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伟怀[1]2010年在《铁路物流资源整合优化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铁路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铁路企业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现代物流业正是继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之后有挖掘潜力的“第叁利润源”,铁路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已愈加重要和紧迫。然而,物流资源整合优化是储运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的观点已成为业内共识。近年来,我国铁路进行了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优化实践,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在物流资源整合实践深化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目前我国尚缺乏对铁路物流资源整合优化理论的系统研究。因此,对铁路物流资源整合优化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在铁道部科技研究课题《铁路专业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现场调研和理论与数据分析,对铁路物流资源整合优化理论与应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索。主要内容如下:(1)从企业经济资源禀赋入手,分析探讨了铁路物流资源整合优化理论研究的根源,诠释了资源整合的内涵;基于随机服务系统理论,建立了物资流流入(出)物流网络节点的马尔可夫排队模型,分析了物流资源整合优化的演化机理,得到了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无论是对于客户、还是运营商,均具有显着优越性的结论。(2)基于工程力学原理,建立了铁路物流系统资源整合优化的动力因素模型,应用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法,分析了整合(力)作用机理(即以资源作为“杠杆”来调节和协调各种动力因素),掘取了资源整合优化与系统核心竞争力提升之间的内在规律;建立了铁路物流资源整合优化的多目标决策模型和铁路物流系统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与分析,得到了铁路物流资源整合优化的目标体系(包括资源要素目标和系统目标)及其属性;基于现代物流的最新理念,结合铁路物流系统的实际,提出了铁路物流资源整合优化的4PL框架模式与方法,并着重分析了该模式的运作特征与关键点;建立了铁路物流资源整合优化实施步骤模型,并系统地阐述了各步骤实施的具体内容与程式。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铁路物流资源整合优化的理论架构。(3)以“内涵式”整合优化方式及效率为切入点,应用DEA与复合DEA分析技术,以昆明铁路局货运站点资源和全路物流管理技能资源为背景,对我国铁路物流系统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整合优化应用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给出了其整合优化的解决方案和工作重心。(4)建立了由“效度评价”和“核心竞争力提升评价”组成的铁路物流资源整合优化效果评价体系,分别采用DEA评价法和AHP/BP神经网络评价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铁路近年来进行的资源整合实践,效果显着、系统规模收益处于递增阶段、系统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
江红[2]2004年在《物流系统资源整合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依据系统理论、集成理论以及协同理论,以我国现有的物流系统资源为研究对象,从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物流系统资源的现状,提出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六个方面的问题,并从四个方面指出进行物流系统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在对整合模式的研究中,本文从物流系统客体资源和物流系统主体资源两方面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在客体资源整合模式的研究中,从运作资源和信息资源两个层面着手。其中,运作资源的整合以量化分析和信息技术为支撑,提出了采用资源外取模式进行整合,同时提出并编写了相应的量化模型及应用程序;针对信息资源,本文提出通过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和企业信息平台两个模式进行资源的整合。在主体资源整合模式的研究中,从物流企业和客户资源两个层面着手,其中,对于物流企业本文提出了采用并购模式进行整合,而对于客户资源也提出了四种具体的整合模式。另外,对于资源外取和并购模式,本文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思路、方式和条件。最后,本文根据物流系统资源使用过程中受到现有管理体制影响较大等现实问题,提出了支撑物流系统资源整合的政策取向。
单丽辉[3]2012年在《基于耗散结构的物流网络系统运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市场对物资流通的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物流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来蓬勃兴起的电子商务及各电商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引发了企业间对物流资源的极力占有和盲目扩张,使物流网络资源有效合理利用和网络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从物流网络宏观全局把握物流网络的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整合现有物流网络资源并加以优化利用,这是现代物流研究所欠缺的。透过物流表象,操纵物流网络运行的关键因素是网络资源在需求引导下的高效合理分配与利用,站在物流网络整体的高度上来整合物流资源、构建联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协调物流网络组织结构,从而避免重复粗放式发展造成的巨大资源浪费,实现网络效能最大化,将是一项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亟待我们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基于我国物流发展要求和国内外物流网络理论的研究现状与不足,本文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对物流网络进行了系统宏观角度的再认识,通过对物流网络耗散结构及熵模型的研究析出资源整合、动态联盟和协同优化这叁大物流网络运行机制有利于物流网络的协调运行,并以此构建了物流网络运作模式。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从系统整体角度对物流网络进行再认识。从系统宏观角度界定了物流网络的定义,提出物流网络是由横向的基础设施网络、物流组织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和纵向的物流需求网络、物流功能网络、目标客户网络纵横交叉构成的立体动态网络系统;2.提出物流网络四阶段运作模式与叁项运行机制。通过对物流网络耗散结构形成条件的分析,将物流网络运作模式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落期四个阶段;并通过对物流网络信息熵、结构熵和运行熵的分析,提出物流网络资源整合、动态联盟和协同优化这叁项运行机制形成的熵流能有效降低物流网络熵,有利于物流网络形成耗散结构;3.