含有R1~R11单基因抗性的一整套马铃薯组培苗鉴别寄主能整齐一致的生长,及时准确地用于致病疫霉生理小种的鉴定,本试验通过改变培养基部分成分的含量及选择不同转接时期对组培苗的培养条件进行初步优化。结果发现,当MS培养基中琼脂的量从7g/L增至10g/L时,可显着促进组培苗扎根及生长,同时降低了杂菌对11个鉴别寄主组培苗的污染,染菌率由30.56%下降至13.89%;将培养基中蔗糖的量从30g/L降为26g/L时适宜其中7个寄主组培苗的生长,而生长较慢的R1和R11最适的蔗糖含量分别为28g/L和27g/L时,生长较快的R3和R5最适的蔗糖含量分别为24g/L和23g/L;当从母株上剪取的组培苗每个茎段包含4片叶时,适合多数鉴别寄主的生长,而生长较快的R3和R5的茎段上最适叶片数为2片,生长较慢的R1和R11最适的叶片数为6片。另外,茎段长为3cm、培养时间为40d时,组培苗转接后恢复生长的能力较强。利用优化组培条件后获得的组培苗对2016年采自东北叁省的70株致病疫霉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优势小种为超级小种(含有11个毒性基因的晚疫病菌),出现频率为27.13%,在东北叁省中均有分布。优化后11个鉴别寄主的长势、叶片数量和大小均比较整齐一致,能及时用于致病疫霉生理小种的鉴定。(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史延丽,刘炜,李文强,沙蓉,杨向军[2](2016)在《宁夏稻瘟病菌致病型单基因鉴别寄主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4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103个稻瘟病菌株进行致病型研究,采用聚类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抗感反应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4个单基因系可划分成7个不同的抗病型,从24个单基因系中筛选出R BL1_C L(Pi1)、IRBLI_F5(Pii)、IR BL19_A(Pi19)、R BL5_M(Pi5)、IR BLZ T_T(Pizt)、IR BLB_B(Pib)、IR BL9_W(Pi9)等7个单基因系构成新的鉴别体系。103个菌株可分为40个致病类型,其中致病型N A 01占12.6%,N A 33占7.8%,N B01占9.7%,N C 01占11.7%,N D 01占12.6%,这5个致病型的菌株数占参试菌株的54.4%,属优势致病型,是对宁夏稻瘟病具有较好鉴别力的单基因鉴别寄主。(本文来源于《宁夏农林科技》期刊2016年10期)
朱翠娟[3](2016)在《中国芸薹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体系构建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是引起十字花科根肿病的致病菌,十字花科根肿病是危害十字花科植物的世界性病害,目前根肿病最有效的防治手段是种植抗病品种。但是根肿菌存在致病性分化现象,因此,对根肿菌生理小种的鉴定直接关系到抗根肿病品种的选育;明确我国芸薹根肿菌生理小种的类型和分布,才能选育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种防治根肿病。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鉴别寄主体系有Williams鉴别寄主体系和欧洲根肿菌鉴别体系。他们在我国应用有其局限性:首先,鉴别寄主系统对欧洲菌源生理小种的鉴别力较好,而对亚洲,包括中国的根肿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力较差;其次,在中国鉴别寄主获得和繁殖困难。因此,创建一套适合我国芸薹根肿菌的生理小种鉴别寄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致力于创建新的适合我国情况的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体系,即基于“黑与白”(发病与不发病)的“质”的鉴别寄主体系(有别于Williams鉴别寄主体系)和基于“阈值”(以某一病情指数划分抗与感)的“量”的鉴别寄主体系(与Williams鉴别寄主体系相似)。在寄主筛选上,对鉴别寄主体系的寄主数要求为4~6个;使用简便准确,对根肿菌的区分能力强。研究结果如下:1.鉴别寄主的初筛搜集了各类芸薹属品种一百多种,包括文献中对根肿菌抗性较强的品种,采集国内9个地区的根肿菌菌株,通过室内接种和病田自然接种试验探明寄主的抗感反应。初步筛选出具备鉴别寄主潜力的鉴别寄主为:B-CFH、B-HT、B-YQ、B-CL、B-QQ、B-FC、B-QG、B-HC、B-CF、B-CC、B-XY、G-11、B-60、B-DX和G-ZX等15个。2.“黑与白”鉴别寄主体系的构建“黑与白”即发病和不发病“质”上的区别。根据不同鉴别寄主与接种不同地区根肿菌的病情指数的堆积柱形图,鉴别寄主与不同地区根肿菌的聚类分析,从鉴别寄主的初筛中选出B-CFH、B-HT、B-CL和B-QG等4个发病和不发病“质”上有区别的鉴别寄主,创新构建出“黑与白”鉴别寄主体系。该体系理论上能鉴别出16个生理小种。结果表明,该鉴别寄主体系区分能力好。