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细胞,存贷,选择性,突变,红骨髓,顺式。
微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芬[1](2019)在《植入“小微”基因 让金融“活水”灌溉城镇乡村》一文中研究指出12年前,常熟银行的业务小分队第一次来到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为首家“兴福系”村镇银行考察选址。这里山高路远,铁路不通,全年GDP不到20亿元,金融供给处于“贫血”状态。“去年我们再到咸丰县,看到当年的小县城已经大变样。”常熟银行董事长宋建明说,(本文来源于《上海证券报》期刊2019-07-15)
姚林林,李珺,赵宏宇,蔡禄[2](2018)在《NF1微基因及突变体微基因的克隆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Ⅰ,NF1)是一种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其致病性是由NF1基因突变引起。NF1基因m RNA前体受可变剪接的影响,NF1微基因是研究其可变剪接机制的重要工具。本研究从人类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并设计出克隆NF1及突变目的片段的两对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目的片段并导入p EGFP质粒载体,从而构建了分别包含NF1微基因及突变体微基因的载体p EGFP-NF1和p EGFP-NF1m。分别用Bam HⅠ和HindⅢ对NF1微基因及突变体微基因进行双酶切鉴定,均得到预期片段,测序结果正确,表明成功构建了NF1微基因及突变体微基因载体。用转染试剂将NF1微基因和突变体微基因的质粒转染到Hela细胞中,荧光检测说明真核表达载体NF1微基因与突变体微基因成功转染到细胞中。本研究为后续NF1的m RNA前体可变剪接以及调控NF1剪接因子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8年04期)
姚林林,李珺,赵宏宇,蔡禄[3](2018)在《NF1微基因及突变体微基因的克隆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Ⅰ,NF1)是一种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其致病性是由NF1基因突变引起。NF1基因m RNA前体受可变剪接的影响,NF1微基因是研究其可变剪接机制的重要工具。本研究从人类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并设计出克隆NF1及突变目的片段的两对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目的片段并导入p EGFP质粒载体,从而构建了分别包含NF1微基因及突变体微基因的载体p EGFP-NF1和p EGFP-NF1m。分别用Bam HⅠ和HindⅢ对NF1微基因及突变体微基因进行双酶切鉴定,均得到预期片段,测序结果正确,表明成功构建了NF1微基因及突变体微基因载体。用转染试剂将NF1微基因和突变体微基因的质粒转染到Hela细胞中,荧光检测说明真核表达载体NF1微基因与突变体微基因成功转染到细胞中。本研究为后续NF1的m RNA前体可变剪接以及调控NF1剪接因子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8年04期)
范文艳,王国栋,杨廷桐[4](2011)在《POK红骨髓性致癌因子和鼠双微基因2蛋白在大鼠肺鳞状细胞癌发生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OK红骨髓性致癌因子(Pokemon)和鼠双微基因2(MDM 2)蛋白在大鼠肺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90只大鼠分为实验组75只和对照组15只,通过建立大鼠不同阶段肺组织鳞状细胞癌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鳞状细胞癌、癌前病变及正常肺组织中Pokemon和MDM 2蛋白的表达。结果 Pokemon和MDM 2蛋白从正常组织到鳞状细胞癌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对照组的Pokemon和MDM 2蛋白表达与增生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非典型增生组及鳞状细胞癌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状细胞癌组的Pokemon和MDM 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增生组和非典型增生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癌组的Pokemon和MDM 2蛋白表达高于非转移癌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okemon与MDM 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692,χ2=43.080,P<0.05)。结论 Pokemon和MDM 2蛋白在大鼠正常肺组织到肺鳞状细胞癌组织的演变过程中表达逐渐增高,Pokemon和MDM 2蛋白可能共同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黄波,王小中,王彩纹,李静,章海斌[5](2011)在《bcl-x选择性剪接微基因报告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bcl-x微基因(minigene)构建重要顺式作用元件B2G、CRCE2的突变微基因,建立bcl-x微基因报告法并应用于bcl-x选择性剪接机制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成功的pcDNA3.1(-)-bcl-x微基因为模板,利用反向PCR的方法,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设计能让顺式元件B2G,CRCE2定点突变的引物,进行PCR反应。