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硕[1]2004年在《共振光散射技术在核酸分析上的应用》文中提出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和基因表达的物质基础,在生命科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核酸研究是现代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医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在核酸的化学研究领域中,小分子用作癌化学治疗剂、核酸染色剂及结构探针等一直是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而化学以其先进的设备和灵敏的检测手段,为核酸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共振光散射技术(Resonance Light Scattering)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仪器分析技术,因其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等显着特点而备受关注。共振光散射技术简化了光散射分析的仪器设备,操作简单易行,有利于对大批量样品的测定。因此共振光散射技术在化学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本文采用共振光散射技术建立了几种新的DNA分析方法,并利用共振光散射技术探讨了小分子物质与DNA的作用机理。全文分为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DNA在有机酸介质中的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 在甲酸、乙酸、丙酸、正丁酸、叁氯乙酸、叁氟乙酸介质中小牛胸腺DNA的共振散射光谱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而在叁氯乙酸介质中,小牛胸腺DNA的散射光强度最大、稳定性最好。0.2mol/L的叁氯乙酸介质中,小牛胸腺DNA在0.05μg/mL~50μg/mL、鱼精子DNA在0.05μg/mL~40μg/mL的范围内散射光强度与浓度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2.24 ng/mL的小牛胸腺DNA和17.94 ng/mL的鱼精子DNA。浓度为4μg/mL的核苷酸、0.1μg/mL的蛋白质、多数金属离子在1.0×10~(-5)mol/L的浓度时对小牛胸腺DNA在叁氯乙酸介质中的散射光强度没有影响,由此建立了一种叁氯乙酸作为共振散射探针测定DNA的新方法。该方法已成功用于四个合成样品中小牛胸腺DNA和鱼精子DNA含量的测定。 第二部分:阿霉素与DNA作用的共振光散射研究。 试验表明,在pH=2.21~11.98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小牛胸腺DNA的加入导致阿霉素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增强,在322 nm与564 nm处产生两个强烈的共振散射峰。其中在322nm处的共振光散射峰强度与小牛胸腺DNA的浓度在0.1~8μg/mL、鱼精子DNA的浓度在0.08~8μg/m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36.8 ng/mL的小牛胸腺DNA和40.1 ng/mL的鱼精子DNA。浓度为10μg/mL的蛋白质、10μg/mL的核苷酸都不干扰DNA的分析测定,大多数金属离子的允许浓度也都很高(>10~(-5)mol/L)。建立了一种阿霉素作为共振散射探针测定DNA的方法。由于DNA与阿霉素相互作用的特异性,该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第叁部分:多胺与DNA作用的共振光散射研究。 研究了叁种常见多胺与小牛胸腺DNA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发现在pH=2.21~9.15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小牛胸腺DNA的加入导致精胺共振光散射光谱的增强,在343 nm处产生强烈的共振散射峰。小牛胸腺DNA的浓度在0.1~40μg/mL的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和较高的灵敏度,相关系数为0.9989,检出限为19.05 ng/mL。浓度为10 μg/mL的蛋白质、10 μg/mL的核苷酸都不干扰DNA的分析测定,金属离子的允许浓度较低,一般为1.oxlo一7mol/L。由此建立了一种在生理活性pH下测定DNA的共振光散射分析方法。
蒋婷[2]2007年在《共振光散射技术在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共振光散射(Resonance Light Scattering,RLS)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灵敏和简便的分析技术。该法对颗粒的大小非常灵敏,因此灵敏度极高,可达纳克级,是一般分析方法难于比拟的,同时对于在溶液中无颜色变化或无荧光改变的反应,也可用RLS法检测,从而扩大了生物探针的范围,且只需普通的荧光分光光度计即可检测,加之操作简单易行,因此近几年发展极为迅速,已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和核酸的测定,在多糖、无机离子、有机物及某些药物等的定量分析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是,这种技术应用于农药和食品添加剂残留的检测还少有报道。本文主要对共振光散射技术、双波长比率-共振光散射新技术、化学计量学技术应用于某些农药和食品添加剂定量测定的方法学进行研究,并将建立的模型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1.研究了共振光散射技术定量测定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氰戊菊酯残留新方法。考查了变色酸2R-氰戊菊酯-β-环糊精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光谱特性,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在pH 2.87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氰戊菊酯与变色酸2R在423 nm处有稳定的共振光散射增强,而β-环糊精进一步敏化该共振光散射强度信号,且散射强度与氰戊菊酯的浓度成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02~0.50μg/mL,检出限为0.016μg/mL。