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化评价方式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情景化评价方式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王秀珍(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教育局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情景化评价方式作为一种更贴近现实生活、更能测试学生实际能力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本文从理论角度入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几个著名的教学案例,从创设接近生活的评价情景、关注个体差异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评价气氛三个方面阐述了情景化评价方式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情景化评价方式美术教学运用

“除非将评估放置在一个真实的领域和社会背景下,否则,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这种评估是否是代表人类智力的全部表现。”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家德纳在其著作《多元智能》一书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强调了评价情景化的重要性,只有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才能切实考查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精神产品、物质产品的能力。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对于情景却涉及甚少,据调查,对“目前校内考试使用了哪些测试方法”一问的回答是“笔试”的占93%,“口试”的占37%,“实验”的占26%,使用“情景模拟”“人机对话”及“创造设计”等方法的仅占3%、2%和3%。侧重于笔试的传统评价方式,固然能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但却无法检测到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毕竟,我们的学生走出校园面临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动态世界,而不是一堆堆道理、一道道公式。因此,我们的教学评价在注重其他评价方式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景化评价方式。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情景化评价方式呢?

首先,积极创设接近生活的评价情景

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美术课上,中国的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苹果让全班同学比着画;日本的教师拿一个真苹果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照着真苹果画;而美国的教师则提一篮子苹果,每人发一个让他们照着画。这个小小的说法正是运用情景化教学的一个写照,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是情景化评价的一个写照。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苹果,固然省事又经济,但带来的后果则是千人一面,教师画圆,学生跟着画圆,教师画红,学生跟着画红,而大千世界中的苹果并非只有教师画的这个形状这个色,还有长的、扁的、绿色的、黄色的等等。给学生一篮子苹果,人手一个让他们仔细观察,甚至让学生们直接面对苹果园中数以千万计的苹果,细心描绘,这样得出的画面才是形色各异的。教师去评价画面时,也要参照每个学生自己手中苹果的形色,而非只有“圆形的、红色的”这样一个标准答案。

我在给学生讲透视这部分知识时,就是让学生背上画夹走出画室,面对校门前的一条两旁长有高大青桐树的平坦公路来学习的。首先,我提出三个问题:①近处和远处的路面宽度有何变化?②近处和远处青桐树的大小有何变化?③近处和远处的树梢部在高低上有何变化规律?树根部在高低上有何变化规律?接下来,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仔细观察公路和青桐树的远近变化。几分钟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察结果。然后,我把他们的结果作以评述,再结合眼前的公路和树总结出透视变化规律:相同大小的物体,因与观察者的距离不同而呈现近大远小的变化规律;相同高度的物体,位于视平线以上近高远低,位于视平线以下则近低远高。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拿起画笔画出这条公路和青桐树的透视草图。最后,再和他们一块儿对照眼前的实景,共同评价这些草图是否准确。同样,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两部分内容是在教学楼旁边学习完成的。

这种在真实情景中的授课方式远比照着黑板上的透视图讲解形象、生动、深刻的多。评价学生对透视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其画一个立方体,不如让学生走出画室,走出校园,画眼前的公路、树木和教学楼来的更直观、更生活化。

因此,在评价中美术教师应积极创设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以更亲切的方式去学习、去接近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去应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学习的迁移。

其次,积极关注个体差异

“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如此丰富,正是由于存在着丰富的个体差异。保护这种差异其实就是保护社会的多样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人格特点和成长环境。在生活或学习中,会表现出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因此评价的目标也应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中要依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成长背景、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提出适合其发展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建议,因材施教,而不是整齐划一。

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通过自己的作品得以流露。如在《快乐的金鱼》这一主题下图1和图2画面所表现出的造型特点、线条特点、构图特点等方面的不同就体现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图1造型生动可爱,线条洒脱而流畅,构图饱满,但略显潦草。由此,可以看出这名同学具有活泼开朗、不服约束的个性。而图2造型有些呆板,缺少灵性,线条有些生硬,构图稍显空,可知这位同学性情可能比较内向、胆小、拘谨,不过从对金鱼眼睛和水草的刻画上也能看出其做事细心踏实。在评这两幅画时,我根据画面上的差异,结合他们的性格特点,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勉励图1的作者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要仔细、谨慎、沉着,而图2的作者则要大胆、活泼、开朗。

因此,教师的评价要重视差异,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再次,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评价气氛

一方面,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评价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健康向上的学习心态和学习热情,进而产生一种自觉求知的内驱力,形成一种“乐学”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迸发。反之,则会产生负面情绪,形成“厌学”的心理品质,影响学习效果。如,在期中考试后的第一次室外色彩写生课上,一向“阳光灿烂”的王涛同学竟变成“多云间阴”,一上午的时间别的同学都完成两幅风景写生,他却只画了一幅,画面效果还很糟,色调灰而冷。后来,一问才知,这次考试他的成绩很差,名次靠后。那种沮丧、阴郁的心情也流露在了画面上。这应该是冷冰冰的分数和不近人情的名次对他的影响,进而投射到他的画面上。

另一方面,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评价氛围,有利于评价信息的反馈和学生的自我调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

当年陶行知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对于这名学生的做法,先生并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通过用两块糖奖励他比老师早到和对老师尊重这一宽容的做法,缓和了原本紧张、严肃的师生谈话气氛,消除了学生内心的惧怕甚至是敌对、逆反情绪。然后,再针对学生在打人事件中的行为一一做出评判。可以看出先生的第三块糖是对学生在打人事件中的正义行为的一种赏识。而第四块糖则是对学生知错就改的认可和激励。虽然只是四块糖、几句话,但却营造出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到被尊重、被信任。短短几分钟,先生得到的反馈信息就由“将信将疑”到“哭”,最后到“我错了”。

学生虽然不够成熟,知识面不够宽,但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的人,有自己的思想,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教师的理解,希望教师能弯下腰、蹲下来,以平等的身份同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而不是高高在上,“师道尊严”。在取得进步时,希望得到教师的赏识、教师的激励;在犯了错误或遇见困难时,希望得到教师的宽容、教师的帮助。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评价氛围。

标签:;  ;  ;  

情景化评价方式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