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惠泉茶事古文献叙录(论文文献综述)
陈燕[1](2021)在《长筌子《洞渊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范佳[2](2021)在《文献所见南方丝绸之路丝茶文化及交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方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中国、东南亚、南亚直至欧洲,跨越南海、印度洋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国际通道。现有研究成果和大量考古、文献资料表明,南丝路沿线区域有着长期且持续的交往关系,各区域在交往中相互在政治上取得平衡,经济上进行交流,文化上相互影响。因此,南方丝绸之路研究不仅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亚欧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古典文献学角度对南方丝绸之路进行研究是本论文的重点。现有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多囿于考古领域,学者对南丝路秦汉时期之前的研究关注更多,成果也更多,对南丝路汉魏时期以后的研究则相对缺乏。本论文以文献为基础,对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时间段更多是延伸至汉魏以后,在考古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占有古典文献资源,以丝绸和茶叶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涉及南丝路丝茶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主要线索和主要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在对南丝路茶叶、丝绸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比较、解读的基础上,基于文献实证分析形成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在南方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研究的大背景下对丝绸文化及交流情况进行探讨。南方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一直是丝绸之路研究中的重点,丝绸之路存在的基础是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强烈需求,政治互信、经济发展、文化互补一直是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进行交往的原因。南丝路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国家政治、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将其中的问题探讨清楚有助于更好理解国家交往中的目的和意义,认识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动力。分析不同地区间文化形因,相互影响下地区文化所呈现出的相同与不同之特征及南丝路文化圈的特性。丝绸和茶是南方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中最主要的两种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国家置市舶司于泉、广,招徕岛夷,阜通货贿,彼之所阙者,丝、瓷、茗、醴之属,皆所愿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如文献所述,其中足见丝绸、茶叶在中国古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丝绸在古代欧亚国家之间的商贸活动中有着货币功能,其原因在于丝绸这一商品在国际市场中需求旺盛。除考古资料外,大量文献资料表明丝绸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性,正如诸葛亮所说,蜀汉经济“唯仰锦也”。南丝路丝绸经济文化以成都地区为盛,同时由云南地区、贵州地区、广西地区共同支撑南丝路丝绸经济文化的发展,并由南丝路境内传播至境外东南亚地区,从文献来看,有明显的传播线索和接受演变过程。