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德冠[1]2004年在《刚果12号桉(Eucalyptus 12ABL)组织培养及多倍体诱导的研究》文中提出以刚果12号桉种子的下胚轴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体系的研究,着重研究了具分化潜力的愈伤组织的获得、不定芽的分化、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建立了从愈伤组织到再生植株的快繁体系;以刚果12号桉的愈伤组织、丛生芽为材料,进行多倍体诱导的研究,通过组织培养与秋水仙碱诱导相结合的方法,着重研究了多倍体诱导材料的选择、秋水仙碱处理的方法以及秋水仙碱处理的最佳浓度和时间的组合,并获得了刚果12号桉多倍体植株。结果表明: (1) 刚果12桉的种子较小、种皮较薄,适用于作用较缓和的H_2O_2、NaClO消毒剂。 (2) 采用改良H培养基获得较多的有能力分化不定芽的红色紧密型愈伤组织。在外源激素6-BA/NAA合适的配比下,能获得红色紧密型愈伤组织;而培养基中只要添加2,4-D,得到均为没有分化不定芽能力的白色疏松状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添加椰乳或提高蔗糖的浓度均不起作用。诱导愈伤组织阶段表现最好的配方是改良H培养基+6-BA0.5mg/L+NAA0.5mg/L+蔗糖40g/L+琼脂粉7g/L。 (3) 愈伤组织15d左右开始分化不定芽,诱导不定芽表现最好的配方是改良H培养基+6-BA1mg/L+NAA0.1 mg/L+蔗糖40g/L+琼脂粉7g/L。继代培养叁次愈伤组织表面上逐渐形成密集的丛生芽。 (4) 增殖培养中表现最好的配方是MS+6-BA1mg/L+NAA0.1mg/L+蔗糖30g/L+琼脂粉7g/L,增殖系数达3.4。 (5) 生根效果表现最好的配方是1/2MS+IBA0.5mg/L+蔗糖30 g/L+琼脂粉7g/L,生根率达100%,平均每株萌发的根系数为3.6条。 (6) 愈伤组织作为多倍体诱导材料,其诱变率高于丛生芽。在以愈伤组织为诱导材料时,浸渍法以处理时间为10h与药液处理浓度为0.75%、处理时间为22小时与药液处理浓度为0.25%的两个组合变异率最高,达到40%;点滴法 刚果12号按(..如如I刀BL)组织培养及多倍体诱导的研究以药液处理浓度为0.25%变异率最高,达到42.9%。在以不定芽为多倍体诱导材料时,混培法以药液浓度为40mg/L处理10d的变异率最高,达到22.5%;点滴法以药液浓度为0.25%的处理变异率最高,达到26.7%。其中浸渍法耗药量最少,变异率也较高,为最佳的处理方法。 (7)多倍体植株与二倍体相比,具有叶片肥厚宽大,叶色浓绿,茎较粗壮等特征;多倍体植株的叶片极显着宽于二倍体,长度差异不显着;多倍体植株的气孔长、宽均极显着大于二倍体,密度较疏。 (8)对已进行形态鉴定的多倍体植株作染色体计数,发现染色体数目均为2n=4x=44,而正常的二倍体植株则为2n二2x=22。本研究还对染色体标本制片技术进行探讨。
谭德冠, 庄南生, 黄华孙[2]2005年在《刚果12号桉离体组织的多倍体诱导》文中研究表明以刚果12号桉(Eucalyptus12ABL)下胚轴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及丛生芽为材料,采用浸渍法、点滴法、混培法等3种秋水仙碱处理法对其进行多倍体诱导。结果表明:在诱导愈伤组织时,浸渍法以处理时间为10h与药液处理浓度为7500mg/L、处理时间为22h与药液处理浓度为2500mg/L的2个组合变异率最高,达到40%,点滴法以药液处理浓度为2500mg/L变异率最高,达到42.9%;在诱导不定芽时,混培法以药液浓度为40mg/L处理10d的变异率最高,达到22.5%,点滴法以药液浓度为2500mg/L的处理变异率最高,达到26.7%。多倍体植株形态特征表现为叶片肥厚宽大,叶色浓绿,茎较粗壮、气孔较大且数目较少,其染色体数目变为2n=4X=44。
黄炳生[3]2013年在《广东桉树叶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桉树(Eucalyptus)是桃金娘科植物,用途广泛,桉树叶化学成分复杂,含有挥发油、黄酮、鞣质、叁萜类等,其化学成分常有抑菌、抗肿瘤、降血糖、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本文以广东产(茂名市国营丽岗林场)的桉树种类—窿缘桉、刚果12号桉、广林九号桉、尾叶桉U6和广州一号桉共5种桉树叶为研究对象,对其化学成分及挥发性成分进行成分分析和抗菌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桉树叶不同有效部位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进行评价,并且采有响应面法优化了桉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结果对了解广东窿缘桉等五种桉树叶中的化学成分、部分生物活性和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L9(34)正交试验探究了广东桉树叶(窿缘桉叶)挥发油提取工艺,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广东窿缘桉、刚果12号桉、广林九号桉、尾叶桉和广州一号桉等5种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广东桉树叶(窿缘桉叶)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热提取3h,加水量7倍,浸泡4h。5种桉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率为0.36%~0.86%(以干重计)。