构建物流网络资源整合模式与模型。通过系统要素整合、横向物流网络资源整合和纵向物流网络资源整合将物流系统资源在结构清晰、功能明确的空间网络结构上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建立了物流网络资源整合叁维结构模型;4.提出基于分形Agent理论的物流网络动态联盟和物流网络功能体。以物流网络资源最基本功能单元为单位对网络资源进行联盟组织和协调决策,提出基于分形Agent的物流网络动态联盟组织模式和基于Multi-Agent的物流网络动态联盟协调机制;5.构建了基于Multi-Agent的物流网络系统协同框架。从物流网络资源协作、子系统协调和系统整体协同这叁个递进的发展阶段分析了物流网络协同的形成机理,并据此设计了物流网络协同框架和基于CO算法的优化模型。本研究以耗散结构和熵理论为依据,以形成物流网络系统的有序运作模式为目标,通过在物流网络运行过程中构建物流网络功能体来实现物流网络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调合作。文中详细研究了功能体内部资源之间的协作、功能体资源所属企业之间的协调、各功能体之间的协同,并将其与物流网络资源整合、动态联盟、协同优化这叁项运行机制紧密联系起来,进行从网络要素基本功能单元到物流网络系统整体的逐级优化研究。物流网络运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的研究使物流网络的整体理念成型于物流系统之中,物流网络的协同有序运行不仅能够增强物流网络资源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物流网络服务效率、使有限的物流资源得以优化利用,而且为实现物流网络的整体性能、提高物流网络服务水平提供了全新的探索和理论保障。
杨依杭[4]2017年在《多层面物流资源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2009年3月我国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联动发展是国家振兴物流业的九大重点工程之一,在2014年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更是强调要提高制造业物流水平。其缘由是因为两个行业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业联动也因此成为了近年来学者们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属于产业联动的研究范畴,既强调产业间的内在联系结构,又注重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于产业关联的产业协作活动。对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的研究范围广泛,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而物流资源作为研究两业联动的前因对两业联动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物流资源对两业联动的问题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首先,本论文不同于以往对物流资源的简单分类方式,而是基于产业关联理论,将物流资源划分为微观层面(企业内部),中观层面(企业间联动)和宏观层面(外部)叁个层面。论文提出了两业联动情境下的物流资源由以下叁个类别组成: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两业联动层面的物流资源,以及影响两业联动效率的外部物流资源。论文在此分类的基础上,展开了微观、中观及宏观层面物流资源对两业联动效率的影响研究。其次,本论文站在企业的微观视角,采用了"企业的微观层面—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中观层面—外部环境的宏观层面"的多层面研究视角,剖析不同层面物流资源对两业联动效率的作用。论文的研究视角与以往两业联动研究的视角明显不同,其理论延展和实证分析结果都丰富了对两业联动的研究。第叁,论文在产业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在不同层面结合不同的管理理论来剖析多层面物流资源对两业联动效率的影响,体现了论文在两业联动的研究领域中在理论论证上的独创性。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了物流资源对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效率的作用,微观层面的作用体现为人力资源和信息管理资源水平对两业联动效率的正向推动,中观层面的作用体现为,合同的严谨程度、信任机制和控制机制的完善程度正向作用于企业微观物流资源从而影响两业联动效率,宏观层面的作用体现为政府的鼓励政策和产业园区的存在正向作用于企业微观物流资源从而影响两业联动效率。这些作用都得到了实证分析的支持和验证。论文以汽车整车输出物流为研究背景,选取了北京现代和长久物流这两个企业作为分析案例。通过严谨的研究设计,在访谈问卷的基础上对案例企业进行了深度调研,通过案例研究和案例比较研究,对论文提出的命题进行了理解和阐释。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作者设计了针对这两个企业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实证分析。针对深度调研的案例分析结果和针对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结果对本研究提出的七个命题都提供了普遍的支持,证明了论文观点的合理性。论文最后总结了主要结论,提出了基于研究结果的政策建议,对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并对今后的继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梁晨[5]2016年在《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演化分析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配送系统是物流系统末端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依托。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化生产模式、商业业态和消费者消费方式等不断变革,配送需求的规模快速扩大,需求形式多样化的趋势明显,城市配送资源整合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在环境污染形势不断严峻、城市交通压力快速加大等背景下,充分整合设施、车辆、设备等配送资源,提高配送资源利用率,促进配送系统与经济、民生、环境、交通等系统的协同发展是转变传统模式,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途径。因此,按照系统观点对配送资源整合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立足于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的中观视角,明确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的演化机理和过程,并合理地对整合水平进行评价,将有助于推进配送系统与城市经济、环境、交通等系统的协同发展。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配送资源的概念、内涵及各类配送资源的个性和共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对配送资源整合的动因做了归纳。按照系统论的一般原理,分析了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的结构,将系统分为配送资源供给和配送资源需求两大子系统,明确了系统具有的复杂性、自组织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并将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的目标确定为动态适应配送需求、提升配送资源效率和促进配送系统与其他系统协同发展叁个方面。