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活动节段论文_刘啸,杨晓松,于淼,刘晓光,刘忠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腰椎活动节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腰椎,力学,椎间盘,固定器,有限元,生物,模型。

腰椎活动节段论文文献综述

刘啸,杨晓松,于淼,刘晓光,刘忠军[1](2019)在《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旋转角度、椎间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变化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脊柱云纹系统(DIERS Formetric 4D悖,Diers International GmbH,Schlangenbad,Germany)和影像学检查评估腰椎固定融合术对相邻节段旋转角度、椎间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的影响,并探讨预测邻近节段退变的敏感指标。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6年6月期间,73例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33例,平均年龄47.2±10.3岁(40~60岁),手术节段:L2/3 6例,L3/4 10例,L4/532例,L5/S1 25例。应用DIERS脊柱云纹系统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1年、2年收集并计算融合节段与上、下邻椎旋转角度的差值(相对旋转角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通过腰椎X线测量相邻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腰腿痛及腰椎功能情况;根据相邻节段有无影像学退变,将患者分为退变组与非退变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患者融合椎与上、下邻椎相对旋转角度分别为5.2°±2.1°和3.1°±2.1°,术后各随访时间点邻椎的旋转角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末次随访时上、下邻椎相对旋转角度分别为8.8°±4.9°和5.9°±3.2°,上邻椎相对旋转角度大于下邻椎(P<0.05),其中L2/3融合时,上、下邻椎(L1、L4)的相对旋转角度变化最明显。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出现邻近节段退变,退变组上邻椎相对旋转角度为10.6°±3.0°,非退变组为8.2°±2.8°,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退变组与非退变组腰痛VAS评分分别为1.4±0.7分和1.2±0.8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2±1.0分和1.3±0.7分,ODI分别为(10.3±8.2)%和(9.5±6.3)%,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椎间隙高度及ROM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椎固定融合术后相邻节段动态相对旋转度增大,尤以上邻椎明显,与腰椎屈伸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相比,相邻节段旋转角度可能是预测邻近节段退变更敏感的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余洋,樊效鸿,顾党伟,吴卫东[2](2019)在《腰椎经皮内镜下不同部位关节突成形对相关节段活动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叁维有限元法评估腰椎经皮内镜下不同的关节突成形部位对椎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的影响。方法建立正常L3~5叁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腰椎经皮内镜技术分别在L5上关节突"尖部"或"基底部"做直径0.75 cm圆柱状骨切除以模拟椎间孔成形,从而获得正常L3~5模型、关节突尖部成形模型和关节突基底部成形模型。给予特定加载条件,比较3种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左右旋转工况下L3~4、L4~5节段ROM变化情况。结果 L5上关节突尖部成形后,在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状态下L4~5节段ROM均较正常明显增大,以左旋最为明显;L5上关节突基底部成形后,在左右旋转状态下L4~5节段ROM较正常稍微增大。L5上关节突尖部、基底部成形后在6种不同运动状态下临近节段L3/4的ROM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腰椎经皮内镜技术下,L5上关节突尖部成形较关节突基底部成形对L4~5节段ROM影响较大。L5上关节突成型对临近节段L3~4的ROM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9年01期)

李亚伟,王冰,吕国华[3](2016)在《动态MRI评价下腰痛患者腰椎终板退变与节段活动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的腰椎终板矢状位形态重塑、Modic改变及腰椎间盘退变与腰椎节段活动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20例(男249例,女171例)下腰痛患者共2 100个腰椎节段,采用动态MRI技术在患者中立及过屈、过伸3个体位成像,统计各节段的椎间位移和椎间角度变化,分析腰椎终板矢状位形态(凹陷型、平坦型和不规则型),Modic改变(0~3型),椎间盘退变(Ⅰ~Ⅴ级)与腰椎节段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腰椎终板凹陷型(63.24%)、2型Modic改变(71.79%)和Ⅱ级椎间盘退变(40.33%)最常见;1~3型Modic改变在不规则型、平坦型和凹陷型腰椎终板中的发生率依次减少,而椎间盘退变程度在凹陷型、平坦型和不规则型腰椎终板中依次加重,同样椎间盘退变程度随着腰椎终板0~3型Modic改变亦逐渐加重;腰椎椎间位移在不规则型、平坦型和凹陷型腰椎终板节段中依次增加,而椎间角度变化相反,在不规则型腰椎终板节段中最大,在凹陷型腰椎终板节段中最小;腰椎终板2型Modic改变节段椎间位移最大,而椎间角度变化在Modic改变各型中依次增加。结论腰椎终板重塑与Modic改变可能参与机体对抗节段过度活动的调节机制,与腰椎节段活动度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北京医学》期刊2016年07期)

