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养农业论文_郭铌,芦亚玲,韩兰英,张某草

导读:本文包含了雨养农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业区,冬小麦,农业,作物,南阳盆地,气候,产量。

雨养农业论文文献综述

郭铌,芦亚玲,韩兰英,张某草[1](2019)在《应用长时序NDVI评价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受旱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能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不同年份冬小麦受旱状况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价,以甘肃陇东雨养农业区为研究区域,应用1981-2006年NASA GIMMS NDVI数据以及同期的降水、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数据,通过研究25个冬小麦生长季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特征以及与降水、土壤水分和生育期的相互联系,提出了能对冬小麦全生育期受旱状况进行客观定量评价的冬小麦受旱指数WWDI(Winter wheat drought index),并根据气象数据、冬小麦产量和历史年鉴资料对WWDI监测的冬小麦受旱状况的准确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WWDI能够很好地监测冬小麦的全生育期的受旱状况,应用WWDI确定的1981-2006年间冬小麦受旱最严重的几个年份分别是1995,2000和1992年,这几年冬小麦的受旱程度与其气象条件和农业生产状况非常一致; WWDI与冬小麦产量存在极显着的相关关系(p<0. 001),可以作为定量评估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受旱状况的指标。(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邓长芳,罗珠珠,李玲玲,牛伊宁,蔡立群[2](2018)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不同种植模式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设置了苜蓿-苜蓿(L-L)、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L-W)、苜蓿-玉米(L-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6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对苜蓿后茬轮作不同作物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土壤表现为CO2源、N2O源和CH4吸收汇,且呈现夏秋高,春冬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L-L处理的CO2累积排放量最高,L-W处理较之降低了42.43%;L-C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最高,L-P处理最低;CH4吸收量以L-M处理最高,较L-F和L-L分别增加了62.71%和31.87%,综合增温潜势表现为L-L>L-M>L-C>L-P>L-F>L-W。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O2、CH4、N2O排放量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温度呈极显着相关(P<0.01),与土壤水分在不同土层有显着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土壤温度、过氧化氢酶是CO2和CH4排放的主导因素,土壤温度极显着影响气体排放,N2O排放主要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综合来看,与长期苜蓿连作相比,黄土高原地区苜蓿种植一定年限之后轮作粮食作物能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弱农田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其中以小麦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秦振栓[3](2018)在《南阳盆地雨养农业区小麦播种技术模式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播种是小麦生产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和高质量规范化播种,筛选适宜南阳盆地雨养农业区的最佳播种技术模式,我们选取机械沟播、机械等行距条播、机械宽幅匀播叁种主要模式,每种播种模式安排亩播量为10 kg、12.5 kg、15 kg,以机械条播亩播15 kg为对照进行大区对比试验,并进行小麦赤霉病穗部病情调查。结果表明,机械沟播、机械宽幅匀播出苗情况优于对照;机械沟播技术模式保墒耐旱,小麦出苗质量高,苗情发育好,平均产量最高(518 kg/亩),小麦赤霉病穗部发病最轻,值得大力推广。(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8年08期)

姚玉璧,杨金虎,肖国举,雷俊,牛海洋[4](2018)在《气候变暖对西北雨养农业及农业生态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全球年平均地表气温升髙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暖给农业、农业生态和区域粮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气候变暖对农业发展、农业生态的影响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气候变暖对作物生育期、形态特征、植物生理、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是认识气候变暖对农业影响,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的科学基础。本文在给出西北区域气候变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气候变暖对西北旱作区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特色林果生长发育、生理生态、产量和品质影响研究的进展,以及气候变暖对农田生态环境、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影响的主要进展。提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西北地区应对全球变暖的农业研究重点,即:充分利用模拟、试验、观测手段,揭示气候变化多因子对主要农作物的综合影响;探索气候变暖对主要作物生理生态的影响;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研究,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技术研究;进行精细化动态农业种植区划、农业结构布局及种植制度方面应对气候变暖的技术策略研究。(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何宝华,宋伟[5](2017)在《丰年气候条件下兴安岭沿麓雨养农业区优质春小麦龙麦36五因素五水平农艺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针对优质春小麦新品种龙麦36不同肥密措施,采用二次旋转回归通用组合设计,以小区试验产量建立兴安岭沿麓雨养农业区春小麦龙麦36高产综合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并通过示范验证,为优质春小麦龙麦36高产栽培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7年12期)

