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音论文-王为民

高元音论文-王为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元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介休方言,高元音i,裂化,例外

高元音论文文献综述

王为民[1](2019)在《介休方言高元音i的裂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介休方言的止蟹两摄开口叁四等舌齿音字的高元音i韵母曾发生过裂化,仅从止蟹两摄目前的现状来看,这次裂化为*i>ei。介休方言梗曾摄叁四等白读曾与止蟹两摄开口叁四等字同韵,它们的舌齿音字也发生了裂化,梗曾摄白读裂化后的读音形式绝大多数也是ei,但个别例外为iE。梗曾摄白读的例外表明,介休方言高元音i的裂化音变当是*i>iei。介休方言高元音i的裂化发生在止摄精组及庄章组字韵母舌尖化之后尖团音合流完成之前。(本文来源于《东方语言学》期刊2019年01期)

彭建国,杜天[2](2018)在《汉语高元音i擦化的相关问题——湖南古丈话的实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古丈话中高元音i在中古帮系和见系声母后发生了擦化,而在端组和来母后没有。这个擦化元音在舌位上也有舌叶化的倾向。古丈话高元音在不同声母后的读法,反映了汉语中的高元音在不同声母后擦化的次序有不同的模式,这对于理解汉语方言中的相关现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燕海雄[3](2018)在《论汉藏语言高元音的类型与共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元音在中国境内汉藏语言音系中的分布具有类型学意义。从出现频率来看,/i/和/u/极为常见,/y/和/?/较为常见。从前高元音来看,/i/较之/y/更为常见;从后高元音来看,/u/较之/?/更加常见。高元音与辅音韵尾的结合能力具有倾向性共性,鼻音韵尾的组合能力最强,塞音韵尾的组合能力次之,而其他辅音韵尾的组合能力最弱。本文收集了95个中国境内汉藏语言中的高元音数据,统计出高元音在中国境内汉藏语言中的分布类型,探讨了高元音的特殊性质(比如长短、鼻化等)以及与其他音类之间的组合类型。(本文来源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付静[4](2018)在《合肥话高元音[i]、[y]的舌尖化及其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肥话里有一类明显异于普通话的语音现象,即普通话里由高元音[i]、[y]与双唇音[p p?m],舌尖中音[t t?n l],舌面前音[?]以及零声母相拼而成的音节所涵盖的那些字,在合肥话里绝大部分字的读音会发生变化,韵母由[i]、[y]变成[?]、[?]。另外,合肥话的韵母[i]来自普通话里韵母为[i?]的那部分字。这两类与普通话不同的语音现象使我们联想到韵类演变。因此本文在列出所有舌尖化音变字的基础上,归纳整理韵类,并与中古韵母、普通话韵母进行比较,描述音值演变情况,再结合相关韵类的演变以及与合肥周边江淮官话的比较,推测韵类演变关系中的主动因素及舌尖化的产生原因。另一方面,在田野语音调查过程中发现,除了在老年人和青年人的读音里都发生舌尖化的字外,还有部分字只在青年人里发生舌尖化,老年人仍读为非舌尖音,它们在普通话里韵母基本为[i]、[y]。因此本文通过社会方言调查收集语音材料并进行分类统计,研究舌尖化的动态变化在年龄层面的表现,并得出初步结论,即老年人和青年人的读音差异是舌尖化不断扩展的结果。由韵类演变引起的舌尖化是主体部分,处于音变完成阶段,以老年人、青年人均读为舌尖音的那部分字为代表。而它又是强势音变,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仍在合肥话里继续发展,通过类推作用扩大舌尖化音变字的范围,但由于老年人在语言使用上是保守主义者,青年人对语言变化的接受能力更强,甚至领导着方言的变化,因此由类推产生的舌尖化主要出现在青年一代里。(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龙美艳[5](2017)在《古丈方言高元音[i]的舌叶化音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古丈方言高元音[i]的舌叶化音变现象。古丈方言中舌面高元音[i]的发音比较有特点,与不同声组配合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现象,与[tS]组、[p]组、鼻音[n]及零声母搭配时舌位发生变化,是带有舌叶色彩的[i3]。本项研究首先经过调查对录音材料进行收集,再通过praat软件进行数据提取,最后使用Excel 2010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本文主要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通过分析共振峰模式、绘制声学元音图、观察宽窄带语图、观察波形图以及二维频谱图、计算谐躁比、制作舌位图与颚位图来研究这种舌叶化音变的性质。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是从古丈方言的音系格局对高元音[i]舌叶化现象进行详尽的描写和分析。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对古丈方言的高元音[i]的舌叶化音变性质进行探究,对共振峰模式、声学元音图、宽窄带语图、波形图以及二维频谱图、谐躁比以及舌位图与颚位图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观察和对比,分析舌叶化音变的性质。第四章对高元音[i]舌叶化的认识,从历时和共时层面进行考察、对比,同时对“舌叶化”和“擦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还对古丈方言高元音[i]舌叶化的原因以及发展进行了推测。本文经过这一系列的声学实验研究及现象探究,认为古丈方言高元音[i]的舌叶化音变目前只涉及单元音韵母[i],[i]单独做韵母与[tc]组、[p]组、鼻音[n]及零声母相拼时,舌位发生变化,变为舌叶元音[i3];可以肯定古丈方言中的高元音发生了“舌叶化”音变,同时可能会伴有摩擦,但是“擦化”并非必然;目前的考察结果认为汉语方言高元音[i]的音变与历史上的音变之间的可能存在密切关系,不过这一结论还有待进一步考究,本文暂时认为古丈方言中的舌叶化音变是语音的自然音变结果。(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21)

