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曙白[1]2004年在《Blazar天体的光变特性及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活动星系核的基本性质及主要特征作了较全面的综述,特别是对blazar天体的光变观测、时标特征、周期分析及blazar研究的若干理论模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述。介绍了活动星系核演化研究的相关进展,并对blazar的演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些新的结果。 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内容:(一)blazar天体的短时标光变研究。通过对31个blazar天体的光学观测及光变分析研究,表明短时标光变是blazar天体的一重要观测特性,可测量到数小时内变化0.5星等以上的光变幅度,对部分blazar天体(例如PKS 1510-089),甚至发现了几十分钟内变化1个星等以上的光变。对这样激烈的光变现象,尽管目前的理论解释还不十分完善,但观测结果仍反映了辐射区域的内部结构,给出了中心巨型黑洞存在的强有力的证据;(二)部分blazar天体表现出光变时标为几天至几十天的中等时标的光变,对3C 66A的监测表明,该BL Lac天体具有63±5天的光变周期,与Lainela et al。(1999)的结果一致;(叁)blazar天体的长时标光变特征。对多个blazar天体的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长时标光变的周期性很可能具有普遍性,对四年观测的光学激变(OVV)类星体PKS 1510-089资料的详尽分析,证实了理论预言的可能的观测周期,首次对大幅度突然变暗的光变现象进行了重复观测,并提出了双黑洞模型的理论解释,得到的主、次黑洞的质量分别为10~(8.0)M_⊙和10~(6.2)M_⊙,距离为10~(15.81)cm,系统的寿命为10~(6.0)yr;(四)光变时标的结构函数分析及光变周期的多种分析方法的研究。对短时标光变的时间特性分析,总结其结构函数的主要几种特征,即无峰值,单峰值及多峰值结构函数曲线及与之对应的光变特征;结构函数的多样性,反映了短时标光变的不规则性和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对观测数据的周期性分析的J-K方法、功率谱方法、结构函数分析和折迭法的综合使用,更加准确地揭示光变的周期的存在值:(五)blazar的演化的研究。本文首次用Eddington吸积率为参数,通过对39个blazar样本的分析研究,得到了平谱射电类星体(FSRQ)和BL Lac天体的质量分布、质量-内禀光度关系、内禀吸积率-光度关系,二者有相同的质量-内禀光度关系:Bla二rs天体的光变特性及演化研究fog(吞。/L。)=l .225 fog(州M。)+l .500,揭示了活动星系核从FSRQ到BL Lac天体的演化序列;结合具有光学和红外观测数据,并导出其质量的射电星系样本,研究了椭圆星系的一演化序列—从FSRQ至BL LaC天体再到射电星系的演化规律性,结果支持与PunSly(1996)的定性的理论结果十分吻合,证明了Pun:ly的猜想。 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活动星系核的基本性质及其主要特性;第二章介绍 blazar天体的光变时标、多波段能谱分布和偏振等主要特性;第叁章对blaZar天体研究的理论模型进行综述;第四章讨论对blazar天体的光变观测及时标研究;第五章介绍blazar天体的演化和所完成的研究工作。关键词:活动星系核,Blazar天体,光变,观测,统一模型,演化
马力[2]2005年在《Blazars的快速光变、周期光变与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活动星系核(AGNs)的基本性质、主要特征、现代观测结果和理论研究现状等作了全面的综述,特别是对活动星系核中性质最为独特的一类子型天体:blazar天体的光变观测、各种光变时标、多波段能谱特征和若干理论模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述。同时,详细介绍了本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blazar天体(高能blazar天体)的光变观测、各种光变时标、中等时标的周期性分析、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和中心结构,以及活动星系核(AGN)演化规律和演化统一模型等问题的研究工作和得到的一些新的研究结果。 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研究结果:(1)、blazar天体的短时标光变与中心黑洞质量研究。