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用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用量,生物量,株距,氮素,玉米,水肥,产量。
氮用量论文文献综述
郭瑶,陈桂平,王巧梅,殷文,樊志龙[1](2019)在《玉米免耕留膜可减少后茬轮作春小麦水氮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河西绿洲灌区玉米普遍采用地膜覆盖措施,其收获后地膜的完整率仍高达70%。研究后茬小麦继续利用该地膜条件下相适应的水氮耦合管理,以期最大化发挥农资的效益,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法】2016—2017年度,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玉米–小麦轮作田进行叁因素裂区田间试验。选择头茬玉米进行免耕(NT)和传统耕作(CT)的田块,在后茬小麦播种时,保留免耕玉米的覆盖地膜,免耕进行小麦播种,而在传统耕作玉米地块,清理残膜,粉碎后翻入土壤中。在两种耕作处理方式下,设传统灌水减量20%(1920m3/hm2,I1)和传统灌水量2400 m3/hm2 (I2)两个灌溉处理,传统施氮减量40%(135 kg/hm2,N1)、传统施氮减量20%(180 kg/hm2,N2)与传统施氮225 kg/hm2 (N3)叁个施氮水平,组成12个处理。从春小麦出苗20 d后,每15 d采集植株样,测定各器官含氮量,计算营养器官的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营养器官氮素转运对籽粒贡献率及氮素收获指数。【结果】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留膜各处理显着提高了春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两年提高10.9%~14.2%。灌水减量20%+施氮减量20%处理提高了春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较传统耕作、灌水与施氮处理提高4.3%~6.1%。免耕较传统耕作提高了春小麦叶、茎营养器官氮素向穗部的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以免耕同步集成减量20%灌水+减量20%施氮(NTI1N2)处理提高幅度较大,较灌水减量20%+施氮减量40%(CTI1N3)处理叶、茎氮素向穗部的转运量分别提高31.9%~45.7%与54.5%~61.5%,转运率分别提高15.5%~16.3%与20.8%~23.1%,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提高13.3%~29.0%与26.4%~36.7%。NTI1N2处理可获得较高籽粒产量与氮素收获指数,较CTI2N3处理分别提高15.2%~22.0%与7.6%~10.0%。【结论】在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下,前茬免耕玉米覆盖的地膜对后茬小麦生长依然有显着效果。而且,此时减少20%的常规灌水量和常规施氮量,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因此,在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应推广玉米收获后采用免耕,并在后茬小麦继续使用覆盖的地膜,同时减少20%的灌水量和氮肥施用量。(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忠学,刘明,齐智娟[2](2019)在《喷灌条件下水氮用量对玉米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玉米花前、花后氮素吸收、转运规律,探究作物氮、肥料氮、土壤氮之间的关系以及干物质吸收转运规律,以大田试验为基础,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设置3个灌水定额水平(W1:40 mm,W2:60 mm,W3:80 mm)和4个施氮量水平(N0:0 kg/hm2,N1:180 kg/hm2,N2:240 kg/hm2,N3:300 kg/hm2),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玉米氮素累积量、转运量、氮素籽粒贡献率、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转运规律,以及干物质转运量和干物质籽粒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回收率为21. 27%~44. 64%,N2W2处理的氮肥回收率最高。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累积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籽粒、叶、茎、穗叶,中等施氮水平下植株氮素累积量最高,玉米植株氮素在W1水平显着降低(P <0. 05)。各器官氮素转运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茎、穗叶,施氮处理整株玉米氮素转运量较未施氮处理均有所提高,N2W2处理氮素转运量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着(P <0. 05)。参与转运的氮素中,土壤氮转运量大于肥料氮转运量。玉米各器官15N转运量和土壤氮转运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茎、穗叶,整株玉米植株中参与转运的氮素有22. 43%~39. 45%来自肥料,中等施氮灌水处理各器官在向籽粒转运较高肥料氮的同时,还能保证较高的土壤氮转运量。不同器官氮素籽粒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茎、穗叶,各器官氮素转运量占籽粒氮素累积量的18. 29%~44. 29%,贡献率最大值出现在N2W2处理。干物质转运量以及籽粒贡献率均由大到小依次为茎、叶、穗叶,N2W2处理籽粒干物质累积量和干物质籽粒贡献率均最高。