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两种文化交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学文化,人文文化,创造,交融
两种文化交融论文文献综述
毛天虹[1](2010)在《创造视角下的两种文化交融》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冲突已成为当今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关于这两种文化的融合问题更是当今时代的一大难题。文章以创造的视角去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关系,从创造的叁维立体定义出发,分别从创造成果、创造过程和创造境界叁个层面分析研究了两种文化交融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新疆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03期)
毛天虹[2](2008)在《创造视角下的两种文化交融》一文中研究指出1959年,英国科学家斯诺(C.P.Snow)在剑桥大学发表了着名的演讲——《两种文化》。当年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促成了当代思想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在此之后,许多学者对两种文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创造为视角,探讨两种文化的融合问题。文章从介绍两种文化的发展及研究的历程开始,首先介绍了两种文化发展的历史,包括两种文化在历史上经历的萌芽、联合、对峙、科学主义思潮到两种文化的沟通和交融局势。接着介绍了关于两种文化研究的进程,包括最初斯诺的“两种文化”、萨顿的“新人文主义”、布罗克曼的“第叁种文化”和凯利的“第叁种文化”。最后介绍了与两种文化发展有关的国内外历史事件。接着阐述了科学文化、人文文化及创造的内涵。首先阐述了科学文化,包括科学的概念、科学的特性,科学文化的概念和科学精神。然后阐述了人文文化的概念和人文精神。最后讨论了各种创造定义,为展开论述主题奠定基础。接下来,论文从创造成果、创造过程及创造境界叁个层面深入探讨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问题。在创造成果部分,阐述了检验创造成果的叁个主要标准:形式逻辑分析、实践标准和审美标准。在这叁个标准中形式逻辑和实践标准主要以科学文化为知识背景,而审美标准更多的是以人文文化为知识背景。在检验创造的成果从初步成果到明晰成果的过程中,科学与人文交融,叁个检验标准共同起作用,使创造成果从初步走向明晰。在从创造过程来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的部分中,首先介绍了沃勒斯(G.Wallas)的创造四阶段说。然后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创造过程中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首先是从隐性知识着眼,在整个创造的四个过程中,隐性知识作用于整个过程尤其是准备、孕育到豁朗阶段。而对于个人来说,完整的隐性知识储备当包括科学与人文两部分。其次,从创造过程的创造思维来说,创造思维是概念思维(形式逻辑)和意象思维(审美逻辑)交织在一起的。而概念思维对应着科学文化显性部分,意象思维对应着人文文化显性部分。因此,在整个创造过程来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应该是交织在一起的。然后是从创造境界来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问题。首先阐述了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的意义在创造,接着阐述了梁先生的创造分为“”成物、“成己”两面的思想,指出在创造的境界层而言,真正的创造是“成物”、“成己”相结合的。成物是物质的层面,而成己则达到了境界的层面,是个体在整个创造过程中整体能力的一种提升。达到这种境界的提升,整体性的提高是需要科学与人文相融的。因此从创造境界来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也应当是交织在一起的。最后阐述了创造视角下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启示。按照创造成果、过程及境界叁个层次分别论述了审美教育、通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诚信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全文在前人对两种文化融合研究的基础上,以创造实践为视角来研究两种文化交融的问题,视角较为独特。第二,全文以创造的叁维立体定义——创造成果、创造过程、创造境界叁个层面论述两种文化交融,内容新颖,结构清晰。第叁,全文在创造成果、创造过程、创造境界叁个层面论述两种文化的基础上,比较全面的论述了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启示,分析了对培养创新人才有益的几种教育。(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8-04-01)
余保刚[3](2007)在《促进两种文化交融 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促使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由分裂走向对话与融合的角度,探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弥补了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只理解为给理工科学生开设一些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不足,避免了两种文化的持续分裂与对立,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两种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在含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11期)
周琳[4](2007)在《两种文化交融的旷世杰作——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艺术魅力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幕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于世,在其诞生的一百多年中,世界各国的编导和演员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演绎着这部经久不衰、常演常新的人间珍品。世人也因此在一次次的感悟着不同艺术家对同一主题的诠释、或心潮澎湃、或心旷神怡……(本文来源于《艺术评论》期刊2007年06期)
孙显元[5](2007)在《科学发展观展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兼论“两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文化强调科学理性,人文文化强调对人的关怀。在西方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对人文文化的忽视,在科学理性的运用中造成了“人类困境”和文化矛盾,损害了人类的利益,招致了世界性的技术批判。斯诺提出了“两种文化”概念,揭露了两种文化的对立,引发了世界性的争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世界历史上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统一于发展的实践中,实现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交融,使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展示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张改珍[6](2006)在《大卫·布鲁尔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之于“两种文化”的交融》一文中研究指出“两种文化”问题由英国学者斯诺首先提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事关整个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面、持续发展。本文以全新的角度看待大卫·布鲁尔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发掘出了他的理论与“两种文化”交融之间的联系,并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本文也在“两种文化”交融的理论探讨角度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围绕大卫·布鲁尔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和“两种文化”交融问题展开,分析评价了其理论在此议题上的贡献和缺失。并就“两种文化”交融理论探讨方面的逻辑角度和进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本文论述了“两种文化”问题在西方文化中的凸显及“两种文化”分裂表现出来的特征。 其次,本文接着论证了大卫·布鲁尔的SSK理论从重新定义科学知识到提出研究科学知识的方法,再到相对主义科学知识观的进一步精致化——社会学有限主义理论的提出,企图在元科学领域实现科学和人文统一的过程。 再次,本文分析了大卫·布鲁尔理论在“科学与人文”交融事业中的贡献和缺失。 最后,在简要分析“两种文化”分裂和对立原因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了促进二者交融的实践和理论要求,详细分析了理论探讨的逻辑角度和进路,两种可能角度即:站在一方的角度看另一方,站在第叁者的角度看双方;与之相应的四种可能进路即:从科学中找出人文属性、从人文中找出科学属性、从科学和人文中找出共同的属性、从科学和人文中找出相互补充点。布鲁尔的理论应该归之于角度2,进路(3)。(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6-05-10)
