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苏州枫华学校,江苏苏州215211)
摘要:每个学生在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习惯与方法、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上都存在着差异,然而传统的班级授课,教师难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学中普遍存在“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作法,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优等生“吃不饱”,感觉学习如同嚼蜡,自由散漫,进而游戏课堂,消磨时光;学困生“难消化”,在“泥潭”中愈陷愈深,无力自拔,进而厌弃课堂,随波逐流。这样就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还会导致整个教学活动混乱、课堂效率低下的严重后果。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对学生进行分层递进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分层递进;因材施教
一、分层递进教学理论依据
1.因材施教
我国著名大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他认为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教学方法。他提倡对待知识水平较浅的学生要授以较浅的知识,对待知识水平较深的学生要授以较深的知识,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提供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尊重他们,使他们中每一个人的优势都可以得到发挥,缺点都可以得到改进,获得最好的发展。这些理论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因能归类,因人而异,分类推进”。
2.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Bloom)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肯定了学生的差异性,但是他认为这些差异并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条件后,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掌握所学的内容,而学习能力的差异只是影响了其达到该水平所要花费的时间。根据这一理论的指导,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就要正确认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的差异,分析差异,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实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使绝大数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分层递进教学实施策略
1.了解学情,合理分层
(1)摸底准备,初定层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所以必须在开始教学以前就确定这个出发点。”学生一进入初中,就向他们提出层递教学的设想,要求学生弥补知识缺陷(如汉语拼音等)提高自身素质,(增加阅读量,提高写作水平等)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期中考试后,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从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和环境等方面分析个体间差异状况,把全班学生分成A、B、C、D四组,A、D人数较少,约各占10%~15%,B、C人数约各占35%~40%。为达到帮教目的,可以让A、D两组,B、C两组学生分别坐在一起,让他们互相交流,继续竞争,共同提高,并制订几条相应的措施,如以桌为单位发言记分。
(2)变换梯队,再定层次
“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一学期分层教学后,由于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家庭教育、周围环境等原因,各组(尤其是B、C两组)学生情况会起较大的变化。这时,就需对每个学生重新评估后变换梯队,再定层次。
(3)因地制宜,适当调整
初二起,由于学科数量的增加,兴趣爱好的变异,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学生潜能开发不等原因,语文学习进展情况必有所不同。为使学生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学好语文,教师在把握每个学生诸多因素的前提下,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适时作必要的调整。其中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升格的多(每次各组1~3名)降格的少(每次只个别组1~2名)逐渐增加A组人数,减少C组人数。
这样,让师生都明确某一个同学在某一阶段时间内所处的层次。同时,要让学生建立起对学习的乐观主义态度和真诚的学习信心,正确对待分组方式,明确教师的分组目的,防止优生骄傲自满,中等生得过且过,差生心灰意冷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2.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布卢姆认为,要使每个学生对所学学科都能达到掌握水平,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情景和假设。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在对学生整体教学的前提下进行的,在全体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使后进生能迎头赶上,优秀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大的提高。
(1)备课分层
学生彼此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达到普遍提高,全面发展的教学效果,我们有必要在备课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式到教具准备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使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抓住这三类学生。
(2)课堂教学分层
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决定目标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揭示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验是否达标。另一方面又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各类学生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示给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
(3)作业分层
作业由浅入深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题、提高题、拔尖题。分别向A(好)、B(中)、C(差)三组学生布置三种作业,并采取三种作业批改方式:“C组”基础题,教师当天面批,学生当天纠正;“B组”基础题+提高题,全部批改;“A组”基础题+拔尖题,只批改两三本,其余由学生自己核对,组长检查。在分层练习中,我们应积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从而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4)考核分层
考核包括单元检测和阶段性检测。由教师自己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每份题都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拔尖题三大类。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面向中等生,“C组”选做;“A组”和“B组”必做;拔尖题面向优生,供“B组”选做,“A组”必做。考核后,对已达标学生提出“巩固性”或“扩展性”的目标;对未达标学生,通过补习,个别辅导建立互帮互助小组进行“矫正帮助”。以确保各类学生都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
(5)评价分层
上课时由于采用了分层推进,分类指导,老师必然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作业,并给予评价。在评价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C层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并可稍降低评价标准,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对B层学生要求稍高,如归纳段意,讲出大概的意思。C层学生只要基本答出来就可以表扬,给予肯定,但A层学生错漏一个字也要纠正,并指出归纳段意要准确,不能随便。这样,就可使几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结束语:
语文分层递进教学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实际,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成绩,学习中等的学生有了长足的进步;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拓展,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实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沈静静.分层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科学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