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物添加剂论文_樊伟,崔艳芳,田甜,周淑娟,周晶钟

导读:本文包含了氧化物添加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氧化物,添加剂,纳米,润滑脂,金属,粒径,分散性。

氧化物添加剂论文文献综述

樊伟,崔艳芳,田甜,周淑娟,周晶钟[1](2018)在《稀土氧化物作为缓蚀添加剂隔热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La_2O_3、CeO_2、Y2O3为研究对象,聚乙烯蜡为载体,通过14.5 mm弹道枪膛壁温度测试试验,开展La_2O_3、CeO_2、Y2O3种类、用量及粒度与其隔热效果的研究。对Y2O3试样进行密闭爆发冲刷试验,研究其参与界面反应行为,并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界面物质的分布及对化学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稀土氧化物的隔热效果为Y2O3最好,La_2O_3次之,CeO_2较差;当Y2O3的质量分数为15%,其隔热效果较好;粒度为30 nm的Y2O3隔热效果要优于100 nm;界面结合处有Y2O3存在且分布均匀,在高温高压条件下,Y2O3在界面结合处形成一层均匀分布的保护层,加之Y2O3高熔点、低热导率特点,所以具有隔热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宋娇阳[2](2018)在《基于无机氧化物纳米添加剂尺寸效应的细胞膜受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食品工业中,有一类以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TiO_2)、氧化锌(Zinc Oxide,ZnO)、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SiO_2)叁种无机氧化物为代表的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烘焙、糖果、速溶饮品、乳制品、休闲零食及食品抗菌包装等的生产加工中。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类无机氧化物食品添加剂的尺寸逐渐趋于纳米化,已有大量纳米级颗粒从部分食品及添加剂中检出。与大尺寸颗粒相比,纳米颗粒因尺度较小而具有多种特殊理化性质,当人体接触这类纳米颗粒后,可能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食品中的无机氧化物纳米添加剂作为可能被人体摄入的纳米颗粒来源之一,亟需对其进行相关安全性评价。在对纳米颗粒安全性评价中,已知毒理机制有金属离子溶出机理、DNA损伤机理、紫外光催化氧化机理等。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认为基于无机氧化物纳米颗粒尺寸效应导致的细胞膜受扰损伤是纳米颗粒的重要细胞毒理机制之一,为了深入研究不同尺寸的颗粒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情况,本课题以不同尺寸的TiO_2、ZnO、SiO_2颗粒及细胞膜(真实细胞膜、模型细胞膜、模拟细胞膜)为主要研究对象,相关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Zeta电位仪、X射线衍射仪(XRD)对本实验体系中各无机氧化物颗粒(TiO_2、ZnO、SiO_2)进行尺寸形貌、电位及晶型表征。结果表明,TiO_2、ZnO颗粒各具有3组不同纳米尺寸,SiO_2颗粒具有5组不同纳米尺寸;同时,同种无机氧化物颗粒均具有相同的电性及晶型表现。(2)将不同尺寸的各无机氧化物颗粒作用于人结肠腺癌细胞Caco-2,对含真实细胞膜体系的细胞受损情况进行初步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通过细胞活力检测(CCK-8)及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大多数颗粒可引起细胞活力的降低及对细胞膜完整性的损伤,且这种损伤具有尺寸效应,较小尺寸颗粒对细胞膜的损伤相对更大,且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颗粒吸附在细胞膜表面。(3)将不同尺寸的叁种无机氧化物颗粒作用于仅含磷脂双分子层的磷脂巨囊泡(GUV),进一步对此模型细胞膜体系进行受损评价。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下均可观察到同尺寸效应密切相关的GUV受扰渗漏现象,同时还观察到颗粒吸附、镶嵌于GUV膜表面并引起GUV出芽、形变、磷脂聚集、产生微管等现象,均表明组成GUV的磷脂分子正常自组装状态受到影响。此外,通过颗粒作用于不同电性GUV,还发现了静电相互作用具有的重要影响,即静电相互吸引或排斥会导致颗粒对膜双层结构破坏的增强或减弱。(4)最后,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段,以粗粒化模型构建不同尺寸纳米颗粒及磷脂双层膜结构,进一步研究纳米颗粒同模拟细胞膜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发现,尺寸相对较小的颗粒在作用于磷脂膜的初始阶段对磷脂膜的扰动更为剧烈,随后可更迅速穿过磷脂双层膜,对膜结构造成损伤。综上,本研究从对真实细胞Caco-2的初步安全性评价,再到构建不含众多细胞器及其它物质的模型细胞膜体系GUV,最后到研究计算模拟条件下的微小空间和时间尺度中,单一颗粒同膜相互作用行为及过程,逐步探明了因尺寸效应产生的细胞膜受扰损伤机制,即颗粒可通过镶嵌、吸附甚至穿过磷脂膜的方式对细胞膜产生扰动作用,且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更易扰动细胞膜表面磷脂分子的自组装及有序度使细胞膜受扰破损,引起细胞内外物质的渗漏从而产生细胞毒性,对机体存在潜在风险。在实际生产应用中,本研究能够为此类无机氧化物纳米添加剂的生产设计及安全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鹿晓菲,王海东,马放[3](2018)在《铁氧化物/沸石添加剂强化畜禽粪便污水厌氧消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厌氧消化是缓解畜禽粪便污水对环境的压力,同时又能产生可持续清洁能源的有效方法。为此,构建了一种新型厌氧发酵添加剂,即铁氧化物/沸石复合体系,用于强化室温下畜禽粪便污水的厌氧消化效能。结果表明,厌氧发酵系统畜禽粪便污水加入铁氧化物/沸石复合体系后,沼气日产量最高可达到(530.3±28.8)m L,累积甲烷产率可达到(261.7±14.3)m L/g VS_(add),较不含添加剂的对照组增加了96.8%;挥发性脂肪酸(VFA)的生成速率与总产量得到了明显提升,VFA浓度最高可达6 120 mg/L,且促进了部分丙酸的乙酸化过程;该添加剂实现了发酵液中总氨氮及自由氨的减量,氨氮总量下降了约300 mg/L;畜禽粪便污水的生化降解效率得到了显着提高,VS和COD去除率分别为48.3%、53.7%,较对照组分别高出了37.5%和44.6%。(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09期)

