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组技术论文_刘红全,袁莎,卢雨欣,潘艺华,杨海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改组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组,大肠杆菌,职业资格,脱羧酶,蜂房,菌株,制度。

改组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全,袁莎,卢雨欣,潘艺华,杨海燕[1](2018)在《基因组改组技术快速提高拟微绿球藻油脂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为原始藻株,经过紫外线和甲基磺酸乙酯分别诱变处理,获得5株油脂含量有所提高的出发藻株。以PEG作为融合剂,对获得的5株出发藻株进行两轮递归式原生质体融合,筛选到遗传稳定的改组藻株F2N2和F2N4,其油脂含量分别达到55.32%与57.75%,较原始藻株分别提高了69.07%与76.50%。对拟微绿球藻的原始藻株和改组藻株的油脂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组前后拟微绿球藻的油脂脂肪酸组成变化不大,但脂肪酸含量有较大差别。(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8年02期)

本刊编辑部[2](2018)在《中央深改组:进一步增强技术工人的获得感》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在1月26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7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卢爱红对此表示,下一步,人社部将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使技术工人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产业工人队伍的主力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培训》期刊2018年03期)

舒伟学,马怡茗,李晓霞,张晋龙,柯欣[3](2018)在《基于基因组改组技术的角蛋白酶高产菌株选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具有高效角蛋白水解活性的微生物,为提高废弃羽毛中角蛋白资源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以羽毛作为惟一碳氮源对土样中的产角蛋白酶菌株进行筛选,筛选可高效降解羽毛的细菌。通过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并探讨其最适发酵条件。利用硫酸二乙酯(DES)和亚硝基胍(NTG)对目的菌株进行诱变,确定最适诱变条件,并进行原生质体融合,通过基因组改组选育角蛋白酶高产菌株。【结果】分离筛选到1株具有较强羽毛降解能力的菌株ZJT01,该菌落圆形凸出,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酪素水解、硝酸盐利用、柠檬酸利用等生理生化试验均呈阳性。结合菌株16S rDNA同源序列比对分析,初步鉴定其为节杆菌(Arthrobactersp.)。菌株ZJT01产角蛋白酶的最适发酵温度和时间分别为32℃和72h。其DES最适用量为9μL/mL,诱变时间为20min;NTG的最适合质量浓度是0.6mg/mL,处理时间为15min。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为:溶菌酶终质量浓度10 mg/mL,酶解温度37℃,酶解0.5h。经过硫酸二乙酯(DES)和亚硝基胍(NTG)分别诱变处理,获得角蛋白酶活性提高的菌株DES-2和NTG-2;对其进行3轮基因组改组后,筛选到2株角蛋白酶活性比亲本菌株ZJT01提高了5.48倍的重组菌株,且其产酶活性可稳定遗传。【结论】通过基因组改组技术获得了2株角蛋白酶活性大幅提高的菌株F3-5和F3-6,这2株菌对羽毛的降解效果较亲本菌株ZJT01明显提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罗旭[4](2017)在《如何破解职称“紧箍咒”》一文中研究指出职称评定事关职务晋升、福利待遇、业界声望,全国555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无不把职称评定视为职业生涯中的头等大事。现行职称制度对人才评价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问题也相伴而生,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为束缚人才发展的“紧箍咒”。有网友甚至将“职称评定之痛”列为高校教师的(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7-01-05)

苏宏飞,麦志茂,张偲[5](2016)在《DNA改组技术提高低温脂肪酶Lip98热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来源于海洋微生物的低温脂肪酶Lip98的热稳定性。[方法]采用DNA改组技术进行低温脂肪酶的基因改造,连接到表达载体p ET-28a中构建小突变文库。经过活性筛选产酶重组菌株。在96孔板中进行两轮热稳定筛选突变株。[结果]经过2轮筛选,获得了两个突变株P92A和I199F。其突变位点分别是274位的C变成了G和595位的A变成了T。突变株50℃下的半衰期从24 min分别延长到38 min、85 min。[结论]DNA改组有效提高Lip98的热稳定性,半衰期提高到1.5~3.5倍,为酶的分子改造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16年03期)