南丝路茶业经济文化也以巴蜀地区为典型,并由南方民族地区茶业经济文化共同发展进步为整体趋势,以历史时期为线索,沿南丝路区域由北至南再出国境到达到东南亚地区,在沿线区域呈现出明显的经济文化发展脉络。巴蜀茶业文化沿南丝路向云贵地区、东南亚辐射和发展,南丝路茶业经济后期的商业发展,由于受茶叶专卖、茶马贸易等官方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发展逐渐缓慢并受到境外茶业经济的较大冲击。巴蜀地区是南丝路经济文化发展和传播的中心之一。南丝路丝绸和茶叶经济文化均与巴蜀地区有着密切关系,其经济文化发源、形成、演变在巴蜀地区都有着明显表现。论文以大量文献证明,巴蜀地区是丝绸和茶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地区,沿南丝路区域,巴蜀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对沿线地区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巴蜀地区是南丝路丝绸和茶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丝绸和茶文化在南丝路形成和传播的中心之一。南丝路经济交流中丝绸货币金融圈的存在。丝绸以货币功用在南丝路经济发展中产生作用并影响经济,从文献实证研究来看,表现在南丝路的朝贡贸易中,丝绸占据了朝贡贸易的主要经济份额,南丝路经济发展中除茶马贸易外,绢马贸易也是经济交流的主要形式,丝绸在南丝路经济运行中承担过赋税缴纳、实物货币、互市货币等重要经济职能,丝绸是南丝路区域国库、军资的重要来源。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论文以“丝绸”和“茶”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相关文献的使用上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历史时期分段,而是围绕二者将文献进行整合并分析。
陈本兴[3](2019)在《洪适年谱新编》文中研究表明本年谱通过搜集相关文献材料,对洪适展开如下研究:一、前人已做有洪适年谱,主要是钱大昕的《洪文惠公年谱》(简称《钱谱》)及洪汝奎的《洪文惠公年谱》(简称《洪谱》);交游方面,《钱谱》仅提到友人范成大,《洪谱》又新增友人洪兴祖;诗文系年方面,《钱谱》有系年诗3首,系年文17篇,《洪谱》有系年诗5首,文95篇。二、笔者在前人年谱的基础上,对洪适生平、交游进行考补,并对与洪适交情深厚的友人的生平事迹进行梳理,以完善谱主的人生经历;新补充的友人有:吴说(傅朋)、陈知柔(体仁)、谢汲(景思)、蔡向(瞻明)、曹勋(功显)、曾惇(谹父)、李益能(举之)、李益谦(相之)等十三位;对诗文加以系年,进一步理清谱主的文学创作历程;谱主有《盘洲文集》传世,据统计,《盘洲文集》共有诗歌796首,文1355篇。笔者对前人所系诗文已进行认真考证,并补充前人未系年诗62首,文92篇。
范小凤[4](2016)在《清帝南巡与惠山名胜的保护培育传统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无锡惠山的沿革为研究对象,清朝帝王的南巡为研究重点,回采和挖掘古人对待名胜保育的观念和实践。首先,界定惠山名胜形成的年代和标准,印证“地以人胜”的名胜观;其次,以古代的史志谱牒为基础资料,全面梳理惠山的历史沿革,分析名胜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倾向;最后,收集清朝康熙乾隆南巡与无锡有关的一系列档案文献,并选取惠山寺、天下第二泉和祠堂群这三个集中反映南巡与惠山名胜发展关系的案例,探索清帝南巡对惠山名胜保护培育的影响,进而分析古人对待名胜保护和培育的态度与做法。
余悦[5](2016)在《中国学术传统与古代茶史文献——《中国散佚茶书辑考》导论》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文献典籍大国,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学术传统。考据学的产生、发展和传播、接受,至今都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国学研究的重要学术传统之一。考据学是中国一门土生土长的学问,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虽然一般认为:清代考据学之兴盛缘於清初的文字狱政策。自雍正一朝大兴文字狱之后,清朝的知识分子不得不钻进故纸堆,大兴考据之学。清政府用编修《四库全书》的方式,笼络天下知识分子,走向考