短时标光变和激烈光变现象是blazar天体的重要观测特性,通过29个GeV-γ-Loud Blazar天体样本完整的光变曲线,根据短时标光变与GeV-γ-Loud Blazar天体的中心超大质量黑洞(SMBH)的关系,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结果,这一研究结果与Kormendy & Richston(1995,1998)和Barth et al.(2003)用动力学方法得到的结果完全吻合。(2)、blazar天体的中等时标光变及周期性分析。部分blazar天体表现出光变时标为几天至几十天的中等时标光变,我们用BL Lac 0716+714在光学Ⅰ波段的光变曲线,应用Jurkevich方法和功率谱方法探索其可能存在的中等时标光变周期,发现其具有一个中等时标光变周期大约在14±0.1天,这一结果支持了Impey et al.(2000)和Qian et al.(2002)的研究结果。(3)、GeV Gamma-Ray-Loud Blazars天体的中心结构研究。我们从文献中收集了大量的GeV γ-ray loud blazars对象样本,从最小光变时标和γ-ray流量,统计和估算了其中心超大质量黑洞(SMBH)的质量、最小的Keer参数和辐射区域的大小等重要物理参数。(4)、活动星系核(AGN)的演化规律和演化统一模研究。我们通过一个较大的AGN样本(132个射电Quasars(103 RLQs,29RQQs)、81 Seyfert星系、21个BL Lac天体、18个FSRQs,53个FR Ⅱ和26个FR Ⅰ射电星系),深入研究星系的四个关键参数的数量:中心SMBHs的质量、热光度、吸积率和每单位黑洞质量的角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Quasars从FSRQs
王伟[3]2008年在《Blazars的演化研究》文中指出星系的演化规律是当前天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活动星系作为星系的一个部分,由于其剧烈物理过程主要发生在其核心,或者是从核心引发出来,因此对活动星系的演化规律研究就集中在对活动星系核AGNs (Active Galactic Nucleus)的演化研究上。在活动星系核中,Blazar天体是具有极端性质的一类,它以大幅快速光变、高且变化的偏振、射电核主导、视超光速运动、全波段非热辐射为主要特征。正因为如此,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力量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理论和观测研究中。本文详细阐述了Blazar天体的理论模型,详细介绍了几种估算中心黑洞质量的方法。利用收集到的52个Blazar天体样本(23个平谱射电类星体(FSRQs)和29个BL Lac天体),整理了样本的短时标光变,射电波段局部双峰特性参量△及热光度值,应用短时标光变法估算了样本的中心黑洞质量,分别对黑洞质量和热光度,黑洞质量和△的相关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平谱射电类星体(FSRQs)出现于Blazars演化序列的较早的激烈阶段,而BL Lac天体则出现于演化的较晚阶段,即演化规律是从FSRQs到BL Lac天体。
茶永娟[4]2015年在《Fermi耀变体多波段辐射特性及演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Blazars是活动星系核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子类,它具有奇异的观测现象和极端的物理特征(高光度、快速大幅光变、高偏振、视超光速运动、喷流指向观测着),blazars的这些奇特性质反映出其结构和物理过程都十分复杂,研究这些性质可以解决blazars的结构、演化、能源辐射机制等问题。本文主要对Fermi耀变体的超大黑洞质量、多波段辐射特性、高能伽玛射线的辐射机制、喷流和吸积盘之间的关系、演化等问题进行一系列的研究。第一章,引入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i,AGNs)的相关概念、各个子类、主要模型以及目前活动星系核黑洞质量的主要估算方法。第二章,介绍了blazars的发现过程、观测现象和极端物理特性、分类方法、多波段辐射特性及能谱特征、blazars天体的辐射机制(同步辐射、逆康谱顿散射、轻子模型、强子模型、相对论喷流模型)、相对论聚束效应,并且简单阐述了费米卫星及费米源。第叁章,从已有的文献中收集了110个BL Lacs天体样本(54个HBLs和56个LBLs)的红移、中心黑洞质量、在低态下的射电波段、近红外波段、光学波段及X射线波段的辐射流量,对HBLs和LBLs的观测特性进一步研究讨论,得到如下结论:(1)BL Lacs天体两个子类(HBLs和LBLs)的中心黑洞质量分布图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从很大程度上揭示了HBLs和LBLs的辐射机制不同;(2)LBLs的红移比HBLs的红移大且分布弥散,这说明了LBLs和HBLs在天体演化过程中出现的阶段不同。