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ATLAB引擎在模糊控制软件开发平台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方勋[1](2020)在《基于混合编程的四旋翼无人机控制器辅助软件设计》文中认为微小型四旋翼无人机作为一种起降灵活、定点悬停的飞行器,在军事和民用两个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价值。在四旋翼的控制中,姿态控制是关键,因此,对其控制参数优化的研究对于提高四旋翼机的控制质量和设计效率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课题研究了基于辨识模型的四旋翼无人机PID控制参数优化问题。采用机理建模的方法构建四旋翼无人机的数学模型,为包含其所有飞行状态的非线性状态模型。飞行试验考虑四旋翼在近似悬停的状态下进行输入的激励,用小扰动线性化方法对机理模型进行线性化,简化了非线性系统复杂的求解问题。通过对四旋翼的机理建模,得到了其在各姿态方向上的模型阶数,为基于实验数据的辨识提供模型参考。设计四旋翼无人机的飞行试验,包括采样频率、输入输出的选择,数据预处理等,得到用于开展系统辨识的实验数据。在实验设计过程中,采集和改变四旋翼无人机的输入,使其满足输入信号已知,且在试验中具有变化的多样性,应用最小二乘法开展本研究中的系统辨识,并采用交叉比较的方法验证辨识结果,对辨识模型进行评价。在辨识模型的基础上,用FOLPD模型来近似系统模型,以通过数值方法针对某一优化指标进行优化,获得一组最优化的PID参数,结合Ziegler-Nihcols整定方法进行PID整定,得到满足控制性能要求的控制参数。应用MATLAB与Visual C++混合编程,结合MATLAB在数值计算和算法设计方面的优势与Visual C++在开发用户界面友好方面的优势,设计开发四旋翼无人机控制器参数优化辅助软件。在软件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进行系统需求的分析,将软件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子模块,然后设计用户界面、架构软件框架,通过不断完善软件功能及对软件进行调试改进,实现了辅助软件读取实验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模型辨识、FOLPD近似、最优化PID参数,并在此过程中绘制曲线,分析拟合偏差等功能,最后通过实验和仿真验证辅助软件的功能性能。基于混合编程的辅助设计软件可以通过飞行数据来改善PID参数整定过程,提高PID参数优化的效率。
武永恒[2](2020)在《无人机侦察图像模糊复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软件开发》文中认为无人机具有体积小、使用方便以及生存能力强等优点,广泛应用在军事、民用等多个领域中。军事领域无人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容易受到相对运动、成像设备、恶劣天气等因素干扰,使拍摄到的图像出现模糊、色彩失真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后期情报分析,因此需对模糊图像进行处理,提高图像质量。针对无人机侦察图像的实际应用问题,本文做了以下工作:(1)基于图像金字塔的多尺度空间构建。为了提高估计的模糊核精度、保存更多的图像边缘细节,使用一种多尺度模型求解策略。使用图像金字塔构建多尺度空间,金字塔采取逐层下采样法来降低图像分辨率,空间层数根据模糊核尺寸自适应选取,最后在尺度空间中迭代求解构建的正则化复原模型。(2)基于局部加权全变差的显着边缘提取。为了提高显着边缘的细节,使边缘更加清晰,本文将局部加权全变差模型进行改进,首先使用分数阶梯度算子计算图像的梯度,然后将计算得到的梯度幅值引入权重模型完成图像显着边缘的提取。通过实验表明针对模糊图像基于分数阶梯度算子的局部加权全变差显着边缘提取相较于其他算法,提取的图像边缘细节更加突出。(3)基于混合正则化约束的模糊核模型构建。为了得到更为精确的模糊核,本文对全变差模糊核模型进行改进,在模型中引入H1范数和1L范数保证了模糊核的平滑性和稀疏性,然后又加入2L范数确保了模糊核的连续性,又将高阶全变差模型引入,进一步提高了复原图像的平滑性,最后根据模糊核的特性对模糊核进一步约束,使估计的模糊核更加精确。(4)基于超拉普拉斯先验的复原图像模型构建。为了提高复原图像的边缘细节,本文在高阶全变差超拉普拉斯正则项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保边正则项。最后将建立好的模糊核模型和复原图像模型相结合得到图像盲复原模型,并将复原模型放在建立的多尺度空间中进行迭代求解。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多尺度混合正则化约束的图像复原算法抗噪性更强、复原图像的边缘细节更加清晰。(5)基于混合编程法的无人机侦察图像模糊复原系统。在运动模糊复原算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离焦模糊复原与大气模糊复原算法,使用一种混合编程法设计实现了无人机侦察图像模糊复原系统。首先在Qt开发平台下配置MATLAB与Open CV的调用环境,然后根据应用需求设计交互界面,最后调用生成的库文件完成整个系统。通过测试,系统可流畅运行并实现对无人机运动、离焦、大气模糊图像的复原。