用欧式聚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在距离5.59时,将国内9个地区的根肿菌菌株归类为4大类;能将经Williams鉴别系统鉴定出的四川地区3个不同生理小种区分。“黑与白”鉴别寄主体系是基于“质”的差异,而不是“量”的差异,这与Williams鉴别寄主体系相比更具科学性,且判别标准一目了然,误差更小,可操作性更强。3.“阈值”鉴别寄主体系的构建“阈值”即以某一病情指数作为阈值,即“量”上的区别。本体系以病情指数DI=30作为阈值划分标准,即≥30为感病,<30为抗病。根据不同鉴别寄主与接种不同地区根肿菌的病情指数的堆积柱形图,鉴别寄主与不同地区根肿菌的聚类分析,从鉴别寄主的初筛中选出G-ZX、G-11、B-CC和B-XY等4个鉴别寄主,构建出“阈值”鉴别寄主体系。该体系理论上能鉴别出16个生理小种。结果表明:用欧式聚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在距离7.33处将国内9个地区的根肿菌菌株归类为4大类。该体系在阈值病情指数DI=30.0时,将国内9个地区的根肿菌菌株归为5类,能将经Williams系统鉴定出的四川地区3个不同的生理小种分为两类。4.鉴别寄主体系的组织病理学对“黑与白”鉴别寄主体系的进行抗感性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该鉴别系统所选品种可以清晰地展现出对不同地区根肿菌在组织结构上的抗感反应差异。随着寄主与不同地区根肿菌互作的亲和反应的强弱,表现出根部维管束和皮层组织破坏严重程度的强弱。这一结果显示“黑与白”鉴别寄主体系的4个鉴别寄主对不同地区的根肿菌具有特异的抗感反应,揭示了它们对不同来源地根肿菌亲和与不亲和的组织病理学机制,证实了其具备做为芸薹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宋美静[4](2016)在《我国大豆胞囊线虫群体致病性分化及其辅助鉴别寄主的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 Heteradera glycines)群体致病力多样性为出发点,分析了大豆胞囊线虫毒力表型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及遗传分化现象,从毒力表型层面分析了大豆胞囊线虫不同地理群体的致病性分化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3-2014年对来自我国大豆主产区的15个田间群体共82份土样进行胞囊群体密度的测定。结果表明,15个地区均有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在82份土样中有63份检测到胞囊,总检出率为76.83%。共鉴定出5个生理小种,分别是1号、2号、3号、4号和14号生理小种,1号生理小分布于江苏徐州、辽宁康平和山东济南;2号生理小种分布于黑龙江齐齐哈尔;3号生理小种分布于安徽宿州、黑龙江大庆、辽宁沈阳和宁夏银川;4号生理小种分布于甘肃镇原、河南商丘、河南郑州、山西汾阳和陕西延安;14号生理小种分布于辽宁大连和内蒙古赤峰。在所鉴定的15个群体中,安徽宿州、甘肃镇原、内蒙古赤峰、陕西延安和宁夏银川5个群体的生理小种类型均为首次鉴定。2.2014和2015年间,在沈阳、康平、大庆叁地分别对本实验室保留的37个大豆品种进行了田间自然病圃的抗性鉴定,在鉴定的37个品种中,对康平1号生理小种表现为高抗的品种有33个;表现为中抗的品种有1个;表现为中感的品种有2个,表现为感病的品种有1个,其中免疫的品种(平均胞囊量为0)有应县小黑豆、连毛会黑豆和小粒黑豆3个;对沈阳试验田3号生理小种表现为高抗的品种有32个,;中抗的品种有3个;表现为感病的品种有1个,其中免疫品种是五寨黑豆;对大庆试验田3号生理小种表现为高抗的品种有34个,表现为中抗的品种为2个;表现为感病的品种有1个,其中免疫品种为平顶山黑豆。3.采用单胞囊接种的方法对SCN 3号小种连续繁殖5代后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原来为3号小种的群体,单胞囊接种繁殖5代后由两个单胞囊系变为了1号小种和6号小种,其余仍为3号小种,从毒力表型层面验证了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理小种遗传群体杂合性现象。4.以雌虫指数作为评价标准对8个均为4号生理小种的群体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这8个群体对于这4个鉴别寄主和感病对照的侵染能力有明显差别。陕西延安群体在4个鉴别寄主上的雌虫指数相对于其他群体高,侵染力最强,毒性最高。河南商丘、河南郑州和山西汾阳叁个群体在四个鉴别寄主上的雌虫数相比其他群体均较低,侵染力相对较弱,毒性不强。用哈尔滨小黑豆、五寨黑豆、灰皮支黑豆、应县小黑豆和小粒黑豆这5个品种对这8个4号小种群体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灰皮支黑豆、五寨黑豆和应县小黑豆3个品种的抗性均较强,哈尔滨黑豆和小粒黑豆这两个品种对这8个群体的抗性存在明显分化,能将8个群体进一步分为3个类别,可辅助原有鉴别寄主对我国SCN的4号小种群体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可以作为我国大豆胞囊线虫群体的辅助鉴别寄主。