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可用于实际样品中氰戊菊酯的测定。2.建立了共振光散射技术对均叁氮苯类农药扑草净残留测定的新方法。在溴甲酚绿中加入经HCl酸化的扑草净后,共振光散射光谱有明显增强,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的加入使光谱强度显着增加,产生最大散射波长为562 nm的共振散射光信号,且散射光强度与扑草净的浓度有很好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01~0.35μg/mL,检出限达到7.8 ng/mL。方法灵敏、简便,并成功地用于实际样品中扑草净的测定。3.建立了分析检测食品添加剂苋菜红与甲基紫相互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双波长比率新方法。考察了该方法的适宜条件、影响因素和实际应用,并与单波长共振光散射法进行比较。在pH为1.24的条件下加入苋菜红后甲基紫的共振光散射光谱有明显增强,一定浓度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的加入使缔合物的散射强度进一步增加,最大散射峰位于528nm,且散射光强度与苋菜红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可以通过单波长共振光散射法检测苋菜红,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0.05~0.50μg/mL和0.0204μg/mL。实验中采用343 nm和417nm散射强度之比I_(417)/I_(343)代替单波长处的共振光散射强度检测苋菜红,其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0.01~0.60μg/mL和1.0 ng/mL。研究发现,共振光散射双波长比率法较之单波长共振光散射法有更好的稳定性、更宽的检测线性范围和更低的检出限,更适用于样品中苋菜红的测定。4.研究了共振光散射-双波长比率新方法用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吡啶的定量分析。在pH为1.5的条件下,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与溴百里酚蓝(BTB)相互作用,使共振光散射光谱信号明显增强,最大散射峰位于523nm,且散射光强度与CPB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可以在523 nm波长下,对CPB进行测定,线性范围为0.05~0.60μg/mL,检出限为0.0416μg/mL。采用248 nm和424 nm散射强度之比I_(248)/I_(424)代替单波长处的共振光散射强度来测定苋菜红,其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0.03~1.0μg/mL和3.0 ng/mL。分析结果优于单波长共振光散射法。5.建立了化学剂量学结合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六种农药残留的新方法。在pH 5.0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草达津、阿特拉津、西草净、敌草隆、非草隆和敌稗6种除草剂的紫外吸收光谱严重重迭,不经预先分离很难进行单一组分的直接测定。研究中引入主成分回归(PCR)和偏最小二乘法(PLS)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其校正模型进行优化,并成功地应用于6种除草剂混合物复杂体系重迭光谱的解析及其浓度进行同时分析。
夏晓姗[3]2014年在《共振光散射技术在核酸分析中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和基因表达的物质基础,在生物的生长、发育等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核酸的研究逐渐成为生命科学中的活跃领域,核酸的定量测定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基础,而核酸与小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对发现新药物和在基因水平上疾病的治疗,尤其是药物分子的作用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本论文以建立对核酸和有机染料及药物痕量组分的分析为目的,建立了测定核酸的共振光散射新方法,并对各实验条件进行研究和优化,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性研究工作。1.研究了吖啶橙与酵母核糖核酸相互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RLS)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特征,建立了测定酵母核糖核酸的新分析方法。在碱性条件下,酵母核糖核酸与吖啶橙相互作用,在333nm处产生显着增强的散射信号。共振光散射增强的程度与酵母核糖核酸的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测定酵母核糖核酸的线性范围为0.05~15.0μg/mL,检出限为0.017μg/mL。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将该法用于合成样品中酵母核糖核酸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2.将4-氨基安替比林(4-AAP)用于酵母核糖核酸的共振光散射测定。在pH=4.78的缓冲溶液中,酵母核糖核酸的加入导致4-氨基安替比林在472nm处共振光散射的增强,其增强强度与酵母核糖核酸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酵母核糖核酸的共振光散射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5~18.0μg/mL,检出限为0.23μg/mL。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的特点。3.研究了溴酚蓝(BPB)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存在下与核酸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在pH=4.78的条件下,溴酚蓝和表面活性剂在核酸分子表面上发生聚集,形成了核酸-CTMAB-溴酚蓝缔合物聚集体。在形成缔合物的过程中,CTMAB缩短了溴酚蓝与核酸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共振光散射的增强程度与核酸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核酸的共振光散射法。yRNA与DN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5~10.0μg/mL和1.0~10.0μg/mL,检出限分别为0.12μg/mL和0.23μg/mL。
