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沼植被论文-夏添

盐沼植被论文-夏添

导读:本文包含了盐沼植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滨海盐沼,植被演替,围垦,碳氮含量

盐沼植被论文文献综述

夏添[1](2019)在《植被演替与人类活动对盐沼物质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海盐沼位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互地带,是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具有“源-汇”双重功能,在全球物质循环中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敏感区域。盐沼植被在盐沼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对盐沼物质循环有重大影响。盐沼植被演替过程会导致盐沼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进而对盐沼物质循环产生影响。以围垦为主的人类活动显着改变了盐沼沉积物的性质,对盐沼物质循环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以杭州湾南岸盐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沉积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的基本方法,系统探讨了植被演替和人类活动对盐沼物质循环产生的影响,为阐明植被演替过程和人类对盐沼的开发所引起的环境变化提供依据。本项研究在杭州湾南岸庵东浅滩盐沼不同的植被带(本地种和外来种)以及盐沼围垦区内、外采集了一系列柱状和表层沉积物样品,在实验室内测量沉积物粒度、沉积物总碳(TC)含量、总氮(TN)含量、有机碳(TOC)含量、含水率、210Pb活度以及地下生物量等相关参数。计算了沉积速率、TOC含量的贡献率和TOC埋藏速率等参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植被演替和围垦对于沉积物组分、沉积速率以及碳氮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盐沼区植被从海叁棱藨草向互花米草演替时,沉积物颗粒发生细化。潮间带的颗粒物自海向陆逐渐变细,光滩沉积物最粗。围垦区沉积物颗粒发生粗化现象,表层沉积物特征与光滩类似,柱状沉积物颗粒大小则介于光滩与海叁棱藨草滩沉积物之间。沉积速率大小依次为海叁棱藨草滩(2.81 cm·yr-1)>互花米草滩(2.36 cm·yr1)>植被交错区(2.05cm·yr-1)>光滩(1.59 cm·yr-1)>围垦区(1.2 cm·yr-1)。其中,最靠近光滩的海叁棱藨草滩由于植被分布接近低潮区,增加了水流阻力,为水体悬浮物沉降提供了可能,直接阻挡并导致水体中粒径较大颗粒物沉降,互花米草滩由于对沉积物捕获能力更强,但是受限于沉积物被海叁棱藨草大量捕获,所以沉积速率次之;围垦区由于围垦导致物质来源迅速减少,沉积速率最低。表层沉积物碳氮含量具有如下规律:1)TC、TN呈现“互花米草滩>围垦区>海叁棱藨草滩>植被交错区>光滩”的规律。2)TOC呈现“互花米草滩>围垦区>光滩>海叁棱藨草滩>植被交错区”的规律。通过柱状样分析垂向碳氮含量规律,天然盐沼表现出了自海向陆变化的规律:随着高程的增加以及植被的演替沉积物碳氮含量显着增高;而围垦区柱状TOC含量比光滩显着降低,平均降低1.26‰,表现出了碳释放的特征。从物质来源方面来看,碳氮比(C/N)揭示表层光滩具有明显的陆源特征,而植被带内由于植物本身碳氮物质输入的影响,C/N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以光滩TOC含量作为系统的输入源估算TOC贡献率,结果发现海叁棱藨草滩植被TOC贡献率为18.85%,植被交错区为27.10%,互花米草滩为45.48%。而围垦区TOC含量大幅降低,由储碳固碳向碳释放转变。利用柱状样TOC平均含量与柱状样沉积速率计算TOC埋藏速率,结果表明TOC埋藏速率具有“互花米草滩(159g·m-2.a-1)>海叁棱藨草滩(140 g·m-2·a-1)>植被交错区(119 g·m-2·a-1)>光滩(63 g·m-2·a-1)”的特征,在互花米草滩与海叁棱藨草滩之间形成了TOC埋藏速率的低谷,表明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和本地先锋物种海叁棱藨草对于TOC埋藏的方式有所区别。总体来看,在杭州湾南岸滨海盐沼的演化过程中,植被演替和人类围垦活动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当植被从海叁棱藨草演替到互花米草时,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碳氮含量显着增加,盐沼的碳埋藏能力增加。而围垦活动主要导致沉积物颗粒发生粗化,碳氮物质在围垦区表层沉积物中富集,在垂向上迅速减少,整体上减少了碳埋藏量。(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3)

