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因子论文_堵锡华,田林,李靖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离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因子,同位素,级联,氢化物,甲烷,分子,理论。

分离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堵锡华,田林,李靖[1](2016)在《二芳基甲烷衍生物保留因子与分离因子的神经网络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手性二芳基甲烷衍生物的保留因子和分离因子,基于分子结构及邻接矩阵,计算了63个手性二芳基甲烷衍生物的分子连接性指数和电性拓扑状态指数。建立了这些分子保留因子、分离因子与优化得到的结构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模型,并将筛选的结构参数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变量,采用不同的网络结构,获得了令人较为满意的叁个预测模型,模型的总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1、0.972和0.992。利用模型计算得到的保留因子和分离因子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误差分别为0.041、0.042和0.010,吻合度较好。结果表明手性二芳基甲烷衍生物的保留因子及分离因子与分子结构参数之间有良好的非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6年11期)

刘孟,杨江荣,秦城,朱宏志,卢勇杰[2](2015)在《高低温条件下海绵钯对氕氘分离因子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钯的吸放氕、氘、氚的P-c等温线以及基于其给出的热力学参数的差异是钯的氢同位素效应具体体现。钯-氢体系的同位素效应的根源是同位素气相分子和溶解原子的零点能不同。表征氢同位素效应强弱的参量氢同位素分离因子定义为:平衡状态下,重核同位素在气固相中的含量比,除以轻核同位素在气固相中的含量比。Pd具有相当大的同位素效应(分离因子),氢同位素分离因子随着温(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囯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1-27)

胡桂香,骆成才,潘善飞,蒋勇军,邹建卫[3](2015)在《采用QSPR模型预测手性二芳基甲烷衍生物保留因子与分离因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手性化合物的保留因子和分离因子进行定量结构-特征关系(QSPR)研究,对于预测保留因子和分离因子甚至对映体的洗脱顺序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选择手性二芳基甲烷衍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Vol Surf程序计算分子结构参数,并分别在其与保留因子以及分离因子间建立模型,采用测试集外部检验、留多法交叉验证和Y随机性检验等方法对分离因子模型的鲁棒性进行了评估,结果令人满意.对变量进行分析显示,分子的球形性,中等能级的亲水区、亲水-亲脂平衡、两亲矩、合适的氢键给体和受体均有利于异构体在手性固定相上的保留;一对对映体的高能级的亲水区、低能级的疏水区、两亲矩、合适的氢键给体和受体以及阴离子区之间大的差异对对映体在手性固定相上的分离是有利的.利用这些模型,可以轻松地预测对映体的保留因子和分离因子,甚至洗脱顺序.(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王庆年,王文,王鹏宇,饶淼涛,李治萱[4](2013)在《基于瞬时效率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最佳分离因子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一种基于系统瞬时效率优化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最佳分离因子的叁重迭代确定方法。得到最佳分离因子与车速和需求功率的函数关系,并基于最佳分离因子开发出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瞬时最优控制算法。与基于发动机最优曲线控制算法相比,基于最佳分离因子的系统瞬时最优控制算法经济性有明显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唐涛,陈虎翅,陆光达,郭文胜[5](2004)在《钯氢化物同位素分离因子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理想溶液模型计算了PdHxDy 的解吸等温线和氕氘分离因子 (α) ,实验研究了α与氢钯比 (r)、温度 (T)和固相氕 (H)的原子摩尔分数 (xH)的关系 ,并将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及文献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Pd (H +D)体系的离解压随xH 增加呈现出类似双曲线的单调非线性减小 ;在坪台区时 ,离解压与总的氢钯比 (r)无关 ;当r≥ 0 .6时 ,离解压随xH 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更为明显。PdHxDy 的分离因子的计算值随xH 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不及实验结果明显 ,当xH 越大 ,α减小越明显 ;xH 相同时 ,坪台区的α与r无关 ,但 β相 (r≥ 0 .6)的α随r的增加而增加。分离因子随着温度升高以指数函数下降。当xH→ 0和xH→ 1时 ,α的计算值分别为 2 .6和 2 .1,与实验值一致(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期刊2004年04期)

姚冬,应纯同,郭松涛[6](2004)在《离心级联全分离因子的实验数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离心级联分离多组分稳定同位素过程中,找出组分间的全分离因子同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差之间存在的确定性关系,有利于级联的分离计算和实验研究。建立了实验数据可靠性分析原则,确定了符合实验条件的数据;得到在定常态下短离心级联中,任意组分间的全分离因子与其组分间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存在指数关系。应用所建立的级联全分离因子关系式,对文献中发表的离心级联分离稳定同位素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和补全工作。(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3期)