刘伟[6](2015)在《二泉映月矿泉水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矿泉水由于天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水质优异,是改善人们饮水质量的优先选择。帮助和引导人们正确的选择合适的天然矿泉水是二泉映月的目标。二泉映月是新成立的公司,通过对二泉映月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不仅对二泉映月公司,同时也为新进入矿泉水行业的企业或者是类似的企业制定战略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二泉映月矿泉水的公司层战略,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明确了二泉映月需要走小而精的路线,抢占高端市场,通过精确定位目标群体并结合客户特征进行相关营销及品牌宣传动作,将营销互联网化,发挥差异化优势,依靠优质的服务建立客户忠诚度。第二部分分析了公司的业务层战略,总结出公司要实现非线性增长,需采用差异化的战略,更多的考虑创造客户价值。第三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体系,确定了二泉映月需采用预防性控制和禁区系统相结合的控制模式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
张瑜[7](2015)在《阮元文学创作研究》文中提出阮元——清代乾嘉学派强有力的殿军和总结者,他通经能文,着述宏富,又是扬州学派的中坚,故此历代学者所关注的研究重点多在于其经学贡献。但作为文人,他不仅主持纂刻了一大批诗文集,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学文献,还创办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政事之余不废吟咏,风雅之什颇多佳篇。关于他的文学创作研究还有很多尚未开发的领域,本文主要从历史时代的纵向坐标出发,结合学术氛围、文学活动的横向坐标,参酌以清代学术史、思想史和文化史,分析阮元的诗歌、骈文、散文的思想意蕴和创作特色,给予阮元文学创作及其价值在文学史上的合适定位。本文的结构由绪论和正文五章构成。绪论部分主要申论了论文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综述了论题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重点和方法。第一章,考察阮元文学创作的时代及文化背景。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文化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属性,又随着道光中叶的鸦片战争起在政治经济领域,开始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阮元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见证了清代社会的由盛而衰,体会到了社会文化的深层变动。清代是各种文体的集大成时期,前后流派的递嬗以及同时代各流派的相互影响,都使个体学者以群体的存在形式各有归属,也造成清代热闹繁复的文化景观。清代文化政策的严苛也造就了学术氛围的浓郁,阮元生活在乾嘉汉学的鼎盛时代,他的学术思想、文学思想都受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层影响。阮元的父亲和母亲家族都有很深厚的文化学养,父母的教导以及育儿理念对他的人格及创作产生过深刻影响。阮元的妻妾都出身名门,家族中的女性共出了八位才女,良好的读书传统使家族文风繁盛。清代地域文化个性的差异则是文化普及与繁荣的象征,清代的江南地区有很多文学世家,而阮元出生和成长的扬州是学术文化发达、精英阶层萃集的地方,士负宏才硕学者无数,地域环境的熏陶使他肩负振兴乡学、组建家乡文化生态圈的宏志重任,着书立说、编刻诗集,为扬州地域文学的发展和民间创作的整理纂集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业师耿介脱俗,学行高尚。阮元在儒家思想的教化中成长,先祖、父母、业师对他一生的为人、治学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第二章,主要考察阮元的文学活动及其创作历程。第一节,探讨阮元的诗歌活动。阮元的履职经历颇为丰富,其在为政的同时奖掖后进,促进学术交流,组织起了当时最大的学术幕府。在考察和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他不拘泥于清代八股文标准,力推即兴的诗歌创作,灵活的学风产生了优秀的士子学人。在优游唱和的过程中,同辈的学人和晚生都有大量佳作产生。他不但积极刊刻、编录诗集,还曾积极响应同仁商议,并热心金石书画的搜集。