秦惠[4]2007年在《共振光散射技术在蛋白质和核酸分析中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共振光散射技术是Pastemack等于1993年建立的新的分析技术,并对生物大分子的识别、组装和聚集进行了研究,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蛋白质和核酸两类生物大分子都是生命的主要基本物质,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关于蛋白质和核酸与有机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是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对于研究蛋白质、核酸的生物化学反应,发展蛋白质、核酸医药制品,了解抗癌药物的治疗机理,简便快速地进行体外筛选抗癌药物,指导设计和合成新药以及对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合理用药均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了几种有机或抗癌药物小分子,用共振光散射光谱法并结合吸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以及核磁共振光谱法研究了他们与蛋白质或核酸的相互作用,根据共振光散射光谱信号的改变值与蛋白质和核酸的浓度成正比的特点,建立了几种测定纳克级蛋白质或核酸的新方法。这些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高和重现性好等特点,结果令人满意。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概述了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进展,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原理和定量分析基础,及其在蛋白质和核酸分析中研究与应用。第二章研究了钛色敏-蛋白质体系的共振散射光谱特征,并结合吸收光谱法和一系列条件实验初步探讨了它们的作用机理,建立了一种测定纳克级蛋白质的新方法。在pH 4.05的Walpole (NaAc-HCl)缓冲溶液中,体系在339nm处产生最大的共振光散射信号。在最佳实验条件下ΔIRLS与BSA在0.0-0.2和0.2-8.0mg/L的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2和0.9996,检测限为8.3ng/mL;与HAS在0.0-0.4和0.4-5.0mg/L的浓度范围内呈线形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5和0.9993,检测限为7.4ng/mL。该方法用于人血清样中总蛋白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第叁章研究了依来铬红B-十二烷基磺酸钠-蛋白质体系的共振散射光谱特征,并结合吸收光谱法和一系列条件实验初步探讨了它们的作用机理,建立了一种测定纳克级蛋白质的新方法。在pH2.87的Britti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体系在563nm处产生最大的共振光散射信号。在最佳实验条件下ΔIRLS与HSA在0.0-2.0和2.0-8.0mg/L的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7和0.9996,检测限为22.6ng/mL。与BSA在0.0-3.5和3.5-12.5mg/L的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2和0.9998,检测限为12.0ng/mL。该方法用于人血清样和牛奶样中总蛋白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第四章研究了五号专利兰-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核酸体系的共振散射光谱特征,并结合吸收光谱法、核磁共振光谱和一系列条件实验探讨了它们的作用机理,建立了一种测定纳克级核酸的新方法。在pH9.9的Brittion- Robinson缓冲溶液中,该体系在345nm处产生最大的共振光散射信号。在最佳实验条件下ΔIRLS与fsDNA、ctDNA、yRNA分别在0-2.0、0-1.6和0-1.5mg/L的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1、0.9992和0.9989,检测限分别为10.2 ng/mL、15.4ng/mL和14.6ng/mL。该方法用于合成样品中核酸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第五章在pH4.55的NaAc-HAc缓冲溶液条件下,结合多种光谱法包括荧光光谱法、吸收光谱法、共振光散射光谱法和核磁共振光谱法研究了抗肿瘤药物他莫昔芬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机理,证明了TMX与ctDNA之间是以插入嵌合作用为主,静电作用为辅的作用模式。以Stern-Volmer方程和Scatchard方程处理荧光试验数据,得到TMX与ctDNA的作用常数为8.15×104 L/mol ,结合位点数为:2.8。结合多种光谱法能较方便的研究药物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为药物分子设计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廖栩泓[5]2004年在《共振光散射技术在核酸分析中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酸是最基本的生命物质之一,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存储遗传信息以及合成蛋白质是核酸的最重要的功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类对核酸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核酸的研究领域也得到了拓展。