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沟垄微型集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马铃薯,径流,玉米,地表,降雨量,谷子,水文。
沟垄微型集雨论文文献综述
赵明慧[1](2018)在《旱作农田沟垄微型集雨结合覆盖玉米种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阐述干旱地区的农田采取沟垄微型集雨与地表覆盖两种耕作措施结合的方式进行玉米种植的试验研究,来反映该耕作措施对玉米的成长发挥着较为关键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8年06期)
尹鑫卫,李晓玲,康燕霞,王琦,黄彩霞[2](2015)在《基于SCS-CN模型的沟垄微型集雨系统径流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表径流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控制水土流失和提高降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利用沟垄微型集雨径流场实测径流资料,基于SCS-CN模型,结合下垫面、降雨量等信息,分析模型参数(径流曲线数CN和初损系数λ)的敏感性,测定不同沟垄比和不同覆盖材料对模型参数的影响,提出适合沟垄微型集雨系统产流计算的参数值,并对其进行模拟验证及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初损系数λ是影响模型模拟的主要因子,试验沟垄比对模型参数率定的影响较小;该模型所模拟的径流量与实测径流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土垄、普通塑料膜垄和生物可降解膜垄的有效性系数分别为0.864、0.988和0.947,说明模型在参数的确定上较为合理,可应用于沟垄微型集雨系统降雨径流的预测,为半干旱区控制水土流失和提高降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科学方法。(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5年12期)
韩丽娜,邓喜林[3](2014)在《浅谈沟垄微型集雨栽培玉米的技术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沟垄微型集雨种植技术,包括起垄、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内容,以种植玉米为指导,为栽培玉米技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4年11期)
任小龙,贾志宽,陈小莉,韩清芳,韩娟[4](2008)在《模拟降雨量下沟垄微型集雨种植玉米的水温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明沟垄微型集雨种植(垄体覆膜沟内种植)适宜的降雨量范围,为确定合理的微型集雨种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夏玉米生长期,人工模拟大、中、小3种降雨量(440、340和230mm),定期测定传统平作(T1)和沟垄微型集雨种植(T2)条件下土壤水分和耕层地温,并分析了农田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结果】在玉米全生育期230、340和440mm降雨量下,沟垄微型集雨种植农田200cm土层平均储水量分别较平作(平作不起垄不覆膜)增加了2.3%、5.2%和4.5%,耕层0~5cm平均地温分别增加了1.2、1.1和1.0℃。在全生育期230mm和340mm雨量下,WUE较平作分别增加7kg·ha-1·mm-1和3.1kg·ha-1·mm-1,提高了61.24%和26.90%;当全生育期降雨量为440mm时,沟垄微型集雨种植和平作的WUE分别为16.55kg·ha-1·mm-1和17.46kg·ha-1·mm-1,差异不显着。【结论】在夏玉米生育期降雨量为230mm到340mm雨量范围,沟垄微型集雨种植能明显改善玉米的水温条件,提高WUE。(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1期)
丁瑞霞,贾志宽,韩清芳,任广鑫,王俊鹏[5](2007)在《宁南旱区沟垄微型集水种植谷子最优沟垄宽度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宁南旱区沟垄微型集水种植谷子比较适宜的沟垄宽度,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产量。以大同14号谷子为材料,设计垄沟比值为1,四种不同宽度的带型。结果表明:在2004~2005年的试验中,微集水处理的蓄水量在谷子不同生育期均比对照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分别比对照高10.30 kg/(mm.hm2)(2004)、6.76 kg/(mm.hm2)(2005);由于降雨量不同且降雨分布不均匀,使2004~2005年度沟垄微型集雨种植谷子产量有所差异,但在两年试验中,谷子增产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带型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108.48%(2004)和135.28%(2005)。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在宁南半干旱地区微集水种植谷子比较适宜的沟垄宽度为45 cm。(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07年02期)
