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优化空间电压矢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矢量,电压,空间,谐波,电平,逆变器,电流。
优化空间电压矢量论文文献综述
孟彦京,齐鹏策,高泽宇[1](2018)在《基于空间电压矢量的软起动器变频阶段的优化及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空间电压矢量软起动器变频阶段的负相转矩和转速振荡问题,依据电压矢量的控制方法,对频率转换点的选取实行优化。以电机负载状况来获取各个变频阶段的控制角初始值,以恒压频比原则获取控制角终值,以此对软起动器变频阶段的控制进行优化。最后对优化后的软起动器进行仿真验证,结果显示,软起动器工作在变频阶段时,在频率转换点出现的转速超调得到了改善,电流峰值有所减小,没有负转矩出现。(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应用》期刊2018年10期)
高泽宇[2](2017)在《一种基于空间电压矢量的软起动器特性分析及其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流异步电机是主要的工业动力源,但其直接起动时,起动电流达到额定电流的5~8倍,对电机自身和电网有不利的影响。调压类软起动器降低起动电流的效果不理想,周波离散变频(Cycle-wave Discrete Variable Frequency,CDVF)软起动器转矩脉动较大,都未能很好地解决异步电机起动问题。因此,研究高性能的软起动控制方式有利于异步电机更好地应用于工业生产。本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7110)的资助下,以研究软起动控制方式为目的,对空间电压矢量变频(Space Voltage Vector Variable Frequency,SVVF)软起动器的控制原理和特性进行分析,并对其频率切换过程进行优化。本文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基于正弦供电的空间电压矢量原理分析和分频控制方法研究针对交交变频与交直交变频中的空间电压矢量理论的区别,根据叁相晶闸管的导通特点,确定正弦供电下的6个基本空间电压矢量瞬时函数,通过积分运算得到其形成的理想磁链轨迹为近似于圆形的曲边六边形,证明基于正弦供电的空间电压矢量原理适用于异步电机软起动控制。根据该原理对SVVF软起动器各级分频的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并对CDVF控制的实际电压导通波形进行分析,总结两种控制的区别和联系。(2)SVVF软起动器和CDVF软起动器控制电压谐波及谐波转矩分析通过对SVVF软起动器和CDVF软起动器控制电压进行傅里叶分析,讨论基波电压的叁相平衡性,将分析出的谐波含量与转矩特性曲线相结合,分析谐波转矩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控制下的异步电机运行状态主要由基波转矩决定,但受谐波转矩的干扰。通过两种控制的对比发现,相对于CDVF控制,SVVF控制电压谐波含量及谐波转矩造成的脉动影响都有所下降。(3)SVVF软起动器与调压软起动器的起动转矩和起动电流对比分析结合异步电机等效电路分析,绘制特性曲线,描述异步电机起动过程中的电磁转矩和定子电流轨迹,主要将SVVF软起动器工频调压阶段与直接调压起动的起动转矩和起动电流进行对比分析,证明SVVF软起动器相比于调压软起动器能提升起动转矩,降低起动电流。(4)SVVF软起动器的频率切换过程优化和仿真验证针对SVVF软起动器变频过程中出现的异步电机转速大幅度振荡和负转矩问题,根据SVVF控制周期内的矢量作用规律,对频率切换时刻的选择进行优化,并且根据负载情况选取触发角初值,以恒压频比原则选取触发角终值,对触发角的控制进行优化。利用MATLAB对优化方案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SVVF软起动器控制的异步电机在频率切换时刻,转速平稳提升,无转速突降和负转矩,并且通过仿真对特性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SVVF 7、4分频控制下的转矩脉动影响比CDVF控制分别降低了约17%和11%,SVVF软起动器控制下的异步电机起动电流比调压软起动器控制下降低了约21%。搭建软起动器实验平台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频率切换过程优化后,SVVF软起动器变频过程中异步电机转速振荡的幅度有所降低,优化方案可行,且在所控制的异步电机处于重载的情况下,相比于直接调压软起动,SVVF软起动器可以降低20%以上的起动电流。综上可得,相比于CDVF软起动器,SVVF软起动器的转矩脉动情况有所改善,相比于调压软起动器,SVVF软起动器降低起动电流的特性有所提升。(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国荣,蒋继勇,吴飞[3](2016)在《一种基于空间矢量的APF直流侧电容电压设计和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SAPF)的直流侧电容电压直接影响谐波补偿性能。合理的电容电压设定值既可以保证补偿效果,又可以降低直流侧电容的耐压值选取要求。针对叁相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直流侧电容电压优化设计这一问题,通过对典型的负载条件下谐波电流进行分析,推导出在完全补偿谐波电流的情况下变流器的输出电压矢量值。基于空间矢量脉冲宽度调制方式(SVPWM),分析了直流侧电容电压选取方法。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2016年18期)
