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现场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万志辉[1](2019)在《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后压浆技术是指在钻孔灌注桩中预设压浆管路,成桩后采用压浆泵压入水泥浆液来增强桩侧土和桩端土的强度,从而提高桩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量的一项技术。后压浆技术因其工艺简练、成本低廉与加固效果可靠,已被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大跨径桥梁和高速铁路等基础工程中。当前后压浆的适用对象由中小直径、中短桩发展到大直径、超长桩。然而,大直径桩因研究手段受限,完整的现场实测数据偏少,造成对大直径后压浆桩的加固机理、承载特性及设计方法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使其理论研究滞后于工程实践。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原位试验及数理统计等多种手段对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增强机理和变形控制设计方法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后压浆桩增强效应作用机理。综合考虑压浆对桩端土体的加固与桩端扩大头效应这两方面因素对桩端阻力的增强作用,采用双曲线函数模拟桩端阻力发挥特性,引入了桩端土初始刚度、桩端阻力的增强系数,并在球孔扩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浆泡半径的解析解,为扩大头加固机理提供了理论计算依据;考虑浆液上返对后压浆桩侧摩阻力的增强作用,基于浆液黏度时变性特征建立了浆液上返高度计算模型,给出了参数取值的确定方法及成层土中浆液上返高度的迭代算法,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其合理性;基于现场对比试验研究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作用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发挥的相互强化作用机理。此外,通过工程实例对后压浆桩侧摩阻力与端阻力的发挥特性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验证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增强作用,并分析了预压作用对后压浆桩基阻力的重要影响,进而全面揭示了后压浆桩增强效应作用机制。(2)后压浆钢管桩承载性状模型试验。在硅质砂与钙质砂两种不同的模型地基中开展了静压沉桩方式下钢管桩的竖向受荷和水平受荷试验,研究了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桩侧后压浆对两种不同砂土中单桩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未压浆单桩在钙质砂中的竖向和水平承载特性要弱于硅质砂,原因在于沉桩过程中钙质砂易造成侧向挤压作用引起的侧摩阻力变化小于颗粒破碎效应带来的负面效应;而压浆后,单桩竖向和水平承载力在两种不同的砂土地基中均得到了大幅提升,且表现出大致相同的承载特性。通过开挖分析压浆单桩浆液加固体的分布情况,揭示了砂土中桩-土-浆液相互作用机理。(3)大直径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原位试验。利用大直径组合压浆与桩侧压浆桩的现场对比试验,揭示了不同压浆类型对大直径桩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且表明组合压浆桩承载性能明显优于桩侧压浆桩;在使用荷载下大直径超长桩的桩顶沉降约90%来自桩身压缩,在极限荷载下大直径超长桩仍表现为摩擦桩性状,在超长桩设计时应考虑桩身压缩引起的沉降。同时,对珊瑚礁灰岩地层中的3根大直径后压浆桩开展了现场静载试验,并对桩基承载力性状、桩身轴力传递特性及桩基阻力发挥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后压浆技术可应用于珊瑚礁灰岩地层,并能有效地提高桩基承载力和减小沉降量。最后,结合现场长期静载试验,研究了后压浆桩的长期承载性状以及桩基阻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后压浆桩承载力存在时间效应,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会随时间增长。(4)组合后压浆加固效果的综合检测方法。通过钻孔取芯试验、标准贯入试验以及电磁波CT试验综合评价了组合后压浆的加固效果。结果显示水泥浆液下渗、上返及横向渗透至地层中形成水泥土加固体,增强了桩侧、桩端土层的强度和刚度;压浆后桩侧土的标贯击数要明显高于压浆前,同时给出了基于压浆前标贯击数预测压浆前、后侧摩阻力的经验方法;电磁波CT技术检测压浆效果是可行的,绘制出各剖面视吸收系数反演图像可以观测到桩体、浆液及土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且能确定水泥浆液在桩端、桩侧土体中的扩散范围。(5)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及压浆参数设计。通过收集的139个工程中716根试桩静载试验资料,对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的有关参数作了统计分析,利用极限承载力总提高系数法提出了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经验预估方法;采用以土层为分类的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增强系数法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压浆类型的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方法;给出了以土层为分类的桩侧、桩端压浆量经验系数的取值范围,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压浆类型的大直径桩压浆量估算方法。通过大量的实测数据验证了后压浆桩承载力与压浆量计算公式的适用性,研究成果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2017修订版)及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公路桥梁灌注桩后压浆技术规程》(T/CECS G:D67-01-2018)。(6)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后压浆单桩沉降计算方法:第一种,在未经压浆的大直径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基于统计分析给出了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的建议取值范围,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不同土层的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经验预估方法;第二种,在荷载传递法的基础上,采用双曲线函数的荷载传递模型,在考虑浆泡半径和桩身水泥结石体厚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后压浆桩荷载沉降关系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两种设计方法的合理性。
