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派论文_王昌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七月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战时期,抒情,人民性,悲剧,文艺批评,鲁迅,精神。

七月派论文文献综述

王昌忠[1](2019)在《七月派诗歌的语象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七月诗派是中国新诗史上典型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用人民能够理解、接受的书面语言"主观"地表述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认识论意义和审美价值相结合的现实生活形象,是七月派诗歌语象的基本构造特征。七月派诗歌的语象生成落实于语象采集和语象运作两方面。七月派诗人"突入"战斗生活、"拥抱"受难家国、"结合"抗争民众,在亲身体验、感受、认知中采集有血有肉、可触可摸的生活形象。在运作上,七月派诗歌主要是本原化、写实性地处理诗歌语象的,同时也适度、有效采纳了象征化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9年09期)

王天淇,竹俊娥[2](2019)在《一个求助电话推动政策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前7个月,市人力社保局12333政策咨询热线收到12345市民服务热线派单已100%办结。在办结派单过程中,市人力社保局还“举一反叁”,结合群众诉求,梳理完善工作,从源头上为群众服好务、解难题。“为国家把关尽责,为百姓服务尽心”。今年4月3日(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9-08-18)

王静文[3](2019)在《七月派小说的精神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七月派是一个在抗战时期形成的,以胡风为核心的文学流派,在诗歌和小说创作上均有不小的影响和贡献,尤其是以路翎、丘东平等作家为代表的七月派小说取得了非凡成就。作为现实主义的忠实拥护者,七月派小说除了具有复杂深刻的色彩之外,在精神特质方面也具有其他小说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表现出突出的斗争精神与反抗精神、悲剧精神和温情色彩等。(本文来源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昌忠[4](2019)在《论抗战时期七月派的文艺人民性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七月派立足救亡图存的现实语境,在深入理解和充分吸纳文艺人民性一般要求和共识原则的基础上,对文艺人民性作了具体化、现实化的理论思考,形成了共通性和具体性兼具的文艺人民性思想。人民观和关于人民性话语立场、人民性题材对象、人民性意图动机、人民性策略技艺等的看法、观点,是七月派文艺人民性思想的主要内容。(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9年04期)

郝晨彤[5](2019)在《论七月派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叁十年代,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诞生了七月派。这是一个创作风格十分鲜明、创作内容繁复驳杂的小说流派。七月派小说创作整体上始终贯穿着一种根植于生命的悲剧意识,在生命自觉的悲剧意识的指引下孕育出七月派作品的悲剧内涵与悲剧意蕴,诞下了一首首悲壮的生命之歌。本论文题为论七月派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共分为五部分。分别从绪论、创作悲剧意识的历史动因、悲剧意识的多样性文本呈现、悲剧效果的艺术营造(创作特色与艺术手段)以及悲剧意识对于流派发展的影响(结语部分)五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此部分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概念做了更为清晰的说明分别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和对象、研究的方法依据、研究意义和目的以及目前学界关于七月派小说悲剧性主题的研究现状叁个角度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一章,这部分力图探求七月派小说创作悲剧意识形成的社会历史动因。将悲剧意识的实质内涵结合历史宏观的角度七月派受到的文化交融、政治理想、自身经历及命运等多个方面影响进行分析和阐述。第叁部分是论文的第二章,这部分从创作论的角度,分析七月派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多样性文本呈现,以及这些创作意识是如何指引并影响了七月派作家的创作。分别从苦难意识、崇高意识、人性意识、反思意识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第叁章,分析七月派小说创作在创作悲剧意识的影响下小说的悲剧效果营造的艺术手段和创作特色。分别从创作对象的集中设定、矛盾复杂的心理捕捉、悲剧情感的肆意流露和作品题材的选择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语,结语部分主要是阐释悲剧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价值,其中包含对于作家自身的影响以及对流派发展的影响。本文将七月派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在对于悲剧意识这一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后结合具体的文本解读,对“引导”并影响了七月派创作的悲剧意识进行探究和理解,力图从更加深入全面的角度分析这种自觉、强烈、持久的悲剧意识在七月派小说风格形成和流派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从而更加准确而深个刻地把握七月派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独特性及其蕴含的意义与价值。(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5-05)