PCR反应结束后,用DpnⅠ对模板质粒DNA进行消化,然后使PCR产物发生自身环化反应。将环化产物转化入感受态DH5α,通过筛选并最后利用测序来鉴定所构建突变微基因成功与否。结果测序结果鉴定,所克隆的突变微基因序列碱基无一错误突变。并且在HL-60细胞中,RT-PCR实验表明bcl-x顺式作用元件B2G,CRCE2对bcl-xL/bcl-xS有一定影响,pcDNA3.1(-)-bcl-x-B2G(M)转染后RT-PCR电泳显示bcl-xS几乎消失,pcDNA3.1(-)-bcl-x-CRCE2(M)转染后RT-PCR电泳显示bcl-xL/bcl-xS为1.6。结论成功构建及应用人类凋亡相关基因bcl-x的突变微基因,顺式作用元件B2G缺失使bcl-xS几乎消失,CRCE2突变使bcl-xL/bcl-xS上升。(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李惠英,周红雨[6](2010)在《抗肌萎缩蛋白微基因转染C57/BL10小鼠成肌细胞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抗肌萎缩蛋白微基因(micro-dystrophin)体外转染成肌细胞后的表达,探讨成肌细胞移植联合基因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可行性。方法制备感受态大肠杆菌JM109,将pSL139质粒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挑取阳性克隆菌落,培养过夜后按碱裂解法提取质粒,并用PvuⅠ和ClaⅠ双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取5~7天龄C57/BL10雄性小鼠10只,体重4~5g,采用多步酶消化与差速贴壁法行成肌细胞原代和传代培养,采用结蛋白(Des-min)免疫荧光检测鉴定。以pSL139质粒转染第3代成肌细胞为实验组,未转染为对照组。转染48h后行RT-PCR检测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两组成肌细胞内micro-dystrophin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计算转染效率。结果 pSL139质粒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40min,即观察到3.75kb的目的基因和载体部分。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示,培养24~48h后细胞完全贴壁,形态为叁角形或菱形,大小基本一致;4~6d后细胞生长至融合,可以传代。第2代成肌细胞爬片经Desmin免疫荧光检测,多数细胞胞浆可见绿色荧光,纯度在90%以上。pSL139质粒转染成肌细胞48h后,RT-PCR检测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成肌细胞cDNA在300bp左右均出现条带,且实验组条带亮度高于对照组。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实验组部分成肌细胞胞浆中有绿色荧光,micro-dystrophin阳性细胞表达效率为45%~55%,对照组成肌细胞胞浆中无绿色荧光。结论脂质体能介导pSL139质粒转染成肌细胞并在其胞浆中转录和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0年08期)
黄波[7](2010)在《Bcl-x选择性剪接微基因报告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选择性剪接是指细胞选择性地对pre-mRNA(前mRNA)剪接位点的组合剪接加工,形成不同的成熟mRNA,从而使一个基因产生若干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蛋白异构体的过程,它是真核生物控制基因表达的一种重要机制。通过选择性剪接,能够大大增加人类基因组的蛋白编码能力,从而满足多种生理功能的需要。人类基因组中包含大量前mRNA正确剪接所需的顺式元件,剪接的异常可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微基因是指将待研究的相关基因组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载体启动子下游及终止序列之间而构建的重组载体,该重组质粒能在真核细胞内转录出前mRNA,并在细胞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下剪接出不同mRNA产物。微基因用于监测mRNA在不同情况下选择性剪接可能发生的变化,是研究选择性剪接发生机制的经典方法。人类凋亡相关基因bcl-x选择性剪接异常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构建bcl-x微基因及其相关顺式作用元件的突变微基因,建立bcl-x基因选择性剪接微基因报告法,为阐明bcl-x基因在疾病情况下发生异常选择性剪接的机制打下基础。研究方法:1.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bcl-x基因组目的片段:用PCR方法从K562细胞基因组DNA中扩增出bcl-x基因外显子2及内含子2的5′端部分序列片段(P1P2);另外还扩增出bcl-x基因内含子2的3′端及外显子3部分序列(P3P4);2.定向克隆的方法构建微基因pcDNA3.1(-)-bcl-x:首先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 (-)和P1P2片段分别进行Xbal和Xhol双酶切反应,然后将双酶切后的两片段进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并回收,用T4连接酶将两片段连接起来,得到质粒pcDNA3.1(-)-P1P2,经转化感受态细菌、筛选阳性菌落、提取质粒及双酶切,测序鉴定所构建的质粒的正确性,经鉴定无误后再将质粒pcDNA3.1(-)-P1P2和P3P4片段分别进行Xhol和EcoRI双酶切反应,并将酶切后的片段进行回收,同样使用T4连接酶将两片段连接起来,得到质粒pcDNA3.1(-)-P1P2-P3P4,即pcDNA3.1(-)-bcl-x,经转化感受态细菌、筛选阳性菌落、提取质粒及双酶切,测序鉴定所构建的质粒,即bcl-x微基因;3.