张利鹏[2](2018)在《非湿陷性黄土地区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桩端后压浆技术作为一项改善桩基础承载特性和有效提高承载能力的措施,在工程建设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实际工程建设中采用多种成孔方式的桩端后压浆灌注桩,因成孔方式不同,致使桩端压浆效果不同,使得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承载特性不同,目前针对成孔方式对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特性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研究成孔方式对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特性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桩端后压浆的作用机理,合理设计桩端压浆参数,为成孔方式的合理选择和承载力确定提供依据。论文结合陕西省交通运输项目《黄土地区不同成孔方式摩擦桩承载能力研究》(15-21K),依托吴(起)至定(边)高速公路的建设,通过桩基现场静载试验和理论分析,对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承载特性进行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基于圆管层流理论,建立了考虑压浆孔个数和土体滤过作用影响的浆液柱形渗流扩散模型,对影响浆液渗流扩散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浆液―有效扩散距离‖的概念;基于柱孔扩张和统一强度理论,研究了浆液柱形压密作用机理及土体强度参数对柱孔扩孔后半径的影响,所建立的模型为估算浆液的―有效扩散距离‖和压浆后的桩端直径提供了方法。2.基于圆管层流理论和弹性力学物理方程,建立了考虑浆液后期时变性的浆液上返模型,分析了泥皮厚度、桩长、浆液压力和土体性质对浆液上返高度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土体中压力作用下浆液的上返高度计算公式,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较好适用性和计算精度,为确定浆液上返高度提供了方法。3.通过现场静载破坏试验得到了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压浆量、浆液压力、极限承载力、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对比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承载特性并得到了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极限承载力不同的原因;分析了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桩身残余应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特性的影响,得到了桩端后压浆提高不同成孔方式灌注桩承载力的机理,试验结果分析可为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成孔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4.基于柱孔收缩和统一强度理论,考虑混凝土灌注对桩周的径向压力作用,研究了从桩成孔到混凝土灌注后土体强度参数对桩周径向压力的影响,得到了侧摩阻力随土体强度参数的变化规律;根据不同成孔方式所形成的桩周夹层特征,建立了考虑桩周夹层影响的剪切位移计算模型,得到了桩周土沉降随泥皮和混凝土厚度、剪切模量的变化规律;结合试桩资料,通过研究侧摩阻力的―深度效应‖、―软化效应‖和―强化效应‖,确定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些对侧摩阻力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可为侧摩阻力的合理取值提供参考。5.结合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承载特性、压浆量和浆液上返模型,在已有的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力计算方法基础上,建立了考虑成孔方式影响的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摩擦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分析表明采用所建立的承载力公式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吻合,提高了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精度,可供实际工程参考使用。
陈晓克[3](2016)在《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施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钻孔灌注桩在桥梁工程中是深基础的主要形式,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可以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承载能力、减少其沉降量,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近几年推广应用于国内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本文对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设备要求和施工工艺要点进行分析并总结出桩底后压浆技术相关结论与经验。
陈雪奖,张伟,李建生,李启欣[4](2016)在《大直径超长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施工技术及现场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大直径超长灌注桩孔深较深、清孔较困难,造成桩底沉渣过厚、桩端土体软化,对基桩的竖向承载特性有较大影响,而桩底后压浆技术通过对桩底注入水泥浆液,达到加固桩端土体、减少桩底沉渣的不利影响,能大幅度提高桩端承载力,增大基桩的竖向承载力。结合软土地区中某工程大直径超长灌注桩的桩底后压浆技术,对桩底压浆前后的自平衡载荷试验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桩底后压浆对桩端阻力、桩侧阻力和竖向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桩底后压浆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基桩的桩端阻力和竖向极限承载力;桩底后压浆不但对桩端土体有加固作用,而且浆液也会沿着桩侧薄弱面上返一定高度,对桩侧阻力的发挥也有较大的影响。