李友凤,王存,刘国清,曾令玮,贺跃辉[4](2016)在《添加剂对CeO_2-ZrO_2-Al_2O_3复合氧化物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柠檬酸(CA)、聚乙二醇(PEG)和淀粉(ST)为添加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CeO_2-ZrO_2-Al2O3(CZA)复合氧化物储氧材料,利用XRD、TG/DSC、SEM、N_2吸附-脱附、氧脉冲吸附和程序升温还原等检测方法对材料性能进行表征。XRD结果表明:ST添加剂的样品经1000℃煅烧后产物主要为CeO_2和γ-Al_2O_3,添加CA与PEG的样品为CeO_2-ZrO_2相,并夹带少量γ-Al_2_O3相;经1100℃煅烧后,3种添加剂样品都主要为CeO2-ZrO2晶相。SEM结果表明:CA、ST和PEG添加剂样品经1000℃高温处理后,分别为颗粒状、蜂窝状和多孔网状结构。N_2吸附-脱附结果表明:经600℃热处理后,ST添加剂样品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234.95 m~ 2/g和孔容1.589 cm~3/g;经1000℃热处理后,添加PEG样品获得最大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其值分别为92.50 m~2/g、0.702 cm3/g和29.84 nm,且有最佳的孔分布和吸附-脱附能力。储氧性能OSC和H2-TPR结果表明:PEG添加剂制备的材料具有最好的储氧能力(OSC)和还原性能;1100℃高温下,ST添加剂样品的结构特性与PEG的接近;而CA添加剂样品的吸附能力、储氧性能都相对较低。(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雷英杰[5](2016)在《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接近汽车排放总量的七成 添加剂助力柴油车清洁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几年,我国华北和华东地区每年都要遭遇几次雾霾围城。各种声音充斥着新闻媒介,也冲击着公众的生活。有对大气污染来源的科学争辩,也有对政府该如何作为的讨论。雾霾已经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而且与经济发展、公众健康及城市形象息息相关。柴油车数量少,排放大,给人体健康带来隐患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15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以下简称"年报"),公布了2014年全国机动车污染排放状况。年报显示,2014年全国汽车排放一氧化碳2942.7万吨、碳氢化合物(本文来源于《环境经济》期刊2016年03期)