结合玉米干物质累积与转运规律以及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建议当地玉米种植采用灌水60 mm、施氮240 kg/hm2的水氮管理模式。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玉米水氮管理方式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凡聪,赵兵飞,符云鹏,侯振武,王静[3](2019)在《氮用量对蛟河晒红烟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蛟河烟区晒红烟氮用量不合理导致的烟叶碳氮代谢失调、烟叶品质下降等问题,以晒红烟品种漂河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用量对蛟河晒红烟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提高烟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蔗糖转化酶(INV)活性及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调制后的烟叶烟碱和总氮含量升高,糖含量下降;烟叶钾含量、香气质、香气量以及感官质量分值以施氮量为75.0~97.5 kg/hm~2的处理最高。综合两年田间试验结果,在吉林蛟河较高肥力的暗棕壤上种植晒红烟,适宜的氮用量为75.0~97.5 kg/hm~2。(本文来源于《烟草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刘东阳,汪俊玉,武雪萍,李若楠,黄绍文[4](2018)在《温室沟灌条件下不同水氮用量对番茄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在温室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的水氮用量对番茄产量、品质和水肥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温室番茄的生产提供科学的水氮管理依据。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施模式下灌水与施氮量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对于番茄产量、氮素总含量以及水氮利用效率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充足的水分供应和适宜的施氮量是保证番茄产量、提高水氮利用率的前提。在相同灌溉量不同施氮量情况下,随着施氮量的升高,番茄品质中可溶性糖、可溶性酸和Vc含量与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在相同施氮量不同灌水量情况下,节水灌溉处理的氮肥与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灌溉,且比传统灌溉处理增产3. 07%和5. 40%,节水灌溉处理的农学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比传统灌溉分别提高了23. 61%~29. 58%和3. 07%~5. 49%,与传统灌溉相比,节水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率提高了54. 60%和58. 64%,且节水灌溉下施氮量为675 kg/hm~2的处理产量以及水氮利用率最高。在本试验中,节水灌溉条件下施氮量为675 kg/hm~2的处理W2N675为较适宜番茄生长发育的处理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8年06期)
张晨东,贺晓辉[5](2018)在《种植密度与氮用量对香料烟新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香料烟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配套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处理,研究了新品种云香2号的田间表现,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较小,而氮用量对于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均大于种植密度。一定范围内种植密度和氮用量对调制后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影响小,因此可不作为内在品质因素考虑。新品种云香2号适宜的行株距是40 cm×10 cm,推荐的氮用量为90 kg/hm~2。(本文来源于《种子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陈松鹤,徐开未,白燕,解晋,胡斐[6](2018)在《不同氮用量下玉米不同部位生物量、养分含量及饲用品质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玉米不同部位生物量和养分含量大小及饲用品质的高低,于2016年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农场进行,以川单42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用量(0,90,180,270,360 kg/hm~2,分别记为N_0、N_1、N_2、N_3、N_4)下玉米不同部位生物量、养分含量及饲用品质。结果表明,总体上,玉米茎、叶和籽粒生物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N_2时达最大,相比N_0分别增加34.9%,28.0%和107.3%;玉米叶鞘、苞叶和芯的生物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在N_4时达最大,相比N_0分别增加28.7%,102.1%和69.4%。施氮显着提高了玉米秸秆不同部位氮含量,降低了磷、钾含量。施氮显着提高了玉米不同部位粗蛋白(CP)含量,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但当施氮量高于N_2或N_3时,玉米茎、叶和芯NDF含量有些略微升高,玉米茎、叶、苞叶和芯ADF含量有升高的趋势。