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状链霉菌论文-冯涛,苗瑞春,李雄,王雁,杨波

棒状链霉菌论文-冯涛,苗瑞春,李雄,王雁,杨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棒状链霉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克拉维酸,发酵,棒状链霉菌,响应面法

棒状链霉菌论文文献综述

冯涛,苗瑞春,李雄,王雁,杨波[1](2019)在《棒状链霉菌产克拉维酸发酵培养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克拉维酸生产菌株Streptomyces clavuligerus K6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氮源对克拉维酸产量的影响,并通过二水平析因实验、快速爬坡实验和响应面法对发酵培养基碳源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氮源为大豆蛋白,最佳发酵培养基碳、氮源配方为:甘油18.19 g·L~(-1)、糊精11.22 g·L~(-1)、叁油酸甘油酯30.80 g·L~(-1)、大豆蛋白粉40 g·L~(-1)。在此发酵培养基配方下,克拉维酸产量可达5 220 mg·L~(-1),较出发配方提高58.1%。(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覃荣活[2](2018)在《棒状链霉菌中克拉维酸合成相关调控基因的筛选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长期广泛使用导致了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而这些耐药菌的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降解失活。克拉维酸作为一种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菌的感染。克拉维酸的主要生产菌株为棒状链霉菌。目前关于棒状链霉菌中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与克拉维酸合成之间的调控机制尚未十分明朗。目的:(1)发现棒状链霉菌中调控克拉维酸合成的调控基因;(2)阐明新发现调控基因的调控功能和调控途径。方法:采用同源重组双交换法构建调控基因的敲除突变株。同时采用固体发酵的生物活性检测法和液体发酵的HPLC法检测突变菌株的克拉维酸产量变化情况,从而发现调控CA合成的调控基因。随后,采用液体发酵分析、转录组比较分析和RT-qPCR分析调控基因的调控功能,采用ChIP-seq和EMSA等技术分析调控基因的靶基因。结果:(1)双组份信号传导系统基因orf1717/1718敲除可显着影响克拉维酸的生物合成,且在不同发酵条件下影响结果不同。(2)转录组及RT-qPCR分析显示△1717/1718菌株的脂肪酸降解、精氨酸合成及氧化磷酸化的多种初级代谢途径和克拉维酸合成等次级代谢途径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显着变化。(3)ChIP-seq显示ORF1717可在体内结合克拉维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区域,如SCN_RS01115、SCN_RS21190、SCN_RS24630(脂肪酸降解途径的基因),cyp450和claR(克拉维酸基因簇的基因),SCN_RS06875(谷氨酸合成途径基因),SCN_RS05510(糖酵解途径基因)和SCN_RS02260(γ-丁内酯合成基因)等。结论:(1)orf1717/1718参与调控棒状链霉菌克拉维酸的生物合成调控。(2)ORF1717可通过γ-丁内酯途径间接调控克拉维酸合成。(3)在高溶氧发酵条件下ORF1717可抑制精氨酸合成,抑制碳代谢(包括脂肪酸降解,丙酮酸代谢,氧化磷酸化等)活动,同时负调控claR基因表达。(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8-05-01)

覃荣活,付加芳,宗工理,王志宇,曹广祥[3](2017)在《转录组分析棒状链霉菌F613-1高产克拉维酸的分子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探究S.clavuligerus工业菌株高产克拉维酸(CA)的分子基础。采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对比标准菌株和高产CA的工业菌株F613-1之间的基因转录水平差异,结合菌株表型差异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型比较显示,F613-1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速度、气生菌丝形态、孢子形成等方面与标准菌株存在差异。液体摇瓶培养中,菌体生长速度无明显变化,但F613-1的糖消耗量显着降低,同时CA产量比ATCC27064提高约11.7倍。转录组分析显示,F613-1中CA基因簇及其途径特异性调控基因的表达量显着升高,其副产物全霉素基因簇的表达量显着下降;CA合成原料精氨酸和3-磷酸甘油醛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发生显着变化,精氨酸合成代谢基因上调,而3-磷酸甘油醛分解代谢基因下调;ABC转运系统中80多个基因的转录水平也发生明显变化,其中42个显着上调,38个显着下调。工业生产菌株高产克拉维酸的主要原因是CA基因簇及其调控基因表达量的升高、相关副产物基因簇的沉默及CA合成原料精氨酸和3-磷酸甘油醛的积累。(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7年09期)