相比较而言,LBLs是较遥远的天体,出现在BL Lacs天体演化的早期,而HBLs是较近的天体;(3)宁静态下BL Lacs天体的红移与Fo和Fir都有较好的负相关;宁静态下HBLs天体的Fir和Fr、Fr和Fo、Fir和Fo之间都有很强的正相关;(4)宁静态下LBLs和HBLs的红移与各个波段流量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各个波段流量密度相互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这些差异说明了两个子类的辐射机制存在差异。第四章,我们收集了35个被Fermi LAT探测到的TeV耀变体源,分析了不同波段复合谱指数之间相关性,进而研究TeV活动星系核的高能γ射线的辐射机制和解释为什么同一对复合谱指数在不同的状态会有不同的相关性。我们的TeV耀变体样本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所有状态(高、平均、低)下,αr.ir和αr.o之间、αr.ir和αr.x之间、αr.ir和αr.γ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2)在所有状态(高、平均、低)下,αr.ir和αx.γ之间、αr.o和αir.γ之间、αr.o和αo.γ之间、αr.o和αx.γ之间、αir.o和αo.γ之间、αr.x和αx.γ之间、αir.x和αx.γ之间有很强的负相关;(3)这些结果说明了,被费米卫星观测到的TeV blazars,高能γ射线的主要辐射机制是同步自康谱顿(SSC)辐射,并且逆康谱顿(IC)散射核周围的尘埃很可能是重要的补充机制;(4)我们的结果还说明了,同一对复合谱指数之间的相关性随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不同状态下辐射源的辐射过程和辐射起源可能不相同。第五章,收集了116个被费米卫星探测到的耀变体源,研究了FSRQs和BL Lacs之间的关系和blazars的演化序列。我们的主要研究参量有:中心超大黑洞质量(SMBHs)、内禀γ光度、内禀热光度、内禀爱丁顿吸积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叁个子类不同的观测特性可能主要由爱丁顿吸积率决定而不是黑洞质量,即决定天体演化序列的主要参数是爱丁顿吸积率而不是黑洞质量;(2)在_L???平面内FSRQs、LBLs和HBLs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BL Lacs天体和FSRQs之间存在很好的演化趋势;(3)FSRQs和BL Lacs天体是连续的,FSRQs出现在高光度、高红移阶段,HBLs出现在低光度、低红移阶段,LBLs是FSRQs和HBLs的中间过渡阶段;(4)FSRQs、LBLs和HBLs叁者的爱丁顿吸积率有很大的区别,LBLs和HBLs的爱丁顿吸积率相对较小,FSRQs的较大。
李怀珍[5]2006年在《活动星系核的光变和演化》文中认为本文对活动星系核的基本特性及分类、光变、理论模型、中心黑洞和演化研究,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对典型的活动星系核进行周期分析,估算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质量以及对活动星系核的演化等进行了研究。 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内容:(一)对3C 454.3的射电光变周期分析。我们利用Met(?)hovi射电天文台射电22GHz和37GHz的观测数据利用Jurkevich方法和功率谱方法对3C 454.3进行周期分析,得到6.15年和1.57年的周期,同时利用双黑洞模型对6.15年的周期进行解释,并对中心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简单的估算得到主黑洞和次黑洞的质量分别为1.53×10~9M_⊙和1.86×10~7M_⊙,两黑洞间的距离为5.88×10~(16)cm,它们的寿命为2.37×10~5年,另外我们估算出系统的引力辐射光度为3.28×10~(46)ergss~(-1)。对于1.57年的周期我们认为是由于螺旋喷流引起的,观测到的流量变化与视角有关。(二)对Seyfert星系Ⅲ Zw 002的射电光变周期分析。我们利用Met(?)hovi射电天文台射电22GHz和37GHz的观测数据利用Jurkevich方法、功率谱方法和弥散相关函数法对Seyfert星系ⅢZw 002光变周期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得到5.15年的周期,与Brunthaler等人(Brunthaler et al.2003)通过定性分析得到的大约5年的周期相吻合,我们认为这个光变周期是由螺旋喷流引起的。