舒敏彦,田波,丁丽霞,周云轩,吴文挺[2](2019)在《长江口潮滩地带典型盐沼植被光谱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江口典型盐沼植被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盐沼植被类型、盖度、土壤类型、土壤湿度以及高中低潮滩地形分布因素,分别在崇明东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崇明北湖边滩、南汇边滩设置光谱测量样带和样方,使用ASD光谱仪进行现场光谱测量,分析不同植被盖度、土壤下垫面、潮位条件下典型盐沼植被的光谱特征反射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类型盐沼植被的光谱反射率差异是由植被盖度和下垫面共同导致的。在相同土壤背景下,光谱反射率与植被盖度在可见光波段相关系数接近-1.00,呈负相关,在近红外波段相关系数接近0.99,呈正相关。不同潮滩土壤背景,盐沼植被光谱反射率有明显差异。在可见光波段,土壤下垫面对植被光谱反射率影响较大,而在近红外波段的影响则较小。植被盖度越小,其反射光谱受土壤下垫面影响越大。盐沼植被与潮位的相关系数最大可达0.97,低潮位时植被反射光谱高于无潮汐时的光谱,且呈现随潮位升高反射率增大的趋势;当潮位上涨到一定高度,植被反射光谱低于无潮汐时的光谱,且呈现随潮位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吴亚茜,肖向明,陈帮乾,王新新,李香萍[3](2018)在《近30年来盐城潮间带湿地盐沼植被物候遥感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提取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和水分指数[陆地表面水分指数(land surface water index,LSWI)与修正后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m NDWI))]的时间序列数据,观察江苏盐城潮间带湿地盐沼植被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碱蓬(Suaeda salsa)与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多年遥感物候特征。结果表明,受暖春和暖冬的影响,盐城地区盐沼植被的返青期在近30年(1984—2016年)间持续提前,枯黄期持续推迟,生长季延长。MODIS与Landsat数据对物候趋势的分析获得一致性结果。3种植物相比,互花米草的生长季长度长于其他2种植物60~80 d,并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中旬)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其他2种植物则在11月份末已处于枯萎或死亡阶段。(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6期)

葛芳,田波,周云轩,何青,钱伟伟[4](2018)在《海岸带典型盐沼植被消浪功能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海岸带盐沼植被的消浪护岸功能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以长江河口地区海岸带盐沼植被为研究对象,在长江口崇明岛东滩、北八滧和东南部区域设置6条样带,每条样带布设3个测点,测点位置依据"光滩与盐沼交界-盐沼-盐沼"的模式布设,利用波潮仪、Trimble R8卫星接收机等仪器开展野外波浪数据、地形坡度、植被生长状况等综合测量,分析不同盐沼植被的消浪功能。研究结果表明:(1)自然状态下,典型盐沼植被,距海同等距离下的消浪强弱关系为互花米草>芦苇>海叁棱藨草。波浪经过30 m宽的互花米草时,有效波高衰减80%,波能衰减90%;同样衰减80%的有效波高,则需要经过40 m宽的芦苇,或185 m的海叁棱藨草区域。(2)植被消浪护岸功能受植被生长特征、空间分布、植被密度、坡度、土壤特性等多重要素影响,但植被密度是影响植被消浪护岸功能的主要因素,波浪在海叁棱藨草区的衰减规律为多项式函数关系,在互花米草区域呈现为指数函数关系,在芦苇区呈现对数函数趋势。(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8期)