对于核酸的研究逐渐成为生命科学中的活跃领域,而核酸的定量测定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核酸的定量分析主要有叁种方法:1、分光光度法。其中包括基于磷含量的光度分析法、基于糖含量的光度分析法和基于碱基的紫外吸收光度分析法;2、荧光分析法。该方法基于各种插入核酸分子的染料的荧光增强(或淬灭);3、共振光散射技术。已证明,在生物模板上进行长距组装的试剂能够产生增强的共振光散射信号。基于这些信号,建立了灵敏的核酸测定方法。现用于共振光散射法测定核酸的试剂主要有卟啉类化合物、金属螯合物和有机小分子染料叁类。 以上提到的叁种方法中,光度分析法大都繁琐、耗时长,而且灵敏度不高。尽管荧光法有着出色的选择性和灵敏度,但存在着荧光试剂价格昂贵、有毒性等缺陷。共振光散射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高等特点,但是在分析化学研究的应用和研究中还有很多不足,其理论,尤其是成因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争论,需要做大量工作来进一步完善。 小分子与核酸的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共价作用(不可逆相互作用)和非共价作用(可逆相互作用)。非共价作用又包括叁种形式:一种是染料嵌入核酸的碱基,称之为嵌入结合;一种是染料结合在核酸的大沟或小沟上,称之为沟区结合;还有一种是染料由于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而在核酸分子表面进行的长距组装。而最后一种形式是共振光散射法测定核酸时共振光散射探针与核酸作用的主要作用机理。 本论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实验条件,采用新兴的共振光散射技术建立了几种新的核酸测定方法。这些方法具有简便、快速、重现性选择性好、线性范围宽等特点。 本论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甲基紫6B-核酸共振光散射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首次将碱性叁苯甲烷类染料甲基紫6B用于核酸的共振光散射测定。在pH 10.80的缓冲液中,核酸的加入导致甲基紫6B在386nm处共振光散射的增强,其增强强度与汕头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核酸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核酸的共振光散射法。fsDNA与y洲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83一1 .0和0.075一0.8 pg/mL,检出限分别为82.6和74.3 ng/mL。 第二章,维多利亚蓝B一核酸共振光散射体系研究与应用 在pH6、7一6.9范围内,维多利亚蓝B(vBB)与核酸作用只产生微弱的共振光散射增强。阳离子染料和表面活性剂以核酸为模板,在其分子表面上发生聚集,形成离子缔合物。在缔合物形成过程中,核酸拉近了阳离子染料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距离,形成了大的聚集体,从而增强了体系中阳离子染料的共振光散射强度。共振散射光增强的程度与核酸浓度在一定范围有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一种测定核酸的共振光散射法。小牛胸腺DNA、鱼精子DNA的线性范围均为0.05一2.0协g/mL,酵母RNA的线性范围为0.02一1 .5协g/mL,检出限分别是5.61,7.22,3.03 ng/mL。 第叁章,偶氮胭脂红G一DNA共振光散射体系研究与应用 研究了偶氮类酸性染料偶氮胭脂红G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存在下与DNA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在pH 9.0条件下,cTMAB首先在DNA表面上发生聚集,形成带正电荷的预胶束,促使带负电荷的AG在表面活性剂的预胶束上聚集,从而形成了DNA一CTMAB一AG叁元离子缔合物聚集体。在叁元离子缔合物的形成过程中,CTMAB起到了中介的作用,拉近了DNA与染料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共振光散射的增强程度与DNA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DNA的共振光散射法。fsDNA与。tDN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3一1 .5和0一1 .5协留mL,检出限分别为2.8和2.on留mL。与其它测定核酸的共振光散射方法相比,该方法的测定波长红移,可有效降低背景干扰,增强共振光散射信号。 第四章,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BS一12与DNA共振散射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鉴于目前已有的作为核酸共振光散射探针的表面活性剂多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本章首次研究了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一12)与DNA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发现在pH 9.3的缓冲液中,DNA与Bs一12在388lun处有共振光散射增强,其强度与核酸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DNA的共振光散射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的特点。fsDNA与。tDN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2一12和0.02一12卜g/mL,检出限分别为1 .5和l.6ng/mL。 第五章,Mn离子与核酸共振光散射的研究与应用 金属离子没有生色基团,在共振光散射法中主要体现金属离子与生物大分子结合粒中文摘要子的大小对肚s信号的影响。本章研究表明,在酸性条件下,DNA与MnZ+结合时能产生增强的共振光散射,其最大散射峰位于386.0nln处,RLS信号强度与DNA浓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用共振光散射测量痕量DNA的新方法。ctDNA,fsDNA,y洲A?