(2)揭示了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自组织演化机理。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是开放系统,具备自组织系统的特征,系统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关系。本文运用博弈论证明了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自组织涌现的存在,并重点采用熵判据和序参量判据的方法对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信息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建立了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的熵变模型,对其熵变条件和熵交换进行了分析,并借助布鲁塞尔器模型(Brusselator Model)判定了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及其稳定性。其次,明确了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两大子系统的状态参量,采用DEMATEL方法对17个状态参量进行了序参量识别,确定了配送资源主体数量和配送服务需求总量两大序参量,并以逻辑斯蒂(Logisti c)方程为原型,分别构建了单序参量和双序参量条件下的配送资源整合演化模型,对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的演化规律及特征进行了研究。(3)研究了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的演化过程。为进一步研究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演化过程中要素间的作用关系和外界环境对系统的影响,更全面的解释配送资源整合这一复杂、动态问题,本文在充分考虑了系统外生变量的影响和必要的模型假定条件的基础上,明确了配送资源供给和配送资源需求两大子系统的要素因果关系和主要反馈回路,并进一步细分为73个模型参数,借助VENSIM仿真工具建立了系统流图和结构方程,构建了配送资源整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4)构建了城市配送资源整合水平评价模型。本文根据系统评价理论,围绕叁大系统目标建立了配送资源整合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CSCD)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方法对配送资源整合水平的评价开展研究,利用MATLAB软件,依托北京、上海、广州等5个不同特征的城市基础数据建立了CSCD-GRNN配送资源整合水平评价模型,为全面客观的评估配送资源整合水平提供了合理的方法。(5)对北京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为例验证了的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针对北京市配送资源整合进行了VENSIM模型仿真和政策模拟,并以北京市2005-2014年期间的城市配送资源整合情况为评价对象,利用CSCD-GRNN评价模型进行了配送资源整合水平评价。结合实证研究,认为北京市应进一步通过推动配送领域技术进步、推动资源共享、鼓励连锁及电商业态发展、强化城市配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等措施促进配送资源整合,提升资源效率和改善系统效果。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系统动力学、神经网络等相关理论基础和适用方法,分别构建了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的耗散结构模型、系统演化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及配送资源整合水平评价模型。同时以北京市为具体对象,对其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整合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使得本文在有一定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李治平[6]2012年在《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铁路资源整合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东北经济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东北粮食流通方式以铁路和水路这两种运输方式为主,由于铁路运输成本低、运输方便而承担着一半以上的运输量。近年来随着粮食产量的逐年增加,铁路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导致粮食流通的矛盾日益突出,铁路物流已经不能适应粮食物流发展的要求,这严重制约了东北经济区粮食产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此加快对铁路资源的整合,通过提升铁路的物流能力、提升铁路资源利用率来提高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的需求满足率,在提高粮食物流效率的同时降低粮食物流成本是促进东北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铁路资源整合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对与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简单阐述,包括粮食物流、物流资源整合以及铁路资源整合叁方面,为后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铁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分析了东北地区粮食物流铁路资源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用灰色预测模型对东北粮食物流进行了预测,最后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铁路资源整合的动因。第叁部分提出了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铁路资源整合的第四方物流框架模式与方法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对几种评价法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了基于多极模糊识别评价法的粮食物流铁路资源整合效果评价方法,并构建了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
荣海涛, 宁宣熙[7]2008年在《煤炭物流系统资源整合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煤炭物流在我国基础能源物流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文章分析了资源整合前煤炭物流系统运作的局限性,比较了整合前后煤炭物流系统结构,归纳总结了煤炭物流资源整合的作用,指出煤炭物流资源整合后的优势。最后通过实例表明:基于储配煤场和集运站的煤炭物流资源整合模式能有效降低煤炭物流成本,增强煤炭物流系统的竞争力。