同一施氮处理内,在施氮量为90 kg/hm~2及以上时,玉米不同部位间生物量大小依次表现为籽粒﹥茎﹥叶﹥芯﹥苞叶﹥叶鞘。综上所述,适量施氮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品质,本研究条件下,玉米施氮量以180 kg/hm2为宜。(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姗姗,郑秀清,陈军锋,吴博[7](2017)在《水氮用量组合对冻融期土壤相变区硝态氮迁移与累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冻融期水氮用量对土壤硝态氮迁移及累积的影响,设置了两个灌水量(375、750 m~3·hm~(-2))、叁个施肥水平(100、300 kg·hm~(-2)和500 kg·hm~(-2))组成6种水氮组合,进行田间冬灌试验。结果表明,水氮处理显着增加了相变区(0~60 cm)土壤硝态氮水平,各处理下硝态氮累积量差异显着。未冻期和冻结期0~6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水、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消融期硝态氮累积量随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冻结前、后期土壤剖面聚氮区(特指硝态氮)由0~30 cm逐渐下移至30~60 cm。硝态氮向相变区的迁移量随水氮量的增加而呈增加态势,在N500下迁移趋势更明显。封冻前0~30 cm土壤硝态氮的相对累积量随灌水量增加而降低,30~60 cm土层则增加。冻结期,随施氮量的增加,0~30 cm土层硝态氮相对累积量增加,30~60 cm土层则降低。消融期0~30 cm土层硝态氮相对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而30~60 cm土层则呈现相反规律。(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刘姗姗[8](2017)在《不同水氮用量组合下冻融土壤水热及硝态氮迁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季节性冻融土壤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水热盐在该系统中进行着复杂的运动。为了揭示季节性冻融期水氮用量组合对土壤水热变化及硝态氮迁移的影响,本次研究设置了两个灌水量(375、750m3/hm2)、叁个施肥水平(100、300和500 kg/hm2)组成完全设计,与未处理裸地(N0W0)形成7种水氮用量组合,进行田间冬灌试验。基于大田原位监测数据,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最小显着差异法(LSD)及灰色关联度等方法统计分析了冻融期土壤水热的时空变化及硝态氮迁移累积规律。主要成果如下:(1)水氮输入对不同冻融阶段地温的时空变化影响显着(p<0.05)。不稳定冻结和快速冻结阶段,水氮输入地块0-150cm地温高于N0W0,灌水量越大增温效果越好。拟稳定冻结阶段水氮输入地块负温延伸至60cm左右,N0W0负温延伸至70cm处,灌水处理0-40cm地温回升较N0W0滞后,灌水量越高,升温越慢。融化期,水氮输入地块0-40cm土壤温度较N0W0低,且随氮量的增加而增加。(2)水氮量组合对不同冻融阶段土壤含水率有一定影响。不稳定冻结阶段,水氮输入提高了土壤墒情,随着水、氮用量的增加,0-110cm各土层含水率增加。快速冻结阶段,随着水、氮量的增加,冻结特性驱动下水分向土壤聚墒区的迁移量增加,20-40cm的土壤含水率也增加。拟稳定冻结阶段,20-40cm含水率随着水、氮量的增加而增加。40-60cm土层出现微弱的聚墒效应,水氮输入地块聚墒效应较n0w0弱。综合整个冻融期来看,水氮输入地块40cm之上土壤含水率与n0w0之间的均差值随水、氮用量的增加而增加。w750处理50-60cm土壤含水率与n0w0之间的均值差高于w375处理。冻融期水氮输入地块0-60cm土壤含水率时程变化与n0w0之间的相似程度逐层增加。(3)水氮用量对土壤冻融阶段硝态氮含量的剖面分布影响显着。封冻前,0-110cm土层硝态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快速冻结期,0-20cm土层硝态氮含量随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氮量下,w375处理硝态氮含量较w750处理高。20-40cm硝态氮含量随水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该时期0-40cm各土层硝态氮的时程增量随氮量增加而增加;拟稳定冻结阶段,硝态氮随融雪水入渗重新输入土壤系统,随着水、氮量的增加,0-20cm硝态氮含量的时程增量增加。0-60cm土层硝态氮含量随水量和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消融期,土壤剖面硝态氮在60-80cm形成累积锋,w750的累积效应更为明显。综合整个冻融期来看,0-40cm水氮输入地块硝态氮含量与n0w0间的均差值随水量和氮量的增加而增大。50cm和60cm处,w750条件下硝态氮含量的均差值较w375高。(4)水氮用量对土壤冻后聚墒过程中形成的含水率和硝态氮含量峰值有一定影响。10-40cm各土层在冻后聚墒过程中出现的含水率峰值较n0w0高,并随水氮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水氮输入地块10cm和20cm含水率峰值出现时间与n0w0一致,30cm和40cm峰值出现时间为1月28日,较n0w0滞后11d。同时,水氮输入地块10cm和20cm处硝态氮含量在冻后聚墒过程中出现峰值时间均为1月17日,30cm处峰值出现的时间为1月28日,40cm处为1月17日,较N0W0分别滞后和提前11d,峰值均随氮量的增加而增加。(5)水氮输入显着增加了土壤硝态氮的累积效应。0-11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水量和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封冻前和快速冻结期,W750处理0-60cm硝态氮的相对累积量低于W375处理,60-110cm土层则相反。