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缓释制剂药动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制剂,中药,生物,咪唑,茶碱,冰片,高效。
缓释制剂药动学论文文献综述
袁淋文,杨劲[1](2015)在《Beagle犬药动学研究在缓释制剂评价体系中的作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口服缓释技术发展迅速,口服缓释制剂在增加患者的顺应性,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日益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因此,不断提高缓释制剂的质量,满足临床需求是药物制剂发展的动力。本文综述比较了缓释制剂的评价手段,包括体外溶出试验、Beagle犬药动学实验、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以适应症患者为对象的临床试验等4个层次的手段,特别对Beagle犬药动学实验在缓释制剂评价中的作用和定位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胃肠道生理方面分析了影响Beagle犬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陈豆[2](2013)在《氟伐他汀钠及其缓释制剂药动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目的本课题通过测定氟伐他汀钠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大鼠在体肠吸收,以及新西兰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来研究其原料药的药动学特性;以实验室自制的氟伐他汀钠缓释片(80mg)作受试制剂、已上市的氟伐他汀钠缓释片作参比制剂(80mg,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进行体外释放度和比格犬体内药动学研究,来考察两种缓释制剂的药动学特性,并评价其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以及体内外相关性,从而进一步为受试制剂的处方优化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2方法与结果2.1氟伐他汀钠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采用超滤法和HPLC法测定氟伐他汀钠在牛血清白蛋白(BSA),大鼠血浆和新西兰兔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色谱条件为:流动相:甲醇-水(含0.4%甲酸)=80:20,流速为1mL·min-12检测波长为235nm,室温,以定量环定量进样25μL。氟伐他汀钠与BSA,大鼠血浆和新西兰兔血浆在5.0,50.0,100.0mg.L-1的含药血浆中其平均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9.38±0.83)%,(99.51±0.83)%,(99.27±0.84)%。2.2氟伐他汀钠肠吸收特性研究运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HPLC法对药物质量浓度进行检测,以百分吸收率(P%)、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αpp)为指标,从药物浓度、吸收部位和酚红3个方面对氟伐他汀钠的肠吸收特性进行考察。药物浓度对Ka和Papp有显着性影响(P<0.05),而药物在小肠各段的Ka和Papp无显着性差异(P>0.05);P%与药物浓度和吸收部位均有关(P<0.05);在中浓度肠灌流液中加入适量酚红后,药物在小肠各段的P%、Ka和Papp均显着减小(P<0.05)。2.3氟伐他汀钠生物利用度研究两组新西兰兔分别静脉注射(80mg)和灌胃(120mg)给予氟伐他汀钠后,于不同时间点颈总动脉插管取血,血浆经处理后用HPLC法进行检测,计算其在新西兰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氟伐他汀钠在2.5~300.0mg·L-1(γ=0.9999)和1.0~15.0mg·L-1(r=0.9976)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3.0%,静脉注射和灌胃给药血浆样品的提取回收率分别大于98%和59%;静脉注射氟伐他汀钠后其体内过程为二室模型,AUC0→∞为(385.59±17.53)mg·L-1·h,t1/2(α)为(0.29±0.13)h,t1/2(β)为(2.61±0.27)h;灌胃氟伐他汀钠后其体内过程为单室模型,AUC0→为(53.54±4.78)mg·L-1·h,f1/2为(2.94±0.37)h,Cmax为(8.55±0.35)mg·L-1,Tmax为(1.41±0.25)h,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9.26%。2.4氟伐他汀钠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体外释放度研究以实验室自制的氟伐他汀钠缓释片(80mg)为受试制剂,已上市的氟伐他汀钠缓释片(80mg,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为参比制剂,并参照氟伐他汀钠胶囊的国家药品标准,以纯化水为释放介质,测定了氟伐他汀钠两种缓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并以其释放度数据拟合体外释药模型,绘制其体外平均累积释放百分率-时间曲线,进而对两种缓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和释药曲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种缓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均符合国家药典标准,其体外释药过程更为符合Weibull模型,其中受试制剂的体外释药拟合方程为lnln[1/(1-yt]=1.264lnt-2.203,r=0.9742,AIC=-28.6862,参比制剂的体外释药拟合方程为lnln[1/(1-yt)]=1.187lnt-2.098,r=0.9793, AIC=-34.0390:应用模型非依赖性方法中的差异因子(f1)和相似因子(f2)来比较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体外释药曲线,计算得到f1值为4.25,f2值为99.98。