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人才强国”的科学内涵及其系统推进(论文文献综述)
贺茂斌,董阳,张丽[1](2022)在《激发人才活力与潜力 加快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人才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要素。“十四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生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是我国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梳理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和日本筑波科学城等典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吸引国际人才、培育青年科技后备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完善公共服务和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等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从汇聚全球英才、培育青年后备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和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等方面提出我国加快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相关建议。
王晓帆[2](2020)在《新时代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
耿亚平[3](2017)在《人才强国战略下的大学科技创新力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人才强国战略”为主线,以国内外大学科技创新力相关指标体系为参考,综合选取了 35个评价指标,建立了以科技创新支撑力、科技创新投入力、科技创新产出力以及科技创新贡献力四个维度的大学科技创新力指标体系。同时采用64所教育部属大学2014以及2015年的相关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初步的排名以此验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同时呈现大学间科技创新力水平的总体状况和问题并提出建议。全文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价值、概念和问题的界定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从政策演进和实施现状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研究现状,同时对国内外人才竞争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三部分通过论述大学科技创新力的内涵、意义,以及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本文的主要理论基础。第四部分从指标选取,应用对象,以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大学科技创新力的相关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为本文指标选取提供了重要参考。第五部分大学科技创新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基于前人对此领域的研究,以科技创新支撑力、科技创新投入力、科技创新产出力以及科技创新贡献力四个一级指标为准则层,选取了能综合体现大学科技创新力的35个三级指标,以主成分分析法初步分析了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第六部分,大学的科技创新力实证检验研究,选取了 64所教育部部属大学,采集了 2014、2015两年的平均数据进行排名比较,综合呈现了这些大学间的差距以及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表明:在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地位和自身的功能性质决定了其必须承担起“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的重任。目前我国大学的科技创新水平跟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弱势,呈现了大学间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大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所以各高校应当提高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率,以市场需求为准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求促进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周静[4](2014)在《中国传统人才思想对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纵观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纵览传统的人才思想,在漫长的人才文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人才思想,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思想成为传统人才思想的杰出代表。中国古代人才思想无不折射出人才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道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的道理,形成独特的爱才、选才、育才、用才之道。以史为鉴,通过对传统人才思想的研究,可以促进我国现代人才思想创新与发展。随着世界环境的变幻,以及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更好地提升综合国力,促进国家发展与建设目标的实现,我国提出了科学的人才强国战略思想。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可以促进“中国梦”的实现,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本文通过对传统人才思想与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研究,分析传统人才思想对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积极与负面影响,以及传统人才思想对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启示,以期论证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思想与传统人才思想的一脉相承,以彰显传统人才思想的时代先进性。