王琼[6](2015)在《常州方言高元音及其擦化的声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声学实验对常州方言6个高元音([i, u, y,(?),i,-ч])及其擦化进行研究。常州方言是北部吴语毗陵小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北与江淮官话相邻,其语音颇具特点。学者对常州方言语音作过一些研究,但涉及韵母或者说元音的较少,而高元音在常州方言中又是比较有特点的,有一定程度的摩擦性质。本文主要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分析共振峰数据,绘制元音声学图,观察语图,并利用频域-能量值、共振峰曲率和二阶矩叁个参数对其摩擦性质进行探索。本项研究首先对常州方言高元音进行田野调查,获得一手语音资料;再用Emu软件对实验材料进行标注及共振峰提取,利用R软件统计、分析数据。为使实验结果更加科学,本项研究分单字库和载体库分别采录样本以进一步分析自然语流中高元音摩擦性质的异同。在单字库中,又分叁种结构分别讨论其摩擦性质:CV结构、CVC结构和CGV结构。其中C表示辅音(consonant),V表示元音(vowel),G表示[i] [y] [u] [ч]充当介音。论文共叁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论述研究的对象、研究的目的、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具体介绍本研究的实验方法与方案。第二章是对常州方言高元音的声学特征进行一般性实验分析,如:计算共振峰数据、绘制声学元音图、计算稳定段时长等。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对常州方言高元音的摩擦性质进行了探索,主要方法是观察高元音叁维频谱图、波形图,比较高元音不同频域的能量值,利用频域-能量值、共振峰曲率和二阶矩叁个参数,分别采用单参数分类节点、双参数SVM模式分类和叁参数叁维动态图,对其摩擦性质进行探索并进行高元音摩擦度的模式分类。(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5-03-30)

乌日格喜乐图[7](2014)在《鄂温克语前高元音声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鄂温克语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对前高元音的第一、第二共振峰(F1、F2)进行统计分析。在绘出声学元音图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前高元音的分布格局和音位归属,认为前高元音有[i]、[i:]、[I]、[I:]、[e]、[e:]等六个,可归纳为/i/、/i:/、/I/、/(I:)/四个音位,它们具有较明显的阴阳对立关系。(本文来源于《民族语文》期刊2014年05期)

杜玄图[8](2014)在《论西充方言“舌面前高元音舌尖化”现象的产生》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充方言中的"舌面前高元音舌尖化"现象,与山西、青海、合肥等地相似,但又有其自身特点,各自产生方式和时间都不一样。本文通过对比,并结合相关史料分析,认为西充方言中该语音现象源自历史上的移民所导致的方言接触,大概产生于清代雍正、乾隆、嘉庆时期。(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王琼[9](2014)在《汉语高元音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学者对汉语高元音从音系学角度展开的研究主要涉及音位划分、高元音的功能特征和高元音分调等问题,从音变角度展开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高元音前化、高化、舌尖化和摩擦化。而且,笔者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通过声学实验的方法对汉语高元音的声学特性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4年05期)

向亮[10](2012)在《南部土家语高元音的舌位后移现象——以“i”韵的地域分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参照北部土家语同源词与南部土家语汉语借词的语音,认为南部土家语可能正经历着高元音舌位"i>i>ш"的渐变式后移过程,且该过程同时包含着词汇扩散的模式。(本文来源于《民族语文》期刊2012年02期)

高元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湖南古丈话中高元音i在中古帮系和见系声母后发生了擦化,而在端组和来母后没有。这个擦化元音在舌位上也有舌叶化的倾向。古丈话高元音在不同声母后的读法,反映了汉语中的高元音在不同声母后擦化的次序有不同的模式,这对于理解汉语方言中的相关现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元音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为民.介休方言高元音i的裂化[J].东方语言学.2019

[2].彭建国,杜天.汉语高元音i擦化的相关问题——湖南古丈话的实验证据[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燕海雄.论汉藏语言高元音的类型与共性[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8

[4].付静.合肥话高元音[i]、[y]的舌尖化及其动态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5].龙美艳.古丈方言高元音[i]的舌叶化音变[D].湖南大学.2017

[6].王琼.常州方言高元音及其擦化的声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7].乌日格喜乐图.鄂温克语前高元音声学分析[J].民族语文.2014

[8].杜玄图.论西充方言“舌面前高元音舌尖化”现象的产生[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

[9].王琼.汉语高元音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

[10].向亮.南部土家语高元音的舌位后移现象——以“i”韵的地域分化为例[J].民族语文.2012

标签:;  ;  ;  ;  

高元音论文-王为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