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九叶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意象,现代派,经验论,诗剧,诗学,新诗,体裁。
九叶派论文文献综述
邹汉明[1](2019)在《严肃的星辰——记九叶派诗人唐湜》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第一次知道唐湜先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唐湜将刚出版的一部十四行诗集签赠给了我的老师沈泽宜先生。那个学期,沈先生教我当代文学课。沈先生平时上课从不带书或讲义,那一次,他腋下夹着一本书走进教室,我觉得奇怪,就留了一个心。下课后,我漫不经心地走到讲台边,向沈先生要过那本书,忍不住好奇之心,倚着讲台,随手翻了翻。就这样,我看到了诗集扉页上唐(本文来源于《野草》期刊2019年02期)
赵航[2](2018)在《四十年代新诗中的“母亲”意象——以艾青、七月派、九叶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艾青和新诗史上两个极其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诗派和九叶诗派,虽然同出现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背景之下,但在对"母亲"这一意象的使用上显现出了不同的视角与审美态度,从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诗学追求和态度。(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董卉川[3](2018)在《“莩甲新意,雕画奇辞”——九叶派作家群现代诗剧审美范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40年代,中国文坛上先后出现了《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经常在两刊发表作品的作家有杭约赫、辛笛、陈敬容、郑敏、穆旦、袁可嘉、杜运燮、唐湜、唐祈,围绕两刊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上述九人为主的作家群。到了1980年代,有的评论家称其为"九叶诗派",还有的称其为"'中国新诗'派"。虽然他们在40年代没有明确打出结社组团的旗号,艺术个性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在诗学追求和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相似或相近的艺术风格,以九人为核心,外围还有部分作家与他们的艺术风格相似。他们的诗歌创作和评论近年受到高度评价,其中还有一项引人瞩目却又被忽视的艺术成就——现代诗剧创作。他们笔下现代诗剧的体裁审美范式表现为"诗的戏剧化",结构审美范式体现为情感结构,语言风格审美范式展现为复义——相反相成。通过对他们现代诗剧审美范式的研究,可以发现积极学习、响应和引进英美新批评派的理论主张。在"诗的戏剧化"理论影响下,他们的现代诗剧创作既带有鲜明的现代主义色彩,又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同时承继了中国传统诗歌、新诗的优良传统,并结合了中国现实生活与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化与本土化的融合,为中国新诗和现代诗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现代中文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彭姗姗[4](2014)在《初心伊始——《九叶派诗精编》小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嫩黄,嫩绿的书皮,简朴的字体与版式,雅致的配图,捧起这本邹老师编选的《九叶派诗精编》,只求无愧邹老师编选时的良苦用心。当初刚刚拿到九叶派这个选题时,作为初入社的年轻编辑来说,我还是十分胆怯的。诗相较于小说、散文虽短虽小,但如何编排,选编篇目内容都是很能见出一位编辑功力的。就像写诗一样,一个人到底适不适合写诗,有没有诗情诗才,诗作中的几个字,几个意象,就能一目了然。况且,这次我编辑的"九叶派"本身不是一(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期刊2014年04期)
彭林祥[5](2014)在《群体的合唱与严肃的独舞——从《创造诗丛》到《森林诗丛》的编选出版看“九叶派”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出版角度梳理了《诗创造》到《中国新诗》的过程,借以探求"九叶派"的形成原因:《诗创造》团结了四十年代中后期诗坛大部分诗人,孕育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诗人群。诗创造社编辑出版的《创造诗丛》是现实主义诗人群占主体,继之的《森林诗丛》则是现代主义诗人群占绝大多数,而《中国新诗》的创刊则标志着现代主义新诗派(也称"九叶派")的独舞。(本文来源于《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卢志娟[6](2014)在《论现代派与九叶派诗歌的自我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派与九叶派诗歌的自我意象存在诸种差异:现代派笔下的自我意象是孱弱的书生,九叶派的自我意象是刚毅的战士;现代派的"我"是孤独、悒郁的个体,九叶派的"我们"是刚毅、乐观的战斗群体;在自我情感方面,现代派多抒一己幽情,九叶派多写家国大义。(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4年01期)
刘中树,李华[7](2014)在《唐湜诗论:“九叶”派诗学理论基石》一文中研究指出唐湜的诗论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派的诗歌批评理论的建构有着重要的贡献。他的诗论力求解决中国新诗理论发展中始终存在的矛盾,力求平衡,以实现新诗发展的多向"合流":唐湜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追求完美的个性诗艺表现;他主张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的无痕融合,真正实现在新诗现代化的过程中既不失传统诗学的精华,也能适时吸纳西方现代诗学的最新成果。(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4年01期)