王斌[6]2008年在《共振光散射在核酸及生物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自从1953年沃生和克里克提出了着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核酸的研究进入一个飞速的发展时期,如DNA重组技术等已被人们广泛的关注,这些技术的突破大大的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核酸定量分析在生命科学、生化药物、临床医学以及食品检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很多种测定核酸含量的方法,如使用较广的探针技术法、吸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化学发光法以及新发展起来的共振光散射法(Resonance light scattering,RLS)。共振光散射技术是一种建立在普通荧光分光光度计上的一种光散射分析技术。该技术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在分析化学领域被广泛的应用于核酸,蛋白质,药物及糖类的分析测定。本文利用共振光散射研究了双苯甲亚胺与核酸的作用机理。结合双苯甲亚胺的荧光性质,使用散射/荧光比率法技术,建立了较稳定的核酸分析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Hoechst33258又名双苯甲亚胺是双苯并咪唑类物质的一种衍生物,是一种多环芳香族小分子物质,具有一定的电化学性,能够特异性的与DNA相互作用,可作为DNA的电化学杂交指示剂。用共振光散射(RLs)光谱来证实双苯甲亚胺与DNA之间存在静电相互作用,此外,通过吸收光谱证实了双苯甲亚胺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嵌入作用;且双苯甲亚胺与DNA的主要作用在A-T区域。(2)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共振光散射法通常都只采用一种信号。对于有散射光信号与荧光信号共存的体系,我们希望能够充分利用两种信号,提高检测灵敏度和检测范围,同时能够更好的抵抗外界干扰。因此,对于同时具有散射和荧光信号的生物微粒,可以通过测定一定波长下不同的光学信号的比值,建立散射荧光比率分析法。本文基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对有机染料双苯甲亚胺(Hoechst33258)的共振光散射增强效应和荧光淬灭效应,建立了一种测定DNA的散射/荧光比率法。在pH4.56时,Hoechst33258在352nm处的散射增强和500nm处的荧光猝灭的比值与鱼精子DNA(fsDNA)的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04~1.6μg ml~(-1),相关系数为0.9935,检出限为5ng ml~(-1)(3σ)。该方法简便、快速,在一定范围染料浓度及外来干扰影响小,成功用于合成样品中DNA的测定。(3)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用散射和荧光对细胞等生物粒子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细胞大小、DNA/RNA含量、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等)进行定量、快速、客观多参数相关检测分析的新技术。另一方面,纳米药物具有许多优点,如稳定性好、对胃肠刺激性小、毒副作用小、生物利用度高、具有靶向性和缓释功能等。本文研究了BSA纳米粒子与CTC作用后的药物缓释作用的研究。当单独将BSA纳米粒子与金霉素简单混合而不是在一起共同搅拌24小时的条件下,在6小时的作用下细胞受损和死亡百分率要明显高于BSA纳米粒子与金霉素共同搅拌24小时的情况,说明BSA纳米粒子为载体对于CTC的释放确实表现出缓释效应。
黄剑平, 李琳[7]2003年在《共振光散射技术在核酸分析应用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不同种类的共振光散射探针在核酸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并对共振光散射探针与核酸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冯立顺[8]2011年在《共振光散射探针在核酸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核酸是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核酸的分析测定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共振光散射技术是研究小分子物质与核酸发生作用并形成聚集体后的灵敏探测技术。本综述引用了32篇文献,介绍了近年来共振光散射探针在核酸分析中的研究进展,并评价了各种方法的优劣。
