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碳同位素分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同位素,机理,小球藻,甲烷,气量,稻田,水稻。
碳同位素分馏论文文献综述
董戈,刘茜,魏海珍[1](2019)在《蒸发和氧化还原过程银同位素分馏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银是白色贵金属,是一种较易挥发的元素。在自然界中银以游离态(或与金、汞、锑、铜或铂生成合金)或以硫化物矿(Ag2S,银的最重要来源)形式存在。自然界中银具有两种稳定同位素:107Ag和109Ag,其丰度分别为51.8392(51)和48.1608(51)(atom%)(Roseman et al.,1998)。作为一个新兴的非传统同位素研究领域,银同位素地球化学在放射性体系中可以示踪行星及地核形成、太阳系挥发分亏损过程等(Hauriet al.,2001;Wooland et al.,2005)。在稳定同位素体系中,银同位素在地球岩石陨石演化、矿床多阶段金属迁移指(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2-13)
佘加新,王天华,刘显东,李伟强[2](2019)在《结合实验观测和理论计算利用锡同位素分馏揭示Sn(IV)水溶液的蒸发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元素的气态迁移在地质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在运移过程中可能会伴随有稳定同位素分馏。前人研究表明锡在地质过程中也可能以气态形式运移。四价锡在热液流体中较为重要(Schmidt,2018)。在含氟或者黄玉饱和的岩浆流体中氯比氟更占主导地位,Sn-Cl络合物可能在热液流体中有重要意义(Heinrich,1990)。锡在矿床中是重要的成矿元素,在天体化学中是中等挥发性元素,热液过程中气液分离和天体演化中元素挥发冷凝带来相应的锡同位素变化,可以用来研究相关现象的内在机理(Creech and Moynier,2019; Yao(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2-13)
张永文,胡芳芳,范宏瑞[3](2019)在《胶东牟平金矿黄铁矿原位铁-硫同测研究对于铁硫同位素分馏以及金沉淀机制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核边结构的黄铁矿在各种类型金矿中都很常见,并且其形成过程往往伴随着金的矿化(Suetal.,2012; Peterson and Mavrogenes, 2014; Feng et al., 2018; Wu et al., 2019)。牟平金矿作为胶东牟平-乳山金成矿带上一个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床,其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矿石中的黄铁矿往往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我们在扫描电镜背散射模式下,在两个矿石样品的光学薄片(16MP044和16MP070)中挑选出五个具有核边结构的黄铁矿颗粒,进行之后的晶格取向差、微量元素扫面以及原位铁硫同位素研究。(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2-13)
赵云,薛春纪,刘盛遨[4](2019)在《岩浆型Cu-Ni矿床Cu-Fe同位素分馏机制研究:以新疆图拉耳根矿床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Cu-Fe等金属同位素在高温岩浆系统中被认为不会发生显着的分馏。近年来少量研究表明在岩浆型Cu-Ni矿床中,Cu同位素可发生高达2‰的分馏,但是影响因素却存在极大的争议,如壳源物质混染、地幔源区的不均一、不同的岩浆演化过程、氧逸度的转变等(Malitch et al., 2014;Ripley et al., 2015;Zhaoetal.,2017)。此外,Fe同位素在岩浆型Cu-Ni矿床中可发生~0.6‰的分馏,但影响机制仍不清楚(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2-13)
高玉巧,高和群,何希鹏,丁安徐,张培先[5](2019)在《四川盆地东南部页岩气同位素分馏特征及对产能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页岩气甲烷碳同位素是研究页岩气同位素分馏特征及产出过程的重要指标。选取四川盆地东南部及盆缘转换带内6大区块10口页岩气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通过现场含气量测试过程中页岩气甲烷碳同位素变化,研究不同压力系统、不同小层下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特征,探讨页岩气同位素与物性、含气性关系,并结合实际排采数据,对典型页岩气井产出阶段进行划分。页岩气解吸过程中,逐渐升高,甲烷碳同位素逐渐变重;超压页岩气甲烷碳同位素整体较小,从盆缘外部向内部,甲烷碳同位素逐渐变轻。纵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甲烷同位素整体变轻;页岩孔隙度越大、游离气含量越高、页岩保存条件越好,甲烷碳同位素分馏作用就越不明显。最后,选取武隆向斜L井岩心现场解吸气样,通过甲烷同位素分馏,对页岩气解吸阶段进行划分,并将排采气同位素与现场解吸气同位素进行比对。该井排采气的δ~(13)C_1值对应现场岩心连续解吸0.9 h释放气体的δ~(13)C_1值,其采收率约为24.8%,尚处于初期排采阶段。(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邵圣枝,聂晶,刘志,张永志,王钫[6](2020)在《茶叶加工与样品制备对同位素分馏和测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不同加工方式和样本制备目数对茶叶同位素分馏与测定的影响,建立茶叶中4种同位素δ~(13)C、δ~(15)N、δ~2H、δ~(18)O的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EA-IRMS)分析测试方法,研究红茶和绿茶加工过程中同位素分馏及不同目数样本制备的测试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两点法或叁点法构建的校准曲线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能够满足测试精度要求;相同原料所加工红茶和绿茶中4种同位素比率无显着差异,未发现同位素分馏效应;红茶和绿茶通过研磨后过80目、100目和120目筛与未过筛4种茶叶样品之间同位素比率无显着差异(P<0.05)。因此,相同原料的非发酵(绿茶)和发酵(红茶)加工以及不同目数样本制备对4种稳定同位素测定均无显着影响。本研究结果为茶叶稳定同位素数据库构建以及样品制备提供了方法基础。(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20年01期)
