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网放电论文-邹志良,周哲,刘珊

并网放电论文-邹志良,周哲,刘珊

导读:本文包含了并网放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直流系统,远程控制,并网逆变,充放电策略

并网放电论文文献综述

邹志良,周哲,刘珊[1](2019)在《基于并网逆变技术的变电站直流系统远程充放电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智能变电站逐渐在电网公司推广和应用,变电站直流系统也亟需实现远程控制充放电。针对上述问题,文中基于并网逆变技术原理,协同通信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研究变电站直流系统的远程充放电控制策略。文中所提出的控制策略改变了人工使用电阻箱的方法,实现了充放电的远程控制和在线实时监测。该策略符合智能化与信息化的要求,为推广远程充放电技术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9年16期)

王贵忠,马健程[2](2018)在《并网型半桥式两级结构蓄电池充放电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并网型蓄电池充放电系统的集成度,降低成本,给出了一种可同时实现直流侧和电网侧双向功率控制的蓄电池充放电系统。以单相H桥逆变器为基础,一个桥臂结合一个直流侧电感形成直流双向升降压功率变换器,另一个桥臂结合直流分压电容形成单桥臂并网逆变器,实现直流-交流的升降压并网逆变控制。进一步采用并网电流滞环控制策略以降低电容电压波动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了该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气应用》期刊2018年21期)

林秀清[3](2018)在《并网型微电网中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不可再生能源日趋匮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世界各国在积极大规模推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分布式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同时,还大力支持电动汽车的发展。如何平抑可再生分布式能源入网带来的扰动并提高其利用率,缓解电动汽车接入的负面影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含光伏发电、蓄电池组的并网型微电网为背景,主要对规模化的电动汽车充放电控制策略加以研究。首先,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并结合车主出行习惯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特性,对电动汽车的充放电负荷影响因素以及充放电行为特性进行分析,基于蒙特卡洛方法对电动汽车充放电负荷进行相关预测工作。其次,针对城市区域微电网,在考虑潮流约束、电动汽车充放电功率及电池容量等约束条件下,以系统有功功率的网络损耗最小及等效负荷均方差最小为目标,建立了以电动汽车充放电功率为变量的双重目标优化模型。最后,通过处理目标函数,将双重目标函数转化为单目标函数问题,同时利用罚函数对约束条件进行处理,以基于种群间相互学习策略的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该优化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模型与求解算法使等效负荷曲线获得有效改善,微电网有功功率的网络损耗相应减小,提高光伏的利用率,有效地调节微电网中光伏出力的间歇性、波动性。(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罗志远,汤金兴,王聪[4](2016)在《一种基于Boost变换器的蓄电池并网放电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电力系统中,必须定期对厂站直流系统后备电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进行核对性放电试验,准确掌握其容量,并保持其活性。为了提高核对性放电试验的准确性,改善放电环境,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结合电力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控制技术与理论,对一种基于Boost升压斩波电路的蓄电池有源逆变放电系统进行了研究,既能实现蓄电池恒流放电,核定其容量,又能将蓄电池放出的电能回馈电网,减少能量浪费,改善放电环境。(本文来源于《浙江电力》期刊2016年12期)

徐新泉,徐立亮,胡仁祥,张毅,王明慧[5](2016)在《并网型储能系统充放电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储能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风电、光伏等间歇性新能源发电中平抑出力波动。针对新能源系统充放电对储能系统控制单元稳定运行的要求,搭建了一种基于DC/AC变换器和双向半桥DC/DC变换器的控制系统。首先采用状态空间法建立了储能系统充放电控制的数学模型,然后基于此数学模型,详细分析了该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电流闭环反馈的控制方法,最后在Matlab仿真系统中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四川电力技术》期刊2016年02期)

黄昊,何通能[6](2015)在《隔离型并网充放电装置的缺相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针对于输入为叁相交流电的隔离型可并网充放电装置的缺相保护方法,区别于一些缺相保护电路,有很好的可适应性。(本文来源于《工业控制计算机》期刊2015年04期)