李林[3](2020)在《基于摩擦学的人字闸门底枢摩擦副设计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底枢摩擦副是人字闸门的主要承载零部件,在船闸启闭运行时,底枢摩擦副系统受到摩擦磨损作用的影响。一旦人字闸门由于底枢摩擦副过度磨损发生故障,导致水运航线被迫停航,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对人字闸门底枢摩擦副接触受力情况和磨损失效寿命进行分析建模,快速准确计算底枢蘑菇头接触应力和底枢摩擦副磨损失效寿命节点,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磨损失效底枢摩擦副进行维维替换。通过计算获得定量结果信息,寻求新建或改建人字闸门底枢摩擦副的优化运行工况,延长新设计底枢摩擦副的使用年限。论文开展了基于摩擦学的人字闸门底枢摩擦副设计系统的研究。以人字闸门底枢为研究对象,分析现有服役和新建或改建的人字闸门底枢摩擦副功能需求,确定了人字闸门底枢摩擦副摩擦学设计系统的结构设计、流程开发和功能分配。对底枢蘑菇头接触应力和底枢摩擦副磨损失效寿命有关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底枢工况的数值计算模型。为直观表示底枢蘑菇头接触应力和底枢摩擦副磨损失效寿命结果输出,接触应力三维图和底枢二维CAD动态图形输出,需确定底枢结构尺寸、闸门运行参数、底枢匹配材料性能参数、润滑介质性能参数、润滑结构参数、磨损量参数,对底枢蘑菇头接触应力、底枢摩擦副磨损失效寿命和底枢设计关联尺寸进行分析和计算。依据现有人字闸门底枢摩擦学理论经验成果和课题组人员试验结果,采用面向对象开发技术和模块化设计思路方法,以Visual Studio 2013作为开发设计平台,利用C#和MATLAB混合编程的方法,辅助以数据库管理系统和Auto CAD2010图形显示功能,开发出一套基于摩擦学的人字闸门底枢摩擦副设计系统。完成的主要内容有:(1)利用结构化方法构建了底枢匹配材料和性能参数、润滑介质和性能参数、润滑结构参数、闸门运行参数、磨损量参数等辅助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对参数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的功能。(2)运用数学建模思想对不同工况底枢蘑菇头接触应力和底枢摩擦副磨损失效寿命进行分析建模,为后续设计系统的开发工作提供必要核心算法支撑。(3)确定开发过程关键技术支持,通过C#主界面程序调用MATLAB、Auto CAD2010特定接口函数,实现接触应力、磨损失效寿命计算结果输出和接触应力三维图、底枢二维CAD动态图纸显示输出,准确直观表现底枢蘑菇头接触应力分布特性和底枢二维图纸参数化设计功能。(4)搭建设计系统人机界面,编码开发。开发完成的人字闸门底枢摩擦副摩擦学设计系统,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输入必需参数,调用核心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完成结果和图形输出。经黑盒运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建模方法和设计开发技术是可行有效的,操作简单、计算准确高效的设计系统满足既定需求目标,对指导工程实际应用底枢摩擦副的日常维护和重新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曲梓瑄[4](2019)在《多源模型资源联合试验平台接口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哈工大研发了H-JTP联合试验平台,将那些具有不同功能、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资源联合起来,对复杂作战及试验环境进行模拟,完成武器装备的测试任务。试验资源是构建联合试验系统的基础,在联合试验构建任务中,需要引入各种虚拟的、实装的及构造的资源,这些资源要依靠大量的数学模型进行构建。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仿真平台MATLAB、Simulink和数理统计平台SPSS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包括了大量的成熟模型,为了将这些异构模型引入H-JTP平台,现亟需开发用于多源模型的联合试验平台资源封装工具。通过对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提出采用混合编程方式,以MATLAB Engine作为控制接口,实现对MATLAB、Simulink模型运行状态的控制,利用MATLAB库函数实现联合试验平台与MATLAB模型间的信息交互,以共享内存的方式实现与Simulink模型间的信息交互。针对单个Simulink模块构成的简单模型,以RTW工具将其转译为平台可用的动态链接库文件(DLL)。对于SPSS统计模型,提出基于JAVA开发SPSS数据处理器控制接口转换软件,控制程序以spssjavaplugin.jar为接口控制处理器的运行,同时通过JNI接口与联合试验平台进行信息交互,获取控制指令。针对SPSS模型输出结果格式的特异性,提出以共享文件的方式实现数据交互。通过对上述三种模型接口规范的研究,提出各个模型的资源封装方法,并基于这些方法开发了模型封装工具。支持联合试验人员对已有仿真模型及统计模型进行封装,将模型转化为试验资源,实现了异构模型资源的引入。最后,利用封装工具,对大气仿真模型、浮空器仿真模型、数据分析统计模型等进行封装,生成相应的资源组件,借助H-JTP平台搭建了联合试验系统,对浮空器模型在复杂大气环境下的工作状态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各模型封装工具能正常工作,可以辅助联合试验人员快速构建试验资源,完成联合试验。
林闯[5](2019)在《基于互联网+的通风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文中认为通风机作为煤炭企业的重要大型设备,担负着向矿井内部输送大量新鲜空气,保证井下工作环境安全,维护生产过程稳定运行的重要责任。通风机的安全稳定运行关乎着矿企的生产效益更关乎着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对通风机进行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十分必要。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数据共享对通风机在线远程监测和智能诊断是实现有效、准确监测与故障诊断的必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发展情况的分析,以及我国矿用通风机在线监测实际情况的考量,建立了矿用通风机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利用网络和智能技术,实现对通风机监测数据的处理和有效管理,并通过将相应的监测数据进行共享,提高对数据的利用率,丰富故障诊断的数据库,提高监测与诊断的准确性。