刘龙平[8](2013)在《“九叶派”女诗人郑敏:没有生命愿意无声的消失》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九叶派"诗人中的最后"一叶",93岁的郑敏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甚至觉得出门溜达都是在浪费时间。聊起自己喜爱的诗歌,老人滔滔不绝,感慨已找不到可以交流的同龄人了。冯至是她创作诗歌的引路人"重迭的绿叶下豆荚紫黑,过熟的葡萄自动散发酒香,黄昏的暖流吹动蝉翅,没有生命愿意无声的消失。"青年时郑敏喜爱写诗,或许与她的出身有关。郑敏本姓王,祖父王又典是福州有名的词人,母亲念过私塾,也喜欢诗词歌赋。"可能我更多继承了家族中文学的血脉吧,我很喜欢文学,数学却一塌糊涂。"郑敏说。(本文来源于《老年人》期刊2013年11期)
卢志娟[9](2013)在《传统文化视阈中的现代派与九叶派诗歌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派和九叶派是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最杰出的代表。在向传统文化汲取营养的过程中现代派更多接受佛、道"无为"思想的影响,九叶派则更多接受儒家"有为"思想的影响。这一影响也表现在两派诗歌几组重要的意象中。(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3年17期)
康飞[10](2013)在《在时空中流转》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生活和感受的最基本的维度,影响着文学的发展。对于诗歌而言,时间体验和空间体验更是其中的基本要素,是诗歌美学构成的基本形式。通过细读九叶派的诗歌文本,我们会发现,其美学追求正是与其对时间和空间的体验密切相关的。而目前学界的研究视点主要聚焦在流派命名、形成经过和发展历史,外来影响,流派特征、思想内容和诗歌艺术以及内部成员的个案研究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些研究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研究路径仍然有些狭窄,无非是史实梳理的外部考察和美学视角的内部研究。因此,本文尝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厘析出九叶派诗歌中蕴含的时空体验,通过这条路径来发掘九叶诗歌的艺术风貌和成就以及其中潜藏着的现代性成分,进而帮助我们厘定九叶派在中国新诗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本论文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九叶”中的九人,即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和穆旦。研究的具体文本主要是这九人在20世纪40年代这一时间段中的诗歌创作。通过对这些诗歌作品的文本细读,搭建起外部与内部、宏观与微观、实证与理论的研究方法之桥。本文借鉴了一些重要的时空理论,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出九叶派诗歌中的时间体验主要表现在对瞬间的体验和对永恒的追寻上,线性时间观和循环时间观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九叶诗人的空间体验包括乡土空间和城市空间的体验,在乡土空间中,诗人们回眸逝去的田园牧歌,表达自己的悲悯情怀;在城市空间中,诗人们不断遭遇着“震惊”体验和异化体验,揭露城市文明的罪恶,同情人民的疾苦。九叶诗人的时空体验一方面传承了中国诗歌传统,另一方面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尤其是艾略特、里尔克、奥登等人的影响,使他们的诗歌既蕴含着古典韵味又散发出现代意绪。正是在这种中西濡染和渗透的时空体验的观照之下,九叶诗歌呈现出独特的意象、语言特征,九叶派的整体艺术成就在此基础上逐渐闪现和塑型,即心灵化的时间与社会化的空间相综合的主题指向、时空相谐的表现技巧——“新诗戏剧化”以及客观化、间接性的抒情方式。九叶诗人在融汇中西的时空体验中,勇敢探寻中国新诗的现代化之路,通过对九叶诗人时空体验的探寻和分析,我们可以发掘其中内蕴的现代性成分,这也是我们研究九叶派现代性的一个独特视阈,扩大到中国新诗现代性的研究,也许亦可从此角度出发,找到一条有效的路径。(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期刊2013-05-01)
九叶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艾青和新诗史上两个极其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诗派和九叶诗派,虽然同出现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背景之下,但在对"母亲"这一意象的使用上显现出了不同的视角与审美态度,从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诗学追求和态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九叶派论文参考文献
[1].邹汉明.严肃的星辰——记九叶派诗人唐湜[J].野草.2019
[2].赵航.四十年代新诗中的“母亲”意象——以艾青、七月派、九叶派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
[3].董卉川.“莩甲新意,雕画奇辞”——九叶派作家群现代诗剧审美范式研究[J].现代中文学刊.2018
[4].彭姗姗.初心伊始——《九叶派诗精编》小记[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4
[5].彭林祥.群体的合唱与严肃的独舞——从《创造诗丛》到《森林诗丛》的编选出版看“九叶派”的形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6].卢志娟.论现代派与九叶派诗歌的自我意象[J].大众文艺.2014
[7].刘中树,李华.唐湜诗论:“九叶”派诗学理论基石[J].北方论丛.2014
[8].刘龙平.“九叶派”女诗人郑敏:没有生命愿意无声的消失[J].老年人.2013
[9].卢志娟.传统文化视阈中的现代派与九叶派诗歌意象[J].名作欣赏.2013
[10].康飞.在时空中流转[D].广西师范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