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直肌论文-张玄星,陈伟彬

内直肌论文-张玄星,陈伟彬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直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直肌,径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内直肌论文文献综述

张玄星,陈伟彬[1](2019)在《眼内直肌CT解剖的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①目的应用螺旋CT测量成人眼内直肌解剖学径线,并比较左右两侧及不同性别的差异,初步确定95%参考值范围。②方法选取240例临床检查无相关眼眶疾病患者,行眼眶CT检查,其中男、女各120例,分别测量左右两侧内直肌轴位横截面最大横径、冠状位最大高径和最大横截面积,并比较不同侧别及不同性别间有无统计学差异。③结果内直肌各径线,男性左侧轴位截面最大横径、冠状位截面最大高径和最大横截面积分别为(4.00±0.07)mm、(10.70±0.09)mm、(29.52±1.20)mm~2,右侧分别为(4.10±0.03)mm、(10.30±0.05)mm、(29.03±1.30)mm~2,女性左侧轴位截面最大横径、冠状位截面最大高径及冠状位截面最大横截面积分别为(3.90±0.13)mm、(11.20±0.07)mm、(25.33±1.50)mm~2,右侧分别为(4.10±0.12)mm、(9.90±0.06)mm、(26.02±1.50)mm~2。同性别不同侧别轴位截面最大横径、冠状位截面最大高径和最大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同侧除最大横截面积外(P<0.05),轴位截面最大横径、冠状位截面最大高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结论 CT扫描可以较为准确测量眼内直肌各径线,明确各径线参考值范围的选取,为临床相关眼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朱飒丽,崔瑞[2](2019)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临床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2例。A组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B组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评价两组眼位矫正效果、视功能及斜视度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术后6个月欠矫率、正矫率、过矫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 A组术后1年正矫率低于术后6个月,B组术后1年正矫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立体视功能改善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A组术后6个月视近及视远的斜视度均低于B组,A组术后1年视近及视远的斜视度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结论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近期疗效较好,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疗效更稳定,远期正矫率更高。(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顾守闯[3](2019)在《内直肌折迭缩短术与截除缩短术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内直肌折迭缩短术与截除缩短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共同性外斜视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内直肌折迭缩短术(观察组)和内直肌截除缩短术(对照组)。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充血时间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膜下血肿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无滑脱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直肌折迭术在治疗共同性外斜视时,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安全性好,临床疗效值得肯定。(本文来源于《现代临床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赵延祥[4](2019)在《鼻内镜下经筛窦治疗右眼眶内侧壁骨折伴内直肌嵌顿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眼眶位于人体面部的中央,由于眶纸板骨质菲薄,受外力损伤时容易导致眶内侧壁骨折。内直肌嵌顿在眶内侧壁骨折患者中并不少见。眶内侧壁骨折伴内直肌嵌顿患者,可以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甚至眼球内陷。传统的经鼻外内眦切口入路眶内侧壁骨折整复手术,存在术后面部遗留瘢痕、眶内容物易受牵拉、刺激等缺点。随着鼻内镜的广泛(本文来源于《实用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姚卫宏,姚辉富[5](2019)在《MSCT眼内直肌损伤对筛骨纸板骨折的评价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MSCT探讨眼内直肌损伤对筛骨纸板骨折的评价价值,为明确筛骨纸板骨折尤其是隐匿性骨折提供影像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眼眶MSCT扫描的120例眼外伤患者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轴位容积扫描,用0.625mm层厚重建数据,通过PACS系统传输至GE AW4.6工作站进行矢、冠状位及MPR重建,矢状位与眼内直肌平行,冠状位与双侧眼眶前缘连线平行,采用骨算法和软组织算法显示责任病灶,观察眼内直肌损伤情况及筛骨纸板骨折程度,以对侧健康眼眶作为对照,对比分析二者区别。