他每至一地即拜谒先贤,搜访诗集,编撰了大量的诗文总集,为学人提供可资了解先哲与研究的文本,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第二节,以编年的形式详细考察了阮元1768—1841年的学术经历。第三节中,主要指出阮元宦迹所至,以“兴学教士”为先,极为关注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改变当地的民风学风。在浙江,他创办了诂经精舍;在广东,兴建了学海堂,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不仅推动了考据学的发展,同时还促进文学创作书籍整理,在中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影响也至为深远。第四节主要探讨和阮元有文学创作活动交往的友人以及作品的交流情况。第三章,主要论述阮元的文学思想及人文精神。阮元治学有广博的胸襟和眼光,他所主张的兼容并包的通儒观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使其论诗能不囿于门户、派系之见,加之阮元本人学识渊博,其论诗也体现出兼容并包的倾向。其文学观“体物披文、不袭时俗”;其诗学观体现了“真厚和雅”的儒家诗教观。他认为,诗歌应以“雅正为宗”,摒弃门户之见。他坚持有韵为文,无韵为笔,其“文笔论”注重提升骈文的地位,强调写文章要讲求辞藻、韵律、对偶、典故的用法,注重艺术精神的体现。在特定的学术氛围中,他为了摒弃当时桐城派作文的弊端,为骈文争正统,强调骈散的区别,促进骈文创作繁荣发展,推动了骈文在清代的复兴。在最后一节中,论述了阮元在诗歌、骈文散文创作中人文精神的体现。第四章,主要论述阮元的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地位及评价。由阮元《揅经室集》、阮家仁《阮元诗集》及阮元留存下来的书画扇面的题跋,可参知其诗歌数量约为1200首。阮元一生游历大江南北,经历世事无数,其足迹遍于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两广、云贵等地。他身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目睹了清王朝由盛而衰,用诗歌表现了他对世事和人生的深度思考和切肤感悟,表现造就了他诗歌丰富的思想意蕴。其诗集中,有关心民生的现实主义诗篇,对士子寒士的关怀和同情的诗篇;有抒情言志的诗篇,主要可从济世豪情、诗书礼乐、“一日茶隐”、乡思忧情等方面表现他的人格思想;有传神言意咏物托志的咏物诗,主要描写植物和具体事物的诗歌;有以历史事件、名胜古迹或历史人物为咏写对象的诗作;有纪游写景、寄情林泉的闲适诗篇;有借诗以资考据的学问诗,在经学、史学、金石考据、科技、艺术诸方面皆有涉及;有诗绘并工、附丽成观的题画诗;还有包括如应制、馆课、联句、酬唱、赠答、拟古等杂咏之作。其诗歌艺术特色,主要是从清华雅正,温柔敦厚;清丽纯净,闲雅风致;平淡舒朗,娴静幽远等方面进行赏析。阮元广泛吸取前人诗歌的精华和长处,含英咀华,自成一家,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他不仅于后世赢得了“才学兼美、卓然正声”的赞誉,即使在当下,他的诗歌也是广受诗坛耆宿和后世学者的赞誉。第五章主要详述阮元的骈文、散文创作。之前很多学者关心较多的是他的“文笔论”,而没有详细涉及他的散文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阮元的《揅经室集》中有很多类型、不同题材的文章,有释经诠文之着,关心世事,经世致用的论辩文;有记、传、序、跋、寿序、墓志铭等序跋文;有以石碑为载体记述文字的碑志文;有以亭台楼阁记、山水游记为主的杂记文;也有史传、人物传为主的传状文。阮元的文章理论多在散文创作实践中得以体现,艺术特色也主要以古懋奇奥、沈博绝丽为主,注重修辞对偶和押韵。阮元为骈文争文章正统,这对于反对桐城派及其所标榜的“文统”具有一定意义。但他对于古文进行全盘否定,同样也失之武断。然而阮元对丰富清代骈文批评理论所做的巨大贡献,仍然不容忽略,我们要予以充分肯定。结语部分总结阮元文学创作的成就和贡献,附录主要为阮元一生的学术传略,也就是综述阮元在各个领域的成就。着重在其学术贡献、整理和编刻书籍、文化传播、振兴文教、培养人才方面加以梳理。
王河,康芬[8](2010)在《天下第一泉北京玉泉宜茶古文献叙录》文中指出
王河[9](2009)在《天下第一泉庐山谷帘泉茶事古文献叙录》文中指出
王河,真理[10](2005)在《赵之履《茶谱续编》辑考》文中提出
二、惠泉茶事古文献叙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惠泉茶事古文献叙录(论文提纲范文)
(2)文献所见南方丝绸之路丝茶文化及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论题研究现状与价值 |