(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王步云,淦爱华,冯晶,王凤涛,蔺瑞明[5](2015)在《小麦条锈菌中国鉴别寄主洛夫林10和洛夫林13抗条锈性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洛夫林10和洛夫林13是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鉴别寄主,为明确其抗条锈性遗传基础,本文采用常规杂交分析和等位性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将洛夫林10、洛夫林13分别与完全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自交和测交,获得各组合的正反交群体,在温室对其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和统计分析,并分别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系杂交和自交进行等位性检测。结果表明,洛夫林10对CYR17和CYR26的抗性分别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属核遗传,洛夫林10抗CYR17和CYR26的基因与Moro、洛夫林13、K733所含的抗条锈病基因等位或紧密连锁;洛夫林13对CYR17和Su-1的抗性均由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对CYR26的抗性由1对显性和1对隐性重迭或独立基因控制,均属核遗传,洛夫林13抗CYR17、CYR26、Su-1的2对基因中有1对基因与Moro中的抗性基因等位或紧密连锁,抗CYR17的另1对基因与Hybrid46中的抗性基因等位或紧密连锁。表明洛夫林10和洛夫林13同含Yr9,洛夫林10的Yr9可能来源于无芒1号,洛夫林13的Yr9和另1对基因均来源于Skorospelka3B,未知基因可能位于6B或6A染色体上。(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刘欣芳,马骏,李明,王延波,王大为[6](2014)在《玉米大斑病菌小种鉴别寄主综合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4份含有Ht1、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3套玉米大斑病菌小种鉴别寄主为材料,采用SNP基因芯片方法检测每套鉴别寄主的遗传背景相似度,用1,2,3,N号小种混合菌作为接种物,通过单叶病斑面积的发展速率评价含有Ht1、Ht2、Ht3和HtN基因的鉴别寄主综合抗性。结果表明:A619和OH43两套近等基因系内部遗传背景相似度最高,平均为98.86%和98.40%;B37近等基因系内部遗传背景相似度相对较低,平均为94.77%。接种后含有Ht2、Ht3抗性基因的鉴别寄主综合抗性最好,病斑发展速率为0.01~0.032,而CK和含Ht1、HtN基因的鉴别寄主抗性较差,病斑发展速率为0.112~0.216,推断这些鉴别寄主的抗病性差别是由抗性基因控制的。(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王步云[7](2014)在《小麦条锈菌中国鉴别寄主尤皮Ⅱ号抗条锈病基因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当今我国小麦生产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小麦条锈菌是专性寄生菌,目前利用鉴别寄主的抗病基因仍是鉴定条锈菌小种致病基因的唯一有效方法。因此,明确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抗条锈病基因及遗传特点和抗性特点,进行分子标记定位,并通过转录组测序进行分析,利于在基因水平和转录水平上进行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和抗病性分析。尤皮Ⅱ号是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对我国小麦条锈菌具有特别的鉴别能力,对其所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和标记定位,并予以命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通过常规杂交分析,以轮回亲本铭贤169为母本与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YrJu4(N9)杂交构建F2代作图群体。采用SSR和EST-SSR技术,利用已有的引物,并通过共线性分析设计引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铭贤169和铭贤169*6/YrJu4的不同时间点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开发SSR引物,对基因供体尤皮Ⅱ号、轮回亲本铭贤169及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YrJu4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通过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YrJu4,对其基因供体尤皮Ⅱ号中抗条锈病基因YrJu4进行了分子标记筛选和精确定位;以轮回亲本铭贤169和铭贤169*6/YrJu4的N9株系为试材,接种CYR17②,选取时间点为0h、6h、12h、24h和48h,分别提取叶片总RNA用于转录组测序,筛选候选基因。