王琦,张恩和,李凤民,李锋瑞,徐长林[6](2005)在《半干旱黄土高原沟垄微型集雨产流特征与马铃薯种植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膜垄和土垄的降雨量和径流量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粘土夯实集雨垄临界产流降雨量为2.83 mm,产流后的平均集水效率为24.6%,地膜覆盖集雨垄临界产流降雨量为0.23 mm,产流后的平均集水效率为91.1%。在沟垄微型集雨种植马铃薯试验中,30 cm垄宽膜垄、45 cm垄宽膜垄、60 cm垄宽膜垄、30 cm垄宽土垄、45 cm垄宽土垄和60 cm垄宽土垄(沟宽均为60 cm)的经济产量分别比传统耕作高173%、168%、119%、28%、24%和1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传统耕作高3.98、3.74、2.25、1.10、0.93和0.72 kg.mm-1.hm-2。膜垄种植马铃薯经济产量提高119%~173%,土垄种植马铃薯经济产量提高18%~28%。(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5年11期)
李小雁,张瑞玲[7](2005)在《旱作农田沟垄微型集雨结合覆盖玉米种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田间沟垄微型集雨结合覆盖技术有效地利用了膜垄的集水和沟覆盖的蓄水保墒功能,改变了降雨的时空分布,使降雨集中富集在种植沟中,显着地提高了降水的利用效率,特别是小雨的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土垄的平均集水效率为7% ,而垄上覆膜后集水效率为87% ,膜垄能产生径流的最小降雨量为0 8mm。田间沟垄微型集雨结合覆盖技术能提高土壤贮水量,增加玉米的产量。垄上覆膜结合沟覆盖处理玉米产量比平地增加2 339~5 2 97kg/hm2 (44 %~14 3% ) ,水分利用效率基本都在2kg/m3 以上。(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王琦,张恩和,李凤民,王晓凌[8](2005)在《半干旱地区沟垄微型集雨种植马铃薯最优沟垄比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沟垄微型集雨种植马铃薯,垄作为集水区,沟作为种植区,采用叁种沟垄比和两种下垫面材料。在2001~2002年的试验中,膜垄种植马铃薯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是对照的2.8倍(2001)和2.4倍(2002),土垄种植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和对照相差不大;由于降雨量和降雨高峰期出现时段的不同,虽然使2001~2002年度沟垄微型集雨种植马铃薯产量有所差异,但在两年试验中,马铃薯增产趋势基本一致,膜垄种植马铃薯产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231%(2001)和153%(2002),土垄种植马铃薯产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58%(2001)和23%(2002)。通过直线回归分析,在半干旱地区膜垄种植马铃薯最佳沟垄比为60cm∶40cm,当沟垄比为60cm∶40cm马铃薯产量的期望值可以达到最大,该技术是适合于半干旱地区的能较好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产量的一种种植方式。(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王琦[9](2003)在《半干旱地区沟垄微型集雨种植马铃薯生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限制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水,天然降水的总量不足和供需错位是该地区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提高当年的降水利用效率已成为解决该地区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农田沟垄微型集雨种植技术能够提高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为提高半干旱地区农业水平提供了一条较理想的途径。本研究以沟垄微型集雨的生态水文循环特征研究为基础,采用沟垄微型集雨马铃薯种植,研究不同下垫面材料和不同沟垄比的水文循环过程及其对马铃薯产量及生长环境的影响,寻找最佳的沟垄比和较适宜的集雨下垫面材料,为沟垄微型集雨马铃薯种植模式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 1.通过平均产流法算得膜垄的集水效率为90%,土垄的集水效率为16.8%;通过直线回归分析法得到原土夯实集水面临界产流降雨量为2.83mm,产流后的集水效率为24.6%塑料膜集水面临界产流降雨量为0.231mm,产流后的集水效率为91.1%。 2.对于膜垄,沟中、沟边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垄中,在集雨中期(6月上旬至7月中旬)沟中与垄中的土壤含水量相差最大,沟、垄含水量相差3.91%;对于土垄,在集雨前期(4月下旬至5月下旬)和集雨中期,沟中、沟边的土壤含水量小于垄中,在集雨后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沟中、沟边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垄中,沟、垄含水量相差2.41%,表现出和膜垄的相似性。 