李海涛,吴沿友[7](2019)在《微藻无机氮利用过程中的稳定氮同位素分馏》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两种δ15N差异显着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分别设置不同浓度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来处理莱茵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通过分析微藻的稳定氮同位素组成变化,来研究微藻利用不同浓度、不同形态无机氮过程中的稳定氮同位素分馏特征。结果显示,在未添加无机氮的条件下,微藻利用有机氮时,生长缓慢,稳定氮同位素基本上不存在分馏;在添加低浓度无机氮(≤20 mmol/L)时,微藻的生长和稳定氮同位素分馏都随着无机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添加高浓度无机氮(>20 mmol/L)时,微藻的生长趋于稳定,铵态氮条件下的微藻稳定氮同位素分馏继续加大,而硝态氮条件下的微藻稳定氮同位素分馏反而减小,可能与此时微藻硝酸还原酶的活力减小有关。(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9年06期)
肖晗,孙燕,周静杰,马庆旭,谢懿楠[8](2019)在《不同类型土壤对水稻硅同位素分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不同类型土壤对水稻硅同位素组成及分馏的影响,本研究以红壤、黑土和褐土作为供试土壤,以水稻品种嘉58作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试验,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水稻各器官干重、硅含量、硅同位素组成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对水稻硅同位素分馏效应均影响明显,红壤、黑土、褐土栽培的水稻硅同位素分馏系数(α_(Pre-Dsi))分别为0. 998 8、0. 997 8、0. 997 5,其中褐土栽培的水稻体内硅同位素分馏程度最大,黑土次之,红壤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δ~(30)Si值(整株和叶片)与土壤pH值、有机质、有效硅、游离氧化铁和游离氧化铝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着相关性(P<0. 01),其中土壤游离氧化铁、游离氧化铝含量随着土壤风化程度的增加均呈升高趋势。由此推断,水稻硅同位素组成可能主要受土壤pH值、有机质、有效硅含量及土壤风化程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利用硅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索自然界的硅循环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芳柏,李勇珠[9](2019)在《稻田体系中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铁同位素分馏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铁是地球上丰度排第四的元素,其地球化学行为作为稻田体系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重大意义。铁也是植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参与众多生物代谢过程。十几年来,铁同位素方法在表生地球化学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铁同位素方法已被广泛地用来追踪异化铁还原、亚铁的生物和非生物氧化以及吸附、沉淀等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文章综述了水稻土铁同位素分馏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及水稻中铁吸收转运的分子生理机制和铁同位素分馏特征和机制。水稻土在发育过程中缺损轻铁,且不同的发育过程导致土壤中铁形态、价态的改变而会形成特有的分馏特征。植物铁同位素分馏效应的研究表明,植物吸收铁的机制不同,产生的铁同位素分馏程度呈现出显着的差异。当植物以机理I的方式,即通过将叁价铁还原为二价铁再吸收铁时,植物优先吸收轻的铁同位素,且铁同位素在植物内部的分馏程度较大[-0.13‰-(-1.64‰)]。当植物通过机理II的方式,即通过螯合叁价铁,再吸收至植物体内的过程,植物优先吸收重的铁同位素,且铁同位素的分馏程度较小(-0.11‰-0.17‰)。水稻铁同位素组成不同于典型的机理II植物,水稻富集轻铁,且铁同位素在水稻植株中存在较大分馏。这可能是因为水稻在根吸收铁的过程中同时采用机理I和机理II途径,且铁在水稻内的转运过程、配体改变及价态改变等都会导致铁的同位素分馏。铁同位素方法在揭示水稻对铁元素的吸收机制方面表现出巨大应用潜力。文章还分别对如何将铁同位素方法结合土壤-水稻体系的土壤发育背景,以及通过制样方法的改进、结合质量平衡计算、动力学分馏、综合多个表征手段等方式来解释水稻铁同位素机制进行了讨论和展望。