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谷岩体论文_张书华,田斌,陈博夫

导读:本文包含了河谷岩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河谷,裂隙,渗透性,应力,深切,层状,稳定。

河谷岩体论文文献综述

张书华,田斌,陈博夫[1](2019)在《河谷下切对危岩体卸荷带裂缝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的金沙水电站所在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经现场调查发现电站坝址区及近坝库段上游右岸的花石崖危岩体区存在有多条裂隙,裂隙发育严重危及工程安全。为此,根据危岩体边坡的地质构造和后期的地质作用,采用叁维有限元数值方法建立数值模型,分期次对花石崖段河谷下切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河谷演化过程中河谷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及卸荷特性。结果表明,下切卸荷过程中拉应力的增大形成了初始裂隙,切应力的存在导致裂隙产生错动并进一步延伸,应力集中导致河谷下切过程中应力场的不断调整,下切过程有继续开展的趋势,计算结果与裂隙位置基本吻合,表明分析方法合理、可行。(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邹俊[2](2016)在《高寒山区深切河谷碎裂松动岩体发育特征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澜沧江上游某电站工程区深切河谷、卸荷强烈,地震多发,地应力高,加之高寒冻融及风化强烈,在坝址区形成了多个碎裂松动岩体区,其发育范围广,深度深,严重影响着边坡稳定性。查明坝址区碎裂松动岩体成因,查清坝址区碎裂松动岩体发育特征以及边坡稳定性评价预测,对该电站后期施工处理以及运营保障具有较大意义。本文采用现场地质调查为主要手段对坝址区碎裂松动岩体赋存地质条件、发育特征、岩体结构特征及变形破坏迹象进行了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下坝址右岸碎裂松动岩体的变形破坏模式。通过试验结合工程类比得到碎裂松动岩体参数取值,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结合数值模拟对下坝址主要碎裂松动岩体边坡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具体内容及成果如下:(1)定义碎裂松动岩体为具有碎裂结构且各向结构面均有张开的岩体。将坝址区岩体分成极强卸荷带、强卸荷带、弱卸荷带及微新岩体四类,而碎裂松动岩体发育在边坡极强卸荷带全部及少部分强卸荷带,表现为测试声波波速较低,岩体内各向结构面均有张开,透水性强,岩体质量差。(2)现场地质调查结合无人机对碎裂松动岩体发育范围进行圈定,详细调查了下坝址右岸碎裂松动岩体发育规模,岩体结构特征以及坡表、平硐变形破裂特征。(3)在坡表变形迹象、平硐破裂特征及结构面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下坝址右岸碎裂松动岩体变形破坏模式,主要为倾倒变形破坏、平面滑动、阶梯状滑动、楔形块体滑动、堆积体失稳模式。(4)结合工程类比对坝址区岩体进行了工程地质分类,一共分为Ⅱ、Ⅲ、Ⅳ、Ⅴ四个大类,其中Ⅲ、Ⅴ类又分为两个亚类,碎裂松动岩体定为Ⅴ2类岩体。(5)采用室内单轴、叁轴试验获得坝区英安岩的力学参数,结合现场变形试验、现场大剪试验获得了坝区岩体的力学参数,最后采用工程类比以及相关文献参数反演综合考虑获得了坝址区各类岩体和结构面的力学参数,特别是碎裂松动岩体的参数取值。(6)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对下坝址右岸2#、4#、6#、8#、10#碎裂松动岩体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其整体在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均处于欠稳定状态,在地震+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对尾水洞及其附近碎裂松动岩体边坡即12#、14#、16#碎裂松动岩体边坡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方法计算了其叁种工况下不同控制性结构面组合下稳定性情况。(7)采用离散元UDEC对尾水洞碎裂松动岩体边坡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在叁种工况下的破坏模式,得出在天然状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碎裂松动岩体从下部开始破坏,其后上部碎裂松动岩体发生进一步破坏;在地震工况下,碎裂松动岩体振动松弛后整体发生破坏。(8)采用离散元3DEC数值模拟分析了叁个碎裂松动岩体暴雨工况破坏时的启动顺序及破坏过程,得出14#碎裂松动岩体最先启动。(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徐海亮,程龙,林太清,胡杨,荣冠[3](2015)在《杨房沟水电站河谷边坡岩体渗透性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杨房沟水电站河谷边坡岩体的渗透性规律,根据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的钻孔压水试验资料,统计分析了坝址区河谷边坡岩体渗透性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现场试验表明河谷区岩体渗透性为:弱风化上段和下段岩体所处的岩层为弱透水层,微新岩体所处的岩层为微透水层。对所选钻孔的压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在整体上,河谷边坡岩体的渗透性变化规律表现为随着河谷边坡岩体风化卸荷程度的增加渗透系数成逐渐增大的趋势;在垂直方向上,坝址区边坡岩体的渗透系数随着深度的增加成负指数衰减,并且随着卸荷风化程度的减小衰减系数也相应减小。在弱风化上段和下段,岩体的渗透性主要受风化和卸荷作用控制,渗透系数较大;在微新岩体段,由于风化卸荷作用的减小,自重应力成为渗透性的主要控制因素;在水平方向上,同一高程处渗透系数随距离河床中心线的水平埋深的增大而减小,服从负指数衰减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5年06期)

