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南海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南,真菌,活性,曲霉,植物群落,内生,植物。
海南海桑论文文献综述
郭志凯,盖翠娟,蔡彩虹,曾艳波,袁靖喆[1](2018)在《Quinadoline C——海南海桑内生真菌的一种新生物碱》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树植物内生真菌是寻找结构新颖天然产物新药的重要来源.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从海南特有红树植物海南海桑内生曲霉菌菌株Aspergillus sp.HS02的麦芽培养基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化合物1,该化合物为发酵液主要成分.利用高分辨电喷雾质谱、一维核磁共振波谱、异核单量子相关谱、异核多键相关谱和氢-氢质子同核相关谱对化合物1结构进行了鉴定,确定为一个新的吲哚生物碱,命名为quinadoline C.利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评价了该化合物抗农业病原真菌活性.(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8年04期)
李元铭,郭志凯,王佩,戴好富,张利莉[2](2016)在《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 ochroleuca HHS111023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国特有红树植物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ochroleuca HHS111023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利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与质谱数据分析结合理化常数及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和MTT法对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和细胞毒活性进行测试。结果从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 ochroleuca HHS111023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中4个Lasiodiplodin型大环内酯,1个链状脂类化合物和2个苯的衍生物,分别是:Lasiodiplodin(1)、(R)-de-O-methyllasiodiplodin(2)、(5S)-5-hydroxylasiodiplodin(3)、(5R)-5-hydroxylasiodiplodin(4)、methyl(E)-11,12,15-trihydroxyoctadec-13-enoate(5)、对羟基苯乙醇(6)、对羟基苯乙酸甲酯(7)。化合物1和2分别对白色念珠菌和青枯雷尔氏菌具有抗菌活性,且分别对SGC-7901和K-562具有体外细胞毒活性。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淡色生赤壳菌Bionectria ochroleuca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分离自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 ochroleuca HHS111023能产生具有抗菌和细胞毒活性的化合物。(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6年02期)
张孟文,李文泉,吴庆书,杨小波[3](2012)在《濒危植物海南海桑种子萌发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光照时间、温度及盐度梯度对海南海桑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在黑暗中不萌发,用不同光照时间对种子处理后,发芽率、发芽势及胚根长有一定差异并随着光照时间延长,12h的最高发芽率68.67%、发芽势58.67%;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30~40℃,最适温度35℃,此时的发芽率、发芽势和胚根长分别为90.67%、78.00%和4.83cm;盐度在0~0.75%时种子可萌发,最适盐度0.25%,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胚根长分别为81.33%、72.67%和4.23cm;盐度0.75%以上时,各指标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林业实用技术》期刊2012年12期)
张孟文[4](2012)在《南岛清澜港海桑属种群特征及其濒危种海南海桑繁殖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海桑属植物在海南岛清澜港红树林保护区的分布情况及海南海桑濒危的原因,本文重点研究了海桑属植物所在的红树林群落组成特征、海桑属植物的种群分布特征及濒危植物海南海桑的繁殖生态学特性。关于海桑属的群落特征及分布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桑属植物群落生长在距低潮线不远的海滩上或至内河、潮水盐度较低地段的低潮滩上,常常为海水淹没;群落中红树植物种类丰富,其中真红树植物有24种,半红树植物20种,优势种为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和海桑(Sonneratis caseolaris),海桑属植物主要6种,分别是海桑(S. caseolaris)、杯萼海桑(S. alba)、无瓣海桑(5. apetala)、卵叶海桑(S. ovata)、拟海桑(S. paracaseolaris)、海南海桑(S. hainanensis),其中卵叶海桑、拟海桑已处于濒危状态,海南海桑处于严重濒危状态。关于海南海桑繁殖生态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海桑退化雄蕊数受花部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与花萼直径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海南海桑的繁育系统为混合交配,其中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传粉过程需要传粉者(蝙蝠、蜜蜂和蚁类)。(2)海南海桑种了空壳率较高,为53.33%,种子需要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其适宜温度为30-40℃,最适温度为35℃;盐度在0-7.5‰时种子可萌发,最适盐度为2.5‰。在各环境因子中,盐度与发芽率、发芽势和胚根长之间极显着负相关,表明了种子萌发对盐度的反应敏感,低盐度促进萌发,高盐度抑制萌发。(3)海南海桑幼苗生长最适盐度生态幅在0-5‰之间,低盐度下的幼苗侧根多且较长,而高盐度下侧根则少又短,表明高盐度抑制幼苗根系伸长。(4)自然条件下种子萌发的研究表明,人工散播种子在自然状态下萌发率为0,散播种子遭动物破坏和被搬迁共占观测数的81.5%和18.5%;另外野外调查发现,3株海南海桑母树下都没有见到幼苗,可见自然条件下,海南海桑种子转化到幼苗的过程是很脆弱的环节。综合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在文昌清澜港地区的红树林群落中,海桑属植物所在的区域,其群落主要以海桑和海莲组成。6种海桑属植物中卵叶海桑、拟海桑已处于濒危状态,海南海桑更是处于严重濒危状态。结合海南海桑繁殖生态学特性的研究结果,不难发现,海南海桑处在严重濒危状态不仅与林下光照不足导致温度变化及海水盐度过高抑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关,而且与开花和坐果期间,雄蕊退化和脱落、落蕾落果,导致有效传粉、有效结实低,种子空壳率高、种子的萌发率低及在野外成熟的果实与种子被野生动物啃食密切相关。对此要采取的保护措施有:开花期进行人工异株异花授粉,提高传粉效率,增加坐果率,促进结实。建造小型人工模拟温室,及时采集种子,通过室内育苗扩大种群,并进行盐度等因子的驯化,等幼苗个体生长到一定程度,再移栽至林下进行大而积野外种植,恢复海南海桑种群数目。(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2-05-01)