侯岩松,应纯同,姚冬[7](2004)在《离心级联基本全分离因子的计算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心级联分离多组分稳定同位素可以用一组含有单位相对分子质量差下的基本全分离系数的方程表示。通过对不同形式的离心级联进行丰度计算,得到任意两种组分间的全分离因子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成指数关系。对矩形级联中各种参数,如级联分流比、供料丰度、以及单机的基本全分离因子等,对于级联的基本全分离因子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得到了级联基本全分离因子同各种参数的关系曲线,确定了基本全分离因子为影响级联分离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3期)

钟正坤,张莉,孙颖,陈银亮,朱正和[8](2004)在《氢-水同位素交换分离因子理论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法计算得到氢 水同位素交换体系HDg/H2 Ol和DTg/D2 Ol在 0 .1MPa、2 83 .2~ 3 73 .2K下的气相反应平衡常数 ,并根据相应同位素水的饱和蒸气压求得气 液交换过程的分离因子 ,得出了两种氢 水同位素交换体系总反应分离因子。(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04年02期)

唐涛,陈虎翅,陆光达,郭文胜,李洁[9](2002)在《钯氢化物同位素分离因子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理想溶液模型计算了PdHxD1-x的解吸等温线和氕氘分离因子(α),实验研究了α与氢钯比(r)、温度(T)和固相氕(H)的原子摩尔分数(xH)的关系,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及文献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图1为Pd-(H+D)体系在不同D丰度条件下的解吸等温线计算结果:5条曲线的H:D值由上至下分别为1:9,3:7,1:1,7:3,9:1,T=298K。随着固相中D丰度的增加,体系的平衡压力越高。图2给出了293K时分离因子的计算值、实验值以及文献数据随xH的变化关系,仿图(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期刊2002-06-30)

蒋元力,郭应臣,李华,周海清,王福安[10](2002)在《高效液相色谱中富勒烯的分离因子与键合相特征结构间的定量相关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分子拓扑理论 ,提出能表征液相色谱中键合相特征结构的分子拓扑指数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中富勒烯分离因子与键合相特征结构间的定量相关模型 ,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02年02期)

分离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钯的吸放氕、氘、氚的P-c等温线以及基于其给出的热力学参数的差异是钯的氢同位素效应具体体现。钯-氢体系的同位素效应的根源是同位素气相分子和溶解原子的零点能不同。表征氢同位素效应强弱的参量氢同位素分离因子定义为:平衡状态下,重核同位素在气固相中的含量比,除以轻核同位素在气固相中的含量比。Pd具有相当大的同位素效应(分离因子),氢同位素分离因子随着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离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堵锡华,田林,李靖.二芳基甲烷衍生物保留因子与分离因子的神经网络理论研究[J].化学通报.2016

[2].刘孟,杨江荣,秦城,朱宏志,卢勇杰.高低温条件下海绵钯对氕氘分离因子测定[C].第叁届全囯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5

[3].胡桂香,骆成才,潘善飞,蒋勇军,邹建卫.采用QSPR模型预测手性二芳基甲烷衍生物保留因子与分离因子(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5

[4].王庆年,王文,王鹏宇,饶淼涛,李治萱.基于瞬时效率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最佳分离因子的确定[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

[5].唐涛,陈虎翅,陆光达,郭文胜.钯氢化物同位素分离因子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测定[J].稀有金属.2004

[6].姚冬,应纯同,郭松涛.离心级联全分离因子的实验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7].侯岩松,应纯同,姚冬.离心级联基本全分离因子的计算与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8].钟正坤,张莉,孙颖,陈银亮,朱正和.氢-水同位素交换分离因子理论计算[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4

[9].唐涛,陈虎翅,陆光达,郭文胜,李洁.钯氢化物同位素分离因子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测定[C].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2002

[10].蒋元力,郭应臣,李华,周海清,王福安.高效液相色谱中富勒烯的分离因子与键合相特征结构间的定量相关模型[J].化学世界.2002

论文知识图

基于gyrB基因序列构建的内生细菌系统...混合组份通过NH2-MIL-53(Al)膜...(a)ZIF-8的方纳石拓扑结构(左)和...不同温度和压力下膜对手性二醇分子混...氨基葡萄糖单糖-七糖在离子交换色谱...重组脂质体分离纯化后各组分的SDS-PAG...

标签:;  ;  ;  ;  ;  ;  ;  

分离因子论文_堵锡华,田林,李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