胥为,周云轩,沈芳,田波,于鹏[5](2018)在《基于Sentinel-1A雷达影像的崇明东滩芦苇盐沼植被识别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芦苇盐沼植物在一个生长周期不同生长季节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变化特征,对芦苇分布信息进行提取,探究Sentinel-1A卫星数据在长江口湿地植被监测中的应用前景。以对长江河口崇明东滩南部为研究区域,利用2016年11个时相的Sentinel-1A雷达卫星影像VV(vertical transmit/vertical receive)+VH(vertical transmit/horizontal receive)双极化数据,分析潮滩地带芦苇、白茅、海叁棱藨草、水体和光滩在植被生长周期内的雷达后向散射强度变化特征,对芦苇盐沼植被进行识别提取。结果表明:相较于VH极化方式,VV极化方式下不同地物的后向散射强度差异更为明显,芦苇的后向散射强度在枯叶期下显着高于其他地物;进行芦苇植被提取时,需要对植被枯萎期不同潮位状况下的雷达影像进行组合运算,芦苇提取精度可达到88.7%;对芦苇植被雷达后向散射强度和临近时相的光学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INDV)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8。(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叶锦玉,张衡,张瑛瑛,靳少非[6](2018)在《长江口盐沼植被生境内斑尾刺虾虎鱼食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长江口东滩盐沼湿地水域采集的斑尾刺虾虎鱼样本数据,分析了该生境斑尾刺虾虎鱼的生物学和食性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斑尾刺虾虎鱼186尾,其中6—8月采集的数量较高,而其他月份较低。约96%个体为幼体(平均体长109 mm),平均摄食等级为1.5。斑尾刺虾虎鱼主要摄食虾类(IRI(%)=69.05)、鱼类(IRI(%)=17.31)、蟹类(IRI(%)=11.51)和双壳类(IRI(%)=0.95)等11大类41小类饵料生物;虾类作为最重要的饵料类别,其生物量、数量和出现频次百分比均排列第一,以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等虾类为主要饵料。鱼类饵料中,以大鳍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valenciennes)等虾虎鱼科鱼类为主要饵料。各月平均饱满指数P(%)波动较大,6—11月呈逐渐增加趋势。随着体长的增加,饵料组成中鱼类的比例呈逐渐增高趋势,成体个体的饵料中鱼类的生物量比例达65%以上,虾类的比例则下降明显。6—8月斑尾刺虾虎鱼白天样本中鱼类饵料的重量百分比显着高于夜晚(P<0.01),约是夜晚的8倍;但虾类则是夜晚显着高于白天(P<0.01),约是白天的2倍,而蟹类饵料的昼夜差异不显着。从等级聚类(即组平均法)的分类方法可知,斑尾刺虾虎鱼各体长组食物组成在10%相似性水平上可分为3类,即41—60、61—180 mm和181—200 mm。从营养生态位宽度来看,41—60 mm体长组生态位宽度值为0.86,而61—120 mm体长组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但121—160 mm体长组生态位有所降低。盐沼生境丰富的饵料环境为斑尾刺虾虎鱼提供了良好的摄食场所,同时盐沼植被茂密的植株也可为幼体提供躲避捕食者的最佳庇护所,初步证明盐沼对于斑尾刺虾虎鱼具有重要的生境价值。(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7期)

张衡,叶锦玉,张瑛瑛,康伟,彭建新[7](2018)在《长江口东滩湿地不同盐沼植被样地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5年5-12月在长江口东滩盐沼湿地水域采集的浮游植物监测数据,分析了海叁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编号:H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早期(编号:HZ)和互花米草入侵后期阶段(编号:HH)、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编号:LW)]等4种植被样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植物64种(或属),隶属4个门。硅藻门种类最多,有48种(或属),占总种类数的73.8%;其次为蓝藻门种类,有10种(或属);绿藻门有6种。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Y=0.76)、洛氏菱形藻(Nitzschia lorenziana)(Y=0.03)和近缘斜纹藻(Pleurosigma affine)(Y=0.02)等3种。5-8月盐沼植被区浮游植物的种类数相对较高,而9-12月(秋季至冬初)种类数明显下降。各个植被样地中硅藻的月平均丰度均明显高于其它藻类,而甲藻丰度最低。HS和HZ植被样地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数和丰度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HH和LW样地浮游植物的种类数和丰度同样无显着性差异;前2种生境浮游植物的月平均丰度是后2种生境的3.8倍,这主要是由于硅藻的丰度差异较大造成的。从物种丰富度指数(D)来看,两两生境间物种丰富度指数未发现显着性差异(P>0.05)。Shannon指数(H')变化趋势类似于均匀度指数(J),5-8月和12月H'值相对较高。从群落聚类和排序结果来看,在空间上4种植被样地浮游植物群落难以区分开;而在时间上大致分为2组[即5-8月(春初至夏末)与9-12月(秋季至冬初)]。总体来说,不同植被样地浮游植物群落动态月份差异较大,同一高程植被样地浮游植物群落差异不显着。研究表明,长江口盐沼植被生境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邻近水体有着较大的不同,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本文来源于《海洋渔业》期刊2018年03期)