第一节 “南方丝绸之路”问题的提出 |
一、从“丝绸之路”到“南方丝绸之路” |
二、20世纪20 年代—40 年代“中缅印”交通研究热潮 |
三、20世纪50 年代—70 年代“中缅印”研究的继续 |
四、20世纪80年代“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 |
五、“一带一路”倡议与南方丝绸之路”研究 |
第二节 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文献综述 |
一、南丝路经济类研究文献 |
二、南丝路文化类研究文献 |
三、南丝路丝、茶类研究文献 |
第三节 南方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研究现状 |
一、整体研究概况 |
二、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三、未来研究增长点 |
第四节 论文创新之处 |
一、将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时间段向下延伸 |
二、试图构建南丝路经济文化研究中丝绸和茶的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南方丝绸之路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
第一节 巴蜀地区是南丝路茶文化的发源地 |
一、“茶”字源自巴蜀古语 |
二、巴蜀地区开人工种植茶树之先 |
三、蜀茶工艺在南丝路地区影响深远 |
第二节 南丝路茶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
一、蜀茶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
二、南丝路民族地区茶文化的发展 |
三、南丝路境外茶文化的发展 |
第三节 南丝路禅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
一、巴蜀地区是南丝路禅茶文化的重要发源 |
二、南丝路云南地区禅茶文化的发展 |
三、越南“莲花茶”与中国禅茶关系密切 |
第四节 南丝路茶文化在民众生活中的表现 |
一、茶歌在南丝路地区的流传情况 |
二、茶祖文化在南丝路的普遍存在 |
三、茶文化对南丝路民族习俗的影响 |
小结 |
第三章 南方丝绸之路的茶业经济发展 |
第一节 南丝路茶业经济整体状况 |
一、巴蜀地区是南丝路茶业贸易的核心 |
二、南丝路茶区的并行发展 |
三、南丝路茶马贸易的政治意图 |
第二节 唐宋时期南丝路茶业经济状况 |
一、南丝路茶业商品化始自巴蜀地区 |
二、国家强化对南丝路茶业经济的控制 |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南丝路茶业经济状况 |
一、南丝路茶业贸易的新变化 |
二、南丝路茶业经济衰落的原因 |
小结 |
第四章 南方丝绸之路的丝绸产业和文化 |
第一节 四川是南丝路丝绸文化的中心 |
一、蜀地与蚕桑起源关系密切 |
二、蜀锦直接影响南丝路经济发展 |
第二节 南丝路丝绸产业的发展状况 |
一、织锦业遍及南丝路沿线地区 |
二、南丝路织锦工艺领先全国 |
第三节 南丝路丝绸贸易的兴盛 |
一、丝绸成为南丝路贸易的大宗 |
二、丝绸商品种类极多而丰富 |
三、民族地区丝绸产业持续发展 |
四、丝绸是普通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 |
第四节 丝绸产业在南丝路地区的扩大 |
一、诸葛亮在民族地区的影响 |
二、南丝路境内段丝绸产业的扩大 |
三、南丝路境外段丝绸业发展缓慢 |
第五节 南丝路丝绸产业的国际互融 |
一、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丝绸产业的互融 |
二、巴蜀丝绸传入印度 |
三、南丝路境内段丝绸的外销 |
小结 |
第五章 南方丝绸之路的丝绸货币金融圈 |
第一节 丝绸货币金融圈形成的基础 |
一、官营强化了丝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二、产业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丝绸货币的地位 |
三、文献可见蜀与滇之间的丝绸贸易 |
四、文献可见蜀与西南夷之间的丝绸贸易 |
第二节 丝绸充当货币的功能 |
一、丝绸货币之用的普遍性 |
二、社会动荡时期的非典型货币 |
三、丝绸作为实物货币的使用 |
第三节 南丝路丝绸货币的流通方式 |
一、朝贡中所使用的丝绸 |
二、用于赏赐的丝绸 |
三、高层互访时的馈赠物资 |
四、互市中的丝绸货币 |
五、僧侣互访时携带丝绸以作货币之用 |
第四节 南方丝绸之路的丝绸货币金融圈 |
一、绢马贸易之用 |
二、国库与军资之用 |
三、征收赋税之用 |
