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黑麦,小麦,染色体,基因,原位,荧光,序列。
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莉,聂园军,杨峰,孙玉,董艳辉[1](2016)在《黑麦CenH3基因克隆及其在小麦1BL/1RS易位染色体中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麦属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和改良小麦品质的优良基因,将其导入小麦能够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丰富小麦的遗传变异。研究采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黑麦CenH3基因的部分片段,并进行探针标记;同时,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筛选出32份1BL/1RS易位系;应用FISH技术,检测筛选出的32份1BL/1RS易位系,所有1BL/1RS易位系材料中均未发现黑麦CenH3基因的信号。但是,应用小麦和黑麦特异着丝粒DNA序列进行FISH检测,2个信号均出现在所有被检测的1BL/1RS易位系材料中。说明1BL/1RS易位染色体在不同小麦背景和山羊草属背景中均能稳定遗传,1RS的着丝粒DNA序列对1BS的着丝粒DNA序列有很好的补偿性,与小麦CenH3蛋白相互作用指导易位染色体正确分离且稳定遗传。(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陈雷,李萌,王洋洋,邱玲,汤述尧[2](2015)在《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中的染色体结构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黑麦(Secale cereale L.)自交系Kustro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绵阳11杂交,获得了八倍体小黑麦MK,再用绵阳11与MK回交,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方法从回交后代中筛选到含1条1BL/1RS易位染色体的植株13FT-100。为了筛选含有变异染色体的姊妹1BL/1RS易位系,用FISH方法对植株13FT-100的自交后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个后代植株中,1条6B染色体在核仁组织区断裂,造成6BS端部缺失;而在另1个后代植株中,1条1BL/1RS易位染色体的1BL端部Oligo-p Sc119.2-1信号缺失。变异6B染色体可以用来研究6BS臂从核仁组织区到端部区段的功能,变异1BL/1RS易位染色体可以用来研究1BL的变异对1BL/1RS易位染色体发挥功能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提示,对于小麦远缘杂交后代,应多留意小麦染色体结构的变化,获得具有新型结构的小麦染色体或易位染色体可能对小麦育种研究更具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葛群,李文静,任天恒,李治,任正隆[3](2015)在《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中1BL染色体臂的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中1BL染色体臂的变异,为1BL.1RS在小麦育种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GISH和FISH技术从小麦品种绵阳11(MY11)和白粒黑麦远缘杂交的后代中筛选1R(1B)代换系G1和1BL.1RS易位系G2。选用小麦染色体1B上的40对引物对亲本MY11、白粒黑麦、G1、G2以及普通小麦中国春(CS)进行SSR分析。【结果】6对引物在MY11、CS及G2中扩增出1BL的条带,在G1和白粒黑麦中未扩增出条带,其中3对引物(Xgwm259、Xbarc188,Xgwm268)在亲本MY11及后代1BL.1RS易位系(G2)中扩增出差异性的1BL条带,说明在小麦-黑麦远缘杂交产生的易位系后代中,1BL染色体臂发生变异。有13对引物在MY11、白粒黑麦和G1、G2中扩增出差异性条带,说明在小麦-黑麦远缘杂交后代中小麦微卫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引物Xbarc8能扩增出白粒黑麦染色体1RS的特异条带,且该条带稳定出现,可以作为白粒黑麦1RS染色体识别和鉴定的分子标记。【结论】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中1BL染色体臂发生变异,Xbarc8是鉴定白粒黑麦1RS染色体臂的新的分子标记。