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明[1]2004年在《移动电话与人体系统建模及其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移动电话(手机)的持有量急剧增加,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大众化信息交换工具;与此同时,手机电磁辐射是否对人体构成危害,也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手机作为小功率的收发射机,在被操作时,由于天线离人头很近,头部处于近区感应和辐射场范围内,操作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手机的电磁辐射,足够强的微波辐射可能对人体组织产生至热和非至热效应,从而构成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移动电话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是一项牵涉面很广的电磁兼容复杂课题,需要综合应用电磁场与天线理论、计算技术和生物医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特征。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揭示手机电磁辐射是否对人体构成危害以及构成危害的程度及其机理,即电磁作用剂量学与人体生物效应问题;二是探究人体对手机通信性能的邻近效应,因为通信过程中人体处于手机天线的近区场中,人体的邻近效应必然会影响到天线的辐射特性,在手机天线的优化设计中需要考虑人体尤其是头部的作用因素。该项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不仅为制订合理的非电离辐射卫生防护标准提供必要的资讯数据,而且可以为有效开展生物电磁学实验奠定理论依据,同时,对绿色环保型移动通信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也将起到指导性作用。 本文中将从考察手机操作的真实情形出发,深入研究移动通信手机与人体相互作用系统的建模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数值模拟仿真计算,主要工作概述如下: 首先,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述手机电磁辐射问题国内外研究历程与现状,比较各种研究方法(实验法、解析法和数值模拟法等)的特点,阐述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在该领域的应用成果及发展趋势,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其次,介绍与本课题相关的背景理论,包括生物组织电磁效应特性、电磁辐射剂量学表征参数及国内外已有的安全标准等,详细介绍了时域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接着,讨论了人头模型的建模步骤,着重描述由MRI人体解剖图获得FDTD几何-电磁网格的转换过程,提出了一种具有独创性的转换方法—加权平均法,采用这种转换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MRI技术提供的图像信息,从而大大提高
郑莉[2]2009年在《心血管系统的电路建模及电磁生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磁辐射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隐患。经过国内外学者长时间的研究,发现电磁场对心血管系统会产生影响。所以,就有必要去研究电磁场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本文在对心血管系统的生理知识和心血管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论证的基础上,采用建立电路模型与仿真的方法来研究电磁场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分析了心脏、动脉系统的电路模型以及神经调节机制中的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减压反射的数学模型。从能量角度和血流动力学角度详细阐述了生理上的耦合机制,并根据血液流动的基本参量与电学参量之间的比拟关系对心脏电路模型和动脉系统电路模型进行耦合,进行了MATLAB仿真。针对电磁场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是神经调节功能,进一步对模型加入神经调节机制的数学模型,进行正常生理情况下的仿真和分析,结果完全符合生理学上的心脏泵血机制,说明本文所建立的心血管系统的电路模型是正确的,与人体正常生理情况相符合。通过分析心血管系统的电磁生物效应的机理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发现电磁波会引起交感传出频率和迷走传出频率发生变化,据此对模型相应参数进行调整,从外周血管阻力、心肌收缩能力和心动周期叁个方面分别对电路模型进行仿真,用数字定量地说明了电磁场对心血管系统确实有影响,而且还会诱发疾病。
许昭[3]2007年在《车辆主动悬架最优控制及悬架实验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悬架是现代汽车上的重要总成之一。它的功用是把路面作用于车轮上的各种力都传递到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上,以保证汽车的正常行驶。除此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减振和缓冲能力,以缓和由于路面不平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载荷,保护车身、乘客和货物,抑制车轮的不规则振动。由于外界干扰引起的车辆振动是影响车辆性能的重要因素。车辆振动会影响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及车俩零部件的疲劳寿命,因此有效控制车辆振动成为提高车辆整体性能的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迫切任务。为了提高悬架的性能,出现了主动悬架和半主动悬架。车辆主动悬架设计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要寻求一个能够为车辆提供良好性能的控制律。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控制理论,如:天棚阻尼控制、最优控制、模糊控制及神经网络控制等。