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问题情境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利用问题情境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扎西朗措西藏昌都市察雅县中心小学854300

【摘要】情境教学是现在教师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是情境教学的一个分支,这种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呈现出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以怎样的问题情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才能吸引小学生去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是现在小学数学教师需重点进行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提高;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8)10-142-01

中国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应该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且进行深入地探索。

一、有效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特点

1、极具启发性

学生对知识产生了疑问,才能引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思考,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疑问的一种有效手段。以这种方式进行启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会更透彻。例如在进行分数教学是,笔者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菲菲今天过生日,妈妈为她准备了一个大蛋糕,她想和朋友们分享,她邀请了25个朋友,但是因为一些好朋友有其它事情,生日当天只来了10个好朋友,那么菲菲该如何去分蛋糕才能保证每个朋友吃到的蛋糕一样多呢?”在创设完这一情境后,引导学生思考,一共有多少人要分这个蛋糕?每个人分一份怎么才能分的公平?让学生观察、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概念,同时这样的问题情境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具有很好的思考性

创设教学问题情境的关键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有思考性。比如,在教学“面积单位”的时候,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的单位之后,可以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数学课本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会发现测量标准太小、测量次数太多、测量结果不准确等问题,产生新旧知识间的矛盾,继而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创造”出新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相信随着测量对象面积的增大,学生头脑中还会“衍生”出“平方米”。这样创设有效的教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明白道理,掌握方法,领悟思想。

3、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人心灵的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当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创设学生“最近发展区”,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问题情境教学中的问题不是随便提出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掌握一定方法来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才能去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课堂效率也才会因此提升。

1、游戏法

游戏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尤其是小学生,学生在游戏时比较轻松,会更加愿意去进行学习。在“可能性”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游戏法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如在让学生分辩“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三种可能性时,就可以以抽奖游戏进行,教师事先在三个盒子里准备一些抽奖卡,每个盒子里准备15张抽奖卡,第一个盒子里全部放上纪念奖的卡片,第二个盒子中放入7张一等奖,8张纪念奖的卡片。第三个盒子中放入5张一等奖5张二等奖5张三等奖的卡片,并提前告知学生每个盒子里抽奖卡片的情况,让学生一个盒子一个盒子进行抽奖,如学生在第一个盒子中抽取了8张纪念奖的卡片后,提出问题,第九张卡片一定是纪念奖还是可能是纪念奖?学生在第二个盒子中抽取了3张一等张4张纪念奖后提出问题,再抽一次抽出两种奖的可能性各是多少?在这样的游戏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也可让学生根据抽奖的情况自己提出问题,去对该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2、实践活动法

操作实践是手、眼与脑的密切协作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在操作实践活动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质疑,促进自主学习非常重要的形式。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量一量课课本桌椅的周长来了解什么是周长的概念,计算长方形周长需要哪些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掌握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和增强了问题意识和

3、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易于接受,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相应年龄阶段难以记住的东西,教师如能灵活处理,让学生在愉快的玩耍中记忆,将获得满意的效果:如学生学习“乘法中因数扩大或缩小时引起积的相应变化规律”时,我将学生分成三人一组,两个学生当“因数”,一个学生当“乘积”,比如一个因数说自己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说自己缩小100倍。那么“乘积”就要回答说自己要缩小10倍。三人玩两轮后自由交换角色。输赢的规则由学生提议老师决议。学生玩得可起劲了,后来学除法算式中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引起商的变化规律时,学生自发的要求再玩类似的游戏。学生在玩中练习巩固的效果达到了课堂的最佳效率。

总结:

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与技能,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解题策略等;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从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小学生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引领学生进入课本中的情境教学[J].朱春兰.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0)

[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廉太香.才智.2016(31)

[3]浅谈小学音乐学习的情境教学[J].孙梅.黄河之声.2014(19)

标签:;  ;  ;  

利用问题情境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