胡亚敏[7](2000)在《谈《女勇士》中两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一文中研究指出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中描述了在美国的第二代中国移民的生活。本文通过分析她们在处于中、美两种文化背景、两种民族精神影响下的成长历程,指出她们因既失去原有文化根基、又没有完全进入中心文化而总是处于边缘状态,所以渴望一种文化全球化。汤亭亭本人也在写作过程中实现了对自己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位(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评论》期刊2000年01期)
张仲礼,黄仁伟[8](1998)在《中美关系的深刻底蕴:两种文化的交融──一种历史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中美政治经济关系相比,中美文化关系更加源远流长。在某种程度上说,中美两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两国关系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甚至远远超过政治和经济因素。早在18世纪北美独立战争期间,普通美国人对中国的知识仅限于她是为1773年波士顿茶会提供茶叶的国家。即使是(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1998年08期)
吴伯田[9](1995)在《两种文化的交融及对教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两种文化的交融及对教育的影响吴伯田包括工程技术科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和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被英国着名学者斯诺(B·Snow)称为“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在经历了长达四个世纪的相互分化与独立发展之后,从本世纪下半叶起,又开...(本文来源于《浙江师大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两种文化交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59年,英国科学家斯诺(C.P.Snow)在剑桥大学发表了着名的演讲——《两种文化》。当年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促成了当代思想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在此之后,许多学者对两种文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创造为视角,探讨两种文化的融合问题。文章从介绍两种文化的发展及研究的历程开始,首先介绍了两种文化发展的历史,包括两种文化在历史上经历的萌芽、联合、对峙、科学主义思潮到两种文化的沟通和交融局势。接着介绍了关于两种文化研究的进程,包括最初斯诺的“两种文化”、萨顿的“新人文主义”、布罗克曼的“第叁种文化”和凯利的“第叁种文化”。最后介绍了与两种文化发展有关的国内外历史事件。接着阐述了科学文化、人文文化及创造的内涵。首先阐述了科学文化,包括科学的概念、科学的特性,科学文化的概念和科学精神。然后阐述了人文文化的概念和人文精神。最后讨论了各种创造定义,为展开论述主题奠定基础。接下来,论文从创造成果、创造过程及创造境界叁个层面深入探讨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问题。在创造成果部分,阐述了检验创造成果的叁个主要标准:形式逻辑分析、实践标准和审美标准。在这叁个标准中形式逻辑和实践标准主要以科学文化为知识背景,而审美标准更多的是以人文文化为知识背景。在检验创造的成果从初步成果到明晰成果的过程中,科学与人文交融,叁个检验标准共同起作用,使创造成果从初步走向明晰。在从创造过程来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的部分中,首先介绍了沃勒斯(G.Wallas)的创造四阶段说。然后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创造过程中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首先是从隐性知识着眼,在整个创造的四个过程中,隐性知识作用于整个过程尤其是准备、孕育到豁朗阶段。而对于个人来说,完整的隐性知识储备当包括科学与人文两部分。其次,从创造过程的创造思维来说,创造思维是概念思维(形式逻辑)和意象思维(审美逻辑)交织在一起的。而概念思维对应着科学文化显性部分,意象思维对应着人文文化显性部分。因此,在整个创造过程来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应该是交织在一起的。然后是从创造境界来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问题。首先阐述了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的意义在创造,接着阐述了梁先生的创造分为“”成物、“成己”两面的思想,指出在创造的境界层而言,真正的创造是“成物”、“成己”相结合的。成物是物质的层面,而成己则达到了境界的层面,是个体在整个创造过程中整体能力的一种提升。达到这种境界的提升,整体性的提高是需要科学与人文相融的。因此从创造境界来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也应当是交织在一起的。最后阐述了创造视角下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启示。按照创造成果、过程及境界叁个层次分别论述了审美教育、通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诚信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全文在前人对两种文化融合研究的基础上,以创造实践为视角来研究两种文化交融的问题,视角较为独特。第二,全文以创造的叁维立体定义——创造成果、创造过程、创造境界叁个层面论述两种文化交融,内容新颖,结构清晰。第叁,全文在创造成果、创造过程、创造境界叁个层面论述两种文化的基础上,比较全面的论述了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启示,分析了对培养创新人才有益的几种教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种文化交融论文参考文献
[1].毛天虹.创造视角下的两种文化交融[J].新疆社会科学.2010
[2].毛天虹.创造视角下的两种文化交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
[3].余保刚.促进两种文化交融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
[4].周琳.两种文化交融的旷世杰作——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艺术魅力之解读[J].艺术评论.2007
[5].孙显元.科学发展观展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兼论“两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6].张改珍.大卫·布鲁尔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之于“两种文化”的交融[D].山东大学.2006
[7].胡亚敏.谈《女勇士》中两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J].外国文学评论.2000
[8].张仲礼,黄仁伟.中美关系的深刻底蕴:两种文化的交融──一种历史的探索[J].社会科学.1998
[9].吴伯田.两种文化的交融及对教育的影响[J].浙江师大学报.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