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曾月华福建省永安市西门小学366000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何以造成了这样的差距?杨振宁认为主要是因为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而中国教育只注意解答问题,不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对学生“学怎样问”的问题不重视或缺乏指导、训练,就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成为应付考试的呆板机器。所以,杨振宁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亚里士多德也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可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实践证明,正确的教学方法之一应当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问题,发掘教材中发散性思维的内容,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不断发展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其提问意识。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尊重学生情感,培养有“疑”敢“问”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爱、尊重)和生长需要(包括认知和理解、审美、自我实现)。马洛斯还指出,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有助于更高层次需要的激发。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小学生更为强烈。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曾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表扬。一次,我在教学“困”的书写时,故意把“困”写成了“因”。这时,一个平时默默无语的学生居然破天荒地举起了手,指出了老师的错误,于是我热情洋溢地表扬了他,这个学生自信的风帆高高扬起,从此提问的热情也更高了。

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想“疑”乐“问”

“如果一个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学生不仅要“学答”,更要“学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但由于小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我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优差生搭配,以好带差,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问题提得好就可以得到精美的奖品,充分调动了他们质疑的积极性。

三、教给学生方法,培养有“疑”善“问”

现行教材都有课文预习提示,利用预习提示进行质疑,对于学生学好课文有很大的帮助。自学前,我让学生先明确要求,并在阅读时用铅笔在疑难的地方提出问题。

如《白杨》一课的预习提示是这样写的:“……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画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学生读了预习提示后,能很快在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样子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句子。句子画出来了,并不表示已经懂了,我指导学生针对这两部分的内容提出疑问。经过思考,学生提出:“大戈壁给人什么样的印象?”“深黄一体是什么意思?”“文章为什么要写大戈壁的荒凉?”“爸爸在什么情况下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从爸爸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能从内容、从词语的理解、从写作目的等各方面提出疑问,不正说明读懂预习提示最能发现问题吗?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质疑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小珊迪》,我强调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谁读了这个故事也不能不被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所感动。”一个学生读完之后便问:“小珊迪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什么美好的品质让人家不能不被感动?”这个问题是贯穿文章的线索,起到了“画龙点睛”之作用,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所说。”诚然,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养成良好的提问意识。

标签:;  ;  ;  

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