反向PCR法构建bcl-x基因重要顺式元件CRCE1、CRCE2、B2G的突变微基因:以鉴定无误后的pcDNA3.1(-)-bcl-x微基因为模板,通过设计致使顺式元件CRCE1、CRCE2、B2G发生突变的引物,进行反向PCR;然后用酶Dpnl对模板质粒DNA进行消化,并使PCR产物产生自身环化反应,最后将环化后的PCR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菌,筛选阳性菌落、提取质粒进行酶切、测序鉴定。4.RT-PCR监测bcl-x微基因及其突变微基因在HL60细胞内的转录:将构建好的bcl-x微基因及其突变微基因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转染的方法转染HL60细胞,转染48小时后用TRNzol提取细胞总RNA,并行逆转录反应得到cDNA,以cDNA为模板设计特异引物进行PCR反应,检测细胞中bcl-xL/bcl-xS mRNA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1: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PCR反应扩增出正确大小的bcl-x基因组片段(P1P2,P3P4);2:经酶切,测序实验鉴定后,构建的微基因pcDNA3.1(-)-bcl-x中没有发现错误的碱基突变;微基因pcDNA3.1(-)-bcl-x瞬时转染HL60细胞后,能够在细胞内进行转录;3:bcl-x微基因的突变体pcDNA3.1(-)-bcl-x-CRCE1(M)、pcDNA3.1(-)-bcl-x-CRCE2(M)、pcDNA3.1(-)-bcl-x-B2G(M)经酶切,测序鉴定没有发现错误突变;每个突变微基因瞬时转染HL60细胞后,均能够在细胞内进行转录;4:RT-PCR实验表明:bcl-x微基因转染HL60细胞后bcl-xL/bcl-xS为1.4, bcl-x基因顺式作用元件B2G、CRCE1、CRCE2对bcl-xL/bcl-xS有一定影响,pcDNA3.1(-)-bcl-x-B2G(M)、pcDNA3.1(-)-bcl-x-CRCE1(M)转染HL60细胞后,RT-PCR电泳结果显示bcl-xS几乎消失;pcDNA3.1(-)-bcl-x-CRCE2(M)转染HL60细胞后,RT-PCR电泳结果显示bcl-xL/bcl-xS为1.6。结论:1.成功地扩增出包含bcl-xS, bcl-xL剪接位点及其可能的调控元件的bcl-x基因组片段:P1P2,P3P4;2.定向克隆的方法成功地构建出人类凋亡相关基因bcl-x的微基因;反向PCR方法成功地构建出bcl-x相关顺式作用元件的突变微基因:pcDNA3.1 (-)-bcl-x-B2G(M)、pcDNA3.1(-)-bcl-x-CRCE 1(M)、pcDNA3.1 (-)-bcl-x-CRCE2(M);3.bcl-x微基因及其突变微基因均能在HL60细胞内进行转录,并且bcl-xL/bcl-xS mRNA的比值受顺式元件B2G、CRCE1、CRCE2的影响:顺式作用元件B2G缺失和CRCE1突变使bcl-xS几乎消失,CRCE2突变也使bcl-xL/bcl-xS比值上升。(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0-06-01)
刘志勇,欧阳忠[8](2010)在《鼠双微基因2和多肿瘤抑制基因P1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鼠双微基因2(murine double mimute 2,MDM2)和多肿瘤抑制基因P1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06年10月2007年3月收治的67例大肠癌患者,另取距肿瘤10cm以上癌旁组织30例、腺瘤组织20例、正常黏膜20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肠黏膜MDM2和P16基因蛋白表达。结果 MDM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6%(48/67),明显高于结肠腺瘤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黏膜(P<0.05)。P16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8.8%(26/67),与结肠腺瘤组织75.0%,癌旁组织83.3%,正常黏膜组织9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组织中MDM2在不同分化程度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6在不同分化程度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M2和P16在不同Dukes分期中,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M2与P16基因蛋白在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肠癌中MDM2蛋白与P16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MDM2和P16的异常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联合检测MDM2和P16对大肠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10年05期)