根据矿用通风机的运行实际,通过选用各类传感器和智能仪表,下位机应用PLC技术采集通风机运行状态的监测数据,实现状态数据的在线采集;上位机应用组态王软件对各个通风机站点进行组态,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显示、报警、记录等功能。针对通风机站点多,位置分散的特点,在构建了基于TCP/IP的互联网结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软件平台,实现了对大量监测数据的有效存储及可视化查询和管理。在利用小波包分解及能量特征提取技术获得振动数据特征值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基于思维进化算法的BP神经网络系统,实现通风机关键部件-轴承的故障诊断;根据通风机运行状态监测参数多而且数据量庞大的特点,从多种监测数据中提取特征值,并对特征值进行交叉处理,应用LLE降维方法对特征量进行降维处理后,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通风机运行状态的预测。基于互联网技术,利用WebService、内网穿透技术以及基于VS平台开发的数据共享客户端,实现了监测数据和诊断预测模型等参数在不同监测站点的相互交换和数据共享。
伊博力,塔拉,常国荣[6](2018)在《基于C#.NET与Matlab神经网络的草地产草量估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为了提高草原产草量的估测精度和软件的开发效率,通过对Matlab 2014a环境下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的研究,采用迭代法确定神经网络训练参数,探讨了Matlab与C#.NET开发平台的接口技术,能成功实现C#.NET对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的调用;以锡林郭勒盟草地产草量估测为应用案例,开发了基于C#.NET和Matlab接口的神经网络草地产草量估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估测系统对草地产草量的估产有着良好的性能,混合编程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
娄明山[7](2012)在《基于Simulink的工业过程实时仿真系统》文中指出随着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的应用,仿真系统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复杂系统特别是高技术产业不可缺少的分析、研究、设计、评价、决策和训练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现有的仿真软件对运行环境的依赖性过强、缺乏通用性、仿真软件存在着没有形象的监控画面或者缺少多样的被控对象等方面的不足等问题,进行需求分析和功能分析。建立以Simulink为后台计算核心的可视化仿真系统。系统具有被控对象建立功能、仿真控制功能、信号输入输出功能以及可视化监控功能,能够非常直观、生动地模拟工业系统的,摆脱对实际被控对象的依赖。本文提出了一种实时仿真系统的结构,根据系统需求和各部分的功能不同,将面向典型过程控制的实时仿真系统结构分为前台用户操作、中间数据通信和后台仿真计算3个部分。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对系统接口进行规范化、标准化,便于二次开发。设计了一种基于外部驱动的Simulink实时仿真方式。在分析Simulink仿真机制的基础上,通过Matlab的Workspace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仿真系统前台参数设置与数据显示和后台Simulink的数据实时关联;通过外部控制Simulink仿真模型的输入、初始状态、仿真时间,实现仿真系统的在线连续实时仿真。为了仿真系统构建的准确、快捷和规范化,基于Simulink工具箱,提出一种实时仿真系统专用建模模块和控制器模块构建方法。采用Visual C++编程平台,开发实时仿真系统的主界面和Matlab引擎驱动接口;使用Visual Graph和Ctrl List控件,开发实时仿真系统监控界面、专用组件库和控件库。仿真运用实际的非线性水箱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仿真系统的精度较高。实时仿真实验系统为工程现场提供了一个具有良好扩展性,组件、控件丰富,操作简便,多画面同时监控的系统,可以有效地检验过程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从而减少系统的调试与运行风险。
杨盼盼[8](2011)在《纯电动汽车集成仿真技术及软件平台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仿真作为电动汽车研发过程中的一项实用技术,可在原型试验之前对设计方案进行全面评估,快速准确的预测整车相关性能,大大提高电动汽车理论、技术和设计的前瞻能力,有效地缩短研发周期和降低研发成本,为电动汽车的快速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电动汽车仿真软件功能单一、仿真精度不高、二次开发难度大,不能满足我国电动汽车研发中的仿真需求的现状,在研究电动汽车仿真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界面友好、交互性强、可扩展移植的纯电动汽车仿真平台,以满足纯电动汽车研究开发中的仿真需求。具体而言,论文的主要工作有:(1)借鉴各种成熟的车辆部件模型,以电动汽车仿真软件ADVISOR2002的车辆部件模型库为基础,按照设计的纯电动汽车顶层结构,从中提取合适的部件模型,完成了仿真平台部件模型库的设计。(2)针对纯电动汽车仿真数据存在的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复杂、数据组织形式多样的特点,按照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形式采用树形分层结构对仿真数据进行组织,并采用XML文件的形式对仿真参数进行存储,并实现了数据的读写操作。