郭春锦[5](2014)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乌审旗的发展己进入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一式转变的新阶段。乌审旗确立了“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四个翻番”的目标任务。人才是这一发展目标实施的必要条件。可以说,乌审旗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时代重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望人才;建设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乌审旗的历史使命,比任何城市更加需要集聚人才、用好人才。人才战略实施在乌审旗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乌审旗人才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和归纳分析,找到的一些人才资源开发策略,可以为旗县级区域的人才资源开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从研究的实践意义上说,本文围绕乌审旗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人才资源开发的策略,可作为乌审旗开展人才工作的重要参考,有助于相关部门在人才资源开发中形成科学的思维,并找出一条具有乌审旗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系统有效的协调手段与配套措施,为促进乌审旗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此外,本文针对乌审旗提出的人才开发策略,对其他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李硕[6](2014)在《H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规划中,包括海洋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海洋产业被列入其中,海事在水上服务的职能发挥将更加突出。中央和部党组明确提出发展运量大、污染小、占地省的水运,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水路交通运输体系,为全国海事发展拓展了监管和服务平台。依法行政成为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基本决策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为海事完善机制、深化改革、规范管理以及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建设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型政府,为海事管理职能及管理模式转变及加快自身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政策支持。H海事局隶属国家海事局,为JT部直属行政正厅级单位,在全国海事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辖区范围大,任务艰巨,业务经验较丰富,管理基础扎实,具有实现做大做强目标的相关条件和后发优势。随着海事工作的发展,在事业单位中人才是对其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资源。本文就H海事局的人才队伍建设进行研究,基于战略导向研究其长远发展,为H海事局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撑。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进行梳理,分析认为国内外对事业单位的战略性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较少,具有研究意义。其次通过分析H省经济发展形式、H海事局自身发展现状,剖析了H海事局人才队伍规划的重要意义。然后对H海事局的人才队伍建设战略进行SWOT分析,根据分析制定了其发展战略框架,对H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选择进行具体阐述。结合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人才战略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原因进行诊断分析结论及SWOT分析下人才队伍建设战略选择的结论,对H海事局的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战略导向进行定位。然后,基于战略导向的定位,以H海事局为例,对其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及其实施控制提出相关措施,具有实践价值。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构建基于战略导向的H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根据对H海事局的基本发展现状分析、人才队伍建设的SWOT分析,在战略选择的基础上,提出了H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的五个路径。(2)提出了基于战略导向的H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措施。根据H海事局的战略选择及制度创新,针对性提出了H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实施措施,为H海事局的人才队伍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杨平[7](2013)在《多姿多彩的“中国梦”——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梦"是多层次的,动态的。既包括每个中国人的梦,又包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这两个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辩证的统一。笔者心中的"中国梦",至少包括"特色道路梦、人才强国梦、科学发展梦、文化繁荣梦、民主法治梦、科技创新梦、生态文明梦、人生出彩梦"这八个梦。"特色道路梦"是"中国梦"的正确方向,"人才强国梦"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梦"是"中国梦"的关键环节,"文化繁荣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引擎,"民主法治梦"是"中国梦"的政治保障,"科技创新梦"是"中国梦"的重要支撑,"生态文明梦"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人生出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李坤鹏[8](2013)在《美国、印度与中国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国家发展和进步面临全世界各国的竞争和挑战。科学技术代表着当今世界的先进生产力,发达国家正因为掌握了先进科研产业才能够长期领跑其他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家之间实力较量的本质上是各国人才数量多寡和质量高低的比拼。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国家经济不断高速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生活水平每年都得到提高和改善,在可喜的成绩的面前,中国还需面对国内国际更为复杂多变的形势。事实上中国的人均经济指数和人均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可以改进和提高的空间还很大。落实提升国家实力任务的具体执行者就是中国的人才,有了各领域各行业的人才资源,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才有提高的可能。本论文研究人才政策相关问题。通过研究美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为中国的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经过整理和思考,分别从人才资源的开发、引进和使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美国和印度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中可以借鉴和吸取的长处。