本文对这几种常见的控制算法进行了介绍并重点研究了随机线性最优控制算法。最优控制的优点在于根据系统的状态变量并通过评价指标的最小化得到一个最优的综台性控制指标,状态变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对控制变量的要求可以通过加权值进行协调,这非常适合于多目标的控制,如协调动载、操纵稳定性及舒适性等。本文通过建立1/4车辆模型,应用最优控制理论进行了车辆主动悬架的LQG(Linear Quadratic Gaussian)控制器的设计,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建立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将仿真结果与被动悬架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具有LQG控制器的主动悬架对车辆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的改善有良好的效果;对操纵稳定性的提高在低频区也有较好的效果。各种主动悬架控制算法层出不穷,但往往理论研究有余、实际验证不足。悬架实验台具有计算机仿真和道路实验不可比拟的优势,对悬架性能的检测和控制算法的实验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虚拟仪器为平台对主动悬架实验台进行了研究。在理论研究及仿真的基础上,对最优控制算法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最优控制算法对提高悬架性能有着明显的效果;主动悬架实验台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骆磊[4]2006年在《工业产品形态人机设计理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形态设计是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产品形态不仅是保证产品功能的载体,也是决定产品人机性能的关键因素。在产品形态设计中,基于产品信息空间分析形态影响的人机性能,是解决产品计算机辅助形态设计的有效策略。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1.形态人机设计信息空间构架通过对产品形态设计的人机交互分析,将产品的形态分为人机形态和技术形态。研究了基于数据信息的产品形态设计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过程,分析了两者的构成和特征。针对涉及人机性能的形态设计,提出了人机性能加入形态设计的方法。根据产品设计信息空间结构,构建了以抽象程度和编码程度为变量的形态人机设计信息空间,用于产品形态人机设计的详细规划。2.信息驱动的产品形态人机设计研究了信息驱动的产品形态人机设计方法,依据产品人机交互的过程及目标,给出了产品人机交互环节的人机性能要求。提取与人机性能有关的产品形态要素,分析其约束条件,设计了手机形态人机设计过程的参数化表达式。分析产品人机交互的过程和性能评价、人体形态与姿态参数,研究了实例产品使用过程中的两个关键动作:持握和按键。应用遗传算法提出形态人机设计的求解算法,将产品形态人机设计归结为若干优化求解问题,解决了实例产品形态设计任务中设计目标多、约束条件多的矛盾。3.形态人机设计的评价指标分析了基于感性工学的形态设计评价方法,从影响产品形态人机交互的角度,将产品的形态性能分解为人机因子和形态因子,选取了形态评价的指标因子。通过分析产品形态对用户消费行为的影响,确定了评判产品形态优劣的形态要素及方法。选取手机样本并分析手机形态要素,创建了手机形态要素描述表,给出了手机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的组成。依据手机形态要素描述表,对手机样本的造型要素进行了编码。4.形态人机设计的评价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获取产品实例样本评价结果,以手机样本造型要素编码表中的类目取值为自变量,建立其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的手机产品的类目得分。建立了两种产品形态人机设计评价模型:基于数量化Ⅰ类理论对产品形态人机设计进行线性评价;基于GA-PSO混合规划算法实现了对形态人机设计的非线性评价。对两种评价模型进行了比较,基于GA-PSO混合规划算法的非线性评价模型优于基于数量化Ⅰ类理论的线性评价模型,更接近产品市场的实际情况。5.产品形态人机设计原型系统提出了基于Solidworks平台的产品形态人机设计解决方案。以产品形态人机设计理论方法为基础,兼顾产品整体形态和细节部件,开发了产品形态人机设计原型系统。以项目背景为依托对原型系统进行应用验证,初步证明了基于产品信息空间的形态人机设计理论方法是一种符合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模式的设计方法。
聂琦[5]2018年在《城市间人群移动行为特征分析与建模》文中研究指明理解人群如何在不同城市之间移动,不仅是交通科学、经济地理、人口学等许多学科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很多领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分析人群在城市间的短期移动行为(城市间旅行行为)有助于我们理解传染病如何在大的空间尺度上传播;城市间人群的长期迁移行为分析则对研究城市发展、制订区域发展政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通讯技术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数据可以记录大规模人群的移动足迹,这为人群移动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不过,由于能反映城市间人口迁移的户籍管理等传统数据对一般研究者而言难以获取,限制了我们对城市间人群迁移规律开展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最近,研究者利用科学文献数据库中记录的作者研究单位变动情况,研究了学者这一特定人群在城市间的迁移行为规律等。但由于数据规模与面向的群体限制等原因,对于一般人群在城市间的迁移规律,我们仍然缺乏足够的理解。本文利用从中国某招聘网站上匿名化个体求职信息,研究了大规模、多职业类型的人群在中国不同城市之间的迁移行为。可以发现,相比于城市间人群短期移动网络的流量对称模式,城市间长期迁移网络的流量结构具有高度不对称特性,反映了不同城市吸引力的差异及对人口的竞争效应。这一流量结构可以用空间经济学中的引力模型近似刻画。另外,通过研究发现,在引力模型中距离函数的标度指数大于短期移动流网络的相应指数,说明相对于短期旅行行为,人群在城市间的长期迁移行为对空间距离更不敏感。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等数据,本文用一个改进后的人口权重机会模型再现和解释了城市间人群迁移网络的上述模式。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经济量和人口量的数据,建立了改进的引力模型对人类迁移行为进行预测,并分析和比较了不同参数上标度指数的差异。最后,本文对城市间迁移行为和旅行行为下的人类移动相关参数的标度指数进行了解释和讨论,并使用相似性指数对各个预测的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