(叁)黑洞质量的估算。利用光变估算黑洞质量是一个简单而可行的方法,我们在不同的理论模型下通过最小光变时标对一批源的黑洞质量进行估算,发现在Kerr黑洞理论下所得到的黑洞质量与经典动力学方法得到的黑洞质量相一致,而在Schwarzschild黑洞理论和吸积盘理论下所得的黑洞质量与经典动力学方法得到的黑洞质量差别很大,这说明活动星系核中心的黑洞应该是旋转的Kerr黑洞。(四)活动星系核的演化研究。我们用UBV双色图的角度来研究它的演化规律,得到的结果和从黑洞质量、热光度以及吸积率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样支持了Punsly(1996a)的猜想,同时也为活动星系核存在FRSQs→BL Lac天体的演化轨迹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
王文广[6]2017年在《耀变体的光变特性及色指数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活动星系核(AGNs)是所有天体中最具特色的一类天体,有其独特的一面。耀变体作为其中的一类,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光变是耀变体重要的一个观测现象,并且对其研究能反映出耀变体的结构、内部的活动过程和性质等物理特征。因此,通过我们对耀变体光变的研究有助于更进一步的了解耀变体和AGNs,并且能够知道有关这类天体的一些重要的物理信息,因此,这对于AGNs的研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本文中,第一章主要对耀变体的基本特征、多波段的辐射特征及其有关耀变体的辐射机制作了简单介绍。第二章主要对耀变体的光变时标、光变时标的分类和光变的物理模型进行了介绍。第叁章介绍了求光变周期常用的几种比较精确的分析方法,目前有:Jurkevich方法、结构函数、功率谱密度法、小波分析、DCF方法等分析方法,并收集了耀变体PKS 0537-441在红外和光学几个波段之间的观测数据,然后利用Jurkevich方法和功率谱密度法对其光变周期进行了分析,发现PKS 0537-441天体可能存在1038天和583天的光变周期。如果所求的光变周期与吸积盘有关,那么就可以得到不稳定区域的半径为=9.0×1014(88),并且这个结果与Bing-Kai Zhang等人在2013年得到的辐射区域半径4.33×1014(88)基本一致。这说明了PKS 0537-441的光变周期很可能是由于吸积盘的不稳定产生的。最后利用DCF方法分析了这几个波段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这几个波段之间的相关性很好;光学波段和红外波段之间相关性很强并且还有时间延迟,这暗示着它们的辐射过程是一致的但辐射的区域可能不同。第四章从数据库SMARTS中收集37个耀变体的多波段观测数据,并对其色指数进行了分析。发现蝎虎天体存在天体变亮时颜色变蓝,而平谱射电类星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天体变亮时颜色变蓝、二是天体变亮时颜色变红。并对产生这些现象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认为这是由于激波喷流模型引起的。
毛李胜[7]2005年在《Blazar天体的多波段性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综述了blazar天体的观测性质和理论模型,详细介绍了blazar天体的多波段性质,全面总结了blazar天体的基本理论。 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活动星系核的定义、研究意义和分类。还介绍了活动星系核的产能机制和标准模型。第二章主要介绍了blazar天体的基本观测性质。包括光变性质、偏振性质和射电结构及超光速运动性质。其中,详细地介绍了光变的定义、分类和光变对活动星系核的限制和作用。另外,还仔细介绍了blazar天体多波段短时标光变的观测情况和长时标光变及周期分析。第叁章主要介绍了blazar天体中常用的几个理论模型,包括同步自康普顿模型、相对论喷流模型、统一模型和演化模型。第四章重点介绍了blazar天体的多波段性质。本章先详细介绍了blazar天体各个波段的谱的特征,然后分析了blazar天体的谱的基本特征,即能谱有两个峰,其中重点介绍了对第二个峰的解释模型。本章还总结了以前blazar天体的能谱统计性质。 最好一章是对本人硕士期间所做研究工作的介绍,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blazar天体偏振的研究。第二部分是HBLs、LBLs和FSRQs叁种天体红外性质的比较,可以得出HBLs和LBLs天体之间可能存在着本质差异。