四、以丝绸作为民间实物货币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后记 |
(3)洪适年谱新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洪适简介 |
二、研究概说 |
三、研究意义 |
四、创新之处 |
凡例 |
年谱 |
谱前 |
谱文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清帝南巡与惠山名胜的保护培育传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范围界定 |
1.3 既有研究与文献综述 |
1.3.1 中国古代的保护理念 |
1.3.2 风景名胜的保护与传承 |
1.3.3 无锡惠山 |
1.4 研究方法与材料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材料 |
1.5 论文结构与成果 |
第二章 清帝南巡前惠山的沿革 |
2.1 “九龙蜿蜒凌碧霄,苍玉为脊琼为腰”:唐代以前的惠山 |
2.1.1 历史悠久的自然风景 |
2.1.2 人类活动与惠山 |
2.1.3 寺庙园林开始兴起 |
2.2 “悠然青莲界,此地尘境绝”:唐代名胜惠山寺 |
2.2.1 名人与惠山建设 |
2.2.2 文学作品与惠山 |
2.2.3 小结 |
2.3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宋元名胜天下第二泉 |
2.3.1 惠山寺发展概况 |
2.3.2 天下第二泉及其相关 |
2.3.3 惠山其他建设活动 |
2.3.4 小结 |
2.4 “更入竹三昧,得之山居乐”:明至清初的山居园墅 |
2.4.1 私人园林争奇选胜 |
2.4.2 诗社、书院与祠堂 |
2.4.3 小结 |
第三章 清帝南巡与惠山名胜 |
3.1 南巡与无锡纪略 |
3.2 南巡与惠山寺 |
3.2.1 南巡前的惠山寺 |
3.2.2 清朝惠山寺的两次修整 |
3.2.3 小结 |
3.3 南巡与二泉 |
3.3.1 南巡前的二泉 |
3.3.2 南巡对二泉的影响 |
3.3.3 竹炉与图卷 |
3.3.4 小结 |
3.4 写仿:对名胜的保育 |
3.5 南巡与祠堂 |
3.5.1 惠山地区的祠堂简介 |
3.5.2 清朝祠堂大量兴起的原因分析 |
3.5.3 小结 |
第四章 结语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未尽事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一 近现代时期惠山名胜的发展 |
附录二 唐代与惠山相关的诗 |
附录三 康乾南巡与惠山名胜有关的御制诗 |
附录四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中惠山名胜统计一览表 |
致谢 |
(6)二泉映月矿泉水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对象介绍 |
1.2.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3 研究理论 |
第2章 二泉映月公司层战略分析 |
2.1 战略环境分析 |
2.1.1 矿泉水行业需求分析 |
2.1.2 获利能力分析 |
2.2 二泉映月企业能力与资源的战略分析 |
2.2.1 二泉盈利能力分析 |
2.2.2 二泉管理水平分析 |
2.2.3 二泉技术优势分析 |
2.2.4 二泉生产与成本分析 |
2.3 战略制定 |
2.3.1 SWTO分析矩阵 |
2.3.2 战略预算与决策 |
第3章 二泉映月业务层战略分析 |
3.1 二泉竞争战略决策 |
3.1.1 矿泉水行业分析 |
3.1.2 竞争对手分析 |
3.1.3 竞争战略决策 |
3.2 二泉竞争优势的培育 |
3.2.1 价值链与竞争优势 |
3.2.2 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 |
3.2.3 构造二泉的成本优势 |
3.2.4 构造二泉的歧异优势 |
3.3 二泉动态战略管理 |
3.3.1 动态环境中的战略问题 |
3.3.2 预测对手的行为 |
3.3.3 竞争合作 |
3.3.4 实现二泉的非线性增长 |
第4章 二泉战略实施与控制 |
4.1 二泉战略实施 |
4.1.1 二泉的组织设计问题 |
4.1.2 二泉的人力资源问题 |
4.1.3 战略实施中二泉的营销等进展问题 |
4.1.4 二泉的营销整合 |
4.1.5 战略实施中二泉的研发问题 |
4.2 二泉的战略并购与资本运作 |
4.2.1 通用的并购战略 |
4.2.2 二泉的并购战略选择 |
4.3 二泉的战略评估与调整 |
4.3.1 二泉的平衡记分卡 |
4.3.2 二泉的战略控制模式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
