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前路脊柱融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脊柱,前路,后路,结核,病灶,手术,参数。
前路脊柱融合论文文献综述
赵涛,梁亚萍,高腾飞,方海林,彭茂轩[1](2019)在《经第12肋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第12肋骨单纯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与单纯后路钉棒内固定术结合病灶清除钛笼植骨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120例胸腰段椎体结核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经第12肋骨单纯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后路钉棒内固定术结合病灶清除钛笼植骨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率、平均住院时间,Cobb角的变化、血沉变化、神经功能恢复及术后脊柱畸形情况、伤口感染情况及治愈率和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100~150 min,平均时间(120.11±25.19)min,术中出血量300~900 ml,平均出血(550.41±142.91)ml,输血者22例,输血率36.67%,Cobb角术前后平均变化(20.8±4.9)°,血沉术前后平均变化(19.7±6.2)mm/h,术后脊柱侧弯畸形者4例,后凸畸形者3例,伤口感染0例,延迟愈合0例,无一例复发,治愈率100%。对照组手术时间110~170 min,平均时间(128.61±29.34)min,术中出血量400~1050 ml,平均出血量(660.36±158.85)ml,输血者26例,输血率43.33%,Cobb角术前后平均变化(19.6±4.5)°,血沉术前后平均变化(18.3±5.9)mm/h,术后脊柱侧弯者1例,后凸畸形者0例,伤口感染者3例,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者2例,复发4例,治愈率93.33%。术后随访15~24个月,平均18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Cobb角和ESR及神经功能情况均较术前均有较大程度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Cobb角变化量和ESR变化量、神经功能评分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第12肋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失血量少、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刘勇[2](2019)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效果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上栗县中医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80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参考组与观察组,各40例。参考组行前路内固定融合术,观察组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变化、脊柱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参考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考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变化以及OD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相比,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良好,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安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27期)
陈绪国,李东贞[3](2019)在《钉棒系统固定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钉棒系统固定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分别40例,参照组接受AF系统固定干预,实验组接受钉棒系统固定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观察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予以对比分析。结果参照组与实验组临床治疗优良率分别为75.00%、97.50%,组间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更高(P<0.05);参照组与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0%、2.50%,组间对比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接受钉棒系统固定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且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在临床中是一种值得推广与应用的治疗方式。(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40期)
牛鸣纲[4](2019)在《后路与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伤椎影像学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脊柱骨折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某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96例,按单盲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术,试验组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手术相关指标、伤椎影像学参数、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总有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中失血量及伤椎视觉模拟评分(VAS)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试验组椎体后缘高度、椎体前缘高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obb's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脊柱骨折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不仅可提升手术疗效,还可减轻机体创伤性,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促进脊椎恢复,且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疗养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袁恒[5](2019)在《脊柱内镜手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脊柱内镜手术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46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例,收集入选病例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将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脊柱内镜组和颈前路减压融合组(ACDF组)。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术前完善颈椎X线、CT和MRI检查;记录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进行比较;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JOA评分,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简单效应检验比较组内和组间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的差异,并分别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JOA改善率,再进一步对患者术后1年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脊柱内镜组22例,年龄(46.55±9.37)岁;ACDF组24例,年龄(42.41±9.82)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症状及体征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脊柱内镜组平均手术时间(70.23±10.91)min、平均住院时间(4.23±1.11)d,均短于ACDF组的平均手术时间(92.29±13.13)min、平均住院时间(8.21±1.50)d;内镜组平均术中出血量(30.00±7.30)ml少于ACDF组(132.38±14.33)ml,组间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3.脊柱内镜组和ACDF组术前JOA评分[(9.76±0.97)分和(9.63±1.06)分]、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13.47±0.71)分和13.54±0.63)分]和术后1年的评分[(14.25±0.61)分和(14.40±0.64)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升,但组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且两组间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的JOA改善率亦无显着差异(P>0.05)。4.脊柱内镜组术后1年临床疗效评定优良率为81.8%,ACDF组术后1年优良率为83.3%,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脊柱内镜组减压失败1例,行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症状消失。ACDF组术后并发C5神经根麻痹1例,常规脱水治疗后肌力恢复;并发切口血肿1例,抗感染治疗并清创缝合后切口愈合。结论:脊柱内镜手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短中期疗效相当。脊柱内镜手术在降低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日方面明显优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4-25)