张铮,张丽,张杰,马宏初,孙树涛[4](2015)在《棒状链霉菌中隐性羊毛硫肽CLA 124的半体外生物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半体外生物合成方法获得棒状链霉菌中的隐性羊毛硫肽,为放线菌中羊毛硫肽资源的挖掘提供借鉴。【方法】利用nisin修饰系统,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对隐性羊毛硫肽的核心肽进行体内修饰。修饰后产物经亲和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化后,体外酶切反应切除前导肽,利用MALDITOF MS检测核心肽的脱水情况,并结合二级质谱解析其成环结构。【结果】获得了新的羊毛硫肽CLA 124,其核心肽脱去了4分子水,并形成2个硫醚键和一个二硫键。【结论】半体外生物合成方法可用于放线菌来源隐性羊毛硫肽的资源挖掘。(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季俊杰,张红梅[5](2013)在《定点突变改造棒状链霉菌青霉素扩环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对ScDAOCS进行改造,得到3个突变体Q166E、D28E、M73I,生物活性检测和比活力数据表明2个突变体D28E、M73I的催化活性提高,为7-ADCA的合成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8期)

季俊杰[6](2013)在《定向改造棒状链霉菌青霉素扩环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霉素扩环酶是实现酶法转化青霉素生产各种半合成头孢菌素的关键前体7-ADCA的关键酶。获得对青霉素G具有高催化能力的扩环酶突变体,是将其引入工业化生产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利用非理性和理性的方法对改酶进行改造,取得了一些活性提高的突变株。本文对改造青霉素扩环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结合其自身的工作对改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7期)

左志晗,郑津辉,赵海龙,李玉珊[7](2013)在《PCR-Targeting体系构建棒状链霉菌基因突变株》一文中研究指出棒状链霉菌(Streptomyces clavuligerus)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类化合物,其中包括克拉维酸。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Targeting体系构建棒状链霉菌突变株是获得克拉维酸高产菌株的又一可行方法。采用该体系对棒状链霉菌的lat基因进行了敲除,获得了没有抗性标记的lat基因被敲除的突变株S.clavuligerus lat::scar,其克拉维酸产量是出发菌株的2.8倍。由于最终构建的突变株没有抗性标记,因此可以将该方法应用于突变棒状链霉菌的其他基因,实现用一种抗性标记突变同一菌株不同基因的目的,为链霉菌的基因突变提供了又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3年03期)

戴西达,向四海,赵友宝,高强,杨克迁[8](2012)在《脲对棒状链霉菌棒酸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棒酸(Clavulanic acid)是棒状链霉菌(Streptomyces clavuligerus)产生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其合成过程中产生副产物脲,旨在探讨脲对棒酸合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发酵过程中脲和铵盐添加实验、阻断脲酶活性以及pH梯度实验研究脲对棒酸合成影响。【结果】脲添加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脲降低棒酸产量,当添加脲浓度达到20 mmol/L时,完全抑制棒酸合成。由于脲酶可以把脲水解为铵离子,导致铵离子浓度及pH提高,因此,通过阻断棒状链霉菌脲酶活性,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脲对棒酸合成的影响。结果发现,脲酶敲除株发酵液中脲大量积累,浓度高达10 mmol/L,但棒酸产量没有明显降低,说明在该浓度下脲自身并不能抑制棒酸合成。添加脲降低野生菌棒酸产量,可能是脲被水解为铵离子或其引起的pH变化所致。而棒酸发酵液添加铵盐的结果显示铵离子对棒酸产量没有抑制作用;另外,pH梯度实验证实不同pH对棒酸产量影响较大。【结论】排除了脲和铵离子对棒酸合成的抑制作用,证实了脲酶水解脲导致pH提高是脲添加导致野生菌棒酸产量降低的真正原因,为进一步阐明棒酸合成调控机制提供了根据。(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2年08期)

左志晗,赵海龙[9](2012)在《claR基因的扩增对棒状链霉菌棒酸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棒状链霉菌中克隆对克拉维酸具有正调控作用的基因claR。构建了claR的重组质粒pSET152-claR,通过接合转移将重组质粒pSET152-claR转入了野生型S.clavuligerus中,通过pSET152-claR中的attP位点整个质粒插入到S.clavuligerus基因组中的attB位点,实现了S.clavuligerus基因组DNA中增加一个拷贝claR基因的目的,所得突变株S.clavuligerus∷claR通过发酵培养,HPLC检测克拉维酸产量为原产量的1.86倍。(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2年01期)