余波,陈占恒[4](2014)在《西藏澜沧江河谷岸坡风化碎裂岩体特征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澜沧江河谷特殊的气候条件及应力环境,在河谷两岸的坡肩及山脊一带形成众多风化碎裂岩体,其规模大小不一,性状各异。该类碎裂岩体的分布及边坡稳定性对澜沧江西藏河段水电工程开发的影响较为普遍及突出。本文以某水电站为例,对其坝区风化碎裂岩体的分布、规模、形成机理、物性特征及稳定性等进行分析论证,评价其对水电工程开发的影响,并提出处理建议。(本文来源于《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0-24)

裴启涛,李海波,杨栋,刘亚群,刘景森[5](2014)在《河谷坡度对岩体地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选取河谷坡高及谷宽作为引起坡度变化的主要因素,采用FLAC3D计算程序,并结合河谷发育演化史,研究了坡度变化对河谷岩体地应力的大小、方向及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谷底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呈现河谷区典型的"应力包"分布特征,应力集中区范围及最大主应力量值均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2)谷坡上方浅部属于低应力区,最大主应力值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而谷坡下方靠近坡脚附近的最大主应力值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3)主应力方向分布特征在河谷不同部位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坡度越大,差异越明显。最后,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阿达坝区为例,对坝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及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期刊2014年S1期)

李进元,施裕兵[6](2014)在《顺向河谷陡倾角层状岩体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部地质环境复杂,大量顺向河谷中存在陡倾角层状岩体倾向坡外的边坡,具较高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该类边坡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会发生位移~弯曲,经历轻微弯曲、强烈弯曲隆起阶段和变形破坏阶段。特殊的坡体结构在较长时间内使该类边坡可基本稳定,但地震、爆破、工程开挖切脚及水库蓄水等易使其失稳。本文通过典型实例探讨了顺向河谷陡倾角层状岩体且倾向坡外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和特征。(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余波,陈占恒[7](2012)在《西藏澜沧江河谷岸坡风化碎裂岩体特征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澜沧江河谷特殊的气候条件及应力环境,在河谷两岸的坡肩及山脊一带形成众多风化碎裂岩体,其规模大小不一,性状各异。该类碎裂岩体的分布及边坡稳定性对澜沧江西藏河段水电工程开发的影响较为普遍及突出。本文以某水电站为例,对其坝区风化碎裂岩体的分布、规模、形成机理、物性特征及稳定性等进行分析论证,评价其对水电工程开发的影响,并提出处理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09-01)

陈特,荣冠,王庆[8](2012)在《深切河谷边坡裂隙岩体渗透性与埋深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河谷区边坡裂隙岩体的渗透性分布规律,对于边坡渗流分析的参数选取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过分析单一裂隙的渗流规律及河谷地区边坡应力分布特征,研究了在复杂应力条件下及存在边坡卸荷作用时河谷边坡裂隙岩体渗透性随岩体埋深的分布规律,并结合白鹤滩水电站坝址区玄武岩岸坡岩体钻孔压水试验资料,采用表征裂隙岩体渗透性的单位吸水量ω为参数,通过统计分析验证了理论推导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2年06期)