刘涛,邱水强,徐志刚,顾继生,陈强[6](2019)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不同融合节段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中融合节段数量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326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ACDF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男175例,女151例;年龄34~81岁,平均56岁。融合节段:单节段69例,双节段85例,叁节段90例,四节段82例。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并比较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C_(0~2) Cobb角、C_(2~7) Cobb角、C_(2~7)矢状垂直距离(C_(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7) SVA)、T_1倾斜角(T_1 slope,T_1S)、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C7矢状位平衡(C7sagittal vertical axis,C7 SVA)、T_1骨盆角(T_1 pelvic angle,TPA)。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手术前后LL、PI、SS、C7 SVA及TPA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ACDF术后下腰段脊柱-骨盆拟合关系变化。结果 326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期间内固定物在位,无脊髓神经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术后12个月JOA及颈椎VAS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双上肢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术前颈椎VAS评分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单节段融合组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节段、叁节段及四节段融合组C_(0~2) Cobb角、C_(2~7) Cobb角、C_(2-7)SVA、T_1S、TIA、C7 SVA及TPA均较术前显着增加(P<0.05)。4组间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C_(0~2) Cobb角、C_(2~7)Cobb角、T_1S、C7 SVA及T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双节段、叁节段、四节段融合组的C7 SVA及TPA改变量均显着大于单节段融合组(P<0.05);双节段、叁节段、四节段融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组PI与LL、SS均成正相关(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具有生理状态下腰椎与骨盆正常拟合关系,而且ACDF不能改变这一特定关系;单节段融合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无变化,而双节段及多节段融合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改变。(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王燚,郑昂,季磊[7](2018)在《对比前路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前路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9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查病例号按照奇数偶数将其分为对照组(n=35)和实验组(n=34),开展前路内固定融合术即为对照组,开展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即为实验组,详解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比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升高,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值得临床采纳。(本文来源于《健康之路》期刊2018年11期)
金永,王文俊,陶振东,潘海根[8](2018)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对脊柱结核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术联合植骨融合及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33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2010-01-2016-03)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术联合植骨融合及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对比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患者的血沉、Frankel神经功能、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本组患者的ESR、血清CRP水平较术前均显着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脊髓神经功能B级(9.09%)、C级(33.335)、D级(33.33%)、E级(24.24%),术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C级(6.06%)、D级(36.36%)、E级(63.64%),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显着的改善(P<0.05);其中17例胸椎结核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角度范围7~30°,平均(14.2±6.0)°,术后患者后凸畸形角度范围2~14°,平均(6.1±3.4)°;术后患者的后凸畸形角度较术前显着的降低(t=6.747,P<0.05);33例患者手术后6个月复查,均达到融合标准,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27例患者术后1年到本院进行复查,神经功能恢复较好,未出复发患者。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术联合植骨融合及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效果肯定,术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较好。(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胡明,王聪,李大伟,于龙,黄凤山[9](2018)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41例接受一期前路手术的胸腰椎脊柱结核病例资料。其中,15例采用经胸入路(经胸组),16例采用胸腰椎侧前方入路(经胸腰组),10例采用腰椎前外侧入路(经腰组)。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血沉、C-反应蛋白、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ASIA分级、记录融合时间及Macnab优良率。[结果]经胸组、经胸腰组、经腰组叁组病例手术时间分别为220.5、255、210.5 min;出血量分别为530、690、750 ml;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4、16.3、17.1 d。经胸腰组有4例出现术中胸膜破裂,1例腹膜破裂,修补术后患者无明显不适;3例经胸入路、2例胸腰段侧前方入路、1例腰椎前外侧入路术后切口延迟愈合,经局部换药等对症治疗,3周后切口愈合。叁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ESR、CRP、ODI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改善,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改善。叁组病例Mac Nab满意度分别为86.7%、87.5%、90%;植骨愈合时间分别为5.4、6.9和6.3个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熟悉解剖并充分的术前准备,避免围手术期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努尔拉·艾拜都拉[10](2017)在《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研究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应用随机对照试验展开研究,纳入我院骨科接诊的80例脊柱结核患者,入选患者均接受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VAS前,术后E级占比较术前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确切,可彻底清除结核病灶,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7年85期)
前路脊柱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上栗县中医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80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参考组与观察组,各40例。参考组行前路内固定融合术,观察组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变化、脊柱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参考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考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变化以及OD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相比,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良好,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安全性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路脊柱融合论文参考文献
[1].赵涛,梁亚萍,高腾飞,方海林,彭茂轩.经第12肋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
[2].刘勇.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效果的比较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3].陈绪国,李东贞.钉棒系统固定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牛鸣纲.后路与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伤椎影像学参数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9
[5].袁恒.脊柱内镜手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对比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
[6].刘涛,邱水强,徐志刚,顾继生,陈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不同融合节段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7].王燚,郑昂,季磊.对比前路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健康之路.2018
[8].金永,王文俊,陶振东,潘海根.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对脊柱结核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颈腰痛杂志.2018
[9].胡明,王聪,李大伟,于龙,黄凤山.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8
[10].努尔拉·艾拜都拉.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