葛芳[8](2018)在《海岸带典型盐沼植被消浪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岸带地区备受波浪侵蚀的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加速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海岸侵蚀风险,缓解海岸侵蚀、抵御沿海地区洪水灾害刻不容缓。盐沼植被在抵御海浪、控制侵蚀方面功能显着,其生态护岸功能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但盐沼植被消浪效应模式定量研究、影响植被消浪效应的因素分析还较为不足。探索典型植被在不同生长物候期的波浪衰减规律,辨识盐沼植被密度、株高、地径、空间分布等要素对消浪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长江河口为中等潮差的河口海岸,波浪类型以风浪为主,其次为涌浪。本文以长江河口崇明岛地区为例,选取3类典型盐沼植被——藨草/海叁棱藨草、互花米草、芦苇为研究对象,在3类盐沼植被区分别设置4条样带(包括植被茂盛期与枯萎期各2条样带)。每条样带布设3个测点(测点位置依据“光滩与盐沼交界—盐沼—盐沼”的模式布设),并利用波潮仪、Trimble R8卫星接收机等仪器开展野外波浪数据、地形坡度、植被生长状况等综合测量手段,获取不同盐沼植被、不同植被生长状况以及不同植被生长时期下,盐沼植被的消浪效应数据。通过不同样点上的波潮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不同水深、波高对盐沼植被消浪效应的影响,以描绘不同生长时期下,盐沼植被的波浪衰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在长江口的潮汐强度、滩面坡度情况下,风速较小时,叁种典型盐沼植被消浪效应作用不同,在不同生长物候期波浪衰减规律相似,其强弱关系均表现出互花米草>芦苇>藨草/海叁棱藨草。互花米草消浪功能最强,波浪衰减曲线为指数函数,消浪速率先快后慢,当穿过约50m宽互花米草区域后,波浪接近消失。芦苇消浪功能次之,波浪衰减曲线表现为对数函数,消浪效应模式为先快后慢,当波浪穿越约60m宽的芦苇时,波高、波能几乎衰减为0。藨草/海叁棱藨草消浪功能最弱,波浪衰减表现为多项式函数曲线规律,当波浪经过约200m宽的藨草/海叁棱藨草区后,波浪基本消失。(2)植被空间分布宽度和植被密度是影响消浪效应的关键因素。消浪效应与波浪在盐沼植被中传播的距离、与植被密度均有正相关关系。随着波浪穿过植被宽度的增加,消浪效应增强。同类型盐沼植被,植被密度越大,消浪效应越强。以藨草/海叁棱藨草为例,样带SM1与样带SM2处滩面坡度、底质类型等自然因素几乎相同,SM2处植被密度是SM1处的5.9倍,当波浪经过100m宽的藨草/海叁棱藨草,在不同入射波高情况下,SM2处的1/10波高消波率比SM1处的平均高出1/4。(3)植被消浪效应同时受植株本身特征如株高、叶宽影响。藨草/海叁棱藨草植株矮小(<35cm),叶片极窄(<0.3cm),在不同生长季节,其植被消浪效应随边缘水深、入射波高的增大均呈现减小趋势。互花米草的消浪效应随生长状况的不同而不同。当互花米草植株较矮(<120cm),叶宽较窄(<0.80cm)时,与藨草/海叁棱藨草规律相似,在不同生长季节植被消浪效应随边缘水深、入射波高的增大而减小。当互花米草植株较为高大(>160cm),叶宽较宽(>1.50cm),植被处于茂盛期时,消浪效应随边缘水深、入射波高的增大先减小后上升。而在植被枯萎期,由于植株高度稍有降低且叶片凋零,植被消浪效应随边缘水深、入射波高的增大而减小。芦苇株高较高(180-260cm),叶片较宽(0.8-1.60cm),植被消浪效应随边缘水深、入射波高的增大先减小后上升(或下降速度减缓)。(4)除植被空间分布宽度、密度以及植株特征外,盐沼植被消浪效应还受波浪强度、潮汐类型、风速风向、潮滩底质特征等影响,如枯萎期的藨草/海叁棱藨草区,SM3处1/10波高最大值仅为0.19m,SM4处1/10波高最大值为0.71m,主要是由于SM3野外观测时,风向为离岸风,而SM4观测时为迎岸风所致。因此植被消浪效应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0)