(3)综合使用VC++与Matlab/Simulink两种开发工具,利用VC++开发客户机程序实现软件界面设计和业务处理,通过Matlab/Simulink进行纯电动汽车建模和仿真计算,采用混合编程的方式,完成了集成仿真平台的开发。(4)针对目前蓄电池单能量源纯电动汽车性能不能满足商业化运营的缺点,设计了蓄电池-超级电容双能量源系统及其模糊优化能量管理策略并实现了面向双能量源纯电动汽车的仿真平台移植。(5)在选定的车型和道路循环工况下,对本仿真平台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采用模糊优化控制策略的双能量源纯电动汽车进行了整车仿真。结果表明,本仿真平台可信度较高,可以满足纯电动汽车的仿真要求,且采用模糊优化控制策略的双能量源纯电动汽车整车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有很大的提高。
许迎滨[9](2010)在《圆柱齿轮加工机床的可适应模块化设计方法与工具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增加产品的功能,提高产品的质量、特性和可用户化,使产品更具环境友好性,降低企业的设计和制造成本,缩短交货时间等,要求制造型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在开发产品上和优化产品全生命周期方面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高的响应能力,本文研究了圆柱齿轮机床的可适应模块化设计方法,为企业系列产品开发中的新产品开发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通过VC++与Matlab软件开发了相应的可适应模块化设计软件,并对圆柱齿轮加工机床进行了功能分析、模块划分、参数化设计、配置设计、及产品族的决策评价,验证了该理论的可靠性。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首先介绍了齿轮加工机床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接着阐述了可适应设计概念和研究现状,可适应设计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参数化设计与性能分析研究现状及工作台静压计算研究现状。2)介绍了可适应设计的相关概念,包括可适应设计的定义、可适应产品的概念,可适应设计的构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产品可适应模块化设计原理,从产品的模块划分到模块结构设计,再进行可适应结构设计,最后对可适应产品进行模块度、共同度、可适应度评价、性能综合评价。3)对圆柱齿轮机床进行了进行了参数化建模,对圆柱齿轮机床进行了配置设计,规划了三种方案,并对其进行了性能分析。4)对圆柱齿轮机床工作台进行了静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施静压性能分析及Fluent流场分析,找出了结构上的薄弱环节,便于对其进行优化设计。5)对可适应模块化软件进行了需求分析,阐述了软件的开发原理,对软件平台实现的工具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简介,对可适应模块化设计工具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各个软件的总体架构,软件工作环境及数据格式要求。6)运用可适应模块化设计工具对圆柱齿轮机床进行了可适应模块化设计,对各方案进行模块配置分析,完成了其功能模块配置表,并计算了各方案的产品共同度及产品模块成本,对各方案进行了可适应度计算,并进行了分析比较,运用性能综合评价软件对圆柱齿轮机床的CAE分析数据进行综合评价。
王飞[10](2010)在《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和信息化社会的进步,使得机器人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移动机器人作为机器人的一种,这些年已经应用于各种特殊的不利于人类工作的环境中。其中,如何提高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能力则是近几年学术界和工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何谓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就是移动机器人在所处的环境中寻找到一条从起始点到目标点的无碰路径,尤其是移动机器人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的自主运动,这就需要各种智能算法融入到机器人自身控制系统中,使得移动机器人自主做出判断和决策。本论文对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有:首先,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根据构造出的移动机器人运动学模型,设计出一种双层模糊控制器:第一层为转角模糊控制,用来控制移动机器人的转向;第二层为步长的模糊控制,用来控制机器人每一步所走的距离。把各层制定的模糊控制规则,作为移动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的避障策略,并应用MATLAB进行移动机器人的运动仿真,模拟出各种静态未知障碍物环境和动态障碍物环境下的移动机器人避障实现,证明所设计算法的有效性。其次,借助于UP-VoyagerⅡ移动机器人硬件开发平台,本文设计出一套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系统应用层使用VC++6.0进行开发,整个系统主要包括三层:硬件通讯层、指令协议解析层和行为决策层,并在行为决策层中利用MATLAB引擎技术实现VC与MATLAB混合编程,通过调用MATLAB引擎函数,把在MATLAB中设计的模糊控制器应用到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中。最后,应用所设计的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实现机器人在实际环境中运动,自动躲避环境中存在的障碍物,验证所设计算法的有效性。
