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酶联荧光免疫传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荧光,免疫,体系,桂皮,血吸虫,羟基,氏杆菌。
酶联荧光免疫传感论文文献综述
湛雪辉,周随安,龚福春,李飞,曹芬[1](2010)在《基于对羟基桂皮醇的新型酶联荧光免疫传感系统测定布氏杆菌抗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种纯天然产物对羟基桂皮醇(4-hydroxycinnamic alcohol,HCA)为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底物,建立对羟基桂皮醇-辣根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新体系。对羟基桂皮醇本身只有极弱的荧光,在HRP催化下可被H2O2氧化成二聚体产物,该二聚体在315nm的激发光下能发射波长为467nm的强荧光,并且反应体系荧光强度增加值与HRP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线性相关。根据此关系和竞争型免疫定量原理,建立兔布氏杆菌抗体测定的荧光酶联免疫传感体系,并对免疫测定条件如pH值、HRP-BrAb用量、BSA和流速等进行优化。运用制备传感体系测定兔布氏杆菌抗体的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2.7~90μg/L,检测限为2.7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4.6%;对羟基桂皮醇在空气中较稳定,对人体无毒害,在临床上可代替传统HRP底物。(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龚福春,曹忠,谭淑珍,谭亚非,何小川[2](2008)在《基于新型HRP底物白藜芦醇和Ag/SiO_2纳米粒子的酶联荧光免疫传感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种纯天然产物——白藜芦醇(resveratrol,RST)作为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荧光底物运用于酶联荧光免疫传感体系.RST对HRP,H2O2的荧光响应性能优于传统HRP荧光底物,诸如对羟苯丙酸、AmplexRed和佳味醇.RST本身只有极弱的荧光,在HRP催化下可被H2O2氧化成二聚体产物,该二聚体在315nm的激发光下能发射波长为462nm的强荧光,并且反应体系的荧光强度增加值与HRP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成线性相关.根据此关系和竞争型免疫定量原理,以日本血吸虫抗体(SjAb)为模型分析对象,建立了基于新HRP荧光底物的酶联荧光传感分析新方法.运用制备的传感装置测定SjAb的线性范围为1.5×10-6~7.3×10-4g/L,检出限为1.5×10-6g/L,测定浓度为5×10-6g/LSjAb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7%(n=10).RST的二聚体产物水溶性很低,通过该装置可将酶反应产物沉积在具Ag/SiO2纳米粒子的传感界面上,利用纳米Ag/SiO2对产物吸附富集作用,不仅解决了传统方法不便于测定低水溶性的产物的问题,而且提高了分析灵敏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B辑:化学)》期刊2008年06期)
龚福春[3](2003)在《新型酶联荧光、电化学免疫及DNA传感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传感技术在临床诊断、食品和药物分析以及环境化学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因而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免疫组分的特异性反应完全可以保证免疫传感器极高的选择性,提高其检测灵敏度、重复使用性和使用寿命成为了免疫传感器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酶联荧光免疫传感技术是藕合高灵敏度的荧光检测与酶联化学倍增放大作用的一种新型免疫传感分析技术,该技术为极大地提高免疫分析的灵敏度提供了可能性。制备酶联荧光免疫传感器或装置的支撑技术有两方面:其一是免疫组分的固定及生物组分支撑体表面的再生;其二是酶荧光底物的开发。在这项技术中,目前主要有免疫组分支撑体表面的再生、免疫组分活性保持和新型荧光底物开发的问题亟待解决;与其它免疫传感器相比,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有检测设备相对简单、使用方便、构制敏感电极方法灵活、体系容易集成化、微型化等优点,发展新型电化学免疫传器也是目前较活跃的研究领域。本论文报道了以日本血吸虫和布氏杆菌为模式免疫试剂,研究几种固定基质材料和固定方法并以之为基础分别制作一次性的和可更新的免疫组分支撑体;开发了二种新型荧光底物,以其为基础设计制备了荧光免疫流通传感装置;针对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所碰到的传感器表面再生难和固定生物组分易失活的问题,采用sol-gel技术分别固定完整的布氏杆菌和新城疫病毒构制了一种可再生性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使敏感层具有较大的免疫活性和较好的再生稳定性。