美国在人才资源开发和培养方面,通过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投入大量充足教育和培训资金经费保证了人才的高质量成长;在人才引进工作方面,美国拥有世界上无以伦比的物质待遇和科研环境,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在人才使用方面,美国通过市场化手段分流和导向人才,灵活使用人才。印度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将大部分教育经费投入高等教育,职业院校培养和走出了大量IT人才;在人才资源引进方面,印度政府开放了双重国籍迎接海外印度人回到祖国投资和创业,政府为海外印度人在印度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规的依据和保障;在人才资源使用方面,印度加强吸引侨汇,曲线使用人才,兴建科技园集中大量高科技人才。中国人才工作现状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传统思想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限制和束缚;高校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硬性考核指标和标准;在科研机构和组织中,官本位思想倾向严重等。通过美国、印度和中国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的比较分析,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可以提供给中国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一定的启示和建议。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美国的基础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然科学的方面的能力,发掘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职业教育方面,印度政府支持民间资本涉足职业教育领域,可以为印度源源不断地培养软件人才:在人才资源引进方面,美国政府不仅支持高素质科技人才成为美国公民,而且欢迎投资移民,印度政府则是主打爱国精神这张感情牌;在人才资源使用方面,美国历来有重视和爱护人才的传统,人才在美国不仅有富裕的物质生活,还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政府在使用和配置人才资源是通过市场化的调节机制。这些启示和建议都是中国人才工作可以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李媛媛[9](2012)在《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级地方政府不断调整适应自身产业结构发展的引才政策,争夺高层次人才的竞争越发激烈。大连市是较早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城市之一,虽然根据大连市经济发展步伐,积极调整引才政策,仍在这场日益白热化的人才争夺战中,暴露出问题与不足。本文采用公共政策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地方政府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探索大连市在城市发展转型,经济社会变革的当前形势下,引进高层次人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对大连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具有实际价值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通过对大连市近几年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效分析,找出大连市实际引才工作仍需要不断改进的方面。诸如:因过度追求数量忽视质量造成缺乏能够带领产业发展的领军型人才,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城市各方面建设不足造成对人才吸引力不足;缺乏一套系统的人才发现和评价体系,导致急需的人才引不进,重复引进同类人才的现象时有发生;缺乏海外引才主动性,渠道过于单一;对人才扶持缺乏导向性,尤其缺乏对流向科技企业人才的扶持,造成人才分布失衡等问题。本文力图通过学习国际上先进的人才理论,借鉴国内外关于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成功经验,对比目前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策略中存在的不足,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主要有:搭建大连市高层次人才供需数据库,结合大连市实际发展需要,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战略计划;打造大连市服务于高层次人才的公共平台,建立适合不同发展时期人才的激励机制;完善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评价机制,不拘一格引进急需人才;掌握海外引智主动性,打造灵活多样的引进方式;将科技创新型企业纳入到政府的扶持项目里来,制定辐射面更广的扶持政策。
侯强[10](2012)在《鄂尔多斯市人才战略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鄂尔多斯的发展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阶段。鄂尔多斯市确立了“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四个翻番”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自治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物流中心等战略构想。人才是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必要条件。可以说,鄂尔多斯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时代重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望人才;建设全面小康和现代化鄂尔多斯的历史使命,比任何城市更加需要集聚人才、用好人才。人才战略实施在鄂尔多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当前国内人才战略实施现状,特别是区域这一块,着重研究鄂尔多斯人才战略实施现状,对鄂尔多斯人才战略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战略角度和人才队伍角度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原因分析。在鄂尔多斯市人才战略实施现状的分析和对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四个模式化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于区域人才战略实施,特别是鄂尔多斯人才‘战略实施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二、论“人才强国”的科学内涵及其系统推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人才强国”的科学内涵及其系统推进(论文提纲范文)
(1)激发人才活力与潜力 加快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国际典型科技创新中心人才建设经验 |
2.1 美国硅谷 |
2.2 以色列特拉维夫 |
2.3 日本筑波科学城 |
3. 国际典型科技创新中心人才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
3.1 汇聚全球创新英才,抢占国际创新高地 |
3.2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