二、MATLAB引擎在模糊控制软件开发平台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TLAB引擎在模糊控制软件开发平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混合编程的四旋翼无人机控制器辅助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四旋翼无人机研究现状 |
1.3 关键技术与研究成果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辅助软件系统的整体方案 |
2.1 引言 |
2.2 辅助软件系统功能分析 |
2.2.1 软件概述 |
2.2.2 功能需求 |
2.2.3 开发平台的选择 |
2.3 MATLAB与 VC++混合编程技术 |
2.3.1 VC++调用MATLAB引擎 |
2.3.2 使用MATLAB编译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旋翼无人机建模 |
3.1 引言 |
3.2 四旋翼飞行原理 |
3.3 四旋翼无人机建模 |
3.3.1 坐标系转换关系 |
3.3.2 外力平衡方程 |
3.3.3 外力矩平衡方程 |
3.3.4 旋翼电机模型 |
3.3.5 四旋翼无人机模型 |
3.4 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 |
3.5 姿态角速度传递函数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飞行实验及辨识设计 |
4.1 引言 |
4.2 飞行试验及数据处理 |
4.3 系统辨识设计 |
4.3.1 系统辨识 |
4.3.2 模型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参数优化辅助软件的设计实现 |
5.1 引言 |
5.2 FOLPD近似及ZIEGLER-NIHCOLS整定 |
5.2.1 FOLPD近似 |
5.2.2 Ziegler-Nihcols整定 |
5.3 PID控制器参数优化 |
5.4 软件设计与实现 |
5.4.1 软件界面的设计实现 |
5.4.2 功能模块的设计实现 |
5.4.3 辅助软件的实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无人机侦察图像模糊复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图像非盲复原研究现状 |
1.2.2 图像盲复原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设计思路与图像复原基础理论 |
2.1 无人机侦察图像模糊复原系统设计思路 |
2.2 无人机图像退化因素 |
2.3 无人机图像退化模型 |
2.3.1 运动模糊模型 |
2.3.2 大气模糊模型 |
2.3.3 离焦模糊模型 |
2.4 图像复原基本算法 |
2.4.1 图像非盲复原法 |
2.4.2 图像盲复原法 |
2.5 算法对比分析 |
2.5.1 数据采集 |
2.5.2 复原实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尺度混合正则化约束的无人机模糊图像盲复原 |
3.1 正则化约束的图像复原模型 |
3.2 多尺度空间的构建 |
3.3 基于分数阶梯度算子的LWTV显着边缘提取 |
3.3.1 FLOGLWTV模型建立 |
3.3.2 实验验证 |
3.4 基于混合正则化约束的模糊核模型构建 |
3.4.1 模糊核正则项构建方法 |
3.4.2 混合正则化模糊核模型构建 |
3.4.3 半二次方变量分裂法求解模型 |
3.5 基于超拉普拉斯先验的复原图像模型构建 |
3.5.1 复原模型构建方法 |
3.5.2 超拉普拉斯正则化模型构建 |
3.5.3 模型求解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尺度混合正则化复原算法复原效果测试 |
4.1 复原图像评价指标 |
4.1.1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法 |
4.1.2 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法 |
4.2 实验与分析 |
4.2.1 实验设置 |
4.2.2 实验过程 |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混合编程法的无人机侦察图像模糊复原系统 |
5.1 系统开发环境选择 |
5.2 混合编程方法选择 |
5.2.1 MATLAB引擎 |
5.2.2 Matcom软件 |
5.2.3 COM组件 |
5.2.4 动态链接库技术 |
5.3 无人机侦察图像模糊复原系统实现 |
5.3.1 生成动态链接库 |
5.3.2 Open CV与 MATLAB在 QT中的配置 |
5.3.3 人机界面设计实现 |
5.3.4 调用DLL文件 |
5.4 无人机侦察图像模糊复原系统的测试与封装 |
5.4.1 系统测试 |
5.4.2 系统封装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摩擦学的人字闸门底枢摩擦副设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符合及含义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设计系统功能需求与结构分析 |
2.1 功能需求 |
2.2 开发流程 |
2.3 结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核心计算与建模分析 |
3.1 接触特性与润滑分析 |
3.2 油槽结构下底枢接触应力 |
3.3 磨损失效寿命预测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4 开发技术支持 |
4.1 开发平台工具 |
4.2 C#和MATLAB混合编程 |
4.3 辅助数据库管理系统 |