乔文开[5](2016)在《深厚软基超长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桩底的沉渣和桩侧泥皮对桩基的固有缺陷,能够大幅度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以及改善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能够减少桩身长度。目前,随着桩基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该技术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并且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本论文通过绍兴市钱清镇东大小江引桥现场试验对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压浆理论和作用机理进行分析、重点对深厚软基超长桩后压浆工艺控制技术研究、并进行现场试验研究通过静载试验和声测对压浆效果进行检测、及压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在对比分析国内外钻孔灌注桩后压浆研究的基础上,对桩端桩侧联合注浆及桩端注浆各方面理论的进行深入研究,将使人们对后压浆机理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影响桩端(侧)压力注浆承载力因素的认识不断深入。对注浆体细观机理及力学性质、注浆浆液扩散方式进行研究完善。2.在对比分析国内外后压浆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深厚软基超长钻孔灌注桩后压浆的设计,确定桩端桩侧联合注浆施工工艺、注浆方式,以及后压浆设备及工艺选型原则。3.依托现场试验对桩端桩侧联合注浆及桩端注浆的开塞时间、注水量开塞压力、注浆量、注浆压力、注浆顺序、以及注浆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采取了相关措施。针对桩侧PVC管注浆过程成功低的情况,采用无缝钢管弯圆代替,提高桩侧注浆的可靠性等。4.通过对注浆桩和非注浆桩两种试验桩进行现场静载荷试验,对静载荷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Q-s曲线以及静载荷试验下桩身轴力、侧摩阻力分析研究,得到后注浆灌注桩荷载传递机理与破坏特性以及承载力提高设计参数;并通过声波透射法对试验桩进行无损检测。可用于指导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经实例验证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刘迪[6](2016)在《长平高速公路通道桥钻孔灌注桩桩端后注浆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钻孔灌注桩在我国工程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其桩端沉渣及桩侧泥皮对桩的承载特性有着较大的影响。目前工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后注浆技术。通过将具有固化效果的浆液注入到桩端或桩侧,在浆液的渗透置换、劈裂加筋、压密固化等作用下,能有效加固桩端土层,消除桩侧泥皮,改善桩-土接触条件,从而提高桩的承载性能。本文结合长平高速公路通道桥改扩建工程对钻孔灌注桩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了桩端后注浆技术的注浆原理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总结了桩端后注浆的计算公式,设计了钻孔灌注桩桩端后注浆技术的施工工艺,并采用自平衡试验法对桩端后注浆的注浆效果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桩端后注浆可以有效地提升桩的承载特性,减小桩的沉降变形,达到控制沉降的目的。浆液本身的性质对后注浆设计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收集对比国内外多项后注浆工程实例,结合室内浆液配制模拟实验,总结得出了不同地层适宜的浆液水灰比和注浆压力。结合现场自平衡试验成果,通过对比分析桩端后注浆试桩和未注浆试桩的Q-S曲线、等效转换的荷载-桩顶位移曲线、轴力、桩侧摩阻力和桩侧摩阻力-桩土相对位移曲线的变化特征,研究桩端后注浆对试桩极限承载力和位移的提升效果。
刘建梅[7](2014)在《桥梁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持续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急剧增长交通量对现有的公共交通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交通量的需求不断的加大基础建设,每年都有上千公里高等级公路建成。部分在黄土和砂土地区修建高等级公路由于受到黄土和砂土自身结构的特殊性(摩阻力低、承载力弱、湿陷性等),会对桥梁下部桩基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桩长过长、桩径过大和后期承载力不足等,不仅施工难度大,而且施工费用高,造成了较大的浪费。当前钻孔灌注桩技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受桩端软弱土层的影响会大大消弱桩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尤其是黄土和砂土地区桥梁,由于其自身结构的特殊性,还会诱发桥梁桩基产生一系列的病害。采用后压浆技术能有效提高桩端承载力和侧摩阻力,当前该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因为很多技术虽然在理论上已经成熟,但相关技术规范偏少,在实际施工应用过程中因害怕操纵不当没能起到预期效果,因此,很多人宁愿多浪费也不采用该技术。本文通过分析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工作原理,得出通过后压浆技术能有效提高桩底承载力和加大桩端侧土的摩阻力,能够有效缩短桩长和减小桩径。本文以西安—咸阳机场专用高速段工程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为工程依托,以研究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桩基的受力机理,为后压浆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基础。论文在总结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典型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技术进行了的研究分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及技术指导。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本文系统的分析了桥梁钻孔灌注桩后压浆理论和施工工艺,得出切实可行的、适合于公路桥梁建设的后压浆施工操作规程以及质量检验标准,指导、规范该工艺在公路桥梁领域的应用;进而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在建立合理的地质力学模型和现场静载荷试验的基础上,分析对比常规直径公路桥梁后压浆灌注桩与常规灌注桩桩基极限承载力、桩身内力发挥性状等相关参数,研究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工作机理;最后通过现场静载试验,对使用后压浆和未使用压浆的试桩进行现场试验,测试在不同荷载下桩身轴力、桩侧和桩端阻力各控制参量的分布情况,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其实施效果,为后压浆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