张强,夏加宽,于浩[4](2015)在《优化随机电压空间矢量控制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SVPWM控制策略上加上随机控制策略,可将SVPWM系统中产生的电流谐波均匀的分布在整个频带内,从而可以减少振动带来的噪声问题。但由于输出电流谐波峰值较大,抑制电机振动噪声的效果不明显。本文在随机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加上了马尔科夫链,并分析了马尔科夫链在随机控制策略中的作用。在Simulink工作环境下搭建叁相异步电机的随机控制策略,加上马尔科夫链,对模型中的转移概率和随机增益进行优化,通过对比有无马尔科夫链下的随机SVPWM控制策略的电流输出频谱峰值,得到了在两状态马尔科夫链下的随机SVPWM控制策略的一组最优参数,使逆变器上输出的电流谐波成分均匀的分布在整个频带内,比无马尔科夫链的随机SVPWM控制策略的输出电流谐波峰值降低了52%,从而达到明显的降噪效果。(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期刊2015-09-16)
王姿雅,罗隆福,许德伟[5](2013)在《具备电容电压平衡和开关频率优化功能的五电平二极管钳位逆变器快速空间矢量调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五电平二极管钳位型逆变器因在运行中直流端电容电压不平衡而影响了其推广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有功电流的快速且有效的空间矢量调制算法用以实现电压平衡。现有的电压平衡调制方法需要进行大量计算,而本文算法仅采用简单的比较运算获得调制结果因而显着减少了运算量。本算法同时包含有开关频率优化措施,有效降低元件开关次数,进而能有效降低开关损耗。在不对称负载和畸变负载条件下以及电容值存在误差和电容损耗不一致的情况下,本算法亦能实现电容电压的平衡。仿真结果表明了以上结论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郝双晖,刘杰,蔡一,郝明晖[6](2010)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中电压矢量最优化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交流伺服系统电流控制的空间矢量脉宽调制中,通常的电压指令限制算法会导致母线电压不能被充分利用,并产生电压矢量方向误差。针对此问题,该文提出了基于线电压限制和相电压中心点平移的最优化算法。一个电角度周期内的分析结果证明,在63.3%的角度区间,最优算法处理后的电压矢量模大于通常方法,母线电压得到充分利用,且没有方向误差。(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刘铮,王翠,彭永进,孟志强[7](2008)在《级联多电平逆变器空间矢量调制算法零序电压分布及优化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逆变器输出电压中的零序分量在电机中形成共模电压,它通过寄生回路产生的共模电流会损坏电机轴承、造成绕组绝缘的破坏以及产生电磁干扰。本文在将常规dq0坐标旋转45°后的新坐标平面中,研究了空间矢量对应的零序分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只要适当地减小调制系数,逆变器输出电压矢量的零序分量幅值就可以小于一定的限制值。基于该规律,提出了一种将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输出零序电压幅值的相对值限制为1/3的空间矢量调制算法。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调制方法对零序电压的抑制是有效的,并且计算简单、易于实现。(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08年12期)
李明,郁磊,冯岩[8](2008)在《多电平逆变器空间电压矢量优化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点箝位式多电平逆变器结构本身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中点电压漂移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空间电压合成矢量控制中点电位的方法,在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第18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8-09-01)
武树飞,王铁军,王悦[9](2007)在《空间电压矢量最优化选取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空间电压矢量选取的一般方法,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MMF等效法,这种新的方法能推广到n相电机控制中,它是从电机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电压逆变器控制多相电机过程中,该方法通过电压分频和绕组转换,使转换前后的MMF保持不变,然后将通过逆变器开关组合得到的各个电压值沿各自电压方向合成,通过合成更简洁地得到一组理想的电压矢量,并与一般选取方法采用矢量分解投影得到的结果相吻合。(本文来源于《船电技术》期刊2007年03期)