3.3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
3.4 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挖掘人才工作潜力 |
3.5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
4. 结语 |
(3)人才强国战略下的大学科技创新力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 |
1. 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强国 |
2. 科技创新力成为发展新引擎 |
3. 大学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 |
(二) 研究价值 |
(三) 概念界定 |
1. 人才强国战略 |
2. 大学科技创新力 |
3. 大学科技创新力指标 |
(四) 研究思路 |
(五) 研究方法 |
1. 文献分析法 |
2. 比较分析法 |
3. 数理统计法 |
一、人才强国战略的研究现状 |
(一) 我国人才政策演进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 |
(二) 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现状 |
(三) 国内外人才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 国外关于人才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
2. 人才强国战略中关于人才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四) 国内研究述评 |
二、大学科技创新力的发展现状 |
(一) 大学科技创新力的内涵发展 |
(二) 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地位及作用 |
1. 大学是创新型人才的集聚地 |
2. 大学是促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源泉 |
3. 大学是推进产学研转化的重要载体 |
4. 大学是科技创新文化成长的温床 |
(三) 大学科技创新力发展中的问题及改善机制 |
三、国内外大学科技创新力指标的研究现状及对比 |
(一) 国外大学科技创新力评价体系 |
1. 国外大学科技创新力评估现状 |
2. 国际大学科技创新力主要评价指标体系 |
(二) 国内大学科技创新力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1. 国内大学科技创新力研究现状 |
2. 国内大学科技创新力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
3. 前人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
四、大学科技创新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理论基础 |
1. 人才强国理论 |
2. 创新型国家理论 |
3. 教育竞争力理论 |
(二) 指标建构思路 |
(三) 大学科技创新力评价原则 |
1. 系统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
2. 定性与定量的统一 |
3. 成果性与效率性的统一 |
4. 可行性与指导性的统一 |
(四) 大学科技创新力指标的选取 |
1. 大学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
2. 大学科技创新投入能力 |
3. 大学科技创新产出能力 |
4. 大学科技创新贡献能力 |
(五) 大学科技创新力评价方法的选用 |
1. 大学科技创新力常用评价方法及比较 |
2.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3. 利用SPSS软件对大学科技创新力的主成分分析 |
五、大学科技创新力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 |
六、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主成分分析原始统计数据(2014年) |
附录B 主成分分析原始统计数据(2015年)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中国传统人才思想对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才战略实施的国际背景 |
1.1.2 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
1.2 概念界定和研究意义 |
1.2.1 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内涵 |
1.2.2 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1.2.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二章 中国优秀的传统人才思想对当代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积极影响 |
2.1 中国优秀的传统人才思想 |
2.1.1 “以贤人治国”的爱才思想 |
2.1.2 “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思想 |
2.1.3 尊重人才的人才培养思想 |
2.1.4 “循名责实”的人才考核思想 |
2.2 优秀的传统人才思想对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积极影响 |
2.2.1 德才兼备——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出发点 |
2.2.2 任人唯贤——当代人才培养机制的核心 |
2.2.3 德法结合——当代人才管理制度的基本保障 |
2.2.4 循名责实——当代人才评价机制的原则 |
第三章 传统人才思想的消极因素对当代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负面影响 |
3.1 传统人才思想的消极部分 |
3.1.1 人才使用的工具论 |
3.1.2 人才培养的片面性 |
3.1.3 人才评价的专制性 |
3.2 传统人才思想的消极因素对人才强国战略的负面影响 |
3.2.1 “工具论”忽视人才的自身需求 |
3.2.2 “片面性”影响人才的多元化发展 |
3.2.3 “专制性”制约人才的全面培养 |
第四章 传统人才思想对当代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启示 |
4.1 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 |
4.2 大力加强人才的能力建设 |
4.3 注重提升全民素质与培养高素质人才 |
4.4 创新人才机制,优化人才结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人才资源概述 |
(一) 人才资源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
(二) 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解读 |
1. 当代人力资本理论 |
2. 人才激励和需求满足 |
3. 目标设置与期望达成 |
4. 公平理论与人才开发 |
5. 人才运动与人才培育 |
(三) 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和旗县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 |
二、乌审旗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研究 |
(一) 乌审旗人才资源的总量结构 |
1. 党政人才队伍现状及结构 |
2.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现状及结构 |
3. 专业技术人员人才队伍现状及结构 |
4. 农牧区实用人才队伍现状与结构 |
5.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现状与结构 |
