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晓艳[1]2011年在《高校后勤实行企业化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后勤尝试着改革,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事实上,就高校后勤目前的状况而言,尽管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要彻底地过渡到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法人制后勤企业的时机尚未成熟。进一步分析发现现有的高校后勤在运行中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阻碍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传统体制下高校后勤运行模式和发达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服务模式对比分析后,得出结论,我国高校后勤目前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实行企业化管理,也就是在原有事业单位的基础上适度的引入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其中核心内容是在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方法上适度引入现代企业的做法。针对我国高校后勤出现的具体问题,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管理制度方面:首先,引入现代企业用人机制。在科学设岗的基础上,全面推行聘任制度,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逐步的建立解聘辞聘制度,使后勤员工可以做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同时对于改革初期后勤内部原有的事业单位编制职工和新聘任人员采取不同的分流措施,即“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其次,健全高校后勤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后勤内部的各个分支机构合理设立目标责任中心,每月和年度终了对于各责任中心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惩,考核时应量化考核目标;再次,完善合理有效的薪酬分配制度。对过去的“重身份、轻岗位”薪酬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以“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为主的科学薪酬体系;最后引入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后勤应建立独立于高校的财务管理职能机构,在明确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下,引入成本考核、财务审计监督等机制。会计核算方面:其一,规范后勤实体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问题,在以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为基础,通过修改企业会计制度的具体科目来完成后勤会计核算方法的改革;其二,高校后勤实行会计委派不同于我国现行的会计委派制,属于单位内部的会计委派,同时会计委派制的具体实施还有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再者,对于高校财务决算时汇总报表的编制,本文观点是根据会计科目的转化方法进行编制。
李秀娟[2]2007年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1979年开始起步算起,已有28年,从1999年全面拉开序幕至今,己有8年左右的时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趋势,均为社会所关注。经过8年左右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运行效率、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有了显着提高,为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后勤已不再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但是,到目前为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还远未完成,绝大多数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实现质的变化,后勤服务市场还没有建立健全,市场在后勤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的程度还十分有限,校外大量优质后勤服务资源还远没有得到利用,一校一户办后勤的局面还没有大的改变,学校领导还没有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完全解脱出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高校后勤领域中政府职能、高校职能和市场职能的调整过程,其目的是合理的配置、利用后勤资源,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就必须打破高校封闭的管理模式,将高校后勤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化分工格局之中,按高校后勤之应有功能,重构政府、社会、学校叁者之间的关系,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将高校后勤产业组建成为便于学校控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企业实体,建立适应高校发展需要的新型服务、生产、经营、管理的运行机制,使高校对服务环境的依赖系统从一个变成多个,增加了支撑点,增强了力度,对教学、科研的保障有了更可靠的基础,从而促进高校快速高质量的发展。目前,针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着的政策制度不完善、后勤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健全、后勤企业文化建设不足等问题,后勤必须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后勤管理的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企业化管理手段、国家提供优惠政策、大学生主体参与等经验,着重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行企业化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后勤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力度,从而建立符合高校发展的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胡铁巍[3]2004年在《高校后勤实行企业化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在我们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作为知识的产生和传播基地,高等院校在现阶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后勤部门的支持与服务,但后勤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使其成为高校发展的瓶颈,因而研究高校后勤企业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后勤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真正实现校企、政企职责分离,搞活企业,使企业在经营中不受行政干预,同时也不依赖学校,不吃大锅饭,积极参与竞争,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既可消除“学校办社会”的巨大压力,也可确保学校拥有后勤资产的所有权。