康琦[8](2014)在《典型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受力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钻孔灌注桩技术在高层建筑和大承载力的基础中已广泛应用,但受桩端软弱土层的影响会大大消弱桩基的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尤其对于黄土区桥梁,由于黄土结构的特殊性,会对桥梁桩基产生一系列的病害。采用桩端后压浆技术能解决桩端软弱层带来的不足,但目前的研究只建立在半经验半理论的基础上,因此确定黄土区桩端后压浆桩基承载力是目前桥梁桩基设计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结合西安—咸阳机场专用高速段工程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现场静载试验,以研究后压浆桩基的受力机理为主线,以确定桩基承载性能为目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典型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桩承载特性进行系统的研究,期望填补桩端后压浆桩在黄土区桥梁桩基受力分析方面的空白,为实际工程需求提供理论及方法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Vesic球形扩张原理对桩端后注浆桩基进行分析,对Vesic法中的刚度系数指标进行修正,克服了原公式不能考虑桩端沉渣、土层空隙等施工过程中带来的影响,得出后压浆桩基在施工过程中,确定土层发生剪切破坏前的水泥浆凝固半径和桩端产生的塑性区范围。2.基于桩端后压浆的受力机理分析,明确了荷载传递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承载力计算应考虑的因素,确定了注浆体直径、注浆体高度与桩径之比的控制范围,为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比较合理的技术指标。3.考虑黄土的湿陷变形受土体模量、湿陷厚度和湿陷系数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基于弹性理论,结合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分析,提出了典型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的桩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公式,并通过与依托桥梁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理论公式的适用性和可靠性。4.分别对后压浆和未压浆的试桩进行现场试验,测试在不同荷载下桩身轴力、桩侧和桩端阻力的分布,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桩端后压浆桩基的荷载传递规律,对采用后压浆技术的钻孔灌注桩的工作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典型黄土区桥梁钻孔灌注桩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合理的技术指标。5.结合现场试验,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后注浆桩基的承载性能进行了数值分析,根据模拟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对比,基于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在设计荷载作用下的荷载沉降机理,对桩端后压浆、桩侧压浆以及桩端与桩侧同时压浆等不同工况对灌注桩承载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桩端土变形模量提高后及浆液沿桩侧不同程度的上升机率对桥梁桩基沉降的影响。
徐军[9](2011)在《软土地基高层建筑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来解决普通钻孔灌注桩因沉渣造成桩端阻力偏小的难题.对某工程同场地内的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普通钻孔灌注桩进行施工可行性、承载力等的对比试验.工程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工程地质条件下,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沉降,且造价比采用普通钻孔灌注桩的可节省10%以上,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文华锋[10](2011)在《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在雅江大桥上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桥梁成败关键在基础”,基础的安全稳定性受到普遍重视。目前,对于地基处于泥夹卵石层或者岩溶地质等复杂地质情况,为保证基础的安全性,研究和探索在溶洞发育地区桩基施工技术经验和做好技术处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国内施工情况而言,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在桥梁施工中已经普及。然而,由于灌注桩施工工艺本身存在的缺陷,致使灌注桩的质量难以保证,为克服施工因素导致的缺陷,桩底后压浆技术应运而生。通过对采用桩底后压浆技术造桥调研以及相应的测试表明,该技术的应用使灌注桩的承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节省基础处理的费用,经济技术效益显着。因而,在国内很多地区,各种后压浆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从摩擦桩和端承桩施工工艺及特点到雅江大桥桩基设计采用同一桩基下同时采用摩擦桩和端承桩方案的变更进行讨论,对后压浆技术施工工艺的总结并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验证后压浆技术提高桩基承载力。同时对其作用机理及其施工工艺及如何更好地应用到工程实践中进行探讨。通过对雅江大桥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其作用机理,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桩底后压浆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桩径、桩长等因素的影响规律,总结了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施工工艺及关键技术,为应用该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现场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现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桩基后压浆工艺的研究现状 |
1.2.2 后压浆提高桩基承载力机理的研究现状 |
1.2.3 后压浆桩承载性状的研究现状 |
1.2.4 沉降控制的桩基设计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后压浆桩承载力增强作用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后压浆对桩端阻力的增强作用研究 |
2.2.1 桩端压浆提高承载力的作用 |
2.2.2 压浆对桩端阻力的提高 |
2.2.3 压浆形成的桩端扩大头 |
2.3 后压浆对桩侧摩阻力的增强作用研究 |
2.3.1 桩侧压浆提高承载力的作用 |
2.3.2 浆液上返高度理论推导 |
2.3.3 模型参数的确定及成层土中浆液上返的迭代计算 |
2.3.4 计算实例 |
2.4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相互作用影响研究 |
2.4.1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影响的试验分析 |
2.4.2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 |
2.5 工程实例验证与分析 |
2.5.1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增强作用 |