黄波,王小中,王彩纹,李静,章海斌[9](2010)在《Bcl-x微基因及其突变微基因的构建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Bcl-xL/Bcl-xS比值的增高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其机制尚未阐明。Bcl-x微基因是研究其选择性剪接机制的重要工具。目的:构建人类凋亡相关基因Bcl-x的微基因及其突变微基因,为进行Bcl-x基因选择性剪接方面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首先采用PCR法从人白血病细胞K562基因组DNA中扩增出Bcl-x基因外显子2及内含子2的5’部分序列片段,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然后扩增出Bcl-x基因内含子2的3’端及外显子3部分序列,定向插入上一片段下游,构建成pcDNA3.1(-)-bcl-x微基因,测序鉴定无误后,用pcDNA3.1(-)-bcl-x微基因瞬时转染HL-60,通过RT-PCR方法对其在细胞内表达作进一步鉴定。另外,以pcDNA3.1(-)-bcl-x微基因为模板,利用反向PCR法构建突变微基因pcDNA3.1(-)-bcl-x-CRCE1(M)。结果与结论:以人白血病细胞K562基因组DNA为模板,P1和P2为引物,经PCR扩增得约686bp的目的片段;以P3和P4为引物扩增出约178bp的目的片段。微基因pcDNA3.1(-)-bcl-x分别经XbaⅠ和EcoRⅠ双切、XbaⅠ和XhoⅠ双切鉴定均得到预期的片段,突变微基因pcDNA3.1(-)-bcl-x-CRCE1(M)经EcoRⅠ单酶切后,均得到预期片段,测序结果正确,表明成功构建人类凋亡相关基因Bcl-x的微基因及其突变微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0年02期)
杨丽霞,杨栋,郭瑞威,沈珠甫,石燕昆[10](2007)在《鼠双微基因2在血管紧张素Ⅱ和神经酰胺致内皮细胞凋亡中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酰胺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致内皮细胞凋亡过程中鼠双微基因2(mdm2)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用 AngⅡ1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AngⅡ2型受体拮抗剂 PD123319、神经酰胺合成酶抑制剂烟曲霉素 B1(FB1)预处理细胞,再加入AngⅡ与双蒸水对照组比较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及 mdm2 mRNA 和蛋白的表达,并用不同浓度的 C2-神经酰胺进行处理,RT-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 mdm2的 mRNA 和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PD123319组和 FB1组抑制了 AngⅡ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其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元统计学意义,相反氯沙坦组凋亡指数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FB1组抑制了mdm2的表达。C2-神经酰胺呈剂量依赖性诱导内皮细胞凋亡,mdm2的表达随着 C2-神经酰胺浓度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结论 AngⅡ诱导内皮细胞凋亡通过 AT2受体和神经酰胺起作用,AngⅡ和神经酰胺可能是通过抑制 mdm2来诱导凋亡的。(本文来源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07年10期)
微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Ⅰ,NF1)是一种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其致病性是由NF1基因突变引起。NF1基因m RNA前体受可变剪接的影响,NF1微基因是研究其可变剪接机制的重要工具。本研究从人类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并设计出克隆NF1及突变目的片段的两对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目的片段并导入p EGFP质粒载体,从而构建了分别包含NF1微基因及突变体微基因的载体p EGFP-NF1和p EGFP-NF1m。分别用Bam HⅠ和HindⅢ对NF1微基因及突变体微基因进行双酶切鉴定,均得到预期片段,测序结果正确,表明成功构建了NF1微基因及突变体微基因载体。用转染试剂将NF1微基因和突变体微基因的质粒转染到Hela细胞中,荧光检测说明真核表达载体NF1微基因与突变体微基因成功转染到细胞中。本研究为后续NF1的m RNA前体可变剪接以及调控NF1剪接因子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艳芬.植入“小微”基因让金融“活水”灌溉城镇乡村[N].上海证券报.2019
[2].姚林林,李珺,赵宏宇,蔡禄.NF1微基因及突变体微基因的克隆与鉴定[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
[3].姚林林,李珺,赵宏宇,蔡禄.NF1微基因及突变体微基因的克隆与鉴定[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
[4].范文艳,王国栋,杨廷桐.POK红骨髓性致癌因子和鼠双微基因2蛋白在大鼠肺鳞状细胞癌发生中的表达及意义[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
[5].黄波,王小中,王彩纹,李静,章海斌.bcl-x选择性剪接微基因报告方法的建立[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1
[6].李惠英,周红雨.抗肌萎缩蛋白微基因转染C57/BL10小鼠成肌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
[7].黄波.Bcl-x选择性剪接微基因报告方法的建立[D].南昌大学.2010
[8].刘志勇,欧阳忠.鼠双微基因2和多肿瘤抑制基因P1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华西医学.2010
[9].黄波,王小中,王彩纹,李静,章海斌.Bcl-x微基因及其突变微基因的构建与鉴定[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
[10].杨丽霞,杨栋,郭瑞威,沈珠甫,石燕昆.鼠双微基因2在血管紧张素Ⅱ和神经酰胺致内皮细胞凋亡中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