拟稳定冻结阶段和消融期,0-60cm硝态氮相对累积量随氮量的增加而增加,60-110cm土层则降低。(6)冻融期各水氮用量组合下同一土层硝态氮的剖面贮存率(SEN)差异显着。N100W750和N100W375的SEN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同一灌水量下,土壤剖面的SEN随氮量的增加而减少,W750处理的SEN高于W375处理。(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卫宣志[9](2017)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氮用量和施肥方式对烟草草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传统施肥技术和过度使用化肥,从而导致了土壤板结、肥力衰退,破坏了土壤生态平衡,进一步影响了烟草的生长发育和品质。因此,本文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根据烟草生长发育规律,使用不同氮用量和不同施肥方式对烟草产量产值及内外品质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于2015年至2016年在许昌市襄城县王洛镇进行,以当地常规施肥技术和氮用量为对照,研究了减少氮用量和改变追肥方式对烟草大田生长发育、产量产值及烤后烟内在品质的变化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降低氮用量对烟草品质及产量产值的影响降低氮用量可以缩短烟株大田生育期,在降低20%氮用量的情况下,脚叶及顶叶成熟时间明显提前,使烟叶快速成熟落黄;通过植物学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状调查比较,在相同氮用量情况下,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比常规施肥方式的烟株长势强,在减少20%氮用量的情况下,烟株生长势与常规对照相当,说明了水体一体化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通过对烤后烟的产量、产值、均价及上等烟比例调查得出:减少20%氮用量与常规对照产量相同,均达到180kg/667m2以上;产值比常规对照高出852.64元/667m2;均价高于常规对照4.2元/kg;上等烟比例达到38.79%。结果表明,使用水肥一体化即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也提高了烟叶的经济效益。通过对烤后烟外观质量的评价,减少20%氮用量整体外观质量最佳,减少40%氮用量的烟叶外观质量与常规对照处理相当;减少20%氮用量的烟叶感官质量在香气质、香气量、烟气浓度、柔细度、余味、杂气及燃烧性等方面都要优于常规对照。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降低氮用量对烟叶感官质量均有改善效果。通过对不同氮用量烤后烟也化学成分分析,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提高烟叶中的钾含量,降低氮用量可以减少烟叶中氯离子的含量。通过与叶片解剖结构的分析得出,减少氮用量使气孔密度增大,提高植物蒸腾作物;腺毛密度提高,增加叶片腺毛分泌能力;在减少20%氮用量的情况下,海绵组织厚度有所增加,提高烟叶光合作用。从烟叶腺毛分泌物含量分析来看,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氮用量能使烟叶中二萜化合物、烷烃类化合物含量明显增加,蔗糖类含量比常规处理稍有增高,但效果不明显。通过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分析得出,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有助于提高烟叶中苯丙氨酸类、茄酮、类胡萝卜素类及新植二烯含量,在降低20%氮用量的情况下,烟叶中中性致香物质含量最高。2.不同施肥方式对烟草品质及产量产值的影响改变传统施肥方式有助于烟株在大田期间的生长发育,同时缩短烟株整个生育期。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增强烟株长势,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通过植物学性状和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在相同氮用量的情况下,水一体化技术使烟株吸收更多的营养,长势更强。在根据烟草生长规律,改变主要施肥时期的条件下,烟株长势最好,后期成熟落黄较快。通过对烤后烟产量、产值、均价及上等烟比例的调查得出: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不同处理,产量均高于常规施肥;其中,在根据烟株生长需肥规律施肥处理与常规对照相比,产量比常规处理提高20%,产值高出1534.87元/667m2,均价达到22.87,比常规对照多出3.95元/kg,上等烟比例达到36.49%。结果表明,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能达到增产增值的目的。通过对烤后烟评吸及内在质量的评价得出,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烟叶在感官质量评价中优于常规施肥处理,其中,根据烟株生长需肥规律施肥处理各项评分最高;从化学成分中看出,水肥一体化技术可提高烟叶中钾离子的含量,提高烟叶的品质。(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4-01)