3.随着降雨量的增多各处理间的贮水量差异更加明显,集雨中期,膜垄间的含水量相差最大,MR30、MR45和MR60在140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2.09%、12.44%和15.28%,60cm膜垄的土壤水分含量最大,土垄处理之间的贮水量差异没有膜垄明显,土垄处理土壤水分含量略大于平作处理,在集雨后期,土垄间的含水量相差最大,ER30、ER45、ER60和平作在200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别为7.22%、5.09%、5.61%和4.40%,。 4.马铃薯耕地的土壤入渗速率略大于水文地土壤入渗速率,其原因与马铃薯根系的下扎作用和土壤生物活动有关,在同一范围(如地表下10cm)内马铃薯地和水文地K_(fs)、φ_m、α、△θ、S变异不大。 5.在全生长期水文地膜垄的蒸发量大于平作,平作蒸发量略大于土垄。在全生长期MR30、MR45、MR60、ER30、ER45、ER60和平作处理蒸发量分别为314.69mm、316.24mm、311.95mm、212.35mm、209.31mm和199.24mm,236.39mm。 6.膜垄和土垄可以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在0-120cm深度MR30、MR45、MR60、ER30、ER45和ER60的土壤贮水量分别比对照高91.89mm、78.07mm、98.37mm、61.83mm、44.37mm、和34.46mm(8月4日测定)。 7.MR30、MR45、和MR60在全生长期的蒸发量分别为314.69mm、316.24mm、311.95mm,ER30、ER45和ER60在全生长期的蒸发量分别为212.35mm、209.3lmm和199.24mm,平作在全生长期的蒸发量为236.39mm,膜垄和土垄田间的作物耗水量高于平作,耗水量并随着垄面积所占沟面积比例的增加而增加。 8.随生育期延伸,膜垄集水处理干物质增幅逐渐变大,而土垄集水处理和平作处理的干物质积累过程比较平缓。膜垄的干物质积累大于土垄和平作。 9.通过经济产量比较,在膜垄处理中,MR30处理单位面积经济产量最高,但与MR45处理相差不明显,却明显高于MR60处理;膜垄处理经济产量显着高于土垄和平作处理。在土垄处理中,ER30处理的产量最高,其次为ER45和ER60处理。膜垄的最佳垄宽为38.87cm,土垄的最佳垄宽为36.66cm。(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3-06-01)
沟垄微型集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表径流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控制水土流失和提高降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利用沟垄微型集雨径流场实测径流资料,基于SCS-CN模型,结合下垫面、降雨量等信息,分析模型参数(径流曲线数CN和初损系数λ)的敏感性,测定不同沟垄比和不同覆盖材料对模型参数的影响,提出适合沟垄微型集雨系统产流计算的参数值,并对其进行模拟验证及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初损系数λ是影响模型模拟的主要因子,试验沟垄比对模型参数率定的影响较小;该模型所模拟的径流量与实测径流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土垄、普通塑料膜垄和生物可降解膜垄的有效性系数分别为0.864、0.988和0.947,说明模型在参数的确定上较为合理,可应用于沟垄微型集雨系统降雨径流的预测,为半干旱区控制水土流失和提高降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科学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沟垄微型集雨论文参考文献
[1].赵明慧.旱作农田沟垄微型集雨结合覆盖玉米种植试验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
[2].尹鑫卫,李晓玲,康燕霞,王琦,黄彩霞.基于SCS-CN模型的沟垄微型集雨系统径流预测[J].生态学杂志.2015
[3].韩丽娜,邓喜林.浅谈沟垄微型集雨栽培玉米的技术要点[J].现代农业.2014
[4].任小龙,贾志宽,陈小莉,韩清芳,韩娟.模拟降雨量下沟垄微型集雨种植玉米的水温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2008
[5].丁瑞霞,贾志宽,韩清芳,任广鑫,王俊鹏.宁南旱区沟垄微型集水种植谷子最优沟垄宽度的确定[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
[6].王琦,张恩和,李凤民,李锋瑞,徐长林.半干旱黄土高原沟垄微型集雨产流特征与马铃薯种植技术[J].生态学杂志.2005
[7].李小雁,张瑞玲.旱作农田沟垄微型集雨结合覆盖玉米种植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5
[8].王琦,张恩和,李凤民,王晓凌.半干旱地区沟垄微型集雨种植马铃薯最优沟垄比的确定[J].农业工程学报.2005
[9].王琦.半干旱地区沟垄微型集雨种植马铃薯生态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