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4种方法,筛选出31对引物,即pTtksuG5、CFD6、CFD168、WMC702、WMS445、CFA2058、GPW2111、GPW2125、PSP3153、GPW7379、BE407000、BE423182、BE444378、BE497393、BE606324、BG606824、R2-10-2、R3-7、R6-1-2、R8-1-2、R11-6-2、R12-3、6a、12b、18a、19b、25a、40a、47a、49b和54b在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YrJu4与轮回亲本铭贤169间能稳定扩增出差异DNA片段,经40株抗感单株和354株F2代作图群体的遗传连锁性检测,发现有7对引物(GPW7379、49b、GPW2125、R2-10-2、BE423182、WMC702、WMS445)的扩增位点与目的基因YrJu4具有遗传连锁性,遗传距离依次为17.1cM、14.6cM、14.1cM、13.5cM、4.1cM、11.7cM和15.2cM。Xbe423182与Xwmc170(王冬梅,2013)可作为YrJu4的两个侧翼标记,将YrJu4标定在小麦染色体4.6cM范围内,可用于目的基因的分子标记与定位。尤皮Ⅱ号抗条锈病基因YrJu4在小麦2A染色体上的位置为:Xgpw7379—X49b—Xgpw2125—XR2-10-2—YrJu4—Xbe423182—Xwmc702—Xgwm445。鉴于尤皮Ⅱ号是具有特别鉴别力的小麦条锈病中国鉴别寄主,其中所含YrJu4基因是不同于其它抗条锈病基因的未知新基因,建议将YrJu4按国际命名为Yr60。构建了用于目的基因YrJu4精细定位的4253株F2代作图群体,并采用常规杂交分析方法,接种条锈菌系CYR17②,对轮回亲本铭贤169、基因供体尤皮Ⅱ号和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YrJu4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YrJu4对CYR17②的抗病性是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2)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测序结果理想,质量较高,共获得241947条N50值为1021的unigenes序列,平均长度为640nt,丰富了小麦的转录组信息。经过blast比对,在Nr库中比对上unigenes数目最多的前3个物种依次是大麦、二穗短柄草和粳稻;19404个unigene被注释到KOG数据库中24种类别中,包含样本基因最多的3个类别分别为信号转导机制、翻译后修饰和一般功能预测;有21496个unigene被注释到KEGG数据库,在KEGG中注释最多的3个代通路分别是核糖体通路(ko03010)、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ko04626)和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ko00500);有49019个unigene被注释到3大类65亚类的GO分类上,与抗真菌病害有关的unigenes共有90个。分析了接种条锈菌CYR17②生理小种6h和12h后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YrJu4与铭贤169的转录组表达差异,发现上调表达unigenes共有46个,下调表达unigenes共有39个;以接种12h后为起点,以铭贤169作为对照,发现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YrJu4中21个unigenes表达在12h、24h和48h呈现持续上调,有31个unigenes在12h、24h和48h呈现持续下调表达。以上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抗病基因YrJu4调控途径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4-05-01)
朱靖环[8](2012)在《大麦白粉菌遗传多样性分析、抗病基因鉴定及致病型鉴别寄主体系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大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 sp. hordei(简称Bgh)活体寄生大麦叶片引起的病害,多发生在温带潮湿、半潮湿地区,一般可造成20%以上的产量损失,严重时损失达30%,目前是中国冬大麦区重要的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作物种植密度提高,氮肥使用量增大,以及种植品种单一化,从而使该病害日益严重。大麦抗白粉病育种是控制该病害最有效的手段,不但能减少产量损失,还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Bgh群体遗传结构研究和抗病基因鉴定是合理布局和利用抗白粉病基因的先决条件。