其次可使后勤实体真正拥有企业法人财产权,确立企业法人地位,通过明确责任,放权企业,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其叁,从根本上改造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促进后勤实体原有的机构设置、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等进行全方位改革。使学校能从“办后勤”到“管”后勤角色的转变,让后勤自己实行企业化运作。本文研究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论证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分析处理方法。对高校后勤进行了实证研究,回答了我国高校后勤企业化现状“是什么”的问题,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规范研究,回答了高校后勤企业化过程“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在分析中主要采用模糊数学分析法、层级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对高校后勤绩效进行了定量分析,创立了绩效指标模型,并应用该指标模型对某高校校园管理中心改革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对高校后勤企业化问题进行了以下研究:1、 本文在阐述高校后勤社会化和企业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剖析产权本身的模糊性和市场经济对于产权制度的要求,然后指出了高校后勤在行政指令下的低效率的现状和原因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事业单位面临的诸多固有矛盾。通过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分析,从理论上指出了高校后勤企业化的必要性。2、 借鉴我国20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经验教训,结合高校后勤企业的特点,从法人制度、科学管理制度、自我约束制度叁个角度针对高校后勤企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高校后勤企业化进程的改革和调整方向,即通过改革后勤实体组织体制,从制度上重新界定和保护企业产权,防止所有者的过渡行政干预;通过改革后勤企业的管理机制,保证企业成为行为规范的市场主体。改进高校后勤企业的效率,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3、创建了高校后勤改革绩效评价模型。针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特点和业绩,构建出一种多级、多层次,开放式的树状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客观衡量高校后勤改革的成果。 4、运用上述模型,将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具体高校后勤企业绩效进行评价。通过对某高校校园管理中心改革绩效的实证分析,反映了高校后勤改革现状,为深化高校后勤企业化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分阶段、逐步进行的。本文的研究可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完善提供依据、借鉴和参考。
杨景中[4]1995年在《高校后勤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后勤改革的深化,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转变到以市场为导向,以经营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走企业化管理的道路。本文试就实现企业化管理中的几个问题,谈点浅见。一、“师生员工是衣食父母”的经营观念,是高校后勤实现企业化管理的思想基础首先必须把高校后勤作为一个从事服务工作的经营实体来看待,明确提出“师生员工是
何曙光[5]2002年在《高校后勤社会化及其资产管理模式的探讨》文中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高校后勤领域中政府职能、高校职能和市场功能的调整改组过程,其目的是合理地配置、利用后勤资源,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就必须打破高校封闭式管理模式,将高校后勤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化分工格局之中,按高校后勤之应有功能,重构政府、社会、学校叁者之间的关系,按现代企业规律将高校后勤产业组建成为便于学校控制又具有相对独立的企业实体,建立适应高校发展需要的新型服务、生产、经营、融资和劳资管理的运行机制。 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在我国高校中,后勤国有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方法不到位、资产隐形流失严重等问题。因此,要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 本文从后勤改革的实际出发,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般概况及其实现途径作了一番分析。在论证的过程中,本文综合运用了系统、比较的论证方法,研究了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模式,并比较了中外高校后勤模式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还着重探讨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对后勤资产的管理问题以及高校后勤实施股份制改造的模式及途径。最后,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介绍了他们的后勤改革经历以及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刘一沙[6]2012年在《企业化管理视野下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高等院校后勤管理从上世纪80年代初始便开始尝试改革,改革的主体为后勤管理,方向为社会化。从现在来看,改革暂时有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现今情况来说,要完全过渡到按现代模式创建法人制的后勤企业还没有成熟。本文从分析我国常规传统体制下高等校园后勤运作模式与发达地区的模式进行比对,可以发现我国高等院校后勤改革的方向应是加快推行企业化管理。
郭志伟[7]2006年在《高校后勤企业化管理刍议》文中指出高校后勤实行企业化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建立高校后勤企业化运行机制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建立企业法人制度;二是建立科学的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叁是建立自我约束和强化审计监督机制。
董延春[8]2006年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1999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高校后勤改革会议,明确提出两校后勤改革的目标:高校后勤要成建制地与学校规范剥离,实现社会化。这次会议,又一次掀起高校后勤改革的高潮。许多高校按这一目标和要求,纷纷组建后勤集团,把原先属于后勤范畴的工作统一纳入后勤集团,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化运作机制。高校后勤集团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他不同于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也有别于高校部处院系单位和非营利组织。一方面,他是高校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织部分,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他的资产所有权属于高校,他的主要市场在高校,他的生存发展壮大要依赖高校,同时高校从维护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利益角度,也要求后勤集团必须坚持“叁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不能脱离姓“教”的本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经营原则。