郑鹏飞[6](2019)在《自然主义:七月派批评家对延安文学的审视——以石怀池《评〈一个人的烦恼〉——目前创作上自然(客观)主义倾向的一个例子底剖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活跃于1940年代国统区文坛的多位七月派批评家将批评眼光投射向延安文艺界。以石怀池为例,他深受胡风文艺观影响,站在左翼文学立场上,以鲜明的态度直率地对延安作家的创作进行了评价。这位早逝的批评者依循"主观战斗精神"观点对严文井《一个人的烦恼》中的客观自然主义倾向进行了批判,在批评理念和表达上虽有生硬搬用胡风文艺理论的不足,但展示了他敏锐但又带着"未完成"特征的观照眼界和批判勇气。(本文来源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昌忠[7](2018)在《七月派诗歌的抒情声音》一文中研究指出抒情声音指的是包括诗歌在内的抒情性文本中的抒情者的声音。对抒情性的坚执、对形象性的捍卫,是七月派诗歌艺术性、审美性的集中表征,七月诗派的一个重要抒情特征即情感性和形象性的交合、融汇。七月派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有的出现在抒情情境中,有的则退居在抒情情境外,可分别称为"情境内抒情者"与"情境外抒情者"。七月派诗歌的抒情动作,体现为以语义揭示情感内容和以语气、句式等传达情感内容。(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8年06期)

赵航[8](2018)在《四十年代新诗中的“母亲”意象——以艾青、七月派、九叶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艾青和新诗史上两个极其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诗派和九叶诗派,虽然同出现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背景之下,但在对"母亲"这一意象的使用上显现出了不同的视角与审美态度,从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诗学追求和态度。(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祝学剑[9](2018)在《论作家迁徙与七月派的聚散》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十年代作家迁徙促进了七月派的形成发展,又导致了七月派的流散。具体而言,由于战争,四十年代作家四处迁徙,胡风在迁徙途中与青年作家相识相聚。青年作家团结在胡风周围,发表文章,谈论文艺,形成七月派。抗战胜利后,七月派作家或迁回故里,或迁徙到解放区从事实际革命工作,七月派逐渐流散。四十年代作家迁徙不仅宏观上影响四十年代文学格局,而且影响了七月派的聚散。(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7期)

孔育新,屈梦芸[10](2018)在《启蒙的淬炼之途——评王富仁先生的胡风及七月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胡风文艺观曾经作为王富仁鲁迅研究的重要学术思想资源,但王富仁立足于"回到鲁迅那里去"的立场,批评胡风在鲁迅研究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概念处理鲁迅前期思想,从而违背了历史真实;王富仁立足于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的辩证分析,批评路翎小说将"小人物"置于万难忍受境地并给予精神苦刑的做法;王富仁深入剖析七月诗派的诗歌风骨,并指出七月派诗人牛汉在受难之后诗风的重大转变及其美学价值。(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七月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今年前7个月,市人力社保局12333政策咨询热线收到12345市民服务热线派单已100%办结。在办结派单过程中,市人力社保局还“举一反叁”,结合群众诉求,梳理完善工作,从源头上为群众服好务、解难题。“为国家把关尽责,为百姓服务尽心”。今年4月3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七月派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昌忠.七月派诗歌的语象生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

[2].王天淇,竹俊娥.一个求助电话推动政策完善[N].北京日报.2019

[3].王静文.七月派小说的精神特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4].王昌忠.论抗战时期七月派的文艺人民性思想[J].当代文坛.2019

[5].郝晨彤.论七月派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D].延边大学.2019

[6].郑鹏飞.自然主义:七月派批评家对延安文学的审视——以石怀池《评〈一个人的烦恼〉——目前创作上自然(客观)主义倾向的一个例子底剖析》为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9

[7].王昌忠.七月派诗歌的抒情声音[J].北方论丛.2018

[8].赵航.四十年代新诗中的“母亲”意象——以艾青、七月派、九叶派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

[9].祝学剑.论作家迁徙与七月派的聚散[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10].孔育新,屈梦芸.启蒙的淬炼之途——评王富仁先生的胡风及七月派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香港潮籍社群举行盂兰胜会的竹棚上七...七月派中TLU模型科学研究工作情况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横向科...科学研究工作情况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横向科...科学研究工作情况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横向科...

标签:;  ;  ;  ;  ;  ;  ;  

七月派论文_王昌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