结果:98例眼眶筛骨纸板发生凹陷骨折,左眼57例,右眼41例,双眼5例,Ⅰ度27.5%(27/98),Ⅱ度42.9%(42/98),Ⅲ度29.6%(29/98)。内直肌及眶脂体疝入筛窦71例,合并眶下壁骨折36例,颧骨骨折27例,上颌窦窦壁骨折31例,视神经管骨折3例,额骨骨折9例,上颌骨骨折3例。筛骨纸板微骨折22(18.3%)例。内直肌增粗水肿81例,合并筛骨纸板Ⅰ度骨折19.8%(16/81),Ⅱ度29.7%(24/81),Ⅲ度23.5%(19/81),17例筛骨纸板骨折患者未发现内直肌损伤。眶脂体模糊65例,副鼻窦积液、积血69例。结论:眼内直肌损伤和筛骨纸板骨折及骨折程度有联系,对于临床治疗及法医鉴定具有可靠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邱晓荣,柏玉洁[6](2018)在《内直肌斜向缩短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外斜视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内直肌斜向缩短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外斜视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例临床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选用该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观察术前术后眼位、双眼视觉及集合近点。结果 1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9例眼位远近正位,双眼视觉及集合近点不同程度的恢复正常。结论内直肌斜向缩短联合外直肌后徙术对于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术后远近眼位的矫正效果好,双眼视功能及集合近点较术前有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王丽娜[7](2018)在《IGF-I对外斜视猫模型内直肌Myf5和MyoD表达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GF-I)对外斜视猫模型内直肌生肌因子5(myogenic 5,Myf5)、成肌分化因子(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protein,MyoD)表达影响,探讨外源性IGF-1治疗斜视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处于视觉发育期内的幼猫27只,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标准对照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9只。各组动物均行右眼外直肌缩短联合前徙术制备外斜视模型。实验组和标准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立即及术后2周、4周、6周、8周、10周右眼内直肌注射50μL(5μg)IGF-I和50μL生理盐水,各组再根据治疗时间分为3个亚组(治疗4周组、治疗8周组、治疗12周组),空白对照组只做斜视模型,不做注射处理。分别于治疗后4周、8周、12周处死幼猫取眼外肌组织,提取RNA进行qPCR,观察各组动物右眼内直肌MyoD和Myf5 mRNA表达差异及与治疗时间的关系。结果:(1)治疗4周Myf5 mRNA表达量实验组高于标准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高于标准对照组,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治疗8周Myf5mRNA表达量实验组高于空白对照组、标准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高于标准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周Myf5 mRNA表达量实验组明显高于标准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标准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9)。(2)治疗4周MyoD mRNA表达量实验组高于标准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高于标准对照组,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7)。治疗8周MyoD mRNA表达量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均高于标准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4)。治疗12周MyoD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标准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标准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_(MyoD)=0.095)(3)实验组治疗4周、8周、12周Myf5mRNA的表达量随治疗时间逐渐升高,且与治疗时间呈正相关(r=0.949,P<0.01)。标准对照组治疗4周、8周、12周Myf5 mRNA表达量与治疗时间不相关(r=-0.158,P=0.685)。空白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Myf5 mRNA表达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治疗时间不相关(r=0.053,P=0.893)。(4)实验组治疗4周、8周、12周MyoD mRNA的表达量随治疗时间逐渐升高,且与治疗时间呈正相关(r=0.949,P<0.01)。标准对照组治疗4周、8周、12周MyoD mRNA表达量与治疗时间不相关(r=0.158,P=0.685)。空白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MyoD mRNA表达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治疗时间不相关(r=0.527,P=0.145)。结论:IGF-I局部注射能够上调眼外肌中Myf5和MyoD mRNA的表达;随着IGF-I干预时间的延长其作用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6)