王谦[6]2004年在《ERP工程中信息平台与管理平台匹配理论及能力评测研究》文中提出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制造业信息化是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ERP 的应用与实施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多年来 ERP 在我国制造企业的应用状况难以令人满意。造成 ERP 应用风险较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与 ERP 所蕴含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过程不一致,同时 ERP 实施过程不规范以及缺乏必要的项目管理方法是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 本文从分析信息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运行方式入手,提出企业资源循环结构模型(ERCSM),阐明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互动机制,揭示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方式,对信息系统价值的实现方式和度量方法进行了探讨。从企业微观角度初步揭示了信息系统与管理系统的匹配问题。 在企业大系统中,基于 ERP 的信息系统不能脱离管理系统独立发挥作用,信息系统平台构建在企业管理平台之上,并通过与管理平台的紧密结合发挥作用,并以此实现信息系统的价值。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信息平台与企业管理平台匹配理论,从根本上回答了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的关系问题。并采用图论和企业建模等技术手段对平台匹配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阐述。 ERP 项目实施过程是实现信息平台与企业管理平台严谨匹配的重要步骤,是企业成功应用 ERP 的重要保证。本文将全生命周期理论与项目管理理论与 ERP 实施过程结合,提出面向全生命周期的 ERP 项目管理理论,并对理论中的关键内容,如 ERP 项目阶段的划分与定义、ERP 项目评估手段以及 ERP 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了必要的说明与论证。同时,针对ERP 项目管理缺乏定量化评价手段的现状,创造性地提出 ERP 实施能力测度模型(ERP-ICEM),实现了对整个 ERP 项目实施团队能力的评价,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和对比分析手段,为企业制订有针对性的能力改进策略提供指导。 最后,应用 ERP-ICEM 以 T 公司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 T 公司 ERP 实施团队进行能力评估,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了改进策略和方案。 平台匹配理论从根本上阐明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真正含义,对于企业正确认识信息化作用,把握信息化应用的关键环节,对于以 ERP 为代表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夏海斌[7]2012年在《基于自主体建模的中国区域结构进化分析》文中指出本文在明确决定中国空间分异的叁次本性的地理要素的基础上,以进化经济地理学和自主体建模的思想和观点分析叁次本性在区域发展与进化过程中的作用。首先我们对叁次本性的相关地理要素组成和进化过程展开讨论。其次以叁次本性为区域地理环境基础,通过人地关系为出发点,运用自主体建模的理论和技术对区域的人口及资本组织进化过程展开模拟。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关于地理学中的进化论思想及地理学中基于自主体建模思想的文献回顾,第二章和第叁章接下来的章节将分别研究叁次地理本性的特征分析、进化分析,第四至第六章将从叁次地理本性下区域进化的自主体建模的模型分析,框架探索,系统构建,模拟分析的研究思路展开讨论和分析。第七章是总结与讨论。在第一章中,从各种地理现象来看,持续的创新、地理上的不均衡发展,地理环境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已经成为了需要解释的常态。从地理学研究范畴来看,地理学对时空分异的研究已经从新古典主义的静态世界走向了动态世界,同时地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巨系统。在讨论了地理信息科学和理论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模式的发展历程后,重点论述了地理学中的进化论思想和基于自主体建模的思想对解释和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系统所呈现出的时空动态性、复杂性所具有的科学优势和实际意义,并给出了现有的一些研究进展和案例。在第二章中,我们分析了与人类叁次产业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化革命)密切相关的地理因子,这些地理因子形成了叁次地理本性,包括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第一本性,在工业文明时代具有地理意义的的第一和第二本性,以及在信息化时代具有地理意义的第一、第二和第叁本性。本章给出了具体相关模型的建模方法和数据基础,它们分别是第一本性中的海拔、地表崎岖度、水资源适宜度、农业生产潜力、人生气候指数;第二本性中的交通便捷性指数和财政指数;第叁本性中的信息化指数、高校指数和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数。在第叁章中,通过相应的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叁次本性的特征值和空间分布特征图。