2.5氟伐他汀钠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体内药动学研究以实验室自制的氟伐他汀钠缓释片(80mg)为受试制剂,已上市的氟伐他汀钠缓释片(80mg,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为参比制剂,采用单剂量双周期交叉给药方案,研究氟伐他汀钠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在比格犬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绘制两种缓释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计算其药动学相关参数,初步评价其相对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并对两种缓释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为受试制剂的处方优化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氟伐他汀钠两种缓释制剂在比格犬体内的转运均为一级动力学过程,选用二室模型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其中受试制剂的Cmax为(734.45±16.54) ng·mL-1,Tmax为(1.25±0.18)h,AUC0→∞为(9654.05±243.62)ng·mL-1·h,其体内外相关性回归方程为Fa=0.6361F+7.1027r=0.9165;参比制剂的Cmax为(856.12±19.37)ng·mL-1,Tmax为(2.17±0.23)h,AUCO→∞为(10260.62±278.31)ng·mL-1·h,其体内外相关性回归方程为Fa=0.7489F+4.8298r=0.9391。氟伐他汀钠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4.1%,其在参比制剂AUC的90%可信限范围内(80%-125%)。3结论氟伐他汀钠与BSA,大鼠血浆,新西兰兔血浆蛋白都有很强的结合,且在已考察的血药浓度范围内其血浆蛋白结合率无明显浓度依赖性和种属差异性。氟伐他汀钠在大鼠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吸收良好,且无特定吸收部位;但有高浓度饱和现象,表明药物的转运可能有载体的参与;酚红的加入显着影响了药物在大鼠小肠的吸收,表明在肠吸收水分校正中,重量法比酚红法更为准确可行。氟伐他汀钠在新西兰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可能与其在肝脏代谢较快有关。氟伐他汀钠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体外释放度均符合国家药典标准,其体外释药过程均更为符合Weibull模型,且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体外释药曲线具有相似性。氟伐他汀钠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在比格犬体内具有生物等效性,且两种缓释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均良好,呈一级相关。(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3-04-01)
肖衍宇,陈志鹏,刘雯,钱红艳,平其能[3](2011)在《磷酸川芎嗪缓释制剂在比格犬体内的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自制磷酸川芎嗪(TMPP)缓释微丸及TMPP冰片复方缓释微丸与市售TMPP普通片在比格犬体内的单剂量和多剂量的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利用高效液相-紫外检测6只比格犬单剂量与多剂量分别口服TMPP缓释微丸及TMPP冰片复方缓释微丸与市售TMPP普通片后的血药浓度,应用3P97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对AUC0~∞、AUC0-24 h的对数值进行方差分析、双单侧t检验等统计学处理,以80%~125%为等效标准,评价缓释制剂与普通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单剂量时TMPP缓释微丸的tmax、ρmax、AUC0~24 h和MRT分别为(2.50±0.29)h、(213.06±32.44)ng.mL-1、(2 722.25±369.42)ng.h.mL-1和(9.43±1.05)h,TMPP冰片复方缓释微丸的上述参数分别为(2±0.76)h、(252.09±28.96)ng.mL-1、(3 613.51±974.16)ng.h.mL-1和(9.14±2.56)h,市售普通片的上述参数分别为(0.33±0.09)h、(3 402.13±584.97)ng.mL-1、(2 801.24±560.17)ng.h.mL-1和(1.52±0.35)h。多剂量达稳态时TMPP缓释微丸的tmax、ρmax、ρmin、AUC0~24 h、ρav和FI分别为(2±0.12)h、(340.36±28.91)ng.mL-1、(60.39±11.18)ng.mL-1、(3 161.82±314.68)ng.h.mL-1、(145.94±15.68)ng.mL-1和(191.84±11.58)%,TMPP冰片复方缓释微丸的上述参数分别为(2±0.31)h、(402.21±29.48)ng.mL-1、(80.13±21.65)ng.mL-1、(4 025.17±954.76)ng.h.mL-1、(167.87±29.37)ng.mL-1和(191.87±13.29)%,市售普通片的上述参数分别为(0.5±0.011)h、(376.79±44.6)ng.mL-1、0 ng.mL-1、(2 550.27±154.88)ng.h.mL-1、(114.93±13.68)ng.mL-1和(327.84±22.37)%。结论经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验,不论是单剂量口服还是多剂量口服,TMPP缓释微丸和普通片均具有生物等效性,而TMPP复方缓释微丸与普通片均生物不等效。缓释制剂均表现出良好的缓释效果,且波动系数均优于普通片。(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1年17期)
