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四氢萘酮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Ni-Al金属间化合物,湿化学合成,选择加氢,萘
四氢萘酮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曹鹤,陈霄,梁长海[1](2018)在《高效萘选择加氢制四氢萘Ni-Al金属间化合物催化剂》一文中研究指出萘广泛存在于煤液和柴油中,而四氢萘作为一种有用的高沸点溶剂,已广泛应用于涂料、油墨、医药等领域。萘高效转化为四氢萘,该工艺不仅可以提高燃料的稳定性,而且可降低有害固体颗粒的排放,符合绿色化工概念,有利于保护环境。利用强还原剂萘基锂在室温条件下于四氢呋喃中还原金属前体氯化镍和氯化铝,得到Ni-Al催化剂,通过角鲨烷高沸点溶剂于300℃回流后,利用正己烷和四氢呋喃洗涤、离心得到金属间化合物Ni_3Al,NiAl,NiAl_3催化剂。经过进一步的分析表征可知,Ni-Al金属间化合物中Ni元素分散均匀。Ni-Al系列(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7-20)
朱慧[2](2016)在《3,4-环戊基-1-四氢萘酮与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四氢萘酮是许多天然产物、药物或化工中间体的关键结构单元,因此,它们的合成非常重要。其中,3,4-环戊基-1-四氢萘酮是具有抗癌活性的海洋天然产物hemigeran的核心骨架,尽管已经有一些例子实现了3,4-环戊基-1-四氢萘酮的合成,但是,往往需要多步合成,特别是立体选择性合成方法还较少见。本文在我们最近发展的铜催化的醛直接转化为酮的方法学基础上,以廉价易得的溴化铜为催化剂,通过一个室温进行的2-乙烯基苯甲醛与3-烯基-2-溴代羰基化合物的串联环化反应高产率、高度立体选择性地合成了3,4-环戊基-1-四氢萘酮。这是较为少见的高度立体选择性的自由基反应的例子之一。产物通过L-selectride还原能够以优秀的产率合成具有四个连续的手性中心的苯并叁环醇类化合物。另一方面,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是重要的合成子,它们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合成依然有待发展。在本课题组之前炔醚的官能团化反应基础上,本文发展了一个银催化环氧化合物与炔醚或炔胺的偶联反应,一步、高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地合成(E)-α,β-不饱和酯或酰胺。初步的机理研究表明,环氧化合物在反应条件下生成醛,接着发生[2+2]环加成,继而开环得到相应的产物。该反应条件温和,原子经济性好,官能团兼容性高,预计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6-03-24)
高小宁,孙晓飞,黄国兴[3](2013)在《核桃楸青皮中的一个新四氢萘酮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核桃楸青皮的化学成分。方法柱色谱法分离核桃楸青皮95%乙醇提取物,根据化学数据和波谱数据(包括二维核磁数据)确定其结构。结果从核桃楸青皮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四氢萘酮化合物,为(4R)-4-乙氧基-5-羟基-β-四氢萘酮。结论该化合物是一个新的四氢萘酮,命名为胡桃酮A。(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3年07期)
鞠雪艳,蒋东红,胡志海,李大东[4](2012)在《四氢萘类化合物与萘类化合物混合加氢裂化反应规律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含HY分子筛的NiMo加氢裂化催化剂上,采用四氢萘类化合物(简称四氢萘类)及萘类化合物(简称萘类)含量不同的混合物为原料,考察四氢萘类与萘类的混合加氢裂化反应规律,并通过裂化产物中烃类物质的组成计算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结果表明:在四氢萘类含量相同、萘类含量增大的情况下,萘类转化率下降,四氢萘类开环生成烷基苯的选择性变化不大;在芳烃总量相当、甲基萘比例增大时,对四氢萘类异构开环生成烷基苯的抑制作用较明显。由于多环芳烃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系数较大,同时占据催化剂的加氢及酸性中心,抑制了四氢萘类的进一步加氢及异构反应,且异构开环反应受影响程度较大。(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2年11期)
付丙月,唐辉,郑灿辉,刘嘉,周峰[5](2012)在《四氢萘类化合物合成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取代四氢萘类化合物的合成工艺,重点考察10%Pd/C对关键中间体合成的影响。方法平行试验比较10%Pd/C和叁乙基硅烷催化羰基还原反应,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总体分析;对10%Pd/C催化还原采用正交设计法,考察反应物与10%Pd/C的投料比例及溶剂对收率的影响。结果 10%Pd/C催化羰基还原的成本明显低于叁乙基硅烷,且收率高,杂质少,易处理;正交试验证实,催化剂与反应物的投料比例对反应的影响最为显着。结论实验证实,利用10%Pd/C催化还原关键中间体,使得取代四氢萘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更加符合工业生产的要求。