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邹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状况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手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的需求不足将主要依靠内需的启动,而内需启动依赖于最终消费的上升。最终消费中的政府消费可以通过赤字财政政策来提高,但这种提高的幅度是有限的。最终消费中的居民消费的支出则主要来源于居民收入。在新的居民收入由于生产的困难而短期内难以提高的情况下,需要依靠居民过去积累的收入。据最新的调查,居民储蓄存款的动机60%左右是为了家庭今后在养老、疾病、失去工作等方面作准备。按照目前超过6万亿元的储蓄存款量,如果其中60%的存款因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而得到释放,那么消费需求将会增加36000亿元左右。当然,考虑到各种复杂因素,实际消费需求的增加额可能没有这么大,但即使增加50%也足以对内需形成一次大的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这一制度的基本内涵是,当劳动者因年老、患病、工伤、生育等原因永久地或暂时地、完全地或部分地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因失业而丧失工作机会、失去收入来源时,由国家和社会通过法律强制对其提供经济上的援助或补偿。同时还包括处于特殊困难和赤贫状态的所有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帮助和物质救济的各种福利制度。通常把社会保障界定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互助、个人储畜积累保障甚至包括住房制度等。
进行储蓄存款的居民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工薪阶层,其过去的收入水平和预期的收入水平并不高,其储蓄的过多积累主要是因为社会转型的不稳定造成现期和预期支出水平的突然提高,随着改革的深化其预料的家庭额外支出可能会更多。因此,这些人的储蓄的增加往往是在家庭的衣食住行用等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完全满足的情况下实现的,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强制储蓄”或“压制消费”的性质。所以,对于这类居民而言,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能够免除预期支出突然增大的后顾之忧,从而具有最大的刺激消费需求扩大的效应。另一类是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高收入阶层。这些人的基本消费需求显然已经满足,消费对象主要是进口品而非国产品,所以这些人的国产品的消费倾向极低。由于其收入来源的不透明,也由于许多的高收入产生于现行体制,具有体制的不可解性。因此,指望短期内通过收入分配手段来实现降低过高收入和提高消费倾向的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办法是,将这些人的收入引向购买社会保障基金或保险。
在促进就业方面,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具有两个意义上的促进就业的功能,一是通过加快企业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保障的社会一体化,促进就业方式的市场化转型;二是通过扩大市场总需求、鼓励企业创新和促进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而扩大就业容量和降低总体失业率。在就业问题上,我们面临的其实是两方面的困难,即就业容量的扩大和就业方式的转型。但是,面对当前失业率上升较快的局面,有一种仅注意前一方面困难而忽视后一方面困难的倾向。传统计划经济下的企业体制具有就业容量无限扩张的功能,自然受到这种倾向的或明或暗的推崇。显然,这种思路是与上面所提到的远近期目标的一致性原则相背离的,因此是不可能最终解决问题的。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就有助于同时解决就业转型和就业容量两方面的困难: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可以使企业放下离退休人员过多、企业冗员过多、社会保险成本开支过大的沉重负担,企业就可以不依赖各级政府的“特殊照顾”和“优惠”,而为真正的“政企分开”和建立真正的企业铺平道路。社会保障资金不直接拨付给企业(不象下岗生活保障金那样),就不会引起企业在分流富余人员时产生“超调”的利益动机。企业的扭曲行为纠正了,就可以按照市场的真实需求来聘用员工,从而实现企业内部就业方式的转型。在企业外部,由于企业自身存在于不同级别的所有制、不同效益的行业、不同发达程度的地区,一定企业的职工所享有的福利保障待遇就不一样。在社会保障没有实现全社会一体化的情况下,条件较好的企业或地区的劳动力就不愿意流动,不愿意参与市场化的就业。而条件较差的企业或地区的劳动力就有动力过度挤入较好的企业和地区,引起这些企业、行业或地区的自我封锁的保护性反应。所以,如果建立了全社会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制,就能够克服这方面劳动力流动的障碍。无论劳动力流向任何类型的企业就业,都可以享受相同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关系随人转移,医疗保险不中断,甚至工龄也可以连续计算。这样,就有助于促进统(二)中国目前的失业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总需求不足性失业、企业创新不足性失业、区域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失业。所谓人口过多型失业、经济周期型失业、体制转变型失业、二元经济结构型失业、产业结构型失业、技术结构型失业、观念不适型失业等等,在笔者看来,都可以归结为上述三种。因为就业无非是劳动力获得有报酬的使用。为了获得报酬,劳动力是必须作出贡献的。一些有足够生活条件储备而不愿意作出贡献的人,可以自愿退出劳动力市场。关键的问题是,市场是否为那些愿意作出贡献的劳动力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这个问题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问题:
1、市场是否基本实现一体化。市场经济是以民族国家作为基本单位的。因此,我们尽管需要利用国际市场来推动我们的经济发展,但是我们的市场一体化的方向必须是国内市场的一体化。在一体化的市场中,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因此在一个市场经济的内部,区域之间的差别不会很大。较不发达区域与发达区域之间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的差别也不会很大。而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就能够通过促进市场的一体化和欠发达区域的条件改善,扩大就业和减少失业。
2、市场中是否存在鼓励企业创新的顺畅通道。在市场经济中,就业机会的提供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而企业的存在数量和发展规模以及企业的要素组合状况,都取决于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劳动力价格较低和市场多层次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信号,会使一些企业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而有助于克服人口、结构和技术等方面对就业形成的不利影响。虽然西方国家曾出现因为社会保障水平过高而使企业创新不利和失业率上升的现象,但是中国的社会保障目标可能仅仅维持在稍高于生存需要的水平,远远不会造成企业人工成本太高的不良影响。相反,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能够为工人和企业家支起一张安全网,使得他们在企业创新中得以免除自己和家庭生存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企业创新和就业扩大。
3、市场是否处于一种比较景气的状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市场的景气状态有助于扩大就业和消除失业,而市场的低迷状态则会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和消失。正如以上所论述的,市场的景气根本上取决于消费者的相对支出预期和现实消费需求。社会保障体制可以通过稳定消费者的相对支出预期和鼓励当前消费支出,而推动总需求的上升,从而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进而降低总体失业率。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转加快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下,加快经济增长,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的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