(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郭静微[4](2015)在《小麦—黑麦1BL. 1RS易位系叶片衰老相关EST序列染色体定位及该易位染色体在不同遗传背景中的传递频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1B染色体短臂被黑麦1R染色体短臂取代形成了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携带有许多与疾病抗性和产量形成有关的有益基因,在全世界小麦遗传改良中被广泛的运用。本研究选用含有1BL.1RS易位系的功能持绿小麦品种CN17, CN12、CN18以及普通小麦MYll、中国春和黑麦作为研究材料。同时以CN17和MY11为亲本分别构建了杂交组合CN17/MY11和MY11/CN17的遗传群体F1、F2、F3和F4。通过DNA分子标记与细胞学技术相结合,对与叶片衰老相关的EST序列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并且分析了母本效应对易位染色体传递频率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抑制性差减杂交,从CN17中得到32条与叶片衰老相关的EST序列,利用电子克隆将其中31条定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之上。对得到的32条EST序列设计引物,总共设计得到19对EST-STS引物。运用这些引物对中国春、CN12、CN17、CN18和黑麦的基因组总DNA进行PCR扩增。发现有5对引物有多态性,分别为JK738991, JK738983, JK738989, JK738994和JK739003。2.用中国春缺四体对5对多态性EST-STS引物进行染色体定位。其中3对EST-STS引物能被定位在特定的染色体上:JK738991定位于3B(电子克隆定位在1A);JK738983定位于5D(电子克隆定位在6A、6B和6D);JK738989有3个多态性条带(JK738989-A, JK738989-B, JK738989-C)分别定位于2A,4A和3D(电子克隆定位于2B)。JK738994和JK739003用中国春缺四体无法定位。用由MY11/CN17为亲本构建的F2群体对JK738994, JK739003与1BL.1RS进行连锁分析。发现上述标记与易位染色体均不连锁3.选用6对已报道的能稳定扩增的特异性引物对遗传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绝大部分能够稳定扩增,但是个别单株出现了特异带的缺失或倍增。证明了1RS上的标记位点虽然在大多数小麦背景中较能稳定的存在,但是在少数个体中分子标记位点存在一定的变异。4.在3个一同的世代中,正反交组合杂合子的比例均小于理论值50%,易位系纯合子所占的比例小于不含易位染色体的纯合子比例,且小于理论值25%,而不含易位染色体纯合子大于25%。经过χ2分析,都偏离了1:2:1的分离比例。基于本实验结果,我们得出结论,在本实验的杂交组合中1BL.1RS易位染色体在传递过程中,雌雄配子均发生了选择。5.易位染色体的传递频率在正交组合(CN17/MY11)叁个世代分别为:68.4%、63.8%、66.4%;反交组合(MY11/CN17)为:62.3%、63.7%、65.7%。正反交组合呈现相反的趋势,正交逐渐降低而反交逐渐升高,但是正交依然高于反交。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得出结论,细胞质遗传背景可能会影响该易位染色体的遗传。(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葛群,杨漫宇,晏本菊,任正隆[5](2014)在《黑麦染色体1R和5R单体附加诱导的小麦和黑麦染色体的变异和易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普通小麦品种绵阳11作母本,抗病的威宁黑麦(Sceale cereale L.)作父本,在其杂交和回交后代中分别鉴定出一个1R和5R单体附加系。为获得新的1BL·1RS初级易位系以及小麦-黑麦5R染色体易位,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相结合的方法,对1R和5R单体附加系的自交后代进行了鉴定。在1R单体附加系的后代中,筛选到一个纯合1R(1B)染色体代换系和一个新的纯合1BL·1RS初级易位系。该1R(1B)代换系表现出比小麦亲本较差的农艺性状;新1BL·1RS初级易位系表现出比其小麦亲本更好的农艺性状以及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而且穗粒数显着增加,是高产抗病小麦育种的新资源。在5R单体附加系的后代中,筛选出一个涉及3BS染色体片段与5RL的易位,发生易位的植株占分析植株总数的1.89%。5R染色体单体附加极其不稳定,在一个世代交替中完整的5R染色体传递率仅有28.3%。除自身的不稳定外,5R染色体单体附加同时导致小麦染色体7B、3B和4D的断裂和丢失,总变异频率达到15.09%;尤其对7B染色体影响较大,含7B染色体变异的植株占分析植株总数的11.32%。