张强,李瑞龙,杨刘柱,李赵扉,罗谨[4](2016)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修复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活动度改善12个月随访》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研究表明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可以克服四边形效应,获得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同时可提供叁点固定,降低悬挂效应,减少后凸的形成。目的:观察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收集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的患者36例,共36个治疗椎体:T_(11)=5,T_(12)=8,L_1=17,L_2=6。对比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2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治疗前及治疗后1 d、治疗后12月的Cobb角,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结论:治疗后3,6,12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1周、12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1 d及12个月Cobb角显着小于治疗前(P<0.001)。仅3例(8%)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椎弓根螺钉穿透椎弓根进入椎管、椎弓根螺钉松动及穿刺部位感染。提示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可矫正后凸畸形,改善胸腰段活动度,快速缓解患者腰背部疼痛,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6年09期)

张志敏,苏峰,张春林,马朋朋,张瑛[5](2013)在《腰椎不同节段固定对腰椎活动度及椎间压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节段腰椎内固定后对下位相邻节段退变加速发生过程的影响。方法 60具绵羊腰段脊柱标本:取腰1椎体-骶5,以椎弓根螺钉固定,依据固定节段的不同分为完整对照组(未固定)、L6~L7单节段固定组、L5~L7短节段固定组、L3~L7长节段固定组。本实验为自身对照实验,在6N·m(牛顿·米)力矩加载下进行生物力学测定,比较各组在椎弓根螺钉进行不同节段固定下腰7骶1节段的变化。结果施加内固定后,下方相邻节段在屈伸方向上的活动度、椎间盘压力都明显增加,增加幅度随着固定范围的增大而增大,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节段越长,椎弓根钉内固定对下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越大。(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3年28期)

颜文涛,赵改平,方新果,马童[6](2012)在《腰椎L4~L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螺旋CT扫描一名女性志愿者的腰椎L4至L5活动节段,获得CT断层扫描图像,利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进行叁维重建,并利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进行修洁,最终拟合成NURBS曲面而形成L4、L5腰椎的叁维几何模型。L4、L5腰椎的叁维几何模型包括:L4椎体、L5椎体、纤维环、髓核。将几何模型导人有限元前处理软件Hypermesh,进行几何处理后划分网格。本文腰椎的分网技术跳出了实体结构的限制,着眼于解剖形态,先进行面网格的划分,通过面网格偏置、共用面网格以及手动生成少部分面网格的方式,将各部分形成封闭的面网格后再生成四面体网格,从而形成了(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2-10-11)

董健,车武,李熙雷,林红,周晓岗[7](2012)在《CoflexTM对腰椎坚强固定邻近节段活动度和椎间盘内压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量,评价棘突间弹性内固定CoflexTM对腰椎坚强固定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内压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男性成人尸体腰椎标本,截取L_3~S_1节段,固定于夹具。沿腰椎轴线加载700N的预载荷,分别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检测以下3组的前屈、后伸、侧屈时的L_(3-4)活动度及L_(4-5)椎间盘内压:完整标本组,L_(4-5)椎弓根螺钉固定(PLIF)坚强固定组,L_(4-5)椎弓根螺钉坚强固定联合L_(3-4)棘突间Coflex组。结果:坚强固定节段上方相邻节段(L_(3-4))在前屈、后伸、侧屈方向上的位移明显增加。节段运动的增加与椎间盘内压升高成正相关。L4/5椎弓根螺钉坚强固定联合LL_(3-4)棘突间Coflex组活动度明显减小,尤以后伸方向明显。结论:对坚强固定的上位节段应用棘突间弹性固定可以明显减小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减小椎间盘内压力。生物力学证据支持CoflexTM对坚强固定相邻节段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12-08-24)

陈远明,靳安民,陈锋,周先明,黄民锋[8](2011)在《单节段腰椎活动度对邻近节段运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有研究报道腰椎融合后其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和压力会明显增大;但也有报道腰椎融合与动态固定非融合或正常腰椎相比,其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和压力未见明显增加,甚至出现减少。然而,腰椎的活动度多少到底对邻近节段会有什么影响呢?目的:观察单节段腰椎不同范围活动度对邻近关节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L2~S2腰椎标本,依次对成人L4~L5椎体进行不同方式处理形成5种不同活动度状态:完整标本状态;部分失稳状态;动态固定状态;完全失稳状态;刚性固定状态。在脊柱叁维运动试验机上,采用"载荷控制"法进行屈伸、侧弯和旋转等运动方向测试,分别将其他4个状态与完整标本状态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处理节段L4~L5椎体在各处理状态的下运动范围明显不同,形成了完全不同范围的活动度。与完整标本状态相比较,其他4个状态旋转时,上方邻近节段L3~L4的运动范围在刚性固定状态下明显减少;下方邻近节段L5~S1各方向和上方邻近节段L3~L4其余方向的运动范围无显着性差异。单节段腰椎刚性固定状态下,整个脊柱标本的运动范围明显减少。说明在"载荷控制"方法的实验下,单节段腰椎活动度多少对邻近节段的屈伸、侧弯等运动范围影响不明显,对上方邻近节段的旋转运动范围影响较大;腰椎刚性固定融合后,不一定要恢复到正常腰椎的活动范围,也许对预防邻近节段病有利。(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1年17期)

