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管束论文-李珊珊,张蓝,王玉琪,王迪,李海娣

微管束论文-李珊珊,张蓝,王玉琪,王迪,李海娣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管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属氢化物,微管束,反应器,储氢

微管束论文文献综述

李珊珊,张蓝,王玉琪,王迪,李海娣[1](2019)在《椭圆螺旋微管束反应器参数优化与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储氢反应器的传热及吸放氢速率,对现有金属氢化物反应器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基于强化传热传质特性,设计优化出了一种高效的新型椭圆螺旋微管束反应器(ESMBR),其具有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反应速度快及操作方便等特点.对研究的储氢反应器进行了建模,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通过COMSOL软件对比ESMBR、圆形螺旋微管束反应器(SMBR)和直管微管束反应器(MTBR)的数值模拟结果得出,ESMBR在储氢时具有优异的传热传质性能.进一步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ESMBR中椭圆螺旋管结构参数的敏感性顺序为主直径(Dc)>椭圆截面长轴(A)>椭圆截面短轴(B)>节距(Pt)>螺旋角度(α).采用多元价值取向模型对不同的反应器方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评估,结果表明:ESMBR的综合优度高达0. 845,对比结果也明显优于其他反应器,在氢能领域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于慧,刘瑞刚,沈大娲,江勇,黄勇[2](2005)在《小麦秸秆微管束中的纤维素片晶和取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偏光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小麦秸秆微管束中的纤维素片晶和取向进行了研究表征。实验结果显示微管束中起着骨架作用的纤维素的分子链高度取向。在螺纹导管和环纹导管的木质增厚部分中,我们发现纤维素存在的方式并非是通常所认为的纤维素微纤而是纤维(本文来源于《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10-01)

杨晓勇,滕俊琳,金杨,潘宁,陈建国[3](1999)在《MAP2c诱导产生的微管束具有药物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插入MAP2ccDNA的重组杆状病毒感染sf9细胞后能诱导细胞长出类似于神经元所特有的细胞突起 ,其内部充满了微管束 .为了研究神经元内微管结构体系的稳定性与MAPs的关系 ,我们分别用微管解聚药物nocodazole和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已经长出突起的sf9细胞 ,试验结果显示 ,细胞经nocodazole或秋水仙素处理 12h后其突起内部微管束的结构未见变化 ,但用低温处理 2h后 ,突起内部的微管已全部解聚 .这些结果表明 ,MAP2c在神经元内是一种重要的微管稳定因子 ,它使微管具有药物稳定性 ;但轴突内微管的冷稳定性则与MAP2c无关(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1999年16期)

杨晓勇,滕俊琳,陈建国[4](1996)在《MAP2c诱导产生的微管束具有药物稳定性但没有冷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MAP2c诱导产生的微管束具有药物稳定性但没有冷稳定性杨晓勇滕俊琳陈建国(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1)在神经元突起中的微管特别稳定,这对于产生和维持神经突起这一高度极性化的细胞结构,以及突起内部物质运输的顺利进行,都是十分重要的。在研究体...(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1996年05期)

杨晓勇,滕俊琳,陈建国[5](1996)在《MAP2c诱导产生的微管束具有药物稳定性但没有冷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神经元突起中的微管特别稳定,这对于产生和维持神经突起这一高度极性化的细胞结构,以及突起内部物质运输的顺利进行,都是十分重要的。在研究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时发现,在其轴突中大约半数的微管在微管解聚药物处理时不解聚,即具有药物稳定性,而轴突内几乎所有微管都具有冷稳定性。大量研究表明,微管结合蛋白(MAPs)对微管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MAP2c 是一种在处于发育阶段的神经元中大量表达的微管结合蛋白,它在神经突起中对维持微管的稳定起何种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第九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Ⅰ)》期刊1996-10-01)

张旭,B.A.A,fzelius[6](1991)在《研究人类血小板微管束的新固定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理和理化因素刺激下,血小板可以在数秒钟内发生形变。在实验条件下,即使经过枸橼酸盐抗凝处理的血小板也极易受刺激而发生形变,从而给研究血小板微管束的超微结构带来了困难。本研究应用一种新固定法,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静息状态血小板微管束的超微结构。新固定法包括:用含有0.1%戊二醛的半强度聚合液,在37℃预固定30分钟;用1%戊二醛和2%鞣酸混合液固定60分钟;用0.1%锇酸在近冰点后固定15分钟。(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1991年01期)

瞿学军,冯春田,韩泽林[7](1984)在《棉花根的生长及微管束的排列》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国外引进的几个棉花品系和商业品种、品系的根部微管束排列以及种植在黑暗条件下幼苗根的生长进行评价。所有商业性品种和品系微管束的排列都为四方阵型(四组明显的微管束),引进材料中除 T25、T26、256品系微管束以5束为主和 T469品系为6束排列外,也都为四束型的。对 T25(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科技》期刊1984年04期)

微管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偏光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小麦秸秆微管束中的纤维素片晶和取向进行了研究表征。实验结果显示微管束中起着骨架作用的纤维素的分子链高度取向。在螺纹导管和环纹导管的木质增厚部分中,我们发现纤维素存在的方式并非是通常所认为的纤维素微纤而是纤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管束论文参考文献

[1].李珊珊,张蓝,王玉琪,王迪,李海娣.椭圆螺旋微管束反应器参数优化与性能评价[J].工程科学学报.2019

[2].于慧,刘瑞刚,沈大娲,江勇,黄勇.小麦秸秆微管束中的纤维素片晶和取向研究[C].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05

[3].杨晓勇,滕俊琳,金杨,潘宁,陈建国.MAP2c诱导产生的微管束具有药物稳定性[J].科学通报.1999

[4].杨晓勇,滕俊琳,陈建国.MAP2c诱导产生的微管束具有药物稳定性但没有冷稳定性[J].电子显微学报.1996

[5].杨晓勇,滕俊琳,陈建国.MAP2c诱导产生的微管束具有药物稳定性但没有冷稳定性[C].第九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Ⅰ).1996

[6].张旭,B.A.A,fzelius.研究人类血小板微管束的新固定法[J].电子显微学报.1991

[7].瞿学军,冯春田,韩泽林.棉花根的生长及微管束的排列[J].河北农业科技.1984

标签:;  ;  ;  ;  

微管束论文-李珊珊,张蓝,王玉琪,王迪,李海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