5R染色体单体附加诱导的小麦和黑麦染色体的高度不稳定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李宇欣,张利国,厉永鹏,李集临,张延明[6](2013)在《小麦-黑麦二体代换系间杂交诱导染色体易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黑麦二体代换系间杂交,是诱导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的重要途径,有理论与应用价值。利用小麦-黑麦二体代换系1R/1D与5R/5A、6R/6A杂交,从杂交后代中,选育易位系。结果表明,F1减数分裂有19个二价体、4个单价体,有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和染色体易位现象;F2对普通小麦类型带有黑麦性状的24株杂交材料,进行原位杂交检测,共检测出10株有染色体易位,易位频率为41.6%。易位株系为:06-15-7、06-16-3、06-16-5、06-16-7、06-16-8、06-17-7、0617-11、06-17-15、06-17-16、06-18-5。由于亲本选配与植株检测有一定的目的性,易位植株均表现有应用价值,可作为小麦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3年30期)
张延明,李宇欣,李集临,王晓萍[7](2010)在《小麦-黑麦代换系间、代换系与易位系间杂交后代染色体易位系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选育有经济价值的易位系,探讨小麦-黑麦间产生易位的频率,本研究以小麦-黑麦代换系DS5R/5A和DS6R/6A为母本,以小麦-黑麦易位系克珍(Kezhen)和带有杀配子染色体的代换系DSGC1为父本,分别进行田间杂交。结果表明:DS5R/5A、DS6R/6A与DSGC1(2S)杂交结实率低,平均为27.7%,与克珍(T3B.3R)杂交结实率高于前者,平均结实率为59.3%,二者均好于远缘杂交的结实率,这也表明带有杀配子染色体的亲本影响结实率;对选出的54株DS5R/5A×DSGC1、DS6R/6A×DSGC1杂种后代与80株DS5R/5A×克珍、DS6R/6A×克珍杂种后代进行C-分带、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鉴定后发现,二者的易位频率分别为11.1%和8.8%,并且多为染色体端部小片段易位,这种小片段易位可能是代换系间杂交部分同源染色体交换产生的。此外,也表明杀配子染色体在引起染色体断裂后可发生染色体易位。本研究共获得T5RL.5AS、T5RS.5DL、T5RS.5BL、T6RL.6DS、6RL.6BS以及T6RS.6BL等13个易位系,平均易位频率为9.6%。(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0年02期)
杨春玲,李海燕,王俊超,李晓亮,薛鑫[8](2009)在《基于小麦与黑麦1BL/1RS易位的小麦染色体易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小麦基因组,染色体和染色体转移,小麦-黑麦1BL/1RS易位,以及利用1BL/1RS易位进行育种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4期)
赵燕丽,王占斌,李集临,徐香玲,孙仲平[9](2006)在《染色体C-带在小麦—黑麦易位系和代换系鉴定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改良的G iemsa C-带技术对10个经辐射处理的带有黑麦某些性状的普通小麦品系进行鉴定。结果鉴定出1个小麦—黑麦易位系及2个小麦—黑麦异代换系,探索出冬季和夏季染色体分带的不同条件。因此,只要条件控制得当,C-分带不失为一种快速、精确而经济的鉴定外源染色体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06年03期)
万雪秋[10](2006)在《黑麦染色体组特异PCR标记的建立及其小麦—非洲黑麦1RS/2BL染色体新易位系的获得》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中国它仅次于水稻,因此小麦生产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但随着小麦栽培品种单一化导致基因大量流失,使其遗传基础日益狭窄和抗源匮乏,对其产量和品质的进一步改良起着极大的限制作用。小麦的近缘物种中存在着大量的遗传变异,是小麦改良可以利用的丰富有益基因资源。其中以栽培黑麦是最为成功利用的二倍体物种。黑麦上携带有许多有益的目标基因,如高产、广适、抗小麦叁锈和白粉病等有益基因,成为改良小麦抗性、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等性状的丰富的基因资源。黑麦染色质的检测是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大量形态学,细胞学,蛋白质,和分子标记等方法被应用在跟踪染色质的导入之中。本研究根据黑麦染色质中存在的高度重复序列,建立了一个新型的黑麦染色体组特异PCR分子标记,快速、准确的鉴定外源染色质向小麦中的引入,并且结合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相互印证。