姚庆强,王黎明,桂鉴超,蒋纯志,徐杰[9](2007)在《基于CT建立早期退变腰椎活动节段的叁维有限元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CT建立了脊柱L4-5活动节段早期退变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方法:选择1名39岁慢性下腰部疼痛的中国女性志愿者作为模拟对象,对其脊柱L4-5节段进行层厚0.75mm的连续扫描,共获得CT断层图像138幅,获取用于建立叁维模型的相关数据。将CT扫描的腰椎图像结合人体解剖学数据通过mimics10.0软件建模形成L4-5运动节段的叁维模型后,结合CAD软件CATIA对该活动节段进行数据优化,并形成实体模型。将模型数据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Patran转换成有限元模型。模拟中立位该节段的受力环境,将4个100N力以结点负荷形式分别施加于L4椎体旋转轴等距离的内前外后部椎体结点,以观察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建立了腰椎早期退变的L4-5节段的有限元模型,模型总节点数为27130个,单元数113834,其中包括Solid单元113153个,Area161个,Link单元520个,力学测试显示负荷在椎间盘分布不均,薄弱的纤维环后部受力增加。结论:通过CT断层扫描、图像数字化处理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法,可以以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方法建立腰椎早期退变活动节段的高精度叁维有限元模型,用于脊柱生物力学的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10期)

刘耀升,陈其昕,李方财,唐小君,方杰[10](2007)在《腰椎活动节段精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一种新型CAD方法用CT资料精确建立腰椎L4-L5节段叁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方法用一种改良的“非种子区域分割方法”提取腰椎目标区域得到二值图像;再用反应腰椎曲度的“最佳切割平面”从初始表面模型获得非平行的切割轮廓线并建立“分段线性子空间”;后者经仿射变换到“规则子空间”后快速重构腰椎曲面,最后经逆变换恢复原叁维空间的形状特征。将L4-L5节段表面模型所有结点的坐标数据和叁角面片信息导入ANSYS进行网格划分。结果所构建的有限元模型包含L4-L5节段所有重要解剖结构,压缩、屈曲、伸直载荷下有限元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生物力学结果相符合。结论包含先进算法的CAD技术实现了腰椎复杂几何模型的快速、精确建模。(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07年02期)

腰椎活动节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利用叁维有限元法评估腰椎经皮内镜下不同的关节突成形部位对椎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的影响。方法建立正常L3~5叁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腰椎经皮内镜技术分别在L5上关节突"尖部"或"基底部"做直径0.75 cm圆柱状骨切除以模拟椎间孔成形,从而获得正常L3~5模型、关节突尖部成形模型和关节突基底部成形模型。给予特定加载条件,比较3种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左右旋转工况下L3~4、L4~5节段ROM变化情况。结果 L5上关节突尖部成形后,在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状态下L4~5节段ROM均较正常明显增大,以左旋最为明显;L5上关节突基底部成形后,在左右旋转状态下L4~5节段ROM较正常稍微增大。L5上关节突尖部、基底部成形后在6种不同运动状态下临近节段L3/4的ROM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腰椎经皮内镜技术下,L5上关节突尖部成形较关节突基底部成形对L4~5节段ROM影响较大。L5上关节突成型对临近节段L3~4的ROM无明显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腰椎活动节段论文参考文献

[1].刘啸,杨晓松,于淼,刘晓光,刘忠军.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旋转角度、椎间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变化的临床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

[2].余洋,樊效鸿,顾党伟,吴卫东.腰椎经皮内镜下不同部位关节突成形对相关节段活动度的影响[J].医用生物力学.2019

[3].李亚伟,王冰,吕国华.动态MRI评价下腰痛患者腰椎终板退变与节段活动度的关系[J].北京医学.2016

[4].张强,李瑞龙,杨刘柱,李赵扉,罗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修复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活动度改善12个月随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

[5].张志敏,苏峰,张春林,马朋朋,张瑛.腰椎不同节段固定对腰椎活动度及椎间压力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3

[6].颜文涛,赵改平,方新果,马童.腰椎L4~L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C].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2

[7].董健,车武,李熙雷,林红,周晓岗.CoflexTM对腰椎坚强固定邻近节段活动度和椎间盘内压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C].第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2

[8].陈远明,靳安民,陈锋,周先明,黄民锋.单节段腰椎活动度对邻近节段运动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

[9].姚庆强,王黎明,桂鉴超,蒋纯志,徐杰.基于CT建立早期退变腰椎活动节段的叁维有限元模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0].刘耀升,陈其昕,李方财,唐小君,方杰.腰椎活动节段精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英文)[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7

论文知识图

腰椎活动节段的叁维有限元模型髓核摘除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有...一4TL正组与PUF组术前、末次随访手术节...一4令肠近节段退变非融合技术的产生正是...椎间隙高度测量方法:相对椎间隙高度=a...一5节段左右轴向旋转活动,各试验组之...

标签:;  ;  ;  ;  ;  ;  ;  

腰椎活动节段论文_刘啸,杨晓松,于淼,刘晓光,刘忠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