钱海涛,谭朝爽,马平[9](2009)在《岩体渗透性空间对河谷地下水形态的控制作用——以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坝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河谷区的地下水水位线形态表征着河谷区地下水的流场特征,其成因关系到水库渗漏和工程的可行性。岩土体的渗透性对河谷地下水形态具控制性作用,在同一工程区内岩土体渗透性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常常是不均一的,在我国西南部的高山峡谷地区,岩体的渗透性空间具明显的各向异性和分区分带特征,这使得地下水水位线形态在横剖面上呈现缓U型、斜W型和W型,在河流两岸产生地下水低凹带。通过对甘肃洮河九甸峡坝区地质条件的研究表明,河谷两岸地下水低凹带并非一定是存在强渗流通道所致,河谷区岩体渗透空间具有的分层分带和强各向异性特性足以使得河谷两岸出现地下水低凹带。这有效地解决了因坝区存在地下水低凹带而带来的疑虑和担忧,有力地推动了工程的进展,同时对于其他地区工程的开展具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梁瑶,赵刚,杨涛[10](2009)在《考虑侵蚀下切作用的深切河谷岩体地应力场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深切河谷地区独特的地形条件,从影响地应力的因素入手,提出除自重、地质构造外,河谷的剥蚀下切和谷坡形态的发育、演化也是影响地应力场的重要因素.将初始地应力场视为由谷坡下切改造后的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组成,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河谷地区的地应力场.计算结果表明,考虑河谷的发育和演化史,分步模拟谷坡剥蚀下切得到的岩体应力状态与实测数据更为接近,呈现出谷坡浅表部应力松弛卸荷和谷底应力集中的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河谷岩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澜沧江上游某电站工程区深切河谷、卸荷强烈,地震多发,地应力高,加之高寒冻融及风化强烈,在坝址区形成了多个碎裂松动岩体区,其发育范围广,深度深,严重影响着边坡稳定性。查明坝址区碎裂松动岩体成因,查清坝址区碎裂松动岩体发育特征以及边坡稳定性评价预测,对该电站后期施工处理以及运营保障具有较大意义。本文采用现场地质调查为主要手段对坝址区碎裂松动岩体赋存地质条件、发育特征、岩体结构特征及变形破坏迹象进行了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下坝址右岸碎裂松动岩体的变形破坏模式。通过试验结合工程类比得到碎裂松动岩体参数取值,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结合数值模拟对下坝址主要碎裂松动岩体边坡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具体内容及成果如下:(1)定义碎裂松动岩体为具有碎裂结构且各向结构面均有张开的岩体。将坝址区岩体分成极强卸荷带、强卸荷带、弱卸荷带及微新岩体四类,而碎裂松动岩体发育在边坡极强卸荷带全部及少部分强卸荷带,表现为测试声波波速较低,岩体内各向结构面均有张开,透水性强,岩体质量差。(2)现场地质调查结合无人机对碎裂松动岩体发育范围进行圈定,详细调查了下坝址右岸碎裂松动岩体发育规模,岩体结构特征以及坡表、平硐变形破裂特征。(3)在坡表变形迹象、平硐破裂特征及结构面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下坝址右岸碎裂松动岩体变形破坏模式,主要为倾倒变形破坏、平面滑动、阶梯状滑动、楔形块体滑动、堆积体失稳模式。(4)结合工程类比对坝址区岩体进行了工程地质分类,一共分为Ⅱ、Ⅲ、Ⅳ、Ⅴ四个大类,其中Ⅲ、Ⅴ类又分为两个亚类,碎裂松动岩体定为Ⅴ2类岩体。(5)采用室内单轴、叁轴试验获得坝区英安岩的力学参数,结合现场变形试验、现场大剪试验获得了坝区岩体的力学参数,最后采用工程类比以及相关文献参数反演综合考虑获得了坝址区各类岩体和结构面的力学参数,特别是碎裂松动岩体的参数取值。(6)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对下坝址右岸2#、4#、6#、8#、10#碎裂松动岩体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其整体在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均处于欠稳定状态,在地震+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对尾水洞及其附近碎裂松动岩体边坡即12#、14#、16#碎裂松动岩体边坡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方法计算了其叁种工况下不同控制性结构面组合下稳定性情况。(7)采用离散元UDEC对尾水洞碎裂松动岩体边坡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在叁种工况下的破坏模式,得出在天然状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碎裂松动岩体从下部开始破坏,其后上部碎裂松动岩体发生进一步破坏;在地震工况下,碎裂松动岩体振动松弛后整体发生破坏。(8)采用离散元3DEC数值模拟分析了叁个碎裂松动岩体暴雨工况破坏时的启动顺序及破坏过程,得出14#碎裂松动岩体最先启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谷岩体论文参考文献

[1].张书华,田斌,陈博夫.河谷下切对危岩体卸荷带裂缝发育的影响[J].水电能源科学.2019

[2].邹俊.高寒山区深切河谷碎裂松动岩体发育特征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

[3].徐海亮,程龙,林太清,胡杨,荣冠.杨房沟水电站河谷边坡岩体渗透性统计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5

[4].余波,陈占恒.西藏澜沧江河谷岸坡风化碎裂岩体特征及影响[C].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5].裴启涛,李海波,杨栋,刘亚群,刘景森.河谷坡度对岩体地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4

[6].李进元,施裕兵.顺向河谷陡倾角层状岩体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特征[J].四川地质学报.2014

[7].余波,陈占恒.西藏澜沧江河谷岸坡风化碎裂岩体特征及影响[C].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8].陈特,荣冠,王庆.深切河谷边坡裂隙岩体渗透性与埋深的关系[J].水电能源科学.2012

[9].钱海涛,谭朝爽,马平.岩体渗透性空间对河谷地下水形态的控制作用——以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坝区为例[J].工程地质学报.2009

[10].梁瑶,赵刚,杨涛.考虑侵蚀下切作用的深切河谷岩体地应力场回归[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

论文知识图

开挖至2 225 m高程河谷岩体最大...开挖至2 214 m高程河谷岩体最大...一7开挖至2235m河谷岩体最大主应...开挖至2 210 m高程河谷岩体最...江达河谷岩体强烈卸荷变形开挖前拉西瓦坝址河谷岩体最大...

标签:;  ;  ;  ;  ;  ;  ;  

河谷岩体论文_张书华,田斌,陈博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