邢小敏,梁超峰,吴淳,潘碧妍,侯雪英[4](2011)在《LC-MS/MS法测定坦索罗辛在比格犬血浆中的浓度及其缓释制剂的药动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坦索罗辛血药浓度LC-MS/MS测定方法,并研究坦索罗辛缓释制剂在比格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6只比格犬空腹单次口服给予含有0.4 mg的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给药前(0 h)、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各采血0.3 mL,分离血浆后,加入内标愈创木酚甘油醚,经乙酸乙酯萃取,以甲醇:水:甲酸(80∶20∶0.2,V/V/V)为流动相,在反相C18色谱柱进行分离。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源)的正离子方式检测,扫描方式为选择反应监测(SRM),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为m/z409.0→m/z228.0(坦索罗辛)和m/z199.0→m/z125.0(内标,愈创木酚甘油醚)。结果:坦索罗辛在线性范围内0.05~10.0 ng/mL线性良好,定量下限为0.05 ng/mL,批内、批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3.4%。盐酸坦索罗辛缓释制剂0.4 mg口服给药后AUC0-24 h为(7.82±1.92)ng.h.mL-1、AUC0-∞为(8.04±2.02)ng.h.mL-1t、1/2为(2.96±2.13)h。结论:LC-MS/MS法灵敏度高、分析快速,适用于比格犬血浆中坦索罗辛的药动学研究,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口服给药后半衰期短,消除快。(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期刊2011年08期)
张志鹏,刘艳,吴燕红,朱盛山[5](2011)在《化学药及中药缓释制剂的药动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综述化学药、中药缓释制剂的药动学研究进展,为开展中药缓释制剂设计提供参考。方法综述液相色谱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气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技术以及串联质谱法等在化学药缓释制剂药动学中的应用;中药单体、中药有效部位、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的药动学研究进展。结果化学药检测限越来越低;中药缓释制剂常应用血药浓度法和药理效应法进行药动学的研究。结论现代分析技术可以更加准确、稳定地测定化学药的血药浓度;血药浓度法和药理效应法对测定中药缓释制剂药动学具有针对性。化学药缓释制剂药动学文献资料可指导中药缓释制剂药动学研究。(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1年01期)
张志文,张丽珺,吴江,沙先谊,方晓玲[6](2007)在《两种咪唑斯汀缓释制剂体内生物利用度和药动学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两种上市的咪唑斯汀缓释制剂进行人体药动学的研究,以评价两厂家生产的咪唑斯汀缓释片是否具有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10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皿治林和尼乐)10mg后于规定时间点取血,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两种缓释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人体生物利用度的比较。结果10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皿治林后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max为(1.70±0.59)h,cmax为(276.99±67.58)ng/mL,t1/2为(12.68±1.97)h,MRT为(15.29±2.67)h,AUC0→t为(2555.89±777.52)ng/mL·h,AUC0→∞为(2724.07±852.60)ng/mL·h;单剂量口服参比制剂尼乐后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max为(1.95±0.64)h,cmax为(344.56±93.96)ng/mL,t1/2为(12.42±1.89)h,MRT为(13.49±1.60)h,AUC0→t为(2532.28±776.06)ng/mL·h,AUC0→∞为(2659.16±818.06)ng/mL·h。统计结果表明药动学参数t1/2、MRT、tmax、AUC0→T、AUC0→∞受试制剂皿治林与参比制剂尼乐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cmax具有显着性差异,与参比制剂cmax相比有所降低。AUC0→t、AUC0→∞、cmax、t1/2和MRT生物等效,tmax生物不等效。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平均为(101.26±9.82)%(n=10,以AUC0→t计算)和(102.52±8.61)%(n=10,以AUC0→∞计算);药动学参数cmax的比值为(82.17±15.32)%。结论受试制剂皿治林与参比制剂尼乐二者生物等效,但皿治林制剂咪唑斯汀峰浓度略低,达峰时间tmax略短。(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陈丽华,冯怡,徐德生[7](2006)在《中药缓释制剂药动学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血药浓度法、生物效应法及其相结合的PK-PD模型等研究方法方面综述了中药缓释制剂药物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状;对其在物质基础研究、整体观认识及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表明中药缓释制剂药物动力学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通过药动学的研究,探索体内释放过程,有助于促进中药缓释制剂的发展,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06年10期)