2.5.2 后压浆的预压作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后压浆单桩承载性状模型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单桩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
3.2.1 模型试验设计原则 |
3.2.2 试验方案 |
3.2.3 试验模型制备 |
3.2.4 沉桩试验及压浆装置 |
3.2.5 加载方法和数据采集 |
3.3 试验过程及现象分析 |
3.3.1 反压荷载下土压力变化情况 |
3.3.2 沉桩试验结果分析 |
3.3.3 压浆试验分析 |
3.4 单桩竖向承载力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3.4.1 荷载-沉降关系 |
3.4.2 桩身轴力传递特性 |
3.4.3 桩侧摩阻力发挥特性 |
3.4.4 桩端阻力发挥特性 |
3.5 单桩水平承载力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3.5.1 水平力与位移及梯度关系分析 |
3.5.2 桩周土体m值曲线 |
3.5.3 桩身弯矩分布特征 |
3.5.4 桩身侧向位移曲线 |
3.5.5 桩侧土压力变化情况 |
3.6 后压浆单桩浆液分布及强度分析 |
3.6.1 单桩开挖后浆液渗扩变化情况 |
3.6.2 浆液加固体与桩体间的结合强度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直径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现场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超厚细砂地层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
4.2.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
4.2.2 组合后压浆施工工艺 |
4.2.3 试桩静载试验 |
4.2.4 试桩静载结果分析 |
4.2.5 后压浆加固效果的检测 |
4.3 珊瑚礁灰岩地层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
4.3.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
4.3.2 珊瑚礁灰岩地层后压浆施工工艺 |
4.3.3 试桩静载试验 |
4.3.4 试桩静载结果分析 |
4.4 后压浆灌注桩长期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
4.4.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
4.4.2 试桩长期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4.4.3 桩基阻力的变化规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及压浆参数统计分析 |
5.1 引言 |
5.2 大直径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对比统计分析 |
5.2.1 总体分析 |
5.2.2 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沉降对比分析 |
5.3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分析 |
5.3.1 统计分析方法 |
5.3.2 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公式的评价 |
5.3.3 后压浆单桩极限承载力总提高系数取值分析 |
5.3.4 后压浆桩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增强系数取值分析 |
5.4 大直径后压浆桩压浆设计参数分析 |
5.4.1 压浆量设计 |
5.4.2 压浆压力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
6.1 引言 |
6.2 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经验预估方法 |
6.2.1 已有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 |
6.2.2 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取值分析 |
6.2.3 计算实例 |
6.3 基于荷载传递法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 |
6.3.1 荷载传递模型的建立 |
6.3.2 后压浆桩荷载传递分析的迭代方法 |
6.3.3 模型参数取值 |
6.3.4 工程实例分析 |
6.3.5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性状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139 个工程716 根压浆对比桩静载试验资料 |
附录B 后压浆桩工程的压浆实测数据资料 |
附录C 乐清湾1号桥部分墩位压浆过程压力情况 |
作者简介 |
(2)非湿陷性黄土地区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试验研究现状 |
1.2.2 桩端后压浆提高灌注桩承载力机理研究现状 |
1.2.3 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3 本文拟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桩端后压浆浆液作用机理 |
2.1 影响桩端压浆效果的因素 |
2.1.1 土体性质的影响 |
2.1.2 浆液的影响 |
2.1.3 浆液压力与压浆量的影响 |
2.1.4 桩身尺寸的影响 |
2.2 考虑压浆孔个数影响的浆液柱形渗流扩散机理 |
2.2.1 考虑压浆孔个数影响的浆液柱形渗流扩散模型 |
2.2.2 考虑压浆孔个数影响的浆液柱形渗流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
2.3 浆液的柱形压密作用机理 |
2.3.1 浆液的柱形孔扩张模型 |
2.3.2 浆液柱形压密作用对柱孔半径的影响分析 |
2.4 考虑浆液后期时变性的浆液劈裂上返作用机理 |
2.4.1 考虑浆液后期时变性的浆液劈裂上返模型 |
2.4.2 不同土体中浆液上返高度影响因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现场静载试验 |
3.1 试验场地概况 |
3.2 现场静载破坏试验设计 |
3.2.1 现场静载破坏试验方案 |
3.2.2 桩身测试元件埋设 |
3.2.3 现场加载测试 |
3.3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试验结果分析 |
3.3.1 试验数据整理 |
3.3.2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荷载—沉降特性 |
3.3.3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侧摩阻力发挥特性 |
3.3.4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桩身轴力和桩端阻力发挥特性 |
3.4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极限承载力不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桩端后压浆改善不同成孔方式灌注桩承载特性分析 |
4.1 桩端后压浆对桩基础的抬升作用 |
4.2 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桩身残余应力的产生 |
4.3 桩身残余应力对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特性的影响 |