王博[8]2016年在《煤化工基地物流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缺油少气富煤”的不合理能源结构的突显,化工原料供需矛盾的加重,石油对外高依存度危害的加剧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出现,以煤炭作为主要原料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引起了国家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十一五”以来,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工业示范成绩显着,并已形成产业集聚化趋势和基地化格局。为了更好的引导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国家提出了其“十叁五”期间发展的重点是充分发挥和提升现有“十四个大型煤化工基地”的示范作用。由于煤化工基地中各项目的正常生产需要大量的原辅材料,所以物流成本占基地生产总成本的比例很高;同时,煤化工基地物流系统是一个多输入多产出系统,具有动态性、复杂性、特殊性,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保障基地生产组织高效运行、产业体系优化、降低成本、提高煤化工基地的示范效应等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型煤化工基地为研究对象,对其物流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研究,从而为煤化工基地实现高效的物流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指导以及理论支持。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和分析了物流资源配置的基础理论以及效率评价的基本原理、方法,通过对煤化工基地物流系统和物流资源的分析,建立了煤化工基地物流资源配置指标体系,并利用数据包络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建立了煤化工基地物流系统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模型。(2)以西北某大型煤化工基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构建的物流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体系和模型,对该煤化工基地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实例分析;(3)对基地近远期的物流资源进行了重新规划,根据整体规划计算结果中的最佳权向量,对输入/输出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并结合调整后的计算结果,给出了基地物流资源配置的优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对煤化工基地物流系统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研究,可以减少资源冗余,调节资源投入结构,节约成本,从而提高煤化工基地的效益和工业示范效应。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拓展和丰富了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范畴,在实践上为保障煤化工基地高效安全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王莉梅[9]2016年在《铁路快捷货物“门到门”运输的资源整合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铁路集中化、物流化的战略要求下,开展铁路快捷货物“门到门”运输,参与横向一体化的联合运输,需要完善的货运节点、基础设施设备、客户、组织及信息等资源的支撑。然而由于铁路自身资源的局限和资源分布不合理,不同来源和不同层次的各类资源处于欠协调和无规律的配置使用状态,为提高整体协作性,促进铁路全程物流的发展,加快资源整合和重组势在必行。通过分析铁路快捷货物“门到门”运输的资源现状,针对其管理分散、设施设备落后、各类节点发展物流合力不足、社会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从路内能力资源、路外社会物流资源、客户资源、组织资源及信息资源五个方面设计资源整合架构,并逐一展开研究。首先,针对路内能力资源,从铁路货运站切入,提出基于货运站发展方式的整合思想,通过业务的集中和转移,由“沿线布局”向“区域分层布局”发展;建立基于目标函数的模糊聚类分析模型,采用模糊C均值算法求解。然后,选择组建物流联盟整合路外社会物流资源,针对联盟是否组建和利益如何分配这两个关键问题,前者采用古诺模型,计算联盟组建前后的收益,并进行博弈分析;后者采用基于满意度的综合集成法,考虑企业重要度,并将夏普利值法、核心法和简化的最大最小成本法相结合。最后,以保证系统资源的协调度,发挥整体最大功能为目标,针对客户、组织及信息这叁类极其重要的资源,分别制定基于客户细分的客户管理、组建区域性铁路物流公司和搭建信息整合平台的整合策略。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铁路货运站发展方式的资源整合思想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对发展铁路快捷货物“门到门”运输、完善铁路物流网络具有指导意义;运用基于满意度的综合集成法计算利益分配,更能体现公平合理性,有利于维持长期稳定的联盟关系;实现客户、组织和信息资源的整合重组是协调控制系统资源的关键。但是,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各类资源的整合方法及策略,对系统资源整合效率的评价、整个服务网络的资源分配优化等问题的研究有待深入和扩展。
刘助忠, 龚荷英[10]2011年在《层次结构的区域物流资源整合》文中研究说明区域物流资源整合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对区域物流资源整合的层次结构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从区域物流资源整合的内涵、区域物流资源整合行为、区域物流资源整合的影响因素叁个方面的层次结构展开了对区域物流资源整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铁路物流资源整合优化理论与应用研究[D]. 夏伟怀. 中南大学. 2010
[2]. 物流系统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 江红. 长安大学. 2004
[3]. 基于耗散结构的物流网络系统运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D]. 单丽辉.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4]. 多层面物流资源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效率的影响研究[D]. 杨依杭.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5]. 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演化分析及评价[D]. 梁晨. 北京交通大学. 2016
[6]. 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铁路资源整合问题研究[D]. 李治平. 大连交通大学. 2012
[7]. 煤炭物流系统资源整合模式研究[J]. 荣海涛, 宁宣熙. 现代管理科学. 2008
[8]. 煤化工基地物流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研究[D]. 王博. 兰州交通大学. 2016
[9]. 铁路快捷货物“门到门”运输的资源整合方法及应用研究[D]. 王莉梅. 西南交通大学. 2016
[10]. 层次结构的区域物流资源整合[J]. 刘助忠, 龚荷英. 求索. 2011
标签: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物流网络论文; 城市配送论文; 物流整合论文; 物流产业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企业资源整合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煤炭能源论文; 动态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