刘洪涛[8]2006年在《Blazar天体统一与演化及其中心结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对活动星系核的基本特性、主要特征、观测结果和理论研究现状作了全面综述,特别是对活动星系核中性质最为特殊的blazar天体多波段能谱特征、统一与演化和理论模型进行了详细评述。同时,详细介绍了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对blazar天体的中心结构、中心黑洞质量、统一演化的研究工作和研究结果。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Ⅰ)、通过模型计算了高光度blazar天体宽线区产生的宽发射线和稀释黑体弥散辐射对高能伽马射线的吸收。首先计算了平谱射电类星体(FSRQs)中的伽马射线吸收,结果表明,如果伽马射线辐射区接近宽线区内半径,FSRQs中10-200 GeV的伽马射线不能逃逸出宽线区产生的这两种弥散辐射场。还计算了高频平谱射电类星体HFSRQ PKS 0405-123和经典类星体3C 279中的伽马射线吸收,计算结果表明,如果伽马射线辐射区接近宽线区内半径,PKS 0405-123中10-200 GeV的伽马射线不能逃逸出宽线区产生的这两种弥散辐射场,但3C 279中10 GeV附近的伽马射线有部分吸收,这与观测不符,其他部分的伽马射线则不能逃逸出宽线区的弥散辐射场。将模型计算结果与GLAST卫星将来的观测结果相比较,将能限制10-200 GeV伽马射线辐射区相对于BLR的位置和BLR的结构。(Ⅱ)、对一个样本进行了光学测光和分光观测,对比研究了Kerr黑洞最小光变时标法和反射成图法估算出的blazar天体中心黑洞的质量。这两种方法估算出的黑洞质量相差不超过一个数量级,反射成图法估算出的质量M_(BH)系统地高于光学最小光变时标估算出的质量M_H。M_(BH)可能是宽线区以内的质量,而M_H可能是光学连续谱辐射区以内的质量,所以黑洞质量M_(BH)应该扣除宽线区到光学连续谱辐射区之间所有物质的质量。(Ⅲ)、我注意到宽发射线H_β有双峰结构,并对双峰结构尝试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我还注意到巴耳末宽发射线可能存在引力红移,并尝试在双黑洞模型下来解释准周期性光学变暗和爆发、H_β双峰结构、引力红移和喷流摆动。我还计算了双黑洞的引力辐射。由发射线引力红移估算出的主黑洞质量与反射成图法和最小光变时标法得到的结果基本相符。(Ⅳ)、FSRQs和BL Lac天体应该是同类天体,处在blazar天体不同的阶段,FRⅡBL Lac天体可能是介于FSRQs和FRⅠBL Lac天体之间的一个中间态,FRⅡBL Lac天体中心黑洞的自转可能高于FRⅠBL Lac天体中心黑洞的自转,FRⅠ和FRⅡBL Lac天体的母体可能分别是FRⅠ和FRⅡ(G)射电星系。全文共分六章,前两章是背景综述,后四章是研究工作部分。第一章介绍了活动星系核和、blazar天体的基本性质、主要特征及分类;第二章介绍现有各种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质量的估算方法;第叁章介绍了有关高光度blazar天体中高能伽马射线和宽线区的研究工作;第四章介绍了两种方法估算blazar天体中心黑洞质量的研究工作;第五章介绍了有关PKS 1510-089的研究工作;第六章介绍了blazar天体统一与演化及blazar天体与FR射电星系统一的研究工作。
鲍玉英[9]2007年在《BL Lac天体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是现代天体物理学研究的重大前沿课题,涉及到天体物理学中最基本的问题。活动星系核的研究在能量产生、辐射机制和宇宙论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活动星系核中,BL Lac天体是具有极端性质的一类,它以大幅快速光变、高且变化的偏振、射电核主导、视超光速运动、全波段非热辐射为主要特征。正因为如此,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力量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理论和观测研究中。本文概述了活动星系核的定义,特征和分类,并介绍了活动星系核的统一模型。特别是介绍了BL Lac天体的探测方法、观测特征、多波段能谱、光变和偏振等特性。本文还系统地阐述了BL Lac天体的辐射机制和理论模型。本文研究分析S50716+714特性和比较RBLs与XBLs性质。选取了BL Lac天体中的S50716+714作为一个典型的样本,用结构函数分析了它的光变的短时标和长周期,并用短时标法进一步计算了它的中心黑洞质量等。为了对BL Lac天体的两个子类RBLs与XBLs的特性进行比较,本文首先用结构函数计算了35个BL Lac天体的光学波段的光变短时标(其中13个RBLs、10个XBLs和12个既是RBLs又是XBLs的天体),接下来是对RBLs与XBLs的光变短时标、红移、中心黑洞质量和各波段的流量密度分析。本文的工作进一步支持了RBLs和XBLs可作为BL Lac天体的有效分类标准的观点,进一步猜想BL Lac天体的两个子类RBLs和XBLs的物理性质可能存在差异,这不仅是选择效应的结果。