以进化论的思想讨论叁次地理本性的进化过程,发现第一本性地理要素决定了中国农业的空间锁定——即秦岭-淮河线和长城一线:随着第二本性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不断提高,原有的锁定被打破,中心城市锁定了基本空间格局,区域出现了中心腹地结构;第叁本性促进区域发生结构变异,枢纽网络结构被创生出来,结构发生了突变。另外叁次本性在空间上存在着路径依赖的关系,第二本性往往最初受到第一本性的推动,而第叁本性往往最初受到第一本性和第二本性的推动。从宏观上而言,中国在叁次产业进化过程中,胡焕庸线并没有被打破,成为中国区域发展基本的锁定。在第四章中,分别以叁次地理本性作为地理环境基础,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与自主体建模耦合的思想和技术构造叁次地理本性下区域进化的自主体建模框架。第一本性下区域进化的自主体建模主要模拟了工业化之前的农业文明时期的人口增长和迁移的时空进化过程;第一第二本性下区域进化的自主体建模主要模拟了工业化时代各区域内资本组织的资金和人口的增长和转移所涌现出的资本组织产出时空进化过程;叁个本性区域进化的自主体建模主要模拟了信息化时代各区域内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长和转移所涌现出的资本组织产出时空进化过程。第五章是地理学基于自主体模拟的理论框,研究的目标是开发具有二次开发能力的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自主体模拟平台。本章从面向自主体的软件工程出发,进行了系统需求分析,最终提出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空间Map Objects (MO)和面向自主体的软件工程思想架构起叁次地理本性下的区域进化的自主体平台。从地理学研究的需求出发,分析设计了他们的属性和方法。为接下来的模拟分析提供软件基础。第六章是系统模拟的分析结果。通过第一本性下人口的时空进化分析,可以发现长期来看胡焕庸线、秦岭-淮河线和长城一线构成了中国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分布的空间锁定。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第一本性环境逐渐地无法解释人口时空进化特征,新的地理要素开始起作用。通过在第一第二本性下人口和资本组织产出的时空进化分析发现交通因素作为新的进化基因,在区域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二本性主要驱动的是非农经济。通过叁个本性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时空进化分析发现信息化产业的创新作用,带来了区域结构在进化中突破锁定,分化出新的区域格局。第七章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展望下一步系统可深化、改进之处。
周泰[8]2009年在《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众多企业间、供应链间的竞争已转变为区域之间的竞争。为了保持区域竞争优势,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区域就需要更好地运用全部的物流资源,并且必须使这些物流资源所形成的物流能力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劲推动力。因此,关于区域物流能力的研究就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选取区域物流能力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区域物流能力的理论构建、量化问题、预测问题以及它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个辩证问题:即通过提高区域物流能力的关键要素量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快步增长和通过采用经济手段最大程度地增强区域物流能力。本文的创新工作和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论文首先梳理了已有的关于区域物流能力的研究文献,对其相关研究的状况及成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指出了目前关于区域物流能力及其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并确定了理论框架。2.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区域物流能力的主要观点进行深入剖析和比较,对概念所涵盖的实质内容进行深刻理解与把握,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物流能力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给出了区域物流能力的准确定义,并分析了其特征。然后,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深入剖析了区域物流能力的构成要素,将区域物流能力分解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经营管理运作能力、发展环境支持能力四个基本要素,并遵循设定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将其进一步分解,生成相关的定性定量指标,构建了科学系统的、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区域物流能力叁层量化指标体系,建立了区域物流能力的理论体系。3.对区域物流能力的量化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已构建的区域物流能力量化指标体系,并针对量化指标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以及指标之间的不相容性等特点,采用了物元分析理论,并结合模糊集合和欧氏贴近度的概念,建立了基于欧式贴近度的区域物流能力模糊物元分析模型。采用综合集成赋权法来确定量化指标的权重系数,使得到的综合权值同时体现了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更加科学。实例分析验证了该量化模型的实用性和合理性。4.对区域物流能力的有效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为获得合理、准确的短期预测结果,采用了组合预测的方法,将灰色系统理论中的GM预测模型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有效地结合起来,综合了灰色系统的贫乏数据建模的优点和神经网络特有的高度非线性映射能力,构建了基于灰色径向基函数网络的非线性组合预测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预测模型的有效性。