研究结果如下: 1、高度重复序列(AF305943)设计特异PCR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分析鉴定。表明该序列存在于黑麦全部染色体上,引物20H可以作为黑麦属的特异引物。而且还可以对1RS/1BL易位系、小麦-黑麦附加系进行鉴定,其中在材料L1, L8-11,L13,L15,L16能够扩增出约1400bp的目标条带,这些结果表明该特异引物不仅可以用于栽培黑麦优异基因的转移,而且对黑麦属野生种的鉴定和染色质转移。2、利用APAGE对材料BC2F4株系L1-L20部分进行了醇溶蛋白分析,电泳共分离出24条带,材料在ω,γ区存在较大差异,充分体现了不同材料在编码醇溶蛋白基因水平上的多态性。根据GliB11位点的有无,L8,L9,L10,L15,L16可能具有来自非洲黑麦新型1RS/1BL染色体易位系,进一步印证了PCR鉴定结果。3、利用20H序列作探针对材料小黑麦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20H序列分布于所有黑麦染色体除端部和核仁组织的所有区域。进一步用此探针对材料L1-L20的部分进行原位杂交,结果清楚显示在材料L10上两条染色体短臂上有杂交信号,表明L10是非洲黑麦新型1RS/1BL染色体易位系。综上可知,本研究根据重复序列设计新型PCR引物,首次应用于创新材料L1-L20进行鉴定黑麦基因的导入,并结合APAGE和愿为杂交技术进一步印证鉴定(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6-05-01)
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黑麦(Secale cereale L.)自交系Kustro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绵阳11杂交,获得了八倍体小黑麦MK,再用绵阳11与MK回交,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方法从回交后代中筛选到含1条1BL/1RS易位染色体的植株13FT-100。为了筛选含有变异染色体的姊妹1BL/1RS易位系,用FISH方法对植株13FT-100的自交后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个后代植株中,1条6B染色体在核仁组织区断裂,造成6BS端部缺失;而在另1个后代植株中,1条1BL/1RS易位染色体的1BL端部Oligo-p Sc119.2-1信号缺失。变异6B染色体可以用来研究6BS臂从核仁组织区到端部区段的功能,变异1BL/1RS易位染色体可以用来研究1BL的变异对1BL/1RS易位染色体发挥功能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提示,对于小麦远缘杂交后代,应多留意小麦染色体结构的变化,获得具有新型结构的小麦染色体或易位染色体可能对小麦育种研究更具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亚莉,聂园军,杨峰,孙玉,董艳辉.黑麦CenH3基因克隆及其在小麦1BL/1RS易位染色体中的定位[J].山西农业科学.2016
[2].陈雷,李萌,王洋洋,邱玲,汤述尧.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中的染色体结构变异[J].麦类作物学报.2015
[3].葛群,李文静,任天恒,李治,任正隆.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中1BL染色体臂的变异[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郭静微.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叶片衰老相关EST序列染色体定位及该易位染色体在不同遗传背景中的传递频率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
[5].葛群,杨漫宇,晏本菊,任正隆.黑麦染色体1R和5R单体附加诱导的小麦和黑麦染色体的变异和易位[J].麦类作物学报.2014
[6].李宇欣,张利国,厉永鹏,李集临,张延明.小麦-黑麦二体代换系间杂交诱导染色体易位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
[7].张延明,李宇欣,李集临,王晓萍.小麦-黑麦代换系间、代换系与易位系间杂交后代染色体易位系的选育[J].分子植物育种.2010
[8].杨春玲,李海燕,王俊超,李晓亮,薛鑫.基于小麦与黑麦1BL/1RS易位的小麦染色体易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
[9].赵燕丽,王占斌,李集临,徐香玲,孙仲平.染色体C-带在小麦—黑麦易位系和代换系鉴定中的作用[J].植物研究.2006
[10].万雪秋.黑麦染色体组特异PCR标记的建立及其小麦—非洲黑麦1RS/2BL染色体新易位系的获得[D].电子科技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