4.3.1 桩身残余应力对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沉降的影响 |
4.3.2 桩身残余应力对桩端后压浆灌注桩侧摩阻力的影响 |
4.3.3 桩身残余应力对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桩端阻力的影响 |
4.4 桩端后压浆提高不同成孔方式灌注桩承载力的机理分析 |
4.4.1 桩端后压浆对土体性质的影响 |
4.4.2 桩端后压浆对不同成孔方式灌注桩侧摩阻力的影响 |
4.4.3 桩端后压浆对不同成孔方式灌注桩桩端阻力的影响 |
4.4.4 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桩端阻力与侧摩阻力的相互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桩端后压浆灌注桩侧摩阻力影响因素分析 |
5.1 侧摩阻力的影响因素 |
5.2 桩周土压力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
5.2.1 桩孔成孔后的缩孔模型 |
5.2.2 混凝土灌注对桩孔侧壁的压力 |
5.2.3 土体强度参数对桩周径向压力的影响分析 |
5.3 不同桩周夹层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
5.3.1 不同成孔方式所形成的桩周夹层特征 |
5.3.2 考虑桩周夹层影响的剪切位移模型 |
5.3.3 不同桩周夹层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
5.4 桩基础尺寸效应和土体深度效应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
5.4.1 桩基础尺寸效应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
5.4.2 土体深度效应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
5.5 侧摩阻力的软化和强化效应 |
5.5.1 侧摩阻力的软化效应 |
5.5.2 桩端后压浆灌注桩侧摩阻力的强化效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桩端后压浆灌注桩荷载传递特性分析 |
6.1 现有荷载传递模型 |
6.2 桩基础荷载传递特性模型 |
6.2.1 考虑侧阻软化和不考虑软化的桩侧非线性荷载传递模型 |
6.2.2 桩身混凝土的弹塑性模型 |
6.2.3 非线性桩端荷载传递模型 |
6.2.4 计算方法 |
6.3 单桩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
6.3.1 考虑侧阻软化的非线性荷载模型组合 |
6.3.2 不考虑侧阻软化的非线性荷载模型组合 |
6.4 不同荷载传递模型在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极限承载力计算 |
7.1 现有的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
7.2 考虑成孔方式影响的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摩擦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
7.2.1 算例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施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工程概况 |
3 材料设备要求 |
3.1 压浆材料要求 |
3.2 压浆设备要求 |
4 施工工艺重点要求 |
4.1 开塞要求 |
4.2 压浆量与压浆压力控制 |
5 压浆前后桩基承载力自平衡检测 |
6 结束语 |
(4)大直径超长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施工技术及现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地质条件及试桩概况 |
1.1 工程地质条件 |
1.2 试桩概况 |
2 桩底后压浆施工工艺 |
2.1 桩底压浆管的布置 |
2.2 压浆管的开塞 |
2.3 桩底后压浆流程 |
3 自平衡载荷试验 |
3.1 自平衡测试原理 |
3.2 自平衡测试方法及过程 |
3.3 桩底后压浆对桩端阻力的影响分析 |
3.4 桩底后压浆对桩侧阻力的影响分析 |
4 结论 |
(5)深厚软基超长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 |
2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注浆理论 |
2.1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的概念及分类 |
2.1.1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按注浆部位的分类 |
2.2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的注浆理论 |
2.2.1 后压浆渗透注浆理论 |
2.2.2 后压浆压密注浆理论 |
2.2.3 后压浆劈裂注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深厚软基超长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工艺控制技术研究 |
3.1 概述 |
3.2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设计方法 |
3.2.1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设计前准备 |
3.2.2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的承载力设计 |
3.2.3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浆液水灰比确定 |
3.2.4 后压浆顺序的确定 |
3.2.5 后压浆节奏的确定 |
3.2.6 后压浆压力的确定 |
3.2.7 后压浆量的确定 |
3.3 深厚软基超长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工艺控制成套技术 |
3.3.1 后压浆的技术原理 |
3.3.2 后压浆成桩及加固机理 |
3.3.3 后压浆桩应用范围 |
3.3.4 后压浆桩的施工设备及要点 |
3.3.5 后压浆桩注浆管的设置 |
3.3.6 后压浆桩施工工艺及要点 |
3.4 本章小结 |
4 深厚软基超长钻孔灌注桩后压浆现场试验研究 |
4.1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现场静载荷试验 |
4.1.1 工程概况 |
4.1.2 地质条件 |
4.1.3 静载荷试验加载方式 |
4.1.4 试验数据监测方法 |
4.1.5 现场静载荷试验结果分析 |
4.2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现场声波透射法测检测 |
4.2.1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注浆前声波透射法检测 |
4.2.2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注浆后声测检测 |
4.2.3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注浆前后声测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长平高速公路通道桥钻孔灌注桩桩端后注浆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后注浆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后注浆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后注浆技术的优缺点简介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桩端后注浆理论及影响因素 |