窿缘桉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萜类和萜醇类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1,8-桉叶油素、a-蒎烯、β-蒎烯、1-甲基-4-(1-甲基乙基)-1,4-环己二烯和异丙基甲苯;刚果12桉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萜类和萜醇类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a-蒎烯、1,8-桉叶油素、γ-萜品烯、β-蒎烯、异蒲勒醇和α-松油醇。广林九号桉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萜类和萜醇类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1,8-桉叶油素、a-蒎烯、乙酸松油酯、1-甲基-4-(1-甲基乙基)-1,4-环己二烯和β-蒎烯;尾叶桉U6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萜类和萜醇类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1,8-桉叶油素、a-蒎烯、γ-萜品烯、β-蒎烯、α-松油醇和乙酸松油酯;广州一号桉树叶挥发油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为1,8-桉叶油素(49.51%)、a-蒎烯、γ-萜品烯、乙酸松油酯、β-蒎烯、1-甲基-4-(1-甲基乙基)-1,4-环己二烯和α-松油醇。(2)对桉树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利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和提取时间四个因素的单因素最佳值,然后通过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来确定对总黄酮提取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来进行BBD(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优化,从而确定它们的最优组合。实验结果显示,最佳工艺为液料比40:1,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3h,乙醇浓度70%。(3)采用体外抗菌法,研究了桉叶挥发性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抗菌效果,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的桉叶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且最小抑菌浓度存在差异。窿缘桉、广林九、刚果12号桉、尾叶桉U6和广州一号桉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25%、12.5%、6.25%、12.5%和6.25%,窿缘桉、刚果12号桉、广州一号桉挥发油抑菌能力大于广林九和尾叶桉U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25%、6.25%、12.5%、12.5%和25%,抑菌能力大小顺序为:窿缘桉,广林九>刚果12号桉,尾叶桉U6>广州一号桉。(4)采用DPPH·(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清除法分别评价了5种桉叶挥发性成分的抗氧化性能。五个不同品种挥发油清除DPPH·的能力大小顺序为:窿缘桉挥发油>刚果-12号桉挥发油>广州一号桉挥发油> U6挥发油>广林-9挥发油。(5)采用叁种不同的自由基清除法对桉叶不同有效部位的清除能力进行研究。在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组中,不同有效部位的清除能力大小为: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叁氯甲烷部位>水溶性部位>石油醚部位,都要弱于阳性对照品VC。在O2-自由基清除试验组中,各有效部位的清除能力大小排列顺序为:石油醚部位>叁氯甲烷部位>正丁醇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水溶性部位。在·OH自由基清除试验组中,各部位清除能力大小排列顺序为:乙酸乙酯部位>水溶性部位>正丁醇部位>石油醚部位>叁氯甲烷部位,但清除能力较对照品VC低。
陈秋波, 彭黎旭, 贺利民, 谢德芳, 冯信平[4]2002年在《刚果12号桉树根及根际土壤中化感物质的成分分析》文中指出用气质连用仪分析了刚果12号桉树根及根际区土壤中化感物质的成分。检测鉴定出根部61个组分、根际土壤75个组分的化学物质。根部与根际土壤的化学组分中,有16个[即1-(1,1-二甲基乙基)-2-甲基-1,3-丙二酰基-2-甲基丙酸酯、甲基萘、2-甲基-十六醇、2-辛基-苯酸酯、3-甲基-二十一烷、桉叶油醇、杜松烯、十二烷、十九烷、二十一烷、二十七烷、十八酸酯、联苯、蒽、芴、氧芴]是相同的。根际土壤中的这些组分很可能主要来源于刚果12号桉的根部。在叶片中含量很高的特有组分桉叶油醇在根部和根际土壤中也都有检出。分析结果表明,刚果12号桉根部和土壤环境中确实存在化感物质,但其作用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李守岭[5]2007年在《刚果12号桉(Eucalyptus 12ABL)胚乳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刚果12号桉授粉后的胚珠为外植体,进行胚乳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重点研究了胚乳培养的最佳时期、愈伤组织的诱导、不定芽的分化、增殖培养、芽苗生根、试管苗的移栽等有关问题。1.