4.4 接口设置 |
4.5 本章小结 |
5 开发应用 |
5.1 计算流程 |
5.2 界面设计 |
5.3 开发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部分科研成果 |
附录2:人字闸门底枢摩擦副摩擦学设计系统程序代码 |
(4)多源模型资源联合试验平台接口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仿真模型联合试验平台资源封装 |
2.1 引言 |
2.2 仿真模型接口规范分析 |
2.2.1 MATLAB模型接口规范分析 |
2.2.2 Simulink模型接口规范分析 |
2.3 仿真模型封装方法研究 |
2.3.1 MATLAB仿真模型封装 |
2.3.2 Simulink仿真模型封装 |
2.4 仿真模型封装通用DLL开发 |
2.4.1 MATLAB模型封装通用DLL开发 |
2.4.2 Simulink模型封装通用DLL开发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统计模型联合试验平台资源封装 |
3.1 引言 |
3.2 统计模型接口规范分析 |
3.3 统计模型封装方法研究 |
3.4 统计模型封装通用DLL开发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源模型封装工具软件开发 |
4.1 引言 |
4.2 多源模型封装工具通用功能模块开发 |
4.2.1 需求分析 |
4.2.2 软件设计 |
4.3 MATLAB模型封装工具开发 |
4.3.1 需求分析 |
4.3.2 软件设计 |
4.4 Simulink模型封装工具开发 |
4.4.1 需求分析 |
4.4.2 软件设计 |
4.5 SPSS模型封装工具开发 |
4.5.1 需求分析 |
4.5.2 软件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应用验证 |
5.1 引言 |
5.2 应用背景、要求及验证方案 |
5.3 应用验证过程 |
5.3.1 构建试验资源 |
5.3.2 搭建试验系统 |
5.4 应用验证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互联网+的通风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矿用通风机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互联网+”与数据共享 |
1.3.1 “互联网+” |
1.3.2 数据共享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监测与诊断系统方案设计 |
2.1 系统要求 |
2.2 系统架构 |
2.3 硬件系统 |
2.3.1 传感器及仪表 |
2.3.2 采集系统 |
2.4 软件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硬件设备的搭建 |
3.1 PLC介绍 |
3.2 系统设计 |
3.2.1 传感器的选择安装 |
3.2.2 PLC及仪表的安装和选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设计 |
4.1 PLC软件 |
4.1.1 STEP7 介绍 |
4.1.2 PLC工作原理 |
4.2 组态软件 |
4.2.1 组态软件简介 |
4.2.2 组态王与PLC通信 |
4.2.3 通风机监测程序 |
4.2.4 总监控站程序 |
4.2.5 表格模板和记录体的建立 |
4.3 数据库软件的开发 |
4.3.1 数据库技术 |
4.3.2 数据库平台的选择 |
4.3.3 SQL Server的通信 |
4.3.4 SQL Server程序的实现 |
4.4 基于SQL数据库的通风机数据管理软件 |
4.4.1 VS平台介绍 |
4.4.2 VS与 SQL Server的通信 |
4.4.3 数据管理平台画面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故障的诊断与预测 |
5.1 理论概述 |
5.2 故障的诊断 |
5.2.1 特征提取 |
5.2.2 BP神经网络 |
5.2.3 思维进化算法 |
5.3 故障的预测 |
5.3.1 数据的获取 |
5.3.2 数据处理 |
5.4 软件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监测数据和诊断模型的共享 |
6.1 目的和意义 |
6.2 数据共享实现方法 |
6.3 具体过程 |
6.3.1 数据库的准备 |
6.3.2 WebService |
6.3.3 内网穿透 |
6.3.4 数据获取 |
6.4 效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C#.NET与Matlab神经网络的草地产草量估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1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1.1.1 神经网络在Matlab中建立的步骤。 |
1.1.2 确定训练样本。 |
1.1.3 样本预处理。 |
1.1.4 建立神经网络。 |
1.1.5 训练神经网络。 |
1.1.6 模拟仿真。 |
1.1.7 精度检验。 |
1.2. NET环境中神经网络估产模型的实现 |
1.2.1 Matlab引擎函数库。 |
1.2.2 Matlab引擎的接口和在. |
2 结论与讨论 |
(7)基于Simulink的工业过程实时仿真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流程工业过程控制现状 |
1.2.2 流程工业过程控制仿真系统现状 |
1.2.3 仿真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仿真系统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功能设计 |
2.2.1 工程管理 |
2.2.2 组件库 |
2.2.3 控件库 |
2.2.4 数据管理 |
2.2.5 实时仿真 |
2.3 系统设计 |
2.3.1 界面层设计 |
2.3.2 数据管理层详细设计 |
2.3.3 仿真运行层详细设计 |