(本文来源于《药学实践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姚斌,陈军,周有骏,吕加国,朱驹[6](2007)在《新型四氢萘类抗真菌化合物的叁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法(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法(CoMSIA),系统研究了49个新型四氢萘类化合物抗真菌活性的叁维定量构效关系。在CoMFA研究中,考察了网格点步长对统计结果的影响。在CoMSIA研究中,研究了各种分子场组合、网格点步长和衰减因子对模型统计结果的影响,发现立体场、静电场、疏水场和氢键受体场的组合可得到最佳模型。所建立的CoMFA和CoMSIA模型的交叉相关系数q~2值分别为0.618和0.613,均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利用CoMFA和CoMSIA模型的叁维等值线图直观地解释了化合物的构效关系,阐明了化合物结构中苯环和氨基上各位置取代基对抗真菌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结构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药学实践杂志》期刊2007年04期)
梁蓉梅[7](2007)在《四氢萘类化合物体外抗真菌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采用NCCLS推荐的M38-A方案,以氟康唑不同敏感性的白念珠菌及非白念珠菌为供试菌株,通过微量液基稀释法对20种四氢萘类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真菌活性测定,结果发现其中8种化合物:22-1、31-1及其盐酸盐22、31;34-1、26-1及其溴酸盐34、26抑菌活性强大,尤其化合物22-1及22对12株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表现出强大抑菌活性且强于酮康唑和伊曲康唑,对近平滑念珠菌和红色毛癣菌也有很好抑菌效果(MIC_(80)<0.125μg/ml)。时间生长曲线实验、琼脂平皿纸片扩散实验、IC_(50)值测定实验、MFC值测定实验、时间-杀菌曲线实验表明:四氢萘类化合物体外具有强大抗菌活性,其中22及22-1对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抑菌活性强于酮康唑(p<0.05);31-1对氟康唑敏感白念珠菌Y0109抑菌活性显着强于氟康唑(p<0.05),持续抑菌时间超过54h且具一定杀菌能力。棋盘式微量液基测定实验、琼脂纸片扩散实验及单药纸片搭桥实验提示:四氢萘类化合物与特比萘芬联用应用能产生协同作用,尤以26或26-1与特比萘芬的协同作用最为显着;与小檗碱联用应用产生的协同作用可能具有剂量依赖性,只有与较高浓度的小檗碱联用应用才表现出协同作用;与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联用应用显示无关效应。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测定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能够增加白念珠菌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尤其以6μg/ml的22-1升高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最为显着;采用薄层色谱分析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检测白念珠菌甾醇成分及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四氢萘类化合物处理后的白念珠菌麦角甾醇、羊毛甾醇、角鲨烯含量均减少,同时出现叁种新的甾醇成为气相色谱图上的主峰,其中两峰毗邻形成肩峰,质谱分析鉴定出其中之一的甾醇结构为egosta-8,14-dien-3ol(ignosterol)。所得气相色谱图与JIA. N报道的干扰白念珠菌ERG24两条等位基因后出现的气相色谱图完全一致,两者色谱条件基本相同,根据JIA. N的报道,上述叁种新甾醇分别为ignosterol、egosta-5,8,14,22-tetraenol和egosta-8,14,22-trienol。总之,四氢萘类化合物作用机制与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通路密切相关且与氮唑类药物作用靶点不同,它可能通过抑制ERG24基因编码的甾醇C-14还原酶的功能,导致麦角甾醇含量减少中间甾醇大量堆积而发挥强大的抗真菌活性。本课题为新型抗真菌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07-05-01)
梁蓉梅,曹永兵,周有骏,汪涛,卢嘉[8](2007)在《20种四氢萘类抗真菌化合物体外抑菌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20种四氢萘类化合物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NCCLS的M27-A方案,以不同氟康唑敏感性的念珠菌及非念珠菌为供试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对化合物22-1、31-1及其盐酸盐22、31,还有化合物34-1、26-1及其溴酸盐34、26进行时间生长曲线实验以及与其他结构抗真菌药进行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该类化合物均具一定抗真菌活性,尤其是化合物31-1对氟康唑敏感白念珠菌的抑菌活性明显强于氟康唑,持续抑菌时间超过54 h;化合物22和22-1对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及近平滑念珠菌和红色毛癣菌作用强大,MIC50值均<0.125μg/ml,对于氟康唑耐药的白念珠菌抑菌活性强于酮康唑。