张俊艳[6](2016)在《运用ePCR全基因组改组技术筛选大肠杆菌丁醇耐受菌》一文中研究指出丁醇与乙醇相比具有能量值高、吸湿性低且可用现存的乙醇生产设备生产等优点,成为一种潜在的可替代化石能源的新型生物燃料。生物丁醇现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塑料和医药等行业。传统生物法生产丁醇是利用梭菌进行丙酮-丁醇-乙醇发酵生物质生产丁醇,然而丁醇得率主要受限于梭菌严格厌氧的发酵条件、复杂的代谢机制及丁醇对菌的毒害。大肠杆菌可作为构建丁醇代谢途径并生产丁醇的宿主菌,然而细菌的丁醇耐受性差也导致细胞生长受抑制,进而影响丁醇产量。因此,提高大肠杆菌的丁醇耐受性成为提高生物丁醇得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首次运用ePCR全基因组改组技术对大肠杆菌BW25113(pKD46)进行改组,借助质粒pKD46的Red重组系统提高重组效率。E.coli BW25113经叁轮改组后成功获得了可耐受1.5%(v/v)丁醇的突变株BW1847A2和BW1857A2。在1.5%(v/v)丁醇条件下突变株BW1847A2和BW1857A2的最大OD_(600)值分别比BW25113高144%和33%。两个突变菌株在不含丁醇的LB液体培养基中连续传代50次后在丁醇胁迫下的生长与未经传代的菌株相比无明显差异,说明BW1847A2和BW1857A2突变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丁醇耐受菌BW1847A2和BW1857A2具有耐受1.5%(v/v)异丁醇、0.6%(v/v)1-戊醇和5.5–7%(v/v)乙醇的能力。基因组重测序发现突变体BW1847A2和BW1857A2分别有12和8个基因发生突变,基因缺失突变体的丁醇耐受性实验表明RS02385和RS22900基因缺失可显着提高菌株的丁醇耐受性,RS08395、RS14165和RS19735叁个基因缺失会引起菌株丁醇耐受性的下降。本研究对E.coli K12进行ePCR改组过程中获得了能够耐受3%(v/v)丁醇和13%(v/v)乙醇的污染菌株KP1-2,经16S rRNA鉴定证实KP1-2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本实验第一次发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够高耐受丁醇的特性,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普通LB培养基上生长且易于进行遗传操作,因此该菌株可被用作构建合成丁醇或乙醇代谢途径的宿主菌。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运用ePCR全基因组改组技术筛选出高耐丁醇的大肠杆菌突变株BW1847A2和BW1857A2,为今后丁醇代谢途径的构建提供宿主菌。初步的基因功能研究为考察基因耐丁醇胁迫的功能奠定基础,为深入阐述其耐丁醇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05-01)

高茜,朱丽英,周伟,梁世中,江凌[7](2016)在《RAISE技术改组转录因子RpoD调控大肠杆菌的低pH值耐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物炼制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由于自身对酸的抗逆性差,其代谢生产过程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为解决该问题,本实验采用PCR方法从E.coli DH5α中扩增分离得到分子量为2 075bp的RpoD完整序列(包含天然启动子区域和终止子区域),并利用RAISE方法,通过突变全局调控因子RpoD来提高大肠杆菌的耐酸能力。通过对104随机突变文库的多轮筛选,获得最佳突变菌株MutantⅦ。在pH值为3.0、3.5、4.0、5.0、6.0和7.0的条件下,对MutantⅦ和对照菌株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MutantⅦ较对照菌株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尤其在pH值为3.0时,相比对照菌株0.015h-1的生长速率,MutantⅦ的生长速率达到0.022h-1,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6年03期)

张凯,蔡恒,汪晨[8](2015)在《通过DNA改组技术定向进化赖氨酸脱羧酶基因cadA和ldc》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DNA改组技术对赖氨酸脱羧酶野生型基因ldc进行随机突变,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JM109中构建赖氨酸脱羧酶突变体库。从E.coli JM109和蜂房哈夫尼菌Hafnia alvei AS1.1009中分别克隆出赖氨酸脱羧酶基因cad A和ldc。查询NCBI数据库得知,二者的同源性为75%。分别构建重组质粒p Trc99a-cad A和p Trc99a-ldc,以此2种质粒为模板,经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片段,分析目的基因片段中存在的限制性酶切位点,用多种限制性内切酶碎片化2种基因,切割成不同大小的片段。这些小片段进行不同组合,突变体经过LBXL平板初筛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复筛,获得1株酶活性提高的赖氨酸脱羧酶突变体,编号为LDC2-16,其比酶活为4 869.86 U/mg(以1 mg总蛋白计),与2种野生型赖氨酸脱羧酶基因表达的酶Cad A(1 652.63 U/mg)、Ldc(2 365.93 U/mg)相比,在最适温度37℃、p H 6.0时,突变体的比酶活分别是上述野生型酶的2.95和2.06倍。摇瓶发酵5 h后,目标产物1,5-戊二胺产量从46.9提高至63.9 g/L,提高了36%。(本文来源于《生物加工过程》期刊2015年05期)