对刚果12号桉胚乳胚胎学的研究发现:用常规压片法对授粉后1~30d的胚乳进行胚胎学观察,结果表明授粉后1~7d是胚乳早期发育阶段;8~12d胚乳组织月牙形状开始生长;授粉13~16d胚乳生长比较旺盛,胚乳组织在短时间内迅速变大;授粉17~20d胚乳生长较慢;授粉21~24d胚乳组织开始退化,胚乳组织由大变小;授粉30d后已经观察不到胚乳组织。2.建立了胚乳植株的再生体系:确定了外植体的最佳取材时期及表面消毒方法;外植体经低温处理3d效果最好;诱导愈伤组织阶段表现最好的培养基是:MS+BA1.5mg/L+IAA1.0mg/L+蔗糖40g/L +琼脂粉7g/L,可以获得红色紧密型胚性愈伤组织;分化效果最好的培养基为MS+BA1.0mg/L+NAA0.1mg/L+蔗糖40g/L +琼脂粉7g/L;增殖最好的培养基为MS+BA1.0mg/L+NAA0.2mg/L +蔗糖30g/L+琼脂粉7g/L;生根效果最好的培养基为1/2MS +IBA 0.5mg/L +蔗糖30 g/L +琼脂粉7g/L。3.叁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具有叶片肥厚宽大、茎较粗壮等特征;叁倍体植株的叶片极显着宽于二倍体,长度差异不显着;叁倍体植株的气孔长、宽均极显着大于二倍体;对形态学上鉴定为叁倍体的植株作染色体计数,染色体数目均为2n=3x=33。
陈秋波, 王真辉, 林位夫, 彭黎旭, 贺利民[6]2003年在《刚果12号桉对4种豆科植物的化感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室内生物检测的方法研究了刚果12号桉叶片自然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叶片水抽提物、叶片经水蒸气蒸馏所得的桉油、含挥发性水溶性物质的冷凝水和含水溶性非挥发性物质的渣汁3个组分以及桉树根际土壤水浸液对绿豆、大豆、柱花草与大翼豆4种受体植物的化感活性。结果表明:刚果12号桉叶片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对4种受体植物种子的萌发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桉叶水抽提物与根际土壤水浸液对绿豆、大豆、柱花草与大翼豆4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不但有一定抑制作用,而且土壤水浸液对绿豆、大豆和柱花草幼苗的根生长还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处理分别比对照高出13%、2%、23%。从桉油、冷凝水与渣汁3个组分的化感活性来看,渣汁的最强,桉油次之,冷凝水最低,即单位叶片中水溶性物质的化感活性比挥发性的高。这表明水溶性化感活性物质可能是刚果12号桉的主要化感作用物质。
陈秋波, 贺利民, 袁洪球, 彭黎旭, 王真辉[7]2004年在《刚果12号桉叶片化感物质的初步分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刚果12号桉鲜叶中的化感物质采用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2种方法进行提取分离,并运用GC/MS分析技术对提取物进行分析鉴定。2种方法共分离鉴定出119个化学组分,其中20个组分完全相同,其它的完全不同,主要成分有α-桉叶油醇(α-eudesmol)、β-桉叶油醇(β-eudesmol)、对伞花烃(p-cymene)、香树烯(aromadendrene)、水芹烯(phellandrene)、4-萜品醇(4-terpineol)、苍术醇(hinesol)、反式石竹烯(trans-caryophellene)等。其中桉叶油醇类的含量在这2种提取方法中分别占了34.36%和31.40%。因此,桉叶油醇在刚果12号桉的化感作用中可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否如此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谢龙莲[8]2005年在《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文中提出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是桉树人工林普遍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刚果12号桉(Eucalyptus ABL12)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微生物、土壤生物化学活性、土壤酶活性以及气温、水分、土壤养分的季节变化动态进行测定,对土壤中的潜在化感物质进行分离鉴定,目的在于全面系统地了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与相关生态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便为改善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持林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桉树人工林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结果表明,刚果12号桉人工林下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和土壤各养分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地(菜地和胶园),桉树人工林下叁个样地中各个研究指标都以桉树—牧草间种地高于纯桉林,而在间种地中又以豆科间种地较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物化学活性、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的测定均表现为:菜地>胶园>桉+豆>桉+禾>纯桉林。