本研究利用'Pallas'近等基因系和其它5个大麦品种作为鉴别寄主,鉴定分析了我国大麦白粉菌种群毒性与致病型构成、分布和动态;运用AFLP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致病型菌株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进一步揭示我国大麦白粉菌种群遗传变异程度和演化规律。通过抗谱分析的方法,鉴定了我国大麦主产区大麦骨干亲本和育成品种的抗病性和抗病基因;选择112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Bgh菌株接种备选大麦品种(系),筛选我国大麦白粉病致病型鉴别品种。2006年,从我国7个冬大麦主产区不同栽培品种上采集575个Bgh菌株,利用26个鉴别寄主进行毒性鉴定。所有的菌株共划分为58个不同的致病型,81%的菌株包含于其中13个致病型中,最优势的致病型为0047(18.3%),其次分别为0045(11.8%)和(7.8%);7个不同的Bgh群体中大多数毒性基因频率相似。因此,中国冬大麦区可视为统一的大麦白粉病害流行区,这些地区所种植的大麦品种可能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KOIND软件分析显示,Bgh不同群体内和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指数显着不同,不同地区之间的遗传距离大小和地理距离远近无相关性。由此表明,中国冬大麦区Bgh群体遗传多样性主要源于本地区病原菌的遗传分化和长距离病原菌传播的基因流动。分子标记技术可对病原菌基因组的多个变异位点进行遗传分析,已成为研究病原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利用AFLP分子标记,对来源于7个不同地区、12个不同致病型的79个Bgh菌株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检测,筛选的7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37个多态性位点。UPGMA (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average,UPGMA)法聚类分析,供试菌株可划分为7个不同的遗传宗谱,遗传宗谱与致病型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密切关联。通过POPGENE软件分析可见,我国冬大麦区Bgh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区Bgh群体遗传多样性与该地区大麦播种面积、主栽品种及白粉病易于发生和越夏的气候条件有关;不同地区间Bgh群体遗传一致度较大,遗传距离大小与地理距离远近呈正相关,Bgh群体基因流动性较大。分子标记与毒性鉴定方法分别对Bghg群体遗传多样性检测的部分结果相互矛盾,但运用分子标记技术得到的研究结果能更为合理地揭示Bgh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分化的特点。对2005和2006年Bgh群体毒性频率进行监测,通过抗谱分析的方法鉴定了328份大麦品种(系)的白粉病抗性和抗病基因。结果显示:大麦白粉菌群体对抗病基因Mla3、Mla9、Mlp1、Mlal、Mla(A12)、Mla6Mlal4、Mla7Mla (No3)、Mla7Ml (Lg2)、Mla9Mk、Mla13MlaRu3、Mg (Cp)和mlo5的毒性频率为0,对Mla12MlaEm2、Mla7Mlk、Mlat Mla8、Ma10MaDu2和.Mlkl的毒性频率很低,分别为0.1%、0.4%、0.9%、2.8%和4.2%;这些抗病基因可应用于大麦抗病育种中。所鉴定的328份材料绝大多数感病,抗病材料仅37份,能明确推导出抗白粉病基因的品种(品系)很少,这些品种(品系)可能含有的抗白粉病基因为M(Bw)、Ma8、Mg、 Mlra Mla8、Ma9Mlk、Mla1Ma (A12)或mlo5。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致病型Bgh菌株112个,接种筛选的112个来源于不同地区的大麦主栽品种(系)和骨干亲本。根据寄主毒性频率的梯度间隔、反应型的稳定性和明确性及寄主不同的遗传背景,选择鉴别品种(系),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大麦白粉菌致病型鉴别寄主体系。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寄主的毒性频率在0~60%范围内呈连续的变化,毒性频率在60%-70%范围内的品种无,1个品种的毒性频率在70%-80%范围内,1个品种的毒性频率在80%-90%范围内,1个品种的毒性频率为100%。大多数寄主对菌株的反应症状明确、稳定,中间类型较少。筛选出9个品种作为我国大麦白粉菌致病型分类的鉴别寄主,分别是:单二、肚里黄、云大麦2号、鄂大麦6号、苏啤4号、北青8号、莆大麦7号、浙农大7号和浙皮3号,以萧山立夏黄为感病对照。