(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郭炀锐[10](2019)在《生物碳酸盐团簇同位素分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碳酸根中~(13)C-~(18)O键的相对丰度与温度的关系,碳酸盐团簇同位素组成(Δ_(47))具有独特的温度指示能力,而且不受碳酸盐沉淀时流体组成的影响,是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最具潜力的温度代用指标之一。然而,目前人们对Δ_(47)的特征和其与氧同位素(δ~(18)O)分馏关系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于生物碳酸盐(如蜗牛壳体和珊瑚骨骼)Δ_(47)特征以及“生命效应”而导致的非平衡分馏的认识也相当不足。理解这些分馏特征及其机制有利于更好地应用该指标解决与温度相关的地球科学问题。为此,本论文系统地综述了碳酸盐团簇同位素体系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应用进展。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自主搭建CO_2提取纯化系统和开发同位素比值质谱(253 Plus)分析流程,建立了碳酸盐Δ_(47)的分析方法。利用气体标准标定碳酸盐的Δ_(47)值,碳酸盐标样测量值的长期重现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在25°C和90°C条件下进行了生物碳酸盐的蚀变实验,测试了蚀变后碳酸盐的δ~(13)C、δ~(18)O和Δ_(47)同位素组成以探讨其动力学分馏特征。结果表明,在溶液中珊瑚骨骼的文石向方解石转化过程中,碳酸根离子Δ_(47)分馏的速率远低于δ~(18)O。这使得转化后的方解石保持着原始文石的团簇同位素信息,而~(18)O则与溶液发生显着的同位素交换。因此,相比氧同位素温度计,团簇同位素温度计在蚀变碳酸盐上的应用可能更加可靠。我们分析了我国代表性季风气候区域的陆生蜗牛全壳体的Δ_(47)。通过与器测环境温度比对,发现壳体Δ_(47)值反映了蜗牛生长时期的平均体温,而与年均气温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壳体Δ_(47)值很可能受蜗牛生理学或行为学的影响而无法记录极端环境温度。结合氧同位素温度计和模型计算,我们认为在大气相对湿度较高时(~90%),由Δ_(47)温度推导的蜗牛体液δ~(18)O能更有效地指示降雨的δ~(18)O,因此,蜗牛壳体的团簇同位素在重建陆地古降水研究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我们分析了南海滨珊瑚骨骼Δ_(47)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无机成因碳酸盐相比,珊瑚Δ_(47)值明显受生命效应的影响,呈现出显着偏正的特征,但与表层海水温度有显着的线性关系,因此具有指示海水温度的应用潜能。珊瑚个体间和个体内部的对比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珊瑚的Δ_(47)值受珊瑚个体间或个体内部差异的影响并不显着。然而,在季节尺度上,珊瑚个体内部同时期不同生长部位的Δ_(47)偏正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伴随着δ~(13)C的显着差异。对此,我们认为珊瑚新陈代谢产生的CO_2参与钙化时可能影响了其骨骼中Δ_(47)偏离了平衡分馏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碳同位素分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属元素的气态迁移在地质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在运移过程中可能会伴随有稳定同位素分馏。前人研究表明锡在地质过程中也可能以气态形式运移。四价锡在热液流体中较为重要(Schmidt,2018)。在含氟或者黄玉饱和的岩浆流体中氯比氟更占主导地位,Sn-Cl络合物可能在热液流体中有重要意义(Heinrich,1990)。锡在矿床中是重要的成矿元素,在天体化学中是中等挥发性元素,热液过程中气液分离和天体演化中元素挥发冷凝带来相应的锡同位素变化,可以用来研究相关现象的内在机理(Creech and Moynier,2019; Yao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同位素分馏论文参考文献
[1].董戈,刘茜,魏海珍.蒸发和氧化还原过程银同位素分馏行为[C].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9
[2].佘加新,王天华,刘显东,李伟强.结合实验观测和理论计算利用锡同位素分馏揭示Sn(IV)水溶液的蒸发机理[C].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9
[3].张永文,胡芳芳,范宏瑞.胶东牟平金矿黄铁矿原位铁-硫同测研究对于铁硫同位素分馏以及金沉淀机制的指示[C].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9
[4].赵云,薛春纪,刘盛遨.岩浆型Cu-Ni矿床Cu-Fe同位素分馏机制研究:以新疆图拉耳根矿床为例[C].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9
[5].高玉巧,高和群,何希鹏,丁安徐,张培先.四川盆地东南部页岩气同位素分馏特征及对产能的指示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19
[6].邵圣枝,聂晶,刘志,张永志,王钫.茶叶加工与样品制备对同位素分馏和测定的影响[J].核农学报.2020
[7].李海涛,吴沿友.微藻无机氮利用过程中的稳定氮同位素分馏[J].地球与环境.2019
[8].肖晗,孙燕,周静杰,马庆旭,谢懿楠.不同类型土壤对水稻硅同位素分馏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9
[9].李芳柏,李勇珠.稻田体系中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铁同位素分馏机制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9
[10].郭炀锐.生物碳酸盐团簇同位素分馏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