5.对通过提高区域物流能力的关键要素量来实现区域经济快步增长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将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能力的作用关系,分解成区域产业经济与区域物流能力的作用关系,进而分解成区域产业经济与区域物流能力关键要素的作用关系,建立了一个与产业经济结构相对应的区域物流能力灰色控制模型。在建模方法上,采用了适用于多个因素关系的GM(1,N)模型来进行构建。在灰色控制系统模型中,选取区域物流能力量化指标体系中的叁个关键指标作为系统的控制变量,表征区域产业经济规模的GDP产值作为状态变量,充分揭示了区域产业经济与物流能力关键要素的作用关系。6.对通过采用投资这种经济手段,来最大程度地提高区域物流能力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区域物流能力的带有约束条件限制的产业投资结构优化非线性规划模型,然后,利用RBF神经网络来映射区域产业投资分配结构与区域物流能力的复杂的、高度非线性关系,构建了基于RBF网络的非线性规划优化模型,并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求解了非线性规划优化模型,获得了优化问题的近似最优解以及投资结构的优化方向。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数学建模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各种研究成果对我国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探索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良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作用。
佚名[9]2004年在《计算机在电子学方面的应用》文中认为TP39 2004061481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灰度数字水印嵌人技术/张冉,陈向东(解放军理工大学)I,通信学报.一2004,25(2)一125一130根据图像小波变换后小波系数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字水印嵌入技术.该方法所嵌入的不再是传统的数值序列和
任寅姿[10]2012年在《药效仿真支持的心衰治疗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在临床治疗中,心力衰竭的控制率很低,死亡率居高不下。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实施的心力衰竭疾病治疗规范和优化治疗方案。本课题旨在运用工程建模技术,建立药效仿真支持的心力衰竭疾病治疗模型:将心衰临床指南与多目标优化决策模型相结合构造心衰决策模型,并通过药效仿真模型预测治疗效果,从而实现心力衰竭疾病的有效治疗控制。课题具体实现的工作内容如下:1)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与心力衰竭密切相关的特征参数。2)对心衰指南和临床经验进行知识梳理,采用结构化流程表征。3)运用多目标优化模型对心衰状况细化评估,并据此给予相应治疗方案:首先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生理参数划分为六个子类,采用隶属函数获取生理参数的模糊隶属度,依据最小二乘估计原则和最大熵原理确定各参数的权系数,进而对各类生理参数的模糊隶属度加权求和产生一级指标值,最后根据六个一级指标所反应的心衰各层面状况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4)对药物治疗效果进行仿真预测。基于心血管建模技术和相关文献报道,建立了药效仿真模型和ACEI类药物作用曲线。依据药效曲线和患者基础信息,即可以通过模型仿真方法得到某药物作用下的血流动力学预测情况。研究中建立了一种快速参数估计算法,通过可测的血压参数估计模型参数值,进而加快了整个药效仿真的效率。5)将得到的模型应用于临床病例试验,验证模型效果。对临床病例的测试结果表明:心力衰竭疾病治疗模型能全面的评估心衰状况,依据心力衰竭各层面具体的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与实际给药的吻合度达到91%,满足临床需求,是一种有效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本课题建立的心力衰竭疾病治疗模型为心力衰竭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移动电话与人体系统建模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 周晓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04
[2]. 心血管系统的电路建模及电磁生物效应研究[D]. 郑莉. 郑州大学. 2009
[3]. 车辆主动悬架最优控制及悬架实验台研究[D]. 许昭. 湖南大学. 2007
[4]. 工业产品形态人机设计理论方法研究[D]. 骆磊. 西北工业大学. 2006
[5]. 城市间人群移动行为特征分析与建模[D]. 聂琦. 北京交通大学. 2018
[6]. ERP工程中信息平台与管理平台匹配理论及能力评测研究[D]. 王谦. 天津大学. 2004
[7]. 基于自主体建模的中国区域结构进化分析[D]. 夏海斌.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8]. 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 周泰. 西南交通大学. 2009
[9]. 计算机在电子学方面的应用[J]. 佚名.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2004
[10]. 药效仿真支持的心衰治疗模型研究[D]. 任寅姿. 浙江大学. 2012
标签:电信技术论文;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产品形态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 建模软件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 人体模型论文; 手机论文; 数值模拟论文; 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