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岸堤镇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山东省临沂市276314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新乡村建设的一个全新阶段,是新乡村建设的延续和升华,更是各级政府应对经济社会背景下村庄所面对的困局,促进村庄进一步发展的重大行动,而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但它离不开政府自上而下的组织和村民自下而上的配合,总结起来就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同时引进市场,发挥政府、农民、市场三方的协调互动;在新时代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任重道远,但它不能一蹴而就,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根据发展实况,设立不同目标分阶段实施建设。
关键词: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1美丽乡村建设意义
1.1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而且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是要把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建设美丽中国。
1.2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农业大国,多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与信息的交换,导致了农村人口不断转移进入城市,乡村农业产业的滞后,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绿色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绿色发展,也不会实现美丽中国。
1.3扶贫的重要手段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是农民快速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国家要求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农村脱贫7000万人,确保到2020年全部脱贫。实践指出,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和资金,在农村创业就业,办家庭农场、农家乐、食宿、农产品电商销售等乡村旅游业,可以达到快速脱贫致富的目标。在贫困区发展美丽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因地制宜筛选项目,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引导农民脱贫致富。
2美丽乡村建设中创建生态文化的必要性
2.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文化基础就是生态文化。美丽乡村必定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创建生态文化。如果无视大自然的规律,过度开发、胡乱规划,最终伤害的是人类自己。十九大明确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2.2农村经济再发展的必需
从十七大明确指出必须要全面统筹城乡发展以来,农村产业发展、农产品特色确立、乡村旅游品牌推广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当下如何在现有发展基础和成果上再让农村经济有新的发展领域、有新的增长点,这就要依据农村现有的特色,实现生态化农业生产;要依靠得天独厚的农村山水特色、人文特色,打造休闲体验娱乐多层面一体融合的精品产业。这些实践都离不开生态文化的创建和挖掘,良好、丰富的生态文化就是农村经济再发展的必需。
2.3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必需
中国的农村地域和农村人口占绝大部分,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在促进农业增效、保障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在今后的一系列的举措中,只有更加注重生态文化的创建,让生态文化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厚植生态文化,只有如此,才能满足和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更高更新的期待。
3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3.1前期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概念的重要组成,受到举国关注。全国各地展开美丽乡村建设多年,各省市地区相继建成一批“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地方美”的美丽宜居乡村。由于我国乡村“量大面广”,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更加注重村庄环境卫生整治、道路建设、绿地整治、民房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工程,忽视对乡村地区生态环境的规划编制。导致在建设工程中,一些村庄出现不合适的建设方式,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规划是第一位的。美丽乡村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要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物质方面的支撑;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包含精神层面的内容,要有公民文明素质和现代意识的全面增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每个人内心的和谐。所以,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工程前期规划,应从土地利用、农业布局、产业发展等方面着手。一方面从“合理利用”做好山水田林路居土地规划,另一方面从现代发展眼光,科学布局农林牧渔副(工)各产业,为美丽乡村建设画出规划蓝图。要注重“协调”,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3.2水土保持及水源保护
山水田林路居是构成乡村土地利用的基本架构,良好的生态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当前,全国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顾条件“大拆大建、推倒重来”“求新求洋”“千村一面”等问题。这不仅造成了传统农村乡土景观特色的丧失,给传统文化的延续带来负面作用,也造成局部小环境生物链的破坏,形成了水土流失问题。给美丽乡村的建设效果、乡村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偏远山村能提升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项目区,一般都是有好山好水,或是青山绿水,水源清澈透亮,水中有鱼有虾,水生物活跃。但乡村建设过程中,也成了生活垃圾污染高危区。首先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受污染,沟渠塘库水体富营养化突出;其次是在美丽乡土植物景观方面,出现了人工痕迹较重、植物配置手法单调生硬、植物材料单一、缺乏植物多样性等问题。因此,水土流失、水源环境保护是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
3.3田园土壤肥力管控
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未开放乡村生态旅游等产业之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格局很稳定,农业仍然是农林牧副(工)渔五业之首的主导产业。但一旦开放乡村旅游业等产业,农业经营及经济架构就发生改变,一般旅游收入占乡村总收入的70%~80%,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地位也随之变化,若处理不好,可能出现耕地抛荒,或将土地用途改成建房或旅游基建用地。
农业耕地主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主导,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农田土壤质量提升是美丽乡村田园土壤保护的重要内容。采用工程、物理、化学、生物、农艺等综合措施,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料、酸化土壤改良、水肥一体化等培肥改土技术,有针对性地进行乡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培肥改良土壤、协调土壤理化性状、改善土壤缓冲性能、防控农田生态环境污染,促进作物高产稳产增收,提高耕地持续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保证乡村在任何条件下,农业产业的主导地位。
结束语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乡村人们生活方式也日益接近城市,甚至趋于同一水准。因此,城镇化应该具备能促进乡村发展的城镇化,与此同时,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摒弃乡村规划的传统以经济转型带动乡村建设的传统模式,逐步转变为通过改造提升村庄景观环境而提升文化的全新模式,从根本上达到提升景观模式带动乡村建设的目的,事其能很好地为促进我国城乡建设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霍拥军,赵武,周波.美丽乡村生态园林示范村建设模式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S2):12-14.
[2]胡兰双.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社区治理策略[J].环境与发展,2017,29(09):170-172.
[3]李晓庆,郑逸芳.基于生态理念的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0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