陈同坡,石杰,张立华[8](2000)在《茶碱缓释制剂的时辰药动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茶碱缓释剂在人体中不同时间给药的血药浓度及药动学差异。方法:将 63例患者随机分为白天和夜间给药组,均于本次给药前 2h和给药后 0、2、6、8、12h 取血测定各时间点的茶碱血药浓度,计算部分药劝学参数。结果:白天给药组达峰时间短、上药浓度高,疗效也明显。结论:茶碱的药劝学参数有明显的昼夜时间节律性,临床用药应充分考虑。(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00年04期)
丛骆骆[9](1995)在《布洛芬控速-缓释制剂在肝功损害患者体内药动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告用改进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7名肝功损害患者自身交叉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及布洛芬控速──缓释制剂后的血药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布洛芬控速──缓释制剂体内表现为一级吸收的二室开放模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为:a=0.67±0.11hr-1,β=0.091±0.01hr-1,k21=0.34±0.09hr-1,K10=0.18±0.03hr-1,K12=0.23±0.05hr-1,t1/2(α)=1.06±0.17hr,t1/2(β)=7.74±0.7hr,Vβ=23.8±4.0L,AUC=190.6±24.9ug·himl-1相对生物利用度F=0.97。(本文来源于《航空航天医药》期刊1995年01期)
[10](1994)在《地尔硫复合缓释制剂在狗体内的药动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尔硫革(Dil)为冠状血管扩张药,系钙通道拮抗剂。其半衰期为4~5h,常规用药为3~4次/d,为此,正努力开发缓释制剂。Dil复合缓释制剂(HER-SR)胶囊(每粒含盐酸Dil240mg)中15%为快释放成分,85%为慢释放成分。用乙基纤维素控制其在体(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药学分册》期刊1994年05期)
缓释制剂药动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目的本课题通过测定氟伐他汀钠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大鼠在体肠吸收,以及新西兰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来研究其原料药的药动学特性;以实验室自制的氟伐他汀钠缓释片(80mg)作受试制剂、已上市的氟伐他汀钠缓释片作参比制剂(80mg,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进行体外释放度和比格犬体内药动学研究,来考察两种缓释制剂的药动学特性,并评价其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以及体内外相关性,从而进一步为受试制剂的处方优化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2方法与结果2.1氟伐他汀钠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采用超滤法和HPLC法测定氟伐他汀钠在牛血清白蛋白(BSA),大鼠血浆和新西兰兔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色谱条件为:流动相:甲醇-水(含0.4%甲酸)=80:20,流速为1mL·min-12检测波长为235nm,室温,以定量环定量进样25μL。氟伐他汀钠与BSA,大鼠血浆和新西兰兔血浆在5.0,50.0,100.0mg.L-1的含药血浆中其平均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9.38±0.83)%,(99.51±0.83)%,(99.27±0.84)%。2.2氟伐他汀钠肠吸收特性研究运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HPLC法对药物质量浓度进行检测,以百分吸收率(P%)、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αpp)为指标,从药物浓度、吸收部位和酚红3个方面对氟伐他汀钠的肠吸收特性进行考察。药物浓度对Ka和Papp有显着性影响(P<0.05),而药物在小肠各段的Ka和Papp无显着性差异(P>0.05);P%与药物浓度和吸收部位均有关(P<0.05);在中浓度肠灌流液中加入适量酚红后,药物在小肠各段的P%、Ka和Papp均显着减小(P<0.05)。2.3氟伐他汀钠生物利用度研究两组新西兰兔分别静脉注射(80mg)和灌胃(120mg)给予氟伐他汀钠后,于不同时间点颈总动脉插管取血,血浆经处理后用HPLC法进行检测,计算其在新西兰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氟伐他汀钠在2.5~300.0mg·L-1(γ=0.9999)和1.0~15.0mg·L-1(r=0.9976)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3.0%,静脉注射和灌胃给药血浆样品的提取回收率分别大于98%和59%;静脉注射氟伐他汀钠后其体内过程为二室模型,AUC0→∞为(385.59±17.53)mg·L-1·h,t1/2(α)为(0.29±0.13)h,t1/2(β)为(2.61±0.27)h;灌胃氟伐他汀钠后其体内过程为单室模型,AUC0→为(53.54±4.78)mg·L-1·h,f1/2为(2.94±0.37)h,Cmax为(8.55±0.35)mg·L-1,Tmax为(1.41±0.25)h,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9.26%。