这套鉴别可将112菌株划分为50个致病型,且致病型优势性明显,具有很强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张秀霞[9](2012)在《玉米抗大斑病Ht基因SSR标记筛选及Ht单基因鉴别寄主纯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明确2010年东北叁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的基础上,利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分子标记技术,对玉米抗大斑病Ht单基因鉴别寄主及其纯度鉴定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常规Ht单基因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2010年采自东北叁省的88份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0、1、2、N、12、1N、23、2N、3N、12N、123N、123、23N和12N号14个生理小种。其中0号和1号生理小种仍为优势小种。所鉴定的88个菌株对Ht1、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45.5%、30.7%、15.9%、23.7%。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种间的变异频率开始趋于复杂化,不断有新小种的出现。2利用从Ht单基因A619自交系筛选得到的4对有效标记Ht1基因和3对有效标记Ht2基因的SSR引物,对含有抗大斑病Ht1和Ht2基因的F_2单株群体(自交系3162为受体亲本分别与A619Ht1和A619Ht2为供体亲本进行杂交、自交)进行抗病性鉴定和SSR分子标记的对应分析。经田间抗病性鉴定,抗性植株表现为褪绿斑,感病植株表现为萎蔫斑。对F_2单株群体DNA经PCR扩增检测结果表明:引物umc2374、bnlg1045和mmc0271在含有Ht1基因的F_2单株群体中均可呈现多态性扩增,且能有效分离F_2单株群体,抗感比例符合3:1。引物umc1828、umc1316在含有Ht2基因的F_2单株群体中均可呈现多态性扩增,且能有效分离F_2单株群体,抗感比例符合3:1。上述5个分子标记能有效鉴定试验材料中含有的Ht1和Ht2基因。3利用含Ht单基因的两套玉米自交系黄早四和B37为试材,对分别位于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121对SSR引物经PCR扩增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到对黄早四Ht1基因有效标记9对,Ht2基因有效标记6对,Ht3基因有效标记1对,没有筛选到对HtN基因的有效标记。筛选到对B37Ht1基因有效标记4对,Ht2基因有效标记8对,HtN基因的有效标记1对,没有筛选到对Ht3基因的有效标记。4选用6对SSR引物phi072、bnlg439、bnlg1175、bnlg2291、umc2105和bnlg149对5套鉴别寄主近等基因系进行纯度鉴定,结果表明:黄早四鉴别寄主近等基因系Ht1、Ht2、Ht3和HtN的纯度分别为75%、60%、80%和65%,平均纯度为70%;B37鉴别寄主近等基因系的纯度分别为100%、90%、95%和80%,平均纯度为91.25%;OH43鉴别寄主近等基因系的纯度分别为95%、90%、95%和95%,平均纯度为93.75%;Pa91鉴别寄主近等基因系的纯度分别为100%、90%、95%和90%,平均纯度为93.75%;Va26鉴别寄主近等基因系的纯度分别为95%、100%、95%和95%,平均纯度为96.25%。对玉米抗大斑病鉴别寄主的纯度检测是培育高品质玉米优良品种的基本保证。(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王冬梅[10](2012)在《小麦条锈菌中国鉴别寄主尤皮Ⅱ号抗条锈病基因的SSR标记与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重要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发生,我国尤为普遍而严重,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域。小麦条锈菌是专性寄生菌,目前虽然发现有性阶段,但鉴定小种致病基因的唯一途径仍是利用寄主的抗病基因。因此,研究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的遗传特点和抗性特点,将其抗病基因标记定位,可在基因水平上进行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和抗病性分析,使我国小麦条锈病的研究与世界接轨。尤皮Ⅱ号是我国具有特别鉴别力的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标记并定位其抗条锈病基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基因推导分析法、常规杂交分析法和SSR标记定位技术,利用以中国鉴别寄主尤皮Ⅱ号为基因供体,铭贤169为轮回亲本回交转育的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尤皮Ⅱ号,对尤皮Ⅱ号的抗条锈病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与定位。