李海生,陈桂珠,施苏华[5](2004)在《海南海桑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于海南岛的海南海桑Sonneratiahainanensis4个种群共33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11条引物共扩增出166条带,其中142条具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5 54%。在种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14 46%~80 12%,平均为46 24%。期望杂合度、Shannon信息指数在物种水平上分别为:0 2329和0 3619;在种群水平上分别为0 1538和0 2317。依据Gst值,海南海桑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的个体间占75 89%,24 11%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间。UPGMA聚类结果为来自文昌的2个天然种群聚为一类,东寨港引种栽培的2个人工种群聚为另一类。Mantel检验表明海南海桑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P<0 05)。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海南海桑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土壤总氮量、有机质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 05)。(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钟才荣,李海生,黄仲琪,陈建海,陈桂株[6](2003)在《海南海桑的育苗造林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南海桑Sonneratia hainanensis KO,E,Y.Chen et W.Y.Chen是我国特有的海桑科红树林濒危植物,仅天然分布于中国的海南岛。海南海桑采用种子育苗。每年6-9月为最佳采种期。洗净的种子应置于含有水的储存缸中,避光、阴凉处储存备用。育苗采用配制培养土,育苗过程中应注意补充淡水降低苗床盐度,并注意预防螃蟹、病虫对幼苗的危害。造林可选秋茄(Kandelia candel)等其它树种营造混交林。选用40~80cm高的苗木,株行距规格可为4m×4m,在抚育期内应注意清除藻类及残次林木等。(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S1期)
李海生,陈桂珠[7](2003)在《中国特有植物海南海桑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南海桑(SonneratiahainanensisKO,E.Y.ChenetW.Y.Chen)属于海桑科海桑属,为我国特有树种,仅天然分布于我国的海南岛,现正处在濒危状态.本文比较系统地综述了海南海桑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地理分布、生态学和群落特性以及海南海桑的系统位置.最后,文章分析了可能引起海南海桑濒危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保护措施.(本文来源于《广东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海南海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中国特有红树植物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ochroleuca HHS111023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利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与质谱数据分析结合理化常数及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和MTT法对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和细胞毒活性进行测试。结果从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 ochroleuca HHS111023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中4个Lasiodiplodin型大环内酯,1个链状脂类化合物和2个苯的衍生物,分别是:Lasiodiplodin(1)、(R)-de-O-methyllasiodiplodin(2)、(5S)-5-hydroxylasiodiplodin(3)、(5R)-5-hydroxylasiodiplodin(4)、methyl(E)-11,12,15-trihydroxyoctadec-13-enoate(5)、对羟基苯乙醇(6)、对羟基苯乙酸甲酯(7)。化合物1和2分别对白色念珠菌和青枯雷尔氏菌具有抗菌活性,且分别对SGC-7901和K-562具有体外细胞毒活性。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淡色生赤壳菌Bionectria ochroleuca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分离自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 ochroleuca HHS111023能产生具有抗菌和细胞毒活性的化合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南海桑论文参考文献
[1].郭志凯,盖翠娟,蔡彩虹,曾艳波,袁靖喆.QuinadolineC——海南海桑内生真菌的一种新生物碱[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8
[2].李元铭,郭志凯,王佩,戴好富,张利莉.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ochroleucaHHS111023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16
[3].张孟文,李文泉,吴庆书,杨小波.濒危植物海南海桑种子萌发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12
[4].张孟文.南岛清澜港海桑属种群特征及其濒危种海南海桑繁殖生态学研究[D].海南大学.2012
[5].李海生,陈桂珠,施苏华.海南海桑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6].钟才荣,李海生,黄仲琪,陈建海,陈桂株.海南海桑的育苗造林技术[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7].李海生,陈桂珠.中国特有植物海南海桑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保护[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