薛莲[9](2017)在《盐度和淹水对长江口盐沼植被土壤有机碳累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及滨海盐沼因其显着的“碳汇”功能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已成为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盐度和淹水变化是盐沼区别于其它生态系统类型最典型的环境特征。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伴随人类活动强烈干扰,海平面上升、盐水入侵、风暴潮频率和强度增加等使盐沼现有盐度和淹水胁迫更为严峻,严重影响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而改变有机碳累积能力。植物和土壤是盐沼生态系统两大碳库,分析其碳储量对盐度和淹水变化的响应,对盐沼“碳汇”功能的维持极为关键。尽管长江口盐沼植物群落呈带状分布、环境因子随高程渐变,为分析盐度和淹水变化对有机碳累积的影响提供了理想场所。但不可否认,当前盐沼碳储量规模与空间格局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结果,难以排除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干扰,且难以量化不同环境因子对盐沼碳储量变异的贡献,也无法准确模拟海平面上升和盐水入侵等产生的影响。本文以长江口潮滩本地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海叁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3种盐生植物及原位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盆栽实验分析淹水盐度、淹水深度和淹水频率变化对盐沼植物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阐明有机碳累积与环境变化间的定量关系对丰富滨海湿地碳循环研究和提升盐沼“蓝色碳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野外监测实验的有益补充。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入侵种较本地种对盐度和淹水变化有更强的耐受能力从形态表现和繁殖能力看,尽管互花米草株高随淹水盐度增加而显着降低,但高盐度对基径、存活率、分蘖新株数和结实率无显着影响;深淹水提升存活率和分蘖新株数;淹水频率增加利于分蘖新株,对存活率、结实率无显着影响。而芦苇株高、存活率、分蘖新株数和结实率随淹水盐度和淹水频率增加而显着降低,淹水深度增加限制芦苇结实。海叁棱藨草在土壤盐度为5.7-6.9 g·kg-1时达致死浓度水平,但对淹水深度和淹水频率变化无显着响应。从生理特征看,芦苇和海叁棱藨草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值、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值和丙二醛含量均因盐度和淹水变化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而互花米草除类胡萝卜素呈现显着差异外,其余生理响应差异均不显着。从生物量大小看,相对于淡水处理(0ppt),海水处理(35 ppt)下互花米草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下降程度(48.3%、40.3%)要低于芦苇(69.5%、41.9%)和海叁棱荐草(76.6%、47.9%)。淹水深度增加显着降低芦苇和海叁棱荐草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但互花米草在80 cm淹水深度下仍有较高的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从生物量分配看,芦苇、海叁棱荐草根冠比随淹水盐度增加而显着增加,但互花米草响应差异并不显着。盐度和淹水胁迫一定程度上会加剧本地种,尤其是海叁棱荐草,在空间分布上被入侵种互花米草逐步取代的趋势,进而影响盐沼土壤有机碳空间累积动态。2.