温元斌[10]2008年在《Blazar天体中心黑洞质量的研究》文中提出AGNs (Active Galactic Nucleus)是近代天体物理学研究的热门课题,blazar天体是AGNs中具有极端物理性质的一个子类,它以大振幅快速光变、高且变化的偏振、射电核主导、视超光速运动、全波段非热辐射为主要特征。由于其特殊的性质,blazar天体提供了探测AGNs中心区域性质的可能,为研究能量从中心黑洞释放提供了重要机会。能量的产生、喷流的形成和加速问题的解决对黑洞的认识和发展有重大意义。Blazar天体光变对研究blazar天体内部物理结构、辐射机制非常重要。本文系统阐述了blazar天体的观测特征、blazar天体多波段能谱特征、blazar天体的叁种辐射理论模型、blazar天体的短时标、中时标和长周期光变。应用了四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即恒星速度弥散法、分别基于史瓦西黑洞理论、克尔黑洞理论和薄吸积盘理论的短时标光变法计算了27个Blazar天体的中心黑洞质量,并将恒星速度弥散法计算的黑洞质量分别与史瓦西黑洞理论、克尔黑洞理论和薄吸积盘理论计算的中心黑洞质量进行比较和讨论,计算了它们之间的对数比平均值和标准差。我们对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1)利用克尔黑洞的最小光变时标计算的结果Mk和用弥散速度计算的结果间有很小的差别,基本上没有数量级上的差别,它们之间的对数比平均值为0.31(2)用史瓦西黑洞理论最小光变时标法计算出的数值Ms和弥散速度法计算出的Mσ差别更大些,基本上接近1到1.5个数量级,对数比平均值为0.63(3)用吸积盘理论计算出的黑洞质量Md与弥散速度法计算的Mσ差别最大,升高到2.5个数量级,计算出的对数比平均值为1.78。从我们的结论可以看出,基于克尔黑洞理论的短时标光变法计算的中心黑洞质量是最合理的,我们有理由认为活动星系核就是克尔黑洞。根据我们收集的数据统计表明:blazar天体中心黑洞质量范围较大,基于克尔黑洞理论下,大部分blazar天体中心黑洞质量分布在107.08~109.18M⊙之间,而FSRQ天体的中心黑洞质量分布在107.82~109.18M⊙之间,而BL Lac天体中心黑洞质量分布在107.08~108.99M⊙之间;基于史瓦西黑洞理论下,大部分blazar天体中心黑洞质量分布在107.08~109.07M⊙之间,而FSRQ天体的黑洞质量分布在107.49~109.07M⊙之间,而BL Lac天体中心黑洞质量分布在107.08~108.70M⊙之间,FSRQ的中心黑洞质量大于BL Lac天体的中心黑洞质量,同时我们研究了热光度与中心黑洞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BL lac天体很可能是由FSRQ演化而来的。
参考文献:
[1]. Blazar天体的光变特性及演化研究[D]. 周曙白.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 2004
[2]. Blazars的快速光变、周期光变与演化研究[D]. 马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 2005
[3]. Blazars的演化研究[D]. 王伟. 云南师范大学. 2008
[4]. Fermi耀变体多波段辐射特性及演化的研究[D]. 茶永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15
[5]. 活动星系核的光变和演化[D]. 李怀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 2006
[6]. 耀变体的光变特性及色指数分析[D]. 王文广.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7]. Blazar天体的多波段性质研究[D]. 毛李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 2005
[8]. Blazar天体统一与演化及其中心结构的研究[D]. 刘洪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 2006
[9]. BL Lac天体特性的研究[D]. 鲍玉英. 云南师范大学. 2007
[10]. Blazar天体中心黑洞质量的研究[D]. 温元斌. 云南师范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