2.4 系统数据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imulink实时仿真方案 |
3.1 基于RTW的Simulink实时仿真方案 |
3.2 基于S-Function的实时仿真方案 |
3.3 外部驱动的Simulink实时仿真方案设计 |
3.3.1 外部驱动的Simulink实时仿真方案 |
3.3.2 Matlab引擎 |
3.3.3 建模模块与控制模块构建方法 |
3.3.4 具体对象设计 |
3.3.5 控制器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仿真系统实现与应用 |
4.1 系统界面实现 |
4.2 系统模块实现 |
4.2.1 工程管理 |
4.2.2 组件库 |
4.2.3 控件库 |
4.2.4 数据管理与通信 |
4.2.5 实时仿真 |
4.3 仿真系统应用 |
4.3.1 实时仿真功能 |
4.3.2 实时仿真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8)纯电动汽车集成仿真技术及软件平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电动汽车仿真软件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纯电动汽车集成仿真技术与仿真平台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纯电动汽车集成仿真技术研究 |
2.2.1 开发工具集成技术 |
2.2.2 仿真方法集成技术 |
2.2.3 仿真模型集成技术 |
2.2.4 仿真数据集成技术 |
2.3 纯电动汽车仿真平台总体设计 |
2.4 纯电动汽车模型库设计 |
2.4.1 纯电动汽车整车模型设计 |
2.4.2 纯电动汽车部件模型设计 |
2.5 仿真平台数据模型设计 |
2.6 仿真平台仿真执行流程设计 |
2.6.1 仿真平台运行原理 |
2.6.2 仿真平台执行流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纯电动汽车仿真平台详细设计与开发 |
3.1 引言 |
3.2 仿真平台数据操作 |
3.2.1 基于XML的仿真数据存储 |
3.2.2 基于VBA的数据文件生成 |
3.2.3 基于DOM的数据文件解析 |
3.3 仿真平台界面设计 |
3.3.1 界面整体布局设计 |
3.3.2 界面模块协调控制 |
3.4 VC++与Matlab混合编程方法研究 |
3.4.1 常用Matlab接口介绍 |
3.4.2 基于Matlab引擎的混合编程 |
3.5 仿真平台各部分功能介绍 |
3.5.1 软件主界面 |
3.5.2 车身部件选取 |
3.5.3 部件参数查看及修改 |
3.5.4 客户区部件特性展示 |
3.5.5 仿真结果查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双能量源纯电动汽车的仿真平台移植 |
4.1 引言 |
4.2 纯电动汽车双能量源系统简介 |
4.3 纯电动汽车双能量源系统结构设计 |
4.4 双能量源系统能量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
4.4.1 双能量源系统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
4.4.2 双能量源系统能量管理模糊控制器设计 |
4.5 面向双能量源纯电动汽车的仿真平台移植 |
4.5.1 双能量源纯电动汽车结构模型设计 |
4.5.2 双能量源纯电动汽车数据文件设计 |
4.5.3 双能量源纯电动汽车仿真平台移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纯电动汽车仿真平台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仿真参数选取 |
5.2.1 车型及车身部件参数选取 |
5.2.2 道路循环工况选取 |
5.3 单能量源纯电动汽车性能仿真及结果对比分析 |
5.3.1 蓄电池性能仿真 |
5.3.2 驱动电机性能仿真 |
5.3.3 整车车速仿真 |
5.4 双能量源纯电动汽车性能仿真及结果分析 |
5.4.1 蓄电池电流 |
5.4.2 整车动力性能 |
5.4.3 整车经济性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圆柱齿轮加工机床的可适应模块化设计方法与工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齿轮加工机床产品的发展与研究 |
1.1.1 齿轮加工机床的分类 |
1.1.2 齿轮加工机床设计相关研究 |
1.1.3 齿轮加工机床的应用与发展 |
1.2 可适应设计概念和研究现状 |
1.2.1 可适应设计概念的提出 |
1.2.2 可适应设计研究现状 |
1.3 可适应设计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模块化设计 |
1.3.2 产品平台设计 |
1.3.3 产品可适应性度量计算研究现状 |
1.4 工作台静压计算 |
1.5 参数化设计与性能分析 |
1.6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可适应模块化设计原理 |
2.1 可适应设计的概念和要素 |
2.1.1 可适应设计定义 |
2.1.2 可适应产品 |
2.1.3 可适应设计构成要素 |
2.2 产品可适应模块化设计过程 |
2.3 可适应产品的模块度评价 |
2.4 可适应产品的共同度评价 |
2.5 产品的可适应性的度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圆柱齿轮机床产品族的参数化设计与性能分析 |
3.1 圆柱齿轮机床总体布局设计与参数化建模 |
3.1.1 整机总体布局设计 |
3.1.2 圆柱齿轮机床整机的参数化建模 |
3.2 圆柱齿轮机床产品族与模块系列规划 |
3.2.1 圆柱齿轮机床产品族系列规划 |
3.2.2 圆柱齿轮机床各主要部件结构的确定 |
3.3 圆柱齿轮机床性能分析 |
3.3.1 圆柱齿轮机床整机的静态分析 |
3.3.2 圆柱齿轮机床整机的模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静压工作台的参数化建模与性能分析 |