马洁,吴丽静,徐忆平[10](2006)在《空间电压矢量PWM控制的优化算法及其仿真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传统叁电平逆变器空间电压矢量PWM技术的研究经验,提出了1种优化的空间电压矢量PWM控制算法。该方法是将参考电压矢量分解成基矢量和二电平矢量,然后利用二电平的空间矢量调制算法来控制二电平分量,因此简化了建模过程,提高了仿真效率。最后,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分别对传统算法和优化算法进行仿真,比较后验证了优化算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本文来源于《电力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优化空间电压矢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交流异步电机是主要的工业动力源,但其直接起动时,起动电流达到额定电流的5~8倍,对电机自身和电网有不利的影响。调压类软起动器降低起动电流的效果不理想,周波离散变频(Cycle-wave Discrete Variable Frequency,CDVF)软起动器转矩脉动较大,都未能很好地解决异步电机起动问题。因此,研究高性能的软起动控制方式有利于异步电机更好地应用于工业生产。本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7110)的资助下,以研究软起动控制方式为目的,对空间电压矢量变频(Space Voltage Vector Variable Frequency,SVVF)软起动器的控制原理和特性进行分析,并对其频率切换过程进行优化。本文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基于正弦供电的空间电压矢量原理分析和分频控制方法研究针对交交变频与交直交变频中的空间电压矢量理论的区别,根据叁相晶闸管的导通特点,确定正弦供电下的6个基本空间电压矢量瞬时函数,通过积分运算得到其形成的理想磁链轨迹为近似于圆形的曲边六边形,证明基于正弦供电的空间电压矢量原理适用于异步电机软起动控制。根据该原理对SVVF软起动器各级分频的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并对CDVF控制的实际电压导通波形进行分析,总结两种控制的区别和联系。(2)SVVF软起动器和CDVF软起动器控制电压谐波及谐波转矩分析通过对SVVF软起动器和CDVF软起动器控制电压进行傅里叶分析,讨论基波电压的叁相平衡性,将分析出的谐波含量与转矩特性曲线相结合,分析谐波转矩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控制下的异步电机运行状态主要由基波转矩决定,但受谐波转矩的干扰。通过两种控制的对比发现,相对于CDVF控制,SVVF控制电压谐波含量及谐波转矩造成的脉动影响都有所下降。(3)SVVF软起动器与调压软起动器的起动转矩和起动电流对比分析结合异步电机等效电路分析,绘制特性曲线,描述异步电机起动过程中的电磁转矩和定子电流轨迹,主要将SVVF软起动器工频调压阶段与直接调压起动的起动转矩和起动电流进行对比分析,证明SVVF软起动器相比于调压软起动器能提升起动转矩,降低起动电流。(4)SVVF软起动器的频率切换过程优化和仿真验证针对SVVF软起动器变频过程中出现的异步电机转速大幅度振荡和负转矩问题,根据SVVF控制周期内的矢量作用规律,对频率切换时刻的选择进行优化,并且根据负载情况选取触发角初值,以恒压频比原则选取触发角终值,对触发角的控制进行优化。利用MATLAB对优化方案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SVVF软起动器控制的异步电机在频率切换时刻,转速平稳提升,无转速突降和负转矩,并且通过仿真对特性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SVVF 7、4分频控制下的转矩脉动影响比CDVF控制分别降低了约17%和11%,SVVF软起动器控制下的异步电机起动电流比调压软起动器控制下降低了约21%。搭建软起动器实验平台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频率切换过程优化后,SVVF软起动器变频过程中异步电机转速振荡的幅度有所降低,优化方案可行,且在所控制的异步电机处于重载的情况下,相比于直接调压软起动,SVVF软起动器可以降低20%以上的起动电流。综上可得,相比于CDVF软起动器,SVVF软起动器的转矩脉动情况有所改善,相比于调压软起动器,SVVF软起动器降低起动电流的特性有所提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优化空间电压矢量论文参考文献
[1].孟彦京,齐鹏策,高泽宇.基于空间电压矢量的软起动器变频阶段的优化及仿真[J].电机与控制应用.2018
[2].高泽宇.一种基于空间电压矢量的软起动器特性分析及其优化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7
[3].张国荣,蒋继勇,吴飞.一种基于空间矢量的APF直流侧电容电压设计和优化方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6
[4].张强,夏加宽,于浩.优化随机电压空间矢量控制策略的研究[C].第十二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2015
[5].王姿雅,罗隆福,许德伟.具备电容电压平衡和开关频率优化功能的五电平二极管钳位逆变器快速空间矢量调制[J].电工技术学报.2013
[6].郝双晖,刘杰,蔡一,郝明晖.空间矢量脉宽调制中电压矢量最优化算法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刘铮,王翠,彭永进,孟志强.级联多电平逆变器空间矢量调制算法零序电压分布及优化算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8
[8].李明,郁磊,冯岩.多电平逆变器空间电压矢量优化算法的研究[C].第18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
[9].武树飞,王铁军,王悦.空间电压矢量最优化选取的新方法[J].船电技术.2007
[10].马洁,吴丽静,徐忆平.空间电压矢量PWM控制的优化算法及其仿真实现[J].电力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