此类药物与小檗碱或特比萘芬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结论:四氢萘类化合物结构新颖,体外抗真菌活性显着,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姚斌,周有骏,朱驹,吕加国,姜远英[9](2007)在《新型四氢萘类化合物合成及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真菌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的叁维结构模型设计、合成了48个新型四氢萘类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经过IR,1H NMR和MS确证.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表明所有化合物对7种临床致病真菌都有抗真菌活性,特别是化合物18,21,22,24的抗真菌活性最强.对接研究显示设计的先导化合物与靶酶活性腔中氨基酸功能残基结合,作用模式不同于氮唑类化合物.结果表明新型四氢萘类化合物是一类全新结构类型的抗真菌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曾涛[10](2003)在《1-四氢萘酮类及哒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苯甲醚和间苯二甲醚为原料,通过傅-克酰基化、黄鸣龙还原、哈沃斯环合等反应,分别以71.4%和 61.2%的总收率合成了7-甲氧基-1-四氢萘酮和5,7-二甲氧基-1-四氢萘酮。在此基础之上对1,4-丁内酯与间苯二甲醚的反应进行研究,建立了以1,4-丁内酯为原料一步合成5,7-二甲氧基-1-四氢萘酮的的新的合成方法。同时以苯甲醚为原料以80.1%的收率合成了6-(4-甲氧基)苯基-3(2H)-哒嗪酮,并对每步反应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3-12-01)
四氢萘酮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四氢萘酮是许多天然产物、药物或化工中间体的关键结构单元,因此,它们的合成非常重要。其中,3,4-环戊基-1-四氢萘酮是具有抗癌活性的海洋天然产物hemigeran的核心骨架,尽管已经有一些例子实现了3,4-环戊基-1-四氢萘酮的合成,但是,往往需要多步合成,特别是立体选择性合成方法还较少见。本文在我们最近发展的铜催化的醛直接转化为酮的方法学基础上,以廉价易得的溴化铜为催化剂,通过一个室温进行的2-乙烯基苯甲醛与3-烯基-2-溴代羰基化合物的串联环化反应高产率、高度立体选择性地合成了3,4-环戊基-1-四氢萘酮。这是较为少见的高度立体选择性的自由基反应的例子之一。产物通过L-selectride还原能够以优秀的产率合成具有四个连续的手性中心的苯并叁环醇类化合物。另一方面,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是重要的合成子,它们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合成依然有待发展。在本课题组之前炔醚的官能团化反应基础上,本文发展了一个银催化环氧化合物与炔醚或炔胺的偶联反应,一步、高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地合成(E)-α,β-不饱和酯或酰胺。初步的机理研究表明,环氧化合物在反应条件下生成醛,接着发生[2+2]环加成,继而开环得到相应的产物。该反应条件温和,原子经济性好,官能团兼容性高,预计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四氢萘酮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曹鹤,陈霄,梁长海.高效萘选择加氢制四氢萘Ni-Al金属间化合物催化剂[C].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2].朱慧.3,4-环戊基-1-四氢萘酮与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3].高小宁,孙晓飞,黄国兴.核桃楸青皮中的一个新四氢萘酮化合物[J].中成药.2013
[4].鞠雪艳,蒋东红,胡志海,李大东.四氢萘类化合物与萘类化合物混合加氢裂化反应规律的考察[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2
[5].付丙月,唐辉,郑灿辉,刘嘉,周峰.四氢萘类化合物合成工艺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12
[6].姚斌,陈军,周有骏,吕加国,朱驹.新型四氢萘类抗真菌化合物的叁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07
[7].梁蓉梅.四氢萘类化合物体外抗真菌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
[8].梁蓉梅,曹永兵,周有骏,汪涛,卢嘉.20种四氢萘类抗真菌化合物体外抑菌活性测定[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
[9].姚斌,周有骏,朱驹,吕加国,姜远英.新型四氢萘类化合物合成及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J].化学学报.2007
[10].曾涛.1-四氢萘酮类及哒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天津大学.2003
标签:Ni-Al金属间化合物; 湿化学合成; 选择加氢; 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