2.4氟伐他汀钠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体外释放度研究以实验室自制的氟伐他汀钠缓释片(80mg)为受试制剂,已上市的氟伐他汀钠缓释片(80mg,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为参比制剂,并参照氟伐他汀钠胶囊的国家药品标准,以纯化水为释放介质,测定了氟伐他汀钠两种缓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并以其释放度数据拟合体外释药模型,绘制其体外平均累积释放百分率-时间曲线,进而对两种缓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和释药曲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种缓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均符合国家药典标准,其体外释药过程更为符合Weibull模型,其中受试制剂的体外释药拟合方程为lnln[1/(1-yt]=1.264lnt-2.203,r=0.9742,AIC=-28.6862,参比制剂的体外释药拟合方程为lnln[1/(1-yt)]=1.187lnt-2.098,r=0.9793, AIC=-34.0390:应用模型非依赖性方法中的差异因子(f1)和相似因子(f2)来比较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体外释药曲线,计算得到f1值为4.25,f2值为99.98。2.5氟伐他汀钠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体内药动学研究以实验室自制的氟伐他汀钠缓释片(80mg)为受试制剂,已上市的氟伐他汀钠缓释片(80mg,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为参比制剂,采用单剂量双周期交叉给药方案,研究氟伐他汀钠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在比格犬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绘制两种缓释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计算其药动学相关参数,初步评价其相对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并对两种缓释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为受试制剂的处方优化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氟伐他汀钠两种缓释制剂在比格犬体内的转运均为一级动力学过程,选用二室模型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其中受试制剂的Cmax为(734.45±16.54) ng·mL-1,Tmax为(1.25±0.18)h,AUC0→∞为(9654.05±243.62)ng·mL-1·h,其体内外相关性回归方程为Fa=0.6361F+7.1027r=0.9165;参比制剂的Cmax为(856.12±19.37)ng·mL-1,Tmax为(2.17±0.23)h,AUCO→∞为(10260.62±278.31)ng·mL-1·h,其体内外相关性回归方程为Fa=0.7489F+4.8298r=0.9391。氟伐他汀钠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4.1%,其在参比制剂AUC的90%可信限范围内(80%-125%)。3结论氟伐他汀钠与BSA,大鼠血浆,新西兰兔血浆蛋白都有很强的结合,且在已考察的血药浓度范围内其血浆蛋白结合率无明显浓度依赖性和种属差异性。氟伐他汀钠在大鼠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吸收良好,且无特定吸收部位;但有高浓度饱和现象,表明药物的转运可能有载体的参与;酚红的加入显着影响了药物在大鼠小肠的吸收,表明在肠吸收水分校正中,重量法比酚红法更为准确可行。氟伐他汀钠在新西兰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可能与其在肝脏代谢较快有关。氟伐他汀钠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体外释放度均符合国家药典标准,其体外释药过程均更为符合Weibull模型,且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体外释药曲线具有相似性。氟伐他汀钠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在比格犬体内具有生物等效性,且两种缓释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均良好,呈一级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缓释制剂药动学论文参考文献
[1].袁淋文,杨劲.Beagle犬药动学研究在缓释制剂评价体系中的作用比较[J].中国新药杂志.2015
[2].陈豆.氟伐他汀钠及其缓释制剂药动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3].肖衍宇,陈志鹏,刘雯,钱红艳,平其能.磷酸川芎嗪缓释制剂在比格犬体内的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1
[4].邢小敏,梁超峰,吴淳,潘碧妍,侯雪英.LC-MS/MS法测定坦索罗辛在比格犬血浆中的浓度及其缓释制剂的药动学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1
[5].张志鹏,刘艳,吴燕红,朱盛山.化学药及中药缓释制剂的药动学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1
[6].张志文,张丽珺,吴江,沙先谊,方晓玲.两种咪唑斯汀缓释制剂体内生物利用度和药动学研究(英文)[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7
[7].陈丽华,冯怡,徐德生.中药缓释制剂药动学的研究现状[J].中草药.2006
[8].陈同坡,石杰,张立华.茶碱缓释制剂的时辰药动学研究[J].中国药业.2000
[9].丛骆骆.布洛芬控速-缓释制剂在肝功损害患者体内药动学研究[J].航空航天医药.1995
[10]..地尔硫复合缓释制剂在狗体内的药动学[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