并且,各项测定指标在土壤剖面上均有一定的垂直变化,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桉树人工林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物化学活性、土壤酶活性都有一定的季节变化,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呈单峰曲线变化,最大值一般出现在9、10月份。土壤微生物叁大类菌中,细菌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放线菌,真菌。对刚果12号桉林地土壤化学成分分析表明,桉树—豆科牧草间种地化学组分种类最多,其次是桉树—禾本科牧草间种地,纯桉林地最少。这些化学组分中有不少是已被认为是化感物质的。但桉树林下土壤中的化感物质成分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同时本研究结果也表明了,经过桉树—牧草间种后,桉树人工林土壤中的微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这种变化由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养分水平充分反映出来。 对刚果12号桉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物活性、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土壤含水量、降雨量、温度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生物活性与土壤含水量、降雨量、温度、土壤养分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各类土壤微生物与降雨量、土壤含水量、温度都有很好的相关性,都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全氮、全磷、速效磷等土壤营养成分也呈显着的相关或极显着相关,说明温度、水分以及土壤养分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重要环境因子。土壤微生物叁大类类群和主要生理类
赵士华[9]1988年在《刚果12号桉和剥粒菠萝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文中指出1.刚果12号桉植物名称:刚果12号桉(Eucalyptus“12ABL”)材料类别:种子。培养条件:播种培养基为MS(不含激素)。诱导培养基为MS附加BA 1~2mg/L(单位下同),NAA 0.1~0.2,椰乳200。分化培养基附加NAA 0.5~1,BA 0.2~0.5。生根培养基附加IBA 0.5~1,NAA 0.2~0.5。培养基pH 5.8,温度28~30℃。光照每天10~12小时,光强2000 lx。
杨曾奖, 郑海水, 翁启杰, 何克军[10]1997年在《刚果12号桉施肥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在贫瘠低丘上对刚果12号桉进行不同肥料配合和不同用量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NPK、NK、NP和PK配合施用的能极显着地促进刚果12号桉的生长,5年生时蓄积比对照分别增加19.40,18.45,16.40,15.05m3/hm2,N、P、K肥单施的蓄积比对照分别增加5.30,5.25,4.80m3/hm2;肥料的配合施用极显着地优于N、P、K单施;材积的增长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
参考文献:
[1]. 刚果12号桉(Eucalyptus 12ABL)组织培养及多倍体诱导的研究[D]. 谭德冠.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4
[2]. 刚果12号桉离体组织的多倍体诱导[J]. 谭德冠, 庄南生, 黄华孙. 热带作物学报. 2005
[3]. 广东桉树叶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抗氧化活性研究[D]. 黄炳生. 广东药学院. 2013
[4]. 刚果12号桉树根及根际土壤中化感物质的成分分析[J]. 陈秋波, 彭黎旭, 贺利民, 谢德芳, 冯信平. 热带农业科学. 2002
[5]. 刚果12号桉(Eucalyptus 12ABL)胚乳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D]. 李守岭.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7
[6]. 刚果12号桉对4种豆科植物的化感作用[J]. 陈秋波, 王真辉, 林位夫, 彭黎旭, 贺利民. 热带作物学报. 2003
[7]. 刚果12号桉叶片化感物质的初步分离分析[J]. 陈秋波, 贺利民, 袁洪球, 彭黎旭, 王真辉. 热带作物学报. 2004
[8]. 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D]. 谢龙莲.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5
[9]. 刚果12号桉和剥粒菠萝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 赵士华.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8
[10]. 刚果12号桉施肥效应研究[J]. 杨曾奖, 郑海水, 翁启杰, 何克军. 广东林业科技. 1997
标签:林业论文; 多倍体论文; 土壤微生物论文; 愈伤组织论文; 土壤改良论文; 组织培养论文; 土壤检测论文; 土壤消毒论文; 桉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