(二) 乌审旗人才资源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1. 乌审旗人才资源状况特点 |
2. 制约乌审旗人才资源发展深层次因素的分析 |
三、乌审旗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评估 |
(一) 调查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二) 人才政策认知度评估 |
1. 政策吸引度低,地缘情结明显 |
2. 政策熟知度低,人才环境一般 |
(三) 人才满意度评估 |
1. 人才投资与教育政策评估 |
2. 人才激励与工作回报评估 |
3. 人才晋升与考核因素评估 |
4. 人才工作认同感评估 |
四、优化乌审旗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
(一) 乌审旗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建构 |
1. 乌审旗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
2. 乌审旗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定位 |
3. 乌审旗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问题 |
(二) 乌审旗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建议 |
1.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
2. 实施人才流动和人才投资保障政策 |
3. 制定细分化的人才培养政策 |
参考文献 |
附件 |
(6)H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2章 H 海事局发展现状研究 |
2.1 H 海事局发展背景 |
2.2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整体现状 |
2.3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的内部环境 |
2.4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 |
第3章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战略定位 |
3.1 H 海事局的人才队伍建设战略 SWOT 分析 |
3.2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战略定位选择 |
3.3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定位支撑 |
第4章 基于战略导向的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路径 |
4.1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
4.2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与阶段 |
4.3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机理 |
第5章 H 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保障 |
5.1 发挥局领导主导作用 |
5.2 形成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体系 |
5.3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
5.4 创新人才选拔、激励与使用机制 |
5.5 搭建人才成长平台 |
5.6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监督机制 |
5.7 形成尊重人才的文化 |
第6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多姿多彩的“中国梦”——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特色道路梦 |
二、人才强国梦 |
三、科学发展梦 |
四、文化繁荣梦 |
五、民主法治梦 |
六、科技创新梦 |
七、生态文明梦 |
八、人生出彩梦 |
(8)美国、印度与中国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其背景分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及概念 |
1.3.1 国际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相关概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2 美国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分析 |
2.1 开发 |
2.1.1 充足的资金经费 |
2.1.2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
2.2 引进 |
2.2.1 丰厚的物质待遇 |
2.2.2 良好的科研环境 |
2.3 使用 |
2.3.1 市场化配置人才 |
2.3.2 物质和文化优势留住人才 |
3 印度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分析 |
3.1 开发 |
3.1.1 重点投资高等教育 |
3.1.2 职业教育助力软件业 |
3.2 引进 |
3.2.1 保护回国人才的权益 |
3.2.2 双重国籍吸引海外印度人 |
3.3 使用 |
3.3.1 科技园集中高层次人才 |
3.3.2 利用侨汇增强实力 |
4 中国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分析 |
4.1 开发 |
4.1.1 培养和教育公职人员 |
4.1.2 开发专业技术人才 |
4.2 引进 |
4.2.1 吸引国际人才 |
4.2.2 鼓励海外华人华侨回国 |
4.3 使用 |
4.3.1 引导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工作 |
4.3.2 改革人才流动机制 |
5 中美印三国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比较研究分析 |
5.1 开发比较 |
5.2 引进比较 |
5.3 使用比较 |
6 结论 |
6.1 总结 |
6.1.1 美国 |
6.1.2 印度 |
6.1.3 中国 |
6.2 中国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现存的主要问题 |
6.2.1 开发 |
6.2.2 引进 |
6.2.3 使用 |
6.3 启示与建议 |
6.3.1 开发 |
6.3.2 引进 |
6.3.3 使用 |
6.4 展望与不足 |
6.4.1 研究不足 |
6.4.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9)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关键词释义 |
1.1.1 高层次人才 |
1.1.2 人才引进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2 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现状分析 |
2.1 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现行做法及成效 |
2.1.1 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现行做法概述 |
2.1.2 大连市现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调查分析 |
2.2 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问题 |
2.2.1 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日益下滑 |
2.2.2 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军型人才 |