4.1 静压轴承计算概述 |
4.2 静压工作台的参数化设计建模 |
4.3 工作台静压轴承与油腔参数计算 |
4.4 工作台施静压后静态分析 |
4.5 静压轴承流场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适应模块化设计软件的开发 |
5.1 可适应模块化软件开发 |
5.1.1 需求分析 |
5.1.2 软件开发原理 |
5.1.3 软件总体架构 |
5.1.4 软件工作流程 |
5.2 产品可适应性的评价计算过程 |
5.3 软件平台实现工具简介 |
5.3.1 VC++6.0 软件简介 |
5.3.2 Matlab软件简介 |
5.3.3 软件实现关键技术 |
5.4 可适应模块化设计软件实现 |
5.4.1 可适应性度量软件 |
5.4.2 可适应产品模块度计算软件 |
5.4.3 可适应产品族共同度计算软件 |
5.4.4 可适应产品性能综合评价软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圆柱齿轮机床可适应模块化设计实例分析 |
6.1 可适应任务分析 |
6.2 产品结构模块配置 |
6.3 圆柱齿轮机床模块度、共同度计算 |
6.3.1 圆柱齿轮机床模块度计算 |
6.3.2 圆柱齿轮机床共同度计算 |
6.4 方案各模块成本估算 |
6.5 方案可适应度计算 |
6.6 方案CAE性能数据综合评价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圆柱齿轮铣齿机工艺相关度数据 |
附录Ⅱ:圆柱齿轮铣齿机装配相关度数据 |
附录Ⅲ:圆柱齿轮铣齿机功能相关度数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安排 |
第二章 移动机器人平台 |
2.1 UP-VoyagerⅡ机器人的硬件结构 |
2.2 UP-VoyagerⅡ机器人传感器系统 |
2.2.1 超声波测距的技术方法和原理 |
2.2.2 基于超声波的机器人路径规划和避障 |
2.3 基于传感器探测域的移动机器人运动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模糊控制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 |
3.1 模糊控制理论 |
3.1.1 理论基础 |
3.1.2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 |
3.1.3 模糊控制系统模型类别 |
3.1.4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步骤 |
3.2 移动机器人分层模糊控制器设计 |
3.2.1 机器人转角的模糊控制器设计 |
3.2.2 机器人步长的模糊控制器设计 |
3.2.3 清晰化方法 |
3.3 仿真研究 |
3.3.1 模糊控制器仿真 |
3.3.2 静态未知障碍物环境仿真 |
3.3.3 动态障碍物环境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硬件通讯层 |
4.1.2 指令协议解析层 |
4.1.3 行为层 |
4.1.4 决策层 |
4.2 VC与MATLAB混合编程 |
4.2.1 MATLAB引擎 |
4.2.2 MATLAB引擎实现VC和MATLAB混合编程步骤 |
4.2.3 混合编程—调用模糊控制函数 |
4.3 功能模块代码说明 |
4.3.1 串口通讯模块 |
4.3.2 超声测距模块 |
4.3.3 行为决策模块 |
4.4 移动机器人避障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1 避障实验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大庆石油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 |
四、MATLAB引擎在模糊控制软件开发平台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混合编程的四旋翼无人机控制器辅助软件设计[D]. 方勋.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2]无人机侦察图像模糊复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软件开发[D]. 武永恒.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3]基于摩擦学的人字闸门底枢摩擦副设计系统[D]. 李林. 三峡大学, 2020(06)
- [4]多源模型资源联合试验平台接口技术研究[D]. 曲梓瑄.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5]基于互联网+的通风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D]. 林闯.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6]基于C#.NET与Matlab神经网络的草地产草量估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伊博力,塔拉,常国荣.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8(05)
- [7]基于Simulink的工业过程实时仿真系统[D]. 娄明山. 中南大学, 2012(02)
- [8]纯电动汽车集成仿真技术及软件平台开发[D]. 杨盼盼. 长安大学, 2011(01)
- [9]圆柱齿轮加工机床的可适应模块化设计方法与工具研究[D]. 许迎滨. 天津大学, 2010(02)
- [10]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研究[D]. 王飞. 东北石油大学, 2010(08)
标签:matlab论文; bp神经网络matlab实例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 模糊控制论文; 模糊算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