蒋锐,郭升,马德帝[6](2018)在《旱地雨养农业覆膜体系及其土壤生态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覆膜技术作为一项有效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在中国西北地区雨养农业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本文综述了地膜覆盖体系关于作物产量、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养分转化和迁移以及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旱地雨养农业发展和完善覆膜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表明:玉米、小麦和马铃薯覆膜处理增产显着,其平均增产率分别为26.2%、37.1%和29.8%;同时,增产受到覆膜方式影响,全覆膜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其玉米、小麦和马铃薯平均产量分别比半覆膜处理高30.0%、5.1%和26.4%。覆膜下玉米、小麦与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不覆膜处理高42.8%、10.9%和92.8%。覆膜处理影响硝酸盐在土体的空间分布,硝酸盐在膜下出现表聚现象;同时覆膜能够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淋溶损失,降低氨挥发。但关于覆膜下反硝化过程的研究结论不一,还需进一步深入的探讨。覆膜对有机碳的影响与气候、土壤、作物、覆膜年限等有关,其研究结论尚有争议。另外,覆膜增加了农田土壤微生物量,改变土壤物理性状。尽管覆膜显着提高作物产量,其对生态环境却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比如"奢侈耗水"现象,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有机质耗竭,农膜残留等问题。因此,进一步系统研究覆膜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完善覆膜技术体系与应用,全面评估覆膜体系的生态环境影响,对其在中国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何宝华,宋伟[7](2017)在《雨养农业区丰年气候条件下优质春小麦龙麦36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与产量关系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龙麦36为黑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高产优质春小麦品种,为探索其品种在兴安岭沿麓雨养农业区适应性及栽培模式,在丰年气候条件下进行了此项研究试验。通过在本区域丰年气候条件下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初步探索出高产优质春小麦龙麦36在丰年气候条件下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对产量的影响,寻求出龙麦36的最佳的密度与施肥比例,为其品种在本区域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7年14期)

苏仕卫,方向前,曹文明,韩喜福,周祥[8](2017)在《桦甸市提高雨养农业玉米保苗率的综合技术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桦甸市提高雨养农业玉米保苗率的综合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适区选择优质高产品种和质量好的种子、加强播前种子处理、精细整地、适时播种、科学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严格控制除草剂使用量、查田补种补栽、及时间苗与定苗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7年20期)

王智华,张存生,宋伟[9](2017)在《黑龙江西部雨养农业区燕麦品种白燕8号不同施肥量级对其产量影响试验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燕麦品种白燕8号不同施肥量级对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经过对试验结果各处理组合的比较分析,筛选出适于黑龙江省西部雨养农业区种植燕麦品种白燕8号的最佳施肥量级方案,为本区域燕麦新品种白燕8号的生产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7年09期)

尚艳,赵鸿,柴守玺[10](2017)在《气候变化与品种更新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甘肃省通渭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的气象和农气观测资料,运用相关分析、趋势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就气候变化与品种变化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该地区在冬小麦生育期内温度升高(增长率为0.225℃·10a~(-1))、降水量减少(减少率为23.879mm·10a~(-1)),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降水的减少与品种更新均导致冬小麦的生育期明显缩短。近30年来,甘肃省通渭县冬小麦产量增加了4 514.97 kg·hm~(-2),冬小麦生育期内温度的增加和降水量的减少对产量增加没有明显促进作用。冬小麦品种的改良可提高产量8.8%~132.0%,其变异系数在4.1%~65.6%之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的平均产量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F=4.056,P<0.01)。通过分析产量在年际间、气候要素间和品种间的变化,可以发现品种的更新是冬小麦产量显着提高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雨养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设置了苜蓿-苜蓿(L-L)、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L-W)、苜蓿-玉米(L-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6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对苜蓿后茬轮作不同作物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土壤表现为CO2源、N2O源和CH4吸收汇,且呈现夏秋高,春冬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L-L处理的CO2累积排放量最高,L-W处理较之降低了42.43%;L-C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最高,L-P处理最低;CH4吸收量以L-M处理最高,较L-F和L-L分别增加了62.71%和31.87%,综合增温潜势表现为L-L>L-M>L-C>L-P>L-F>L-W。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O2、CH4、N2O排放量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温度呈极显着相关(P<0.01),与土壤水分在不同土层有显着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土壤温度、过氧化氢酶是CO2和CH4排放的主导因素,土壤温度极显着影响气体排放,N2O排放主要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综合来看,与长期苜蓿连作相比,黄土高原地区苜蓿种植一定年限之后轮作粮食作物能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弱农田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其中以小麦效果最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雨养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1].郭铌,芦亚玲,韩兰英,张某草.应用长时序NDVI评价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受旱状况[J].高原气象.2019

[2].邓长芳,罗珠珠,李玲玲,牛伊宁,蔡立群.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不同种植模式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J].草业学报.2018

[3].秦振栓.南阳盆地雨养农业区小麦播种技术模式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8

[4].姚玉璧,杨金虎,肖国举,雷俊,牛海洋.气候变暖对西北雨养农业及农业生态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8

[5].何宝华,宋伟.丰年气候条件下兴安岭沿麓雨养农业区优质春小麦龙麦36五因素五水平农艺措施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7

[6].蒋锐,郭升,马德帝.旱地雨养农业覆膜体系及其土壤生态环境效应[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

[7].何宝华,宋伟.雨养农业区丰年气候条件下优质春小麦龙麦36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与产量关系的试验研究[J].农技服务.2017

[8].苏仕卫,方向前,曹文明,韩喜福,周祥.桦甸市提高雨养农业玉米保苗率的综合技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7

[9].王智华,张存生,宋伟.黑龙江西部雨养农业区燕麦品种白燕8号不同施肥量级对其产量影响试验初探[J].农业科技通讯.2017

[10].尚艳,赵鸿,柴守玺.气候变化与品种更新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7

论文知识图

“华池县脆弱的雨养农业”问题树...甘肃雨养农业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西北地区不同类型植被NDVI年际变化 a...甘肃雨养农业区气象因子波动状况雨养农业区净辐射的季节变化(a)冬...雨养农业区植被覆盖度计算结果(f...

标签:;  ;  ;  ;  ;  ;  ;  

雨养农业论文_郭铌,芦亚玲,韩兰英,张某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