杲秀珍[9]2012年在《共振光散射技术在蛋白质分析中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蛋白质是生物体中含量最高,功能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与生命的起源和进化都密切相关,因此蛋白质也是生命科学中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关于蛋白质的分析研究,一直是化学家及生物学家极为关注的问题,其含量的测定在生化分析和临床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分析科学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分析对象的日益复杂化,对复杂基体中痕量和超痕量组分的分离和检测成为突出问题。因此,本论文以建立对蛋白质和药物痕量组分的分析为目的,建立了测定蛋白质的共振光散射新方法和高选择性的测定抗坏血酸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法,并对各实验条件进行研究和优化,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性研究工作。1.利用共振光散射光谱和电子吸收光谱研究了藻红-Cu(Ⅱ)配合物与BSA的作用机理,并建立了藻红-Cu(Ⅱ)配合物作为探针测定痕量蛋白质的方法。在pH3.78的BR缓冲溶液中,蛋白质对藻红-Cu(Ⅱ)配合物338nm处的散射峰有强烈的增强作用。该体系已成功应用于人工混合样品中BSA的测定。其最大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回收率在95%-98%。2.在pH=3.29的BR缓冲溶液中,蛋白质对酸性铬兰K-Cu(Ⅱ)配合物在471nm处散射峰有强烈的增强作用,建立了一个测定蛋白质的共振光散射新方法。与其他光度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反应快、灵敏度高、干扰小、线性范围宽等优点。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6.0μg/mL,方法检出限为0.12μg/mL。对11份含有5μg/mL的BSA标准溶液进行了精密度检验,其相对标准偏差为2.8%。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人工混合样品中BSA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3.利用逐步聚合反应,以抗坏血酸为模板分子,聚乙二醇作为致孔剂,二乙烯叁胺为固化剂与环氧树脂聚合,制备出了一种新型的抗坏血酸分子印迹聚合物。以此聚合物为分子识别物质,结合KMnO4-HCHO-抗坏血酸化学发光体系,建立了高选择性的测定抗坏血酸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8.0×10-6~6.0×10-mol/L,检出限为5×10-7mol/L。该方法用于维生素C片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李原芳, 黄承志, 胡小莉[10]1998年在《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生化研究和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共振光散射技术是一项在普通荧光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测量的光散射分析技术。本文在简要介绍该技术的基础上,作了可能的原理探索和定量基础讨论,就共振光散射技术在有机染料分子的聚集、在生物大分子上的堆积以及对生物大分子构象所产生的影响方面作了综述,简要评价该技术在生物大分子分析中的应用,并对其在生化研究和分析中可能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引用文献52篇。
参考文献:
[1]. 共振光散射技术在核酸分析上的应用[D]. 冯硕. 河北农业大学. 2004
[2]. 共振光散射技术在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分析中的应用[D]. 蒋婷. 南昌大学. 2007
[3]. 共振光散射技术在核酸分析中的研究及其应用[D]. 夏晓姗. 青海师范大学. 2014
[4]. 共振光散射技术在蛋白质和核酸分析中的研究及应用[D]. 秦惠. 湘潭大学. 2007
[5]. 共振光散射技术在核酸分析中的研究及其应用[D]. 廖栩泓. 汕头大学. 2004
[6]. 共振光散射在核酸及生物分析中的应用[D]. 王斌. 西南大学. 2008
[7]. 共振光散射技术在核酸分析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 黄剑平, 李琳.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3
[8]. 共振光散射探针在核酸分析中的应用[J]. 冯立顺. 光谱实验室. 2011
[9]. 共振光散射技术在蛋白质分析中的研究及其应用[D]. 杲秀珍. 青海师范大学. 2012
[10].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生化研究和分析中的应用[J]. 李原芳, 黄承志, 胡小莉. 分析化学. 1998
标签:化学论文; 检出限论文; 光的散射论文; 蛋白质结构论文; 共振结构论文; 共振效应论文; 光强度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 蛋白质论文; dna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