于雪,赵玉娟,牛春华,张健,李盛钰[9](2015)在《基因组改组技术改善植物乳杆菌的益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组改组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微生物育种新策略,近年来已成功应用于各种工业微生物菌种的改良研究中。本研究采用基因组改组方法,结合紫外和亚硝基胍诱变,以本实验室自主分离、鉴定的一株益生性乳杆菌为出发菌株,经原生质体融合选育突变菌株,经体外实验对融合子的耐酸性、耐高胆盐浓度、表面疏水性、自聚性、共聚性和抗氧化等能力进行分析,筛选获得两株优良益生性的融合子分别为F1-7和F1-19。2株融合子菌株均能够在pH值3.8平板和pH值2.8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并且能耐受2%的胆盐;与原始菌株相比,两株融合子对二甲苯、氯仿和乙酸乙酯叁种有机试剂具有较强的疏水能力;融合子的自动聚集性和对致病菌的共聚性都较原始菌株有显着提高。抗氧化能力分析结果表明融合子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提高20%左右,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提高10%。融合子突变株连续传代培养,遗传稳定性好。由此可见,基因组改组技术是改善植物乳杆菌C88益生性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乳酸菌与人体健康:第十届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摘要汇编》期刊2015-05-27)

毛灵琪,李存治,陶兴无,闫达中[10](2015)在《利用基因组改组技术选育阿维拉霉素高产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选育阿维拉霉素高产菌株,对野生型绿色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viridochromogenes)Tü57进行传统物理和化学诱变,并获得一系列以阿维拉霉素A的含量为指标的正向突变体,再采用基因组改组技术将不同的正向突变体进行融合杂交,获得融合子。在筛选融合子的过程中,采用传统薄层色谱(TLC)和管碟法(二剂量法)结合进行初筛、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复筛的筛选策略。经过基因组改组,筛选得到一株高产菌株R708,其在摇瓶实验中阿维拉霉素A产量达到0.208 g/L,比野生菌株提高了20倍。基因组改组选育阿维拉霉素高产菌,能提高子代菌株的遗传多样性,比传统诱变选育更快速有效。(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5年05期)

改组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在1月26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7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卢爱红对此表示,下一步,人社部将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使技术工人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产业工人队伍的主力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改组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刘红全,袁莎,卢雨欣,潘艺华,杨海燕.基因组改组技术快速提高拟微绿球藻油脂含量[J].中国油脂.2018

[2].本刊编辑部.中央深改组:进一步增强技术工人的获得感[J].中国培训.2018

[3].舒伟学,马怡茗,李晓霞,张晋龙,柯欣.基于基因组改组技术的角蛋白酶高产菌株选育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罗旭.如何破解职称“紧箍咒”[N].光明日报.2017

[5].苏宏飞,麦志茂,张偲.DNA改组技术提高低温脂肪酶Lip98热稳定性[J].生物技术.2016

[6].张俊艳.运用ePCR全基因组改组技术筛选大肠杆菌丁醇耐受菌[D].天津大学.2016

[7].高茜,朱丽英,周伟,梁世中,江凌.RAISE技术改组转录因子RpoD调控大肠杆菌的低pH值耐受性[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6

[8].张凯,蔡恒,汪晨.通过DNA改组技术定向进化赖氨酸脱羧酶基因cadA和ldc[J].生物加工过程.2015

[9].于雪,赵玉娟,牛春华,张健,李盛钰.基因组改组技术改善植物乳杆菌的益生作用[C].乳酸菌与人体健康:第十届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摘要汇编.2015

[10].毛灵琪,李存治,陶兴无,闫达中.利用基因组改组技术选育阿维拉霉素高产菌[J].生物技术通报.2015

论文知识图

一6DNA改组Fig.1一6DNAshuming1994年st...衣壳改组技术的原理图基因组改组技术的方法示意图DNA家族改组的经典技术路线改组技术Fig1-1DNAShufflin...DNA改组步骤示意图

标签:;  ;  ;  ;  ;  ;  ;  

改组技术论文_刘红全,袁莎,卢雨欣,潘艺华,杨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