盐度和淹水增加抑制盐生植物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随淹水盐度增加,芦苇、互花米草和海叁棱荐草茎秆、叶片、果穗、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显着降低。淹水盐度梯度带来的土壤盐度变化可分别解释其地上生物量变异的46.7%、65.0%和72.4%,与总生物量变异的26.1%、38.2%和44.0%。淹水深度增加显着降低芦苇和海叁棱蔗草地上生物量,未显着影响总生物量大小,其地上生物量变异的68.5%和69.8%由淹水深度不同(10-80 cm)解释。各盐生植物生物量对淹水频率变化的响应差异均不显着。尽管各盐生植物地下生物量对淹水盐度、淹水深度和淹水频率变化的响应差异均不显着,但地上生物量下降会通过降低有机质内源输入和外源捕获影响盐沼滩面垂向淤涨,进而制约累积有机碳的湿地面积。且高淹水盐度下(25和35 ppt),互花米草根冠比无显着响应,本地种芦苇和海叁棱蔗草倾向于分配更多生物量至地下根系,根冠比为其它盐度处理的2-3倍。较高的根冠比对维持盐沼海拔高程更为有利,可有效抑制侵蚀,以应对持续上升的海平面。3.盐度和淹水增加抑制盐生植物碳储量并削弱固碳能力淹水盐度增加显着抑制芦苇、互花米草和海叁棱荐草地上碳储量、总碳储量和固碳能力。土壤盐度可分别解释其地上碳储量变异的47.2%、66.5%和72.7%,总碳储量变异的34.7%、45.0%和62.0%,和固碳变异的46.7%、65.0%和72.4%。淹水深度增加,芦苇地上碳储量、总碳储量和海叁棱荐草地上碳储量均显着降低,淹水深度(10-80 cm)可解释其变异的68.6%、28.5%和71.1%。互花米草在80 cm淹水深度下仍有较高的地上碳储量、总碳储量和固碳能力。各盐生植物碳储量及固碳能力对淹水频率变化响应差异不显着,所有处理地下碳储量差异也不显着。碳储量排序:互花米草(2596.9 ±589.7 g·m-2)>芦苇(1532.6 ±317.6 g·m-2)>海叁棱荐草(635.6 ± 168.3 g·m-2)。固碳能力是互花米草(2655.8 ± 661.0 g·m-2.yr-1)最高,芦苇(1142.9 ± 301.1g.m-2.yr-1)次之,海叁棱荐草(830.6±286.8 g.m-2.yr-1)最低。尽管互花米草和芦苇具有相对较高的碳储量,固碳能力十分显着,但盐度和淹水变化带来的抑制作用不容忽视。海叁棱荐草碳储量本就不高,可输入土壤的有机碳量较为有限,盐度和淹水胁迫使其对盐沼湿地“碳库”贡献更加微弱。4.盐度增加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植物-土壤”系统碳储量淹水盐度变化带来的土壤盐度升高会显着降低芦苇、互花米草生长末期(10月底)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土壤盐度可解释其变异的29.2%、40.3%,和26.8%、31.8%。且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抑制与芦苇、互花米草地上生物量(r= 0.501,P = 0.034;r = 0.744,P<0.001)和总生物量(r = 0.550,P=0.018;r =0.699,P=0.001)降低有关。淹水深度和淹水频率处理暂未对各盐生植物盆栽土壤有机碳含量产生显着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亦无明显变化趋势。且淹水深度处理中,互花米草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r=0.531,P =0.023;r = 0.534,P= 0.023)也显着相关。各“植物-土壤”系统碳储量会随淹水盐度增加而显着降低。淹水深度增加显着降低芦苇“植物-土壤”系统碳储量,但互花米草系统无明显变化趋势,海叁棱蔗草系统响应也不显着。各“植物-土壤”系统碳储量对淹水频率变化响应差异均未达到显着水平。海平面上升、盐水入侵等带来的盐度和淹水增加对土壤有机碳累积的短期影响可能并没有那么强烈。但由于芦苇、互花米草和海叁棱荐草植物碳储量均表现出显着下降趋势,并且会通过根际沉积方式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因此,海平面上升和盐水入侵等造成的长期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12-01)