黄昊[7](2015)在《船用大容量并网充放电装置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蓄电池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船舶都将其作为一种储能装置。与此同时大容量蓄电池的充放电技术发展与提高跟蓄电池性能以及寿命的提升密不可分,同时也决定着并网充放电装置对电网的污染程度。因此,高性能的并网充放电装置的开发应用成为了船用充放电装置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使装置功率因素接近1,对蓄电池进行智能充电,以及如何实现并网充放电同时降低对船电电网的污染是现今船用大容量充放电装置的研究热点。着重从技术上分析了充放电装置所采用的各种控制策略,结合内模控制算法对传统的PI控制结构进行优化改进,同时重点研究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导致系统在电压、电流及其频率上的变化模型,采取多参数融合算法,提高了故障检测的可靠性。本文的主要工作为:1、分析了并网充放电装置中采用的SVPWM技术的原理,利用前馈解耦对其解耦。同时根据传统电压电流双环PI控制的原理及数学模型的分析,通过结合内模控制对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优化。2、对装置中关键的单同步旋转坐标系软件锁相环技术原理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加陷波滤波器在结构上对其进行改进,使其抗干扰性明显提高。3、重点研究了系统缺相、孤岛产生的机理,采取多参数融合算法,提高了故障检测、保护的可靠性。4、经过对并网充放电装置的仿真模拟和实际系统的实验,结果表明对控制策略的优化、相位锁定、保护检测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5-04-15)

李春鹏[8](2015)在《蓄电池并网放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蓄电池放电试验是检测蓄电池容量、处理极板活性物质凝结以及防止蓄电池早期失效的一种必要手段,目前主要的放电方法有:电阻耗能式放电和并网放电。由于并网放电方式既能实现蓄电池的恒流放电,又能将释放出的电能“无污染”地回馈电网,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并网逆变器作为蓄电池并网放电系统与电网的接口,其控制性能直接影响放电系统输出的电能质量。为此本文以两级式叁相并网放电系统的后级并网逆变器为研究对象,对其电流控制技术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仿真到实验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数字控制以其诸多优点正逐步取代模拟控制,然而模拟控制方法在数字化实现时的控制效果却不如模拟控制,限制了并网逆变器控制性能的提高。为此,在建立叁相电压型并网逆变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定量分析采样环节、零阶保持环节和滞后一拍控制的依次加入对电流环稳定性和动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样环节不影响电流环的稳定性;加入零阶保持环节使电流环产生相位滞后,导致电流环稳定性明显降低;加入滞后一拍控制虽能解决控制延时带来的逆变器最大占空比受限问题,却导致电流环特征方程阶数升高,加深了电流环的相位滞后,使其稳定性大幅降低。在相同控制参数情况下,只加入采样环节时电流环的动态性能最好,随着零阶保持环节和滞后一拍控制的加入,电流环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和调整时间都增大,致使其动态性能变差。预测电流控制因其具有超前一拍控制特性,可用于消除离散化过程中控制延时造成的不利影响,但这种方法是一种基于被控对象精确数学模型的控制算法,对并网逆变器电感参数失配比较敏感。当传统预测电流控制算法的电流误差控制目标不同时,利用劳斯稳定判据确定闭环脉冲传递函数中电感参数失配度与线性预测系数之间的关系,揭示传统预测电流控制算法对电感参数失配比较敏感的原因。通过对电流误差控制目标的修改和对逆变器理想输出电压的线性预测,提出一种改进型预测电流控制算法,即使在电感参数发生较大变化时,仍能保持系统稳定,使输出电流跟随给定。通过仿真与实验对所提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为了减小死区效应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对死区效应进行有效补偿。在分析逆变器死区效应及其对输出电压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扰动观测器(Disturbance Observer,DOB)的死区效应补偿方法。该方法无需检测电流极性,把扰动观测器嵌入到两相同步旋转(dq)坐标系下的电流环中,将死区时间、开关管通断时间和通态压降等因素引起的死区电压误差视为系统扰动,利用扰动观测器对其进行在线估算,然后将估算值作为补偿信号反馈到输入端进行电压误差补偿。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输出电流的低次谐波含量和总谐波畸变率(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THD),且对各种扰动的稳态误差小,明显改善了并网电流质量。同时,该方法可利用DSP实现在线补偿,增强了该方法的工程实用性和可靠性。针对叁相电压型并网逆变器dq坐标系下存在电流耦合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扰动观测器的偏差解耦控制(Deviation Decoupling Control,DDC)方法。将系统参数变化和电流耦合引起的电压误差视为系统扰动,利用扰动观测器对其进行观测。借助扰动观测器的频率特性调整电流环的中低频段幅相频响应,即便系统参数有变化也能使电流环的输入输出关系表现为标称模型时的响应。该方法不仅有效实现了dq轴间的电流解耦,还对干扰起到抑制作用,在保证系统具有较强鲁棒性的同时,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通过与传统解耦方法跟随性能、解耦能力和鲁棒性的仿真对比与实验分析,证明了所提方法能够获得较理想的动态解耦效果。(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03-01)