2.2.3 人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 |
2.2.4 人才分布失衡 |
2.2.5 人才引进渠道单一 |
2.3 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问题成因 |
2.3.1 政府对人才整体状况掌握不足 |
2.3.2 城市软环境建设吸引力有限 |
2.3.3 缺乏科学的人才发现和评价机制 |
2.3.4 重数量轻质量 |
2.3.5 对流向企业人才政策支持不够 |
2.3.6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盲目性 |
3 大连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改进方案设计 |
3.1 理论依据 |
3.1.1 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分析 |
3.1.2 基于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分析 |
3.1.3 基于成就激励理论的分析 |
3.2 国内外经验借鉴 |
3.2.1 国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成功经验 |
3.2.2 国内同级别城市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经验 |
3.2.3 国内外经验对大连的启示 |
3.3 改进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3.3.1 改进的目标 |
3.3.2 方案框架 |
3.3.3 可行性分析 |
4 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改进方案的实施建议 |
4.1 建立高层次人才供需数据库和人才引进战略计划 |
4.2 加强吸引和激励人才的软环境建设 |
4.3 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发现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 |
4.4 加大对创新创业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
4.5 开拓多种渠道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连市高层次人才满意度和需求调查 |
致谢 |
(10)鄂尔多斯市人才战略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 |
1. 思维方法 |
2. 文献研究法 |
(五) 创新与不足 |
一、区域与鄂尔多斯市人才战略实施概况 |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 人才 |
2. 人才战略 |
3. 区域人才战略 |
4. 鄂尔多斯市人才战略 |
(二) 区域人才战略实施概况 |
1. 区域人才机制概况 |
2. 区域人才环境概况 |
3. 区域人才保障概况 |
(三) 鄂尔多斯市人才战略实施概况 |
1. 政策方面 |
2. 载体方面 |
3. 产业方面 |
二、鄂尔多斯人才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战略角度分析存在问题 |
1. 人才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总战略相脱节问题 |
2. 政策扶持与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问题 |
3. 地方保护政策与人才市场配置冲突问题 |
(二) 人才队伍建设角度分析存在问题 |
1. 人才总量方面的问题 |
2. 人才结构方面的问题 |
3. 人才机制方面的问题 |
4. 人才流失方面的问题 |
5. 人才培训方面的问题 |
三、鄂尔多斯人才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传统人才观的影响 |
(二) 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低 |
(三) 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 |
1. 人事制度难以适应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需要 |
2. 人才市场发展过快造成诸多不合理方面 |
(四) 人力资本整体投入不足 |
四、鄂尔多斯人才战略实施对策 |
(一) 教育发展引导人才战略的实施 |
1. 逐步深化基础教育以提高人才素质 |
2. 发展职业教育同时发挥职教培训指导作用 |
3. 改进高等教育基础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
4. 完善教育类型以构筑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 |
(二) 高新技术产业与经济拉动人才战略实施 |
1. 依托产业园区和示范区建立人才集聚区 |
2. 传统服务业向新兴服务业转变下实现人才结构调整 |
3. 为搭建合理人才平台积极开展协调合作 |
(三) 社会文化带动人才战略实施 |
1. 树立科学人才观念 |
2. 树立正确舆论导向 |
3. 营造良好人才环境氛围 |
(四) 政策导向推动人才战略实施 |
1. 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
2. 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
3. 规范人才奖励制度 |
4. 健全人才保障制度 |
5. 多元化人才开发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论“人才强国”的科学内涵及其系统推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激发人才活力与潜力 加快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J]. 贺茂斌,董阳,张丽. 今日科苑, 2022(01)
- [2]新时代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现路径研究[D]. 王晓帆.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2020
- [3]人才强国战略下的大学科技创新力指标体系研究[D]. 耿亚平. 浙江师范大学, 2017(07)
- [4]中国传统人才思想对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影响研究[D]. 周静. 湖南工业大学, 2014(01)
- [5]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D]. 郭春锦. 内蒙古大学, 2014(09)
- [6]H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 李硕.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7]多姿多彩的“中国梦”——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J]. 杨平.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14)
- [8]美国、印度与中国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比较研究[D]. 李坤鹏. 山西师范大学, 2013(10)
- [9]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和对策研究[D]. 李媛媛.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10]鄂尔多斯市人才战略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D]. 侯强. 内蒙古大学, 2012(01)
标签:人才强国战略论文; 人才战略论文; 海事局论文;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