舒敏彦[10](2017)在《海岸带盐沼植被指数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海岸带盐沼植被面临着严重威胁,其面积、分布以及相应的生态服务功能处于快速变化中。如何快速准确地对海岸带盐沼植被进行精准遥感监测,对维护海岸带盐沼植被资源总量、盐沼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保持海岸带盐沼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利用植被指数进行植被遥感提取是陆地生态系统常用的方法。在海岸带特别是潮间带区域,盐沼植被受潮水周期性淹没影响,其下垫面复杂变化。现有常规的多种植被指数不能很好提取潮滩盐沼植被信息,特别是不能有效识别提取潮间带低盖度(<30%)的盐沼植被。本项研究以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要研究区域,考虑潮汐作用对海岸带盐沼植被下垫面的影响,通过野外光谱测量,对研究区典型盐沼植被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海叁棱荐草(Scirpus mariqueter)、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在不同盖度以及不同土壤下垫面条件下的盐沼植被反射光谱进行分析,结合植被指数原理,提出一种基于下垫面湿度调节的海岸带盐沼植被指数(Coastal Salt Mashes Vegetation Index,CSMVI)。通过修正湿度和水体影响,有效消除因潮汐过程导致下垫面湿度和水位变化的盐沼植被遥感提取低估的问题。对该指数提取盐沼植被的精度进行了验证,评价了该指数在美国Landsat-8 OLI影像,中国高分一号WFV影像以及法国SPOT-7 NAOMI影像上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1)海岸带盐沼植被的光谱差异主要是植被类型、植被盖度和下垫面共同影响的。典型盐沼植被海叁棱荐草、芦苇和互花米草在533~560nm、683~751 nm波长范围内光谱差异显着。在波长350~730nm范围内,海叁棱荐草、芦苇、互花米草光谱反射率随盖度增大而减小。到730 nm后的近红外波段,叁种植被反射率随盖度增大而增大。在波长350~950nm范围内,植被光谱反射率随潮位升高而增大;在潮位继续升高将植株逐渐淹没后,光谱反射率急剧下降。(2)根据遥感影像光谱和实测野外光谱数据分析表明,湿度及水体对盐沼植被光谱响应差异主要表现在可见光蓝波段、绿波段、红波段和近红外波段。根据该特点,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植被指数CSMVI,该指数主要是对常规植被指数和湿度指数分析,将抗大气植被指数(ARVI)与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做乘法运算,削弱下垫面湿度及水体带来的影响。通过实地验证得到CSMVI的精度为84.44%,高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ARVI和转换型植被指数(TVI)的精度。(3)CSMVI在高分一号WFV(空间分辨率16m)和SPOT-7NAOMI(空间分辨率6m)遥感影像应用结果表明,在长江口和杭州湾区域,CSMVI可适用于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和不同海岸带区域的盐沼植被提取,采用空间分辨率高的影像所提取的盐沼植被精度更高。(4)本研究仅对下垫面湿度及水体影响进行了调节,对于土壤粒径、土壤盐度、盐沼植被类型等因素并没有考虑在内,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对下垫面影响因子及盐沼植被分类做进一步研究。另外,对于混合像元问题,将对更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进行应用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盐沼植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长江口典型盐沼植被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盐沼植被类型、盖度、土壤类型、土壤湿度以及高中低潮滩地形分布因素,分别在崇明东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崇明北湖边滩、南汇边滩设置光谱测量样带和样方,使用ASD光谱仪进行现场光谱测量,分析不同植被盖度、土壤下垫面、潮位条件下典型盐沼植被的光谱特征反射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类型盐沼植被的光谱反射率差异是由植被盖度和下垫面共同导致的。在相同土壤背景下,光谱反射率与植被盖度在可见光波段相关系数接近-1.00,呈负相关,在近红外波段相关系数接近0.99,呈正相关。不同潮滩土壤背景,盐沼植被光谱反射率有明显差异。在可见光波段,土壤下垫面对植被光谱反射率影响较大,而在近红外波段的影响则较小。植被盖度越小,其反射光谱受土壤下垫面影响越大。盐沼植被与潮位的相关系数最大可达0.97,低潮位时植被反射光谱高于无潮汐时的光谱,且呈现随潮位升高反射率增大的趋势;当潮位上涨到一定高度,植被反射光谱低于无潮汐时的光谱,且呈现随潮位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盐沼植被论文参考文献

[1].夏添.植被演替与人类活动对盐沼物质循环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9

[2].舒敏彦,田波,丁丽霞,周云轩,吴文挺.长江口潮滩地带典型盐沼植被光谱特征分析[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3].吴亚茜,肖向明,陈帮乾,王新新,李香萍.近30年来盐城潮间带湿地盐沼植被物候遥感监测[J].江苏农业科学.2018

[4].葛芳,田波,周云轩,何青,钱伟伟.海岸带典型盐沼植被消浪功能观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

[5].胥为,周云轩,沈芳,田波,于鹏.基于Sentinel-1A雷达影像的崇明东滩芦苇盐沼植被识别提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8

[6].叶锦玉,张衡,张瑛瑛,靳少非.长江口盐沼植被生境内斑尾刺虾虎鱼食性特征[J].生态学报.2018

[7].张衡,叶锦玉,张瑛瑛,康伟,彭建新.长江口东滩湿地不同盐沼植被样地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J].海洋渔业.2018

[8].葛芳.海岸带典型盐沼植被消浪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9].薛莲.盐度和淹水对长江口盐沼植被土壤有机碳累积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7

[10].舒敏彦.海岸带盐沼植被指数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标签:;  ;  ;  ;  

盐沼植被论文-夏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