李秉宇,陈晓东,张万征,潘瑾[9](2013)在《直流电源回馈并网放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比电站蓄电池纯电阻核对性放电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有源逆变回馈放电技术的蓄电池核对性放电方法。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基于DC/DC主电路、叁相全桥逆变和控制拓扑电路,利用SPWM脉冲宽度调制技术实现的有源逆变系统,并分析了系统RCL元件的参数选取原则。针对并网放电设备的孤岛效应,提出了一种主动检测与被动检测相结合的并网放电系统的孤岛效应检测方法,达到了稳定放电并且不干扰电网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新能源发电技术论坛论文集》期刊2013-10-19)

何晓妮,肖兵[10](2011)在《基于DSP的锂动力电池并网放电装置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克服锂动力电池放电过程中存在的大量能源浪费问题,设计了一种全数字化的电池并网放电装置。该装置以TMS320F28035为核心控制单元,运用反馈+前馈的双闭环单周控制算法,实现了单位功率因数的正弦波逆变,同时它充分利用了DSP控制器的CLA、高精度PWM和A/D等模块,使其硬件电路大大简化,系统操作简单、控制灵活、功能强大,实现了节能降耗和精密制动。(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1年02期)

并网放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并网型蓄电池充放电系统的集成度,降低成本,给出了一种可同时实现直流侧和电网侧双向功率控制的蓄电池充放电系统。以单相H桥逆变器为基础,一个桥臂结合一个直流侧电感形成直流双向升降压功率变换器,另一个桥臂结合直流分压电容形成单桥臂并网逆变器,实现直流-交流的升降压并网逆变控制。进一步采用并网电流滞环控制策略以降低电容电压波动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了该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并网放电论文参考文献

[1].邹志良,周哲,刘珊.基于并网逆变技术的变电站直流系统远程充放电控制策略[J].电子设计工程.2019

[2].王贵忠,马健程.并网型半桥式两级结构蓄电池充放电系统研究[J].电气应用.2018

[3].林秀清.并网型微电网中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控制策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8

[4].罗志远,汤金兴,王聪.一种基于Boost变换器的蓄电池并网放电系统研究[J].浙江电力.2016

[5].徐新泉,徐立亮,胡仁祥,张毅,王明慧.并网型储能系统充放电仿真分析[J].四川电力技术.2016

[6].黄昊,何通能.隔离型并网充放电装置的缺相保护[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5

[7].黄昊.船用大容量并网充放电装置技术研究与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15

[8].李春鹏.蓄电池并网放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9].李秉宇,陈晓东,张万征,潘瑾.直流电源回馈并网放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C].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新能源发电技术论坛论文集.2013

[10].何晓妮,肖兵.基于DSP的锂动力电池并网放电装置的实现[J].电力电子技术.2011

标签:;  ;  ;  ;  

并网放电论文-邹志良,周哲,刘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