研究结果如下:基因推导分析结果显示,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尤皮Ⅱ号的8个株系(N1、N2、N6、N9、N11、N13、N17、N19)对所有供试菌系的抗性谱均比尤皮Ⅱ号抗性谱窄,尤皮Ⅱ号中4个抗条锈病基因在转育过程中被打开,并将8个株系通过抗性谱分析归为4类,明确了各株系的抗性谱。在此基础上,从8个株系中选择一个抗性谱最窄、且农艺性状与铭贤169相似的N9株系进行抗性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采用常规杂交分析方法,选用小麦条锈菌系CYR17,对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尤皮Ⅱ号的N9株系及轮回亲本铭贤169,及其杂交后代进行抗性鉴定和统计分析,明确了铭贤169*6/尤皮Ⅱ号的N9株系对CYR17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采用SSR标记定位技术,利用随机选取小麦21条染色体上566对SSR引物,对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尤皮Ⅱ号的N9株系及其轮回亲本铭贤169和抗性供体尤皮Ⅱ号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显示,引物Xwmc170、Xcfa2043、Xgwm388、Xbarc160、Xbarc91、Xwmc245、Xwmc592、Xwmc317和Xgpw4170在近等基因系铭贤169*6/尤皮Ⅱ号N9株系与轮回亲本铭贤169间能稳定扩增出差异DNA片段,经F2代群体遗传连锁性检测,发现只有引物Xwmc170和Xcfa2043的扩增位点与N9中基因位点存在遗传连锁性。并将其定位在小麦的2AL上,为一个新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暂时定名为Yr53。Xwmc170和Xcfa2043标记位点与目的基因Yr53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5cM和6.2cM,该基因位于着丝点附近。Yr53在染色体2AL上的位置顺序为:着丝点-Yr53-Xwmc170-Xcfa2043。(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2-06-01)
鉴别寄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24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103个稻瘟病菌株进行致病型研究,采用聚类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抗感反应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4个单基因系可划分成7个不同的抗病型,从24个单基因系中筛选出R BL1_C L(Pi1)、IRBLI_F5(Pii)、IR BL19_A(Pi19)、R BL5_M(Pi5)、IR BLZ T_T(Pizt)、IR BLB_B(Pib)、IR BL9_W(Pi9)等7个单基因系构成新的鉴别体系。103个菌株可分为40个致病类型,其中致病型N A 01占12.6%,N A 33占7.8%,N B01占9.7%,N C 01占11.7%,N D 01占12.6%,这5个致病型的菌株数占参试菌株的54.4%,属优势致病型,是对宁夏稻瘟病具有较好鉴别力的单基因鉴别寄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鉴别寄主论文参考文献
[1].田荟遥,蒋继志,侯宁,王兴哲,李成斌.马铃薯致病疫霉生理小种鉴别寄主的组培条件优化及部分生理小种的鉴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
[2].史延丽,刘炜,李文强,沙蓉,杨向军.宁夏稻瘟病菌致病型单基因鉴别寄主筛选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6
[3].朱翠娟.中国芸薹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体系构建的初探[D].四川农业大学.2016
[4].宋美静.我国大豆胞囊线虫群体致病性分化及其辅助鉴别寄主的发掘[D].沈阳农业大学.2016
[5].王步云,淦爱华,冯晶,王凤涛,蔺瑞明.小麦条锈菌中国鉴别寄主洛夫林10和洛夫林13抗条锈性遗传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15
[6].刘欣芳,马骏,李明,王延波,王大为.玉米大斑病菌小种鉴别寄主综合抗性评价[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4
[7].王步云.小麦条锈菌中国鉴别寄主尤皮Ⅱ号抗条锈病基因的精细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8].朱靖环.大麦白粉菌遗传多样性分析、抗病基因鉴定及致病型鉴别寄主体系建立[D].南京农业大学.2012
[9].张秀霞.玉米抗大斑病Ht基因SSR标记筛选及Ht单基因鉴别寄主纯度鉴定[D].沈阳农业大学.2012
[10].王冬梅.小麦条锈菌中国鉴别寄主尤皮Ⅱ号抗条锈病基因的SSR标记与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