另一方面,由于他是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企业化管理的经济实体,在经营过程中,不得不讲效益,对成本费用精打细算,对收入利润总期盼越多越好,他必须追求经济效益。这一对矛盾,导致了后勤集团在财务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 本论文以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为研究对象,借鉴企业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理论,深入分析目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现状、问题、原因,提出如何构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制度、模式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本论文共分六章,内容概括如下: 第1章 引言。介绍本文研究的问题及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内容与论文结构;研究的方法。 第2章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制度,是制定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和制度的理论依据,这是由高校后勤的特性所决定的。提出高校后勤过渡期财务管理目标应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及财务管理基本原则、体制及组织制度。 第3章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现状和问题。简要分析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现状,深入剖析目前过渡期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高校后勤集团组织性质定位不清,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财务管理体制尚处于过渡状态,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所依从的会计核算制度具有双重性,财务管理制度实施乏力等。 第4章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影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是由许多因素
邱殿辅, 冷寿中[9]1996年在《高校后勤服务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是实现社会化的必由之路》文中研究表明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国民经济体制改革,要求高校后勤工作主动与之相适应,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改革的社会化方向,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广大高校后勤工作者现正致力于实现社会化的实践和总结。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后勤服务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是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过
雷智峰[10]2012年在《高校后勤服务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选择什么样的后勤服务模式,取决于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后勤管理理念和后勤管理水平,也取决于高校后勤的服务保障能力。自1999年,为了打破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高校后勤服务“瓶颈”,在全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和发展要求,尝试选择适合本校要求的后勤服务模式,改变过去那种纯福利性质的行政管理模式,使后勤管理和后勤服务更加灵活、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使高校的后勤基础设施、服务条件和服务环境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巨变,也带来了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的极大提高。本研究中,首先,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并在研究国内外后勤服务模式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高校后勤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以武汉地区高校为案例,介绍了武汉地区高校目前选择的主要后勤服务模式,并对这几种服务模式进行优点和不足的分析,以期为各高校理性选择后勤服务模式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第叁,根据全面的分析研究,指出各高校在选择后勤服务模式时应注意的事项和基本原则,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跟风使舵,切忌千篇一律、千校一面。提出各高校在选择后勤服务模式时,一定要因地因时因校制宜,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本校发展、师生员工满意的后勤服务模式。最后,借鉴发达国家的高校后勤服务模式,结合我国第叁产业的发展形势和高校后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股份合作制模式”这种创新后勤服务模式。本研究对高校后勤服务模式的分析和探索还比较肤浅,高校后勤服务模式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它会随着我国第叁产业发展和高校自身的发展而有所改变。高校后勤服务模式将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始终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全方位的、满意的后勤保障和后勤服务。
参考文献:
[1]. 高校后勤实行企业化管理研究[D]. 安晓艳. 长安大学. 2011
[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D]. 李秀娟.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3]. 高校后勤实行企业化管理研究[D]. 胡铁巍. 天津师范大学. 2004
[4]. 高校后勤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 杨景中. 中国高校后勤研究. 1995
[5]. 高校后勤社会化及其资产管理模式的探讨[D]. 何曙光.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6]. 企业化管理视野下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研究[J]. 刘一沙.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7]. 高校后勤企业化管理刍议[J]. 郭志伟.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6
[8].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 董延春. 西南大学. 2006
[9]. 高校后勤服务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是实现社会化的必由之路[J]. 邱殿辅, 冷寿中. 中国高校后勤研究. 1996
[10]. 高校后勤服务模式创新研究[D]. 雷智峰. 华中农业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