左志晗,郑津辉[10](2011)在《扩增ccaR基因提高棒状链霉菌克拉维酸产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棒状链霉菌B71-14中扩增对克拉维酸具有正调控作用的基因ccaR,构建了ccaR的重组质粒pSET152-ccaR,通过接合转移将重组质粒pSET152-ccaR转入了S.clavuligerus B71-14中,通过pSET152-ccaR中的attP位点整个质粒插入到S.clavuligerus B71-14基因组中的attB位点,实现了S.clavuligerus B71-14基因组DNA中增加一个拷贝ccaR基因的目的,所得突变株S.clavuligerus::ccaR产酸量可达820.91mg/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54%.(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棒状链霉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长期广泛使用导致了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而这些耐药菌的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降解失活。克拉维酸作为一种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菌的感染。克拉维酸的主要生产菌株为棒状链霉菌。目前关于棒状链霉菌中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与克拉维酸合成之间的调控机制尚未十分明朗。目的:(1)发现棒状链霉菌中调控克拉维酸合成的调控基因;(2)阐明新发现调控基因的调控功能和调控途径。方法:采用同源重组双交换法构建调控基因的敲除突变株。同时采用固体发酵的生物活性检测法和液体发酵的HPLC法检测突变菌株的克拉维酸产量变化情况,从而发现调控CA合成的调控基因。随后,采用液体发酵分析、转录组比较分析和RT-qPCR分析调控基因的调控功能,采用ChIP-seq和EMSA等技术分析调控基因的靶基因。结果:(1)双组份信号传导系统基因orf1717/1718敲除可显着影响克拉维酸的生物合成,且在不同发酵条件下影响结果不同。(2)转录组及RT-qPCR分析显示△1717/1718菌株的脂肪酸降解、精氨酸合成及氧化磷酸化的多种初级代谢途径和克拉维酸合成等次级代谢途径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显着变化。(3)ChIP-seq显示ORF1717可在体内结合克拉维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区域,如SCN_RS01115、SCN_RS21190、SCN_RS24630(脂肪酸降解途径的基因),cyp450和claR(克拉维酸基因簇的基因),SCN_RS06875(谷氨酸合成途径基因),SCN_RS05510(糖酵解途径基因)和SCN_RS02260(γ-丁内酯合成基因)等。结论:(1)orf1717/1718参与调控棒状链霉菌克拉维酸的生物合成调控。(2)ORF1717可通过γ-丁内酯途径间接调控克拉维酸合成。(3)在高溶氧发酵条件下ORF1717可抑制精氨酸合成,抑制碳代谢(包括脂肪酸降解,丙酮酸代谢,氧化磷酸化等)活动,同时负调控claR基因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棒状链霉菌论文参考文献

[1].冯涛,苗瑞春,李雄,王雁,杨波.棒状链霉菌产克拉维酸发酵培养基优化[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9

[2].覃荣活.棒状链霉菌中克拉维酸合成相关调控基因的筛选及功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8

[3].覃荣活,付加芳,宗工理,王志宇,曹广祥.转录组分析棒状链霉菌F613-1高产克拉维酸的分子基础[J].生物技术通报.2017

[4].张铮,张丽,张杰,马宏初,孙树涛.棒状链霉菌中隐性羊毛硫肽CLA124的半体外生物合成[J].微生物学报.2015

[5].季俊杰,张红梅.定点突变改造棒状链霉菌青霉素扩环酶[J].江苏农业科学.2013

[6].季俊杰.定向改造棒状链霉菌青霉素扩环酶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3

[7].左志晗,郑津辉,赵海龙,李玉珊.PCR-Targeting体系构建棒状链霉菌基因突变株[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3

[8].戴西达,向四海,赵友宝,高强,杨克迁.脲对棒状链霉菌棒酸合成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2012

[9].左志晗,赵海龙.claR基因的扩增对棒状链霉菌棒酸合成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2

[10].左志晗,郑津辉.扩增ccaR基因提高棒状链霉菌克拉维酸产量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标签:;  ;  ;  ;  

棒状链霉菌论文-冯涛,苗瑞春,李雄,王雁,杨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