王涛,杨相泽,王利华[8](2018)在《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01/2013-02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行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的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连续性病例48例48眼,观察术后第1d,6wk以及末次随访(术后6~32mo)时患儿眼位、眼位非共同性、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情况。结果:术后第1d手术正位率为83%(40/48),欠矫率为4%(2/48),过矫率为13%(6/48);术后第6wk手术正位率为81%(39/48),欠矫率为13%(6/48),过矫率为6%(3/48);末次随访时正位率为75%(36/48),欠矫率为25%(12/48),无1例过矫。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和不同外斜视类型患儿末次随访时手术正位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8、0.50)。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眼球运动非共同性和眼球外转受限。结论: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安全有效术式,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疗效无差异(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王丽娜,刘桂香,李婉,傅杨雪[9](2017)在《IGF-Ⅰ对外斜视猫模型内直肌Myf5和MyoD表达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外斜视猫模型内直肌生肌因子5(Myf5)、成肌分化因子(MyoD)表达的影响,探讨外源性IGF-Ⅰ治疗斜视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视觉发育期内的幼猫,行外科手术制备外斜视模型。实验组术后即刻及术后每2周右眼内直肌注射50μL(5μg)IGF-Ⅰ,标准对照组注射50μL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做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4、8、12周时处死幼猫取眼外肌组织,提取RNA进行荧光定量PCR,观察各组幼猫内直肌MyoD和Myf5表达差异及其与治疗时间的关系。结果治疗4周时,3组Myf5、MyoD 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12周时,实验组Myf5、MyoD mRNA表达量均较空白对照组、标准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388~342.990,P<0.01)。实验组Myf5、MyoD mRNA的表达量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与治疗时间呈正相关关系(r=0.949、0.949,P<0.01);标准对照组、空白对照组Myf5和MyoD mRNA表达量与治疗时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IGF-Ⅰ局部注射能够促进眼外肌中Myf5和MyoD mRNA的表达,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其作用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齐鲁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曹贺,罗小玲[10](2017)在《单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在矫正成人小角度内斜视中的手术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单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在矫正小角度(≤+30~△)非调节性的成人共同性内斜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小角度成人(年龄≥18岁)共同性内斜视患者20例30眼,男女不限,随机分组,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单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组)和对照组(双眼内直肌等量后徙组)。两组案例全部采用可调节缝线,评估术后3d,3mo的眼位,眼球内转功能及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率(AC/A)。结果:共纳入研究患者20例30眼,男女比例为13∶7,年龄18~42(28.2±19.9)岁,观察组10例10眼,单眼内直肌后徙量在8~9mm;对照组10例20眼,双眼内直肌后徙量在4~5mm。术后3d观察组眼位-3~△~+10~△,平均+5.02~△±2.39~△;对照组眼位-2~△~+10~△,平均+4.86~△±2.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P<0.05)。术后3mo观察组眼位+4~△~+11~△,平均+4.31~△±1.65~△;对照组眼位+3~△~+10~△,平均+3.91~△±2.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P>0.05)。术后3d观察组有3眼内转功能受限,对照组无内转功能受限。术后3mo,两组均未出现内转功能受限。同视机法测定术后3mo观察组AC/A为3.09±0.15,对照组AC/A为3.16±0.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眼内直肌后徙量在9mm以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成人小角度内斜视的手术方式,对眼球内转功能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内直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2例。A组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B组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评价两组眼位矫正效果、视功能及斜视度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术后6个月欠矫率、正矫率、过矫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 A组术后1年正矫率低于术后6个月,B组术后1年正矫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立体视功能改善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A组术后6个月视近及视远的斜视度均低于B组,A组术后1年视近及视远的斜视度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结论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近期疗效较好,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疗效更稳定,远期正矫率更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直肌论文参考文献

[1].张玄星,陈伟彬.眼内直肌CT解剖的测量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朱飒丽,崔瑞.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临床比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

[3].顾守闯.内直肌折迭缩短术与截除缩短术的疗效比较[J].现代临床医学.2019

[4].赵延祥.鼻内镜下经筛窦治疗右眼眶内侧壁骨折伴内直肌嵌顿1例[J].实用医药杂志.2019

[5].姚卫宏,姚辉富.MSCT眼内直肌损伤对筛骨纸板骨折的评价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6].邱晓荣,柏玉洁.内直肌斜向缩短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外斜视临床观察[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8

[7].王丽娜.IGF-I对外斜视猫模型内直肌Myf5和MyoD表达影响[D].青岛大学.2018

[8].王涛,杨相泽,王利华.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8

[9].王丽娜,刘桂香,李婉,傅杨雪.IGF-Ⅰ对外斜视猫模型内直肌Myf5和MyoD表达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2017

[10].曹贺,罗小玲.单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在矫正成人小角度内斜视中的手术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7

标签:;  ;  ;  ;  

内直肌论文-张玄星,陈伟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