2.1 桩端后注浆理论 |
2.1.1 渗透注浆 |
2.1.2 压密注浆 |
2.1.3 劈裂注浆 |
2.2 桩端后注浆理论计算 |
2.2.1 桩端后注浆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计算 |
2.2.2 桩端后注浆沉降的理论计算 |
2.3 桩端后注浆的影响因素 |
2.3.1 浆液种类 |
2.3.2 浆液配比 |
2.3.3 注浆压力 |
2.3.4 注浆量 |
2.3.5 注浆时间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桩端后注浆的室内试验及施工工艺 |
3.1 工程概况 |
3.2 浆液室内试验 |
3.2.1 水泥净浆流动度试验 |
3.2.2 水泥净浆凝结时间试验 |
3.3 后注浆设备和参数的选取 |
3.3.1 注浆设备及注浆材料 |
3.3.2 后注浆工艺参数 |
3.4 桩端后注浆的施工工艺 |
3.4.1 注浆头制作及注浆管埋设 |
3.4.2 后注浆施工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平衡试验原理及现场试验 |
4.1 自平衡试验法简介 |
4.2 自平衡试验法原理 |
4.2.1 极限承载力测试原理 |
4.2.2 轴向应力测试原理 |
4.3 自平衡试验现场测试 |
4.3.1 仪器设备及安装 |
4.3.2 测试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自平衡法的桩端后注浆承载特性研究 |
5.1 位移成果分析 |
5.2 Q-S曲线的等效转换 |
5.3 承载力成果分析 |
5.4 轴力分析 |
5.5 桩侧摩阻力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桥梁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研究背景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后压浆理论分析 |
2.1 后压浆技术主要概念 |
2.1.1 基本定义 |
2.1.2 后压浆技术分类 |
2.2 柱球扩张理论在后压浆技术中的应用 |
2.2.1 孔扩张理论 |
2.2.2 后压浆扩张规律分析 |
2.3 后压浆技术的作用机理 |
2.3.1 增加桩基持力层强度 |
2.3.2 提高桩端土体的摩阻力 |
2.3.3 增强桩侧摩阻力 |
2.3.4 改善荷载传递性能 |
2.4 后压浆注浆力学机理 |
2.4.1 物理力学机理 |
2.4.2 化学机理 |
2.5 后压浆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 |
2.5.1 桩端持力层地质情况的影响 |
2.5.2 桩基自身条件的影响 |
2.5.3 压浆施工过程的影响 |
2.6 小结 |
第三章 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数值模拟分析 |
3.1 数值模拟软件的选择 |
3.2 数值计算技术 |
3.3 弹塑性矩阵推导 |
3.4 初始应力状态确定 |
3.4.1 理论基础 |
3.4.2 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
3.5 数值分析计算模型 |
3.5.1 桩身本构模型的选取 |
3.5.2 桩周持力层土体本构模型 |
3.5.3 桩基础与周围土体接触面单元分析 |
3.5.4 桩基与土体初始状态的确定 |
3.5.5 几何模型 |
3.5.6 模型建立及计算参数的选取 |
3.6 仿真计算分析 |
3.6.1 后压浆与常规钻孔灌注桩对比分析 |
3.6.2 参数分析 |
3.6.2.1 加载过程对桩周土体的影响分析 |
3.6.2.2 桩侧与桩端模量变化规律分析 |
3.6.2.3 注浆量及注浆体强度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
3.6.3 数值分析主要结论 |
3.7 小结 |
第四章 公路桥梁后压浆钻孔灌注桩静载试验研究 |
4.1 试验概况 |
4.1.1 依托工程简介 |
4.1.2 地质条件 |
4.1.3 水文条件 |
4.1.4 试桩规划 |
4.1.5 试桩基本参数 |
4.2 试验研究主要目的 |
4.3 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
4.3.1 桩基顶沉降值 |
4.3.2 桩基承受的轴力 |
4.3.3 桩端阻力 |
4.3.4 桩侧摩阻力 |
4.4 加载与试验测试系统 |
4.4.1 试验量测系统 |
4.5 试验加载 |
4.5.1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
4.5.2 桩身轴力、桩侧阻力及桩端阻力发挥性状 |
4.5.3 后压浆对灌注桩承载力影响分析 |
4.5.4 后压浆工艺桩剖析结果 |
4.5.5 数值成果对比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典型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受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钻孔灌注桩的发展与存在问题 |
1.2.1 钻孔灌注桩的发展史 |
1.2.2 钻孔灌注桩存在的问题 |
1.3 单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研究 |
1.3.1 桩基承载力的研究 |
1.3.2 桩基沉降的研究 |
1.4 后压浆桩基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4.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1.4.3 问题的提出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桩端后压浆桩基作用机理及承载力影响分析 |
2.1 桩端后压浆简介 |
2.2 传统桩基的不足 |
2.3 桩端后压浆施工工艺 |
2.3.1 压力注浆时间 |
2.3.2 压力注浆量 |
2.3.3 注浆压力 |
2.4 桩端后压浆技术的优点 |
2.5 土层压浆机理分析 |
2.5.1 压密作用 |
2.5.2 劈裂作用 |
2.5.3 渗透作用 |
2.6 后压浆对桩承载力提高机理 |
2.6.1 增大持力层强度 |
2.6.2 提高桩端阻力 |
2.6.3 增强侧摩阻力 |
2.6.4 改善荷载传递性能 |
2.7 后压浆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 |
2.7.1 桩端土影响 |
2.7.2 桩基自身影响 |
2.7.3 注浆施工影响 |
2.8 小结 |
第三章 桩端后压浆桩基荷载传递规律 |
3.1 桩端后压浆浆液对土体的影响 |
3.1.1 Vesic 球形孔扩张理论 |
3.1.2 桩端后压浆浆液对土体的影响 |
3.2 钻孔灌注桩的受力机理 |
3.2.1 钻孔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
3.2.2 荷载传递的基本微分方程 |
3.3 荷载传递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桩端土与桩侧土刚度比 |
3.3.2 桩长径比 |
3.3.3 注浆体直径与桩径之比 |
3.3.4 注浆体高度与注浆体直径比 |
3.4 后压浆桩基承载力 |
3.4.1 承载力的计算 |
3.4.2 承载力计算的影响因素 |
3.4.3 典型黄土地区后压浆桩基承载力计算 |
3.5 后压浆桩基沉降计算 |
3.6 小结 |
第四章 桩端后压浆桩基现场试验方案 |
4.1 概况 |
4.1.1 依托工程简介 |
4.1.2 地质条件 |
4.1.3 水文条件 |
4.1.4 试桩规划 |