5.1 论文研究总结 |
5.2 所受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阮元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三、本选题的研究重点及方法 |
第一章 阮元的生活时代、家世、师承及地域文化背景 |
第一节 生活时代 |
一、时代环境 |
二、创作趋向 |
第二节 文学家世 |
一、父亲家族的文学传承 |
二、母亲家族的文学传承 |
三、家族文学创作群体 |
第三节 师道传承 |
一、启蒙之师胡廷森 |
二、业师李道南、乔椿龄 |
第四节 地域文化背景 |
一、扬州独特的人文环境 |
二、构建家乡文化生态圈 |
第二章 阮元的文学活动及创作历程 |
第一节 阮元的诗歌活动 |
一、以诗拔士 |
二、以诗课士 |
三、宦游唱和 |
四、编刻诗集 |
第二节 阮元的文学编集轨迹 |
第三节 阮元的学术幕府与文学活动 |
一、诂经精舍与浙江文风 |
二、学海堂与岭南文风 |
第四节 阮元与学界友人的文学交往 |
一、阮元与凌廷堪 |
二、阮元与焦循 |
三、阮元与汪中 |
四、阮元与孙星衍 |
五、阮元与桂馥 |
六、阮元与王昶 |
七、阮元与张监 |
八、阮元与段玉裁 |
九、阮元与龚自珍 |
第三章 阮元文学思想与人文精神 |
第一节 “体物披文,不袭时俗”的文学观 |
第二节 “真厚和雅,雅正为宗”的诗教观 |
第三节 “沉思翰藻,纪事直达”的文笔论 |
一、清代中期“文笔说”的产生、发展与演变 |
二、“文笔说”的内旨 |
第四节 阮元人文精神的内质及其体现 |
一、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内质 |
二、阮元人文精神的体现 |
第四章 阮元诗歌研究 |
第一节 阮元诗歌的思想意蕴 |
一、关心民瘼,体恤乡情 |
二、抒情言志,气韵达观 |
三、传神言意,咏物托志 |
四、咏史怀古,悼咏史志 |
五、纪游写景,寄情林泉 |
六、借诗以资,考据学问 |
七、诗绘并工,附丽成观 |
八、应景馆课,拟古杂咏 |
第二节 阮元诗歌的艺术特色 |
一、清华雅正,温柔敦厚 |
二、清丽纯净,闲雅风致 |
三、平淡舒朗,娴静幽远 |
第三节 诗歌地位及评价 |
第五章 阮元的骈文、散文研究 |
第一节 阮元骈文、散文思想意蕴 |
一、论辩文 |
二、序跋文 |
三、碑志文 |
四、记体文 |
五、传状文 |
第二节 阮元文章的艺术特色 |
第三节阮元文章的贡献和地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天下第一泉北京玉泉宜茶古文献叙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 乾隆以前的玉泉文献 |
二, 乾隆时期的玉泉文献 |
三, 乾隆时期伊逊河文献 |
(10)赵之履《茶谱续编》辑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个问题的辨析 |
二、第一次“竹炉新咏”——竹炉清咏 |
三、第二次“竹炉新咏”——复竹茶炉诗画卷 |
四、第三次“竹炉新咏”——赵之履《茶谱续编》 |
(一) 三次“竹炉新吟”的名公诸作 |
(二) 王友石竹茶炉图并分封六事苦节君铭 锡山盛颙着 |
四、惠泉茶事古文献叙录(论文参考文献)
- [1]长筌子《洞渊集》研究[D]. 陈燕.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文献所见南方丝绸之路丝茶文化及交流研究[D]. 范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 [3]洪适年谱新编[D]. 陈本兴.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4]清帝南巡与惠山名胜的保护培育传统研究[D]. 范小凤. 天津大学, 2016(02)
- [5]中国学术传统与古代茶史文献——《中国散佚茶书辑考》导论[J]. 余悦. 学术评论, 2016(02)
- [6]二泉映月矿泉水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D]. 刘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
- [7]阮元文学创作研究[D]. 张瑜.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8]天下第一泉北京玉泉宜茶古文献叙录[J]. 王河,康芬. 农业考古, 2010(05)
- [9]天下第一泉庐山谷帘泉茶事古文献叙录[J]. 王河. 农业考古, 2009(05)
- [10]赵之履《茶谱续编》辑考[J]. 王河,真理. 农业考古,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