另外,针对目前电化学DNA传感器研究中的热点问题:DNA探针固定和杂交指示,我们在电化学DNA传感器方面开展了一定的工作,分别研究了以天然高分子壳聚糖为桥梁固定DNA探针,中性红为杂交指示剂和以电聚合中性红膜掺杂壳聚糖固定DNA探针,免杂交指示剂的电化学DNA传感器。具体内容如下: (1)在第二章中报道了以纳米金/PVC为载体材料固定布氏杆菌抗体,制备一种一次性的生物组分支持体;首次建立了以8-羟基喹啉镁络合物为辣根过氧化物酶底物的酶联荧光反应体系;首次采取在酶反应体系中介入扰动剂4-氨基安替比林扰动酶反应平衡的办法实现了信号的放大,该技术用于布氏杆菌抗原的测定,检测下限达到0.35ng/mL。(2)在第叁章和第四章中分别报道了以溶胶一凝胶技术、石蜡/微晶纤微素为包埋基质固定日本血吸虫抗原和布氏杆菌抗原,制备一种可更新的生物组分支持体;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为标志酶通过测定其催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氧化引起的荧光降低来定量样品中日本血吸虫抗体或布氏杆菌抗体的浓度,检测下限分别达到4.5ng/mL和2.7ng/mL。这种方法提高了上述免疫试剂摘要检测的灵敏度,较好的解决了酶联荧光免疫传感技术中生物组分支撑体重复使用性和生物组分活性保持的问题。(3)在第五章中报道了以阿魏酸为HRP酶底物的酶联荧光免疫传感技术。阿魏酸是HRP天然底物,对HZOZ相对稳定,该底物的应用降低了传感体系误差,用于日本血吸虫抗体的测定,检测下限为45ng/mL。(4)在第六章、第七章中报道了以溶胶一凝胶技术分别包埋完整布氏杆菌和新城疫病毒,以。氨基酚和TMB为酶联底物的两种可更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溶胶一凝胶温和包埋条件有利于布氏杆菌和和新城疫病毒抗原活性的保持,固定完整布氏杆菌细胞可以克服使用纯蛋白抗原需分离、纯化所带来的麻烦而且有利于抗原活性保持,这种传感器表面通过简单的抛光而更新,克服了免疫传感器应用中免疫组分再生难的问题。该技术对布氏杆菌抗体和新城疫病毒抗体检测下限分别为3.5林g/mL和n.1林g/mL。 (5)在第八章中报道了以天然高分子壳聚糖为桥梁分子共价固定DNA探针,中性红为杂交指示剂的可再生性电化学DNA传感器。本文建议的固定方法简便,固定的DNA探针稳定;中性红杂交指示剂为非致癌物使用安全。这种传感器的线性响应范围为10一5一10一”M/L,检测下限为10一,’M/L。(6)在第九章中报道了基于具电化学活性聚中性红膜的DNA传感器。利用单链和双链与电聚合中性红膜的作用的区别,杂交前后膜的电化学性质改变进而引起响应电流变化来测定DNA杂交,这种非标志、无杂交指示剂的DNA传感器大大简化了DNA测定程序,其检测下限为10一’0M/L。(7)在第十章中报道了以金属叶琳为分子识别元件,利用待测物本身活性基团一NOZ作电化学信号源的电化学甲硝哇传感器,制备的传感器能对甲硝哩进行选择性测定而且性能稳定,其表面可以更新重复利用至少200次,用于甲硝哇药物检测,检测下限为5.sxlo一sM/L,可以满足临床和药理的需要。(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3-06-01)
酶联荧光免疫传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一种纯天然产物——白藜芦醇(resveratrol,RST)作为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荧光底物运用于酶联荧光免疫传感体系.RST对HRP,H2O2的荧光响应性能优于传统HRP荧光底物,诸如对羟苯丙酸、AmplexRed和佳味醇.RST本身只有极弱的荧光,在HRP催化下可被H2O2氧化成二聚体产物,该二聚体在315nm的激发光下能发射波长为462nm的强荧光,并且反应体系的荧光强度增加值与HRP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成线性相关.根据此关系和竞争型免疫定量原理,以日本血吸虫抗体(SjAb)为模型分析对象,建立了基于新HRP荧光底物的酶联荧光传感分析新方法.运用制备的传感装置测定SjAb的线性范围为1.5×10-6~7.3×10-4g/L,检出限为1.5×10-6g/L,测定浓度为5×10-6g/LSjAb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7%(n=10).RST的二聚体产物水溶性很低,通过该装置可将酶反应产物沉积在具Ag/SiO2纳米粒子的传感界面上,利用纳米Ag/SiO2对产物吸附富集作用,不仅解决了传统方法不便于测定低水溶性的产物的问题,而且提高了分析灵敏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酶联荧光免疫传感论文参考文献
[1].湛雪辉,周随安,龚福春,李飞,曹芬.基于对羟基桂皮醇的新型酶联荧光免疫传感系统测定布氏杆菌抗体[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2].龚福春,曹忠,谭淑珍,谭亚非,何小川.基于新型HRP底物白藜芦醇和Ag/SiO_2纳米粒子的酶联荧光免疫传感体系[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8
[3].龚福春.新型酶联荧光、电化学免疫及DNA传感技术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