张志高,刘齐元,何宽信,冯小虎,程元强[10](2016)在《氮用量和株距对烤烟K326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产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烤烟K326品种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氮肥用量和株距对烤烟大田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产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胞间CO_2浓度以M2N2(中密中氮)最高,M1N1(低密低氮)最低,且二者差异极显着;净光合速率以M2N2处理最高,M3N3最小。团棵期和现蕾期,株距相同时各处理随着氮肥用量增加,根系干重呈增加趋势,茎则无明显规律,叶干物质积累呈现慢快慢的节奏。同一生育期内叶的干物质积累均高于茎和根,随着生育期的进行,烟叶所占全株比值逐步减小且变化明显,但一直都占50%以上比例。综合考虑产量、质量、产值等因素,得出以处理M2N2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烟草农业主题》期刊2016-12-01)
氮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揭示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玉米花前、花后氮素吸收、转运规律,探究作物氮、肥料氮、土壤氮之间的关系以及干物质吸收转运规律,以大田试验为基础,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设置3个灌水定额水平(W1:40 mm,W2:60 mm,W3:80 mm)和4个施氮量水平(N0:0 kg/hm2,N1:180 kg/hm2,N2:240 kg/hm2,N3:300 kg/hm2),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玉米氮素累积量、转运量、氮素籽粒贡献率、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转运规律,以及干物质转运量和干物质籽粒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回收率为21. 27%~44. 64%,N2W2处理的氮肥回收率最高。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累积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籽粒、叶、茎、穗叶,中等施氮水平下植株氮素累积量最高,玉米植株氮素在W1水平显着降低(P <0. 05)。各器官氮素转运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茎、穗叶,施氮处理整株玉米氮素转运量较未施氮处理均有所提高,N2W2处理氮素转运量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着(P <0. 05)。参与转运的氮素中,土壤氮转运量大于肥料氮转运量。玉米各器官15N转运量和土壤氮转运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茎、穗叶,整株玉米植株中参与转运的氮素有22. 43%~39. 45%来自肥料,中等施氮灌水处理各器官在向籽粒转运较高肥料氮的同时,还能保证较高的土壤氮转运量。不同器官氮素籽粒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茎、穗叶,各器官氮素转运量占籽粒氮素累积量的18. 29%~44. 29%,贡献率最大值出现在N2W2处理。干物质转运量以及籽粒贡献率均由大到小依次为茎、叶、穗叶,N2W2处理籽粒干物质累积量和干物质籽粒贡献率均最高。结合玉米干物质累积与转运规律以及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建议当地玉米种植采用灌水60 mm、施氮240 kg/hm2的水氮管理模式。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玉米水氮管理方式提供理论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用量论文参考文献
[1].郭瑶,陈桂平,王巧梅,殷文,樊志龙.玉米免耕留膜可减少后茬轮作春小麦水氮用量[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2].张忠学,刘明,齐智娟.喷灌条件下水氮用量对玉米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9
[3].凡聪,赵兵飞,符云鹏,侯振武,王静.氮用量对蛟河晒红烟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J].烟草科技.2019
[4].刘东阳,汪俊玉,武雪萍,李若楠,黄绍文.温室沟灌条件下不同水氮用量对番茄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8
[5].张晨东,贺晓辉.种植密度与氮用量对香料烟新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J].种子科技.2018
[6].陈松鹤,徐开未,白燕,解晋,胡斐.不同氮用量下玉米不同部位生物量、养分含量及饲用品质的比较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8
[7].刘姗姗,郑秀清,陈军锋,吴博.水氮用量组合对冻融期土壤相变区硝态氮迁移与累积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7
[8].刘姗姗.不同水氮用量组合下冻融土壤水热及硝态氮迁移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
[9].卫宣志.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氮用量和施肥方式对烟草草品质及产量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7
[10].张志高,刘齐元,何宽信,冯小虎,程元强.氮用量和株距对烤烟K326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产质量的影响[C].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烟草农业主题.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