4.1.5 试桩基本参数 |
4.2 试验研究目的 |
4.3 试验研究内容 |
4.3.1 桩顶沉降 |
4.3.2 桩身轴力 |
4.3.3 桩端阻力 |
4.3.4 桩侧摩阻力 |
4.4 加载与试验测试系统 |
4.4.1 试验量测系统 |
4.4.2 加载系统 |
4.5 试验加载 |
4.6 桩基浸水试验 |
4.6.1 浸水区域 |
4.6.2 注水孔参数 |
4.6.3 浸水保湿措施 |
4.7 小结 |
第五章 桩基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
5.1 后压浆与常规桩承载特性分析 |
5.1.1 承载力分析 |
5.1.2 桩身轴力性状 |
5.1.3 桩侧阻力性状 |
5.1.4 桩端阻力性状 |
5.2 后压浆增强系数 |
5.3 浸水后桩基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
5.3.1 承载性能影响 |
5.3.2 桩身轴力 |
5.3.3 桩端阻力 |
5.3.4 桩侧摩阻力 |
5.4 小结 |
第六章 桩端后压浆桩基承载特性数值分析 |
6.1 仿真分析软件的选择 |
6.2 数值计算技术 |
6.2.1 弹塑性矩阵推导 |
6.2.2 初始应力状态确定 |
6.2.3 理论基础 |
6.2.4 求解非线性方程组 |
6.3 数值分析计算模型 |
6.3.1 选取桩身本构模型 |
6.3.2 桩周土本构模型 |
6.3.3 桩土接触面单元分析 |
6.3.4 边界条件 |
6.3.5 初始状态 |
6.3.6 几何模型 |
6.4 计算参数 |
6.5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
6.5.1 未压浆桩基模拟分析 |
6.5.2 桩端、桩侧压浆模拟分析 |
6.5.3 提高桩端土模量模拟分析 |
6.5.4 桩端浆液上升的沉降量分析 |
6.6 小结 |
主要结论与建议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一、发表论文 |
二、获得专利 |
三、获奖情况 |
致谢 |
(9)软土地基高层建筑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应用 |
2.1 技术原理 |
2.2 后压浆设计 |
2.3 后压浆施工参数及流程 |
3 桩基检测结果及经济性比较 |
3.1 基桩监测结果分析 |
3.2 3种桩型的经济、技术性分析 |
4 结论 |
(10)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在雅江大桥上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1 后压浆灌注桩的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后压浆灌注桩的国内研究状况 |
1.2.3 后压浆灌注桩的优缺点简介 |
1.3 有限元法在桩基承载力分析中的研究现状 |
1.3.1 有限元简介 |
1.3.2 桩土作用模拟的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主要研究目标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雅江大桥桩基变更设计方案的确定 |
2.1 桩基的特点与分类 |
2.1.1 桩基的特点 |
2.1.2 桩基的分类 |
2.2 端承桩的特点及其施工工艺 |
2.2.1 端承桩的分类 |
2.2.2 端承桩的施工工艺 |
2.2.3 端承桩的优缺点 |
2.3 摩擦桩的特点及其施工工艺 |
2.3.1 摩擦桩的分类 |
2.3.2 摩擦桩的施工工艺及特点 |
2.3.3 摩擦桩的优缺点 |
2.4 摩擦桩与端承桩的比较 |
2.5 雅江大桥桩基变更设计方案拟定 |
2.5.1 既有摩擦桩静载试验 |
2.5.2 变地系梁为承台 |
2.5.3 对摩擦桩桩底注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桩端后压浆技术提高承载力的作用机理 |
3.1 桩端后压浆提高承载力的机理 |
3.1.1 后压浆技术的作用机理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
3.1.2 桩底后压浆的力学机理 |
3.1.3 桩底后压浆的化学机理 |
3.1.4 球(柱)形扩张理论 |
3.1.5 既有灌浆极限压力计算公式 |
3.2 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
3.2.1 普通单桩承载力计算 |
3.2.2 某设计单位采用的后压浆承载力公式 |
3.2.3 提高系数法计算后压浆灌注桩承载力 |
3.2.4 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后压浆钻孔灌注桩有限元模型分析 |
4.1 有限元 Ansys 软件简介 |
4.1.1 考虑注浆过程的后压浆桩有限元模型 |
4.1.2 结构的离散 |
4.1.3 有限单元的选择 |
4.1.4 边界条件确定 |
4.2 后压浆过程的影响模拟 |
4.3 不同参数下后压浆桩桩端极限承载力结果 |
4.4 雅江大桥灌注桩桩端压浆有限元分析 |
第五章 后压浆灌注摩擦桩施工工艺 |
5.1 后压浆灌注摩擦桩的分类 |
5.1.1 按埋设方法分类 |
5.1.2 按注浆工艺分类 |
5.2 后压浆灌注桩的施工工艺 |
5.2.1 工艺流程 |
5.2.2 施工工艺简介 |
5.2.3 注浆参数的确定 |
5.3 后压浆施工的质量保证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雅江大桥桩基后压浆技术的应用 |
6.1 工程地质条件 |
6.2 雅江大桥钻孔灌注桩的施工组织安排及预案防治管理措施 |
6.3 雅江大桥变更采用后压浆技术的要求和基本参数 |
6.4 压浆后基桩声波透射法检测及结果 |
6.5 雅江大桥静力荷载试验及结果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现场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D]. 万志辉. 东南大学, 2019(05)
- [2]非湿陷性黄土地区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特性研究[D]. 张利鹏. 长安大学, 2018(01)
- [3]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施工分析[J]. 陈晓克. 绿色环保建材, 2016(12)
- [4]大直径超长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施工技术及现场试验研究[J]. 陈雪奖,张伟,李建生,李启欣.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 [5]深厚软基超长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关键技术研究[D]. 乔文开. 安徽理工大学, 2016(08)
- [6]长平高速公路通道桥钻孔灌注桩桩端后注浆的应用研究[D]. 刘迪. 吉林大学, 2016(09)
- [7]桥梁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应用研究[D]. 刘建梅. 长安大学, 2014(04)
- [8]典型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受力特性研究[D]. 康琦. 长安大学, 2014(12)
- [9]软土地基高层建筑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的应用[J]. 徐军.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1(03)
- [10]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在雅江大桥上的研究与应用[D]. 文华锋. 重庆交通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