刘硕,周安宁,杨伏生,侯春晓,王昊[6](2015)在《氧化物添加剂对羊场湾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的灰熔融特性及其调控规律研究对于德士古气化炉的长周期稳定运行具有重要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研究了羊场湾煤低温灰化样和高温灰化样中矿物的晶相特征,分析了高温灰化过程中矿物的演变过程,探讨了添加氧化物(Si O2,Al2O3,Fe2O3和Ca O)对羊场湾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羊场湾煤中矿物质以石英和高岭石为主,在高温灰化过程中,这些矿物转变为钙长石和斜方钙沸石。钙长石不稳定在高温下极易形成其他低温共熔物,导致灰熔点降低。Fe2O3和Al2O3对羊场湾煤灰熔熔融温度的影响作用相反,随添加量的增加,前者使灰熔熔融温度不断降低,后者使灰熔熔融温度不断升高。Si O2,Ca O对羊场湾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呈现出随添加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不同氧化物与煤灰中矿物在高温下的作用机理表现为添加Fe2O3,Si O2和Ca O时,分别生成了灰熔点较低或不稳定且极易生成低温共熔物的铁橄榄石、钙长石和钙铝黄长石,添加Al2O3时生成了灰熔点较高的莫来石。(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梁超,陈文刚,欧洋[7](2014)在《复合纳米氧化物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抗磨减摩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3种表面分散剂分别对纳米TiO2和纳米SiO2颗粒进行表面修饰,修饰后的粉体按不同质量分数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加入基础油中,在立式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摩擦磨损实验。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分光光度计分别检测修饰后粉体表面键合特性和在基础油中的分散性,借助扫描电镜和EDAX对钢球表面形貌和元素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质量分数分别为5%,12%的钛酸酯偶联剂修饰的纳米粉体能够很好地分散在基础油中;基础油中加入1∶1复合纳米粒子后使得磨斑直径降低了21.7%,并且在磨斑表面检测到Ti、Si元素。分析认为纳米粉体在摩擦副之间形成了润滑保护膜的同时产生了微轴承效应,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润滑油的摩擦性能。(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4年13期)

张晓凯,李倬,高艳青[8](2014)在《几种纳米氧化物添加剂对润滑脂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城2号锂钙基润滑脂为基础脂,在其中分别加入纳米ZrO2、CeO2、Al2O3、SiO2添加剂,通过评定其极压抗磨性、氧化安定性、机械安定性及轴承寿命,研究了不同纳米氧化物添加剂以及不同粒径大小对润滑脂性能极压抗磨性及减摩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纳米ZrO2能够有效提高润滑脂的极压抗磨性、氧化安定性及轴承寿命,特别是抗微动磨损性能,是较为理想的润滑脂纳米添加剂。(本文来源于《石油商技》期刊2014年02期)

叶凡,黄锡文,王逸虚,陈光明,李镇鹏[9](2013)在《含金属氧化物添加剂的AgNi电触头材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独特方法与粉末冶金法相结合的方式制备了含金属氧化物(MeO)添加剂的AgNi电触头材料,并对材料的相结构、添加剂的分布均匀性、金相组织、力学物理性能、电气应用性能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eO添加剂的加入提高了AgNi电触头材料的电寿命,且其力学物理性能没有明显下降,适用于中等电流等级的接触器等低压电器中。(本文来源于《电工材料》期刊2013年02期)

隋科科[10](2013)在《食品添加剂中的金属纳米氧化物与维生素C对于胃肠道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复合毒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金属纳米氧化物已经在食品添加剂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锌、硅、铜、钛等的金属纳米氧化物在食品安全技术领域在一定用量范围内是允许被使用的。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已经将氧化锌(ZnO)列为食品添加剂中普遍公认的安全材料。自从1990年以来,二氧化钛(TiO2)作为白色颜料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领域,例如,奶酪、糖果、白巧克力。目前,食品添加剂安全评估标准往往是基于单独添加剂的毒性效应建立起来的,而人们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繁多,一种食品中往往存在多种食品添加剂联合使用的情况。因此,正确评价食品添加剂的联合毒性作用,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维生素C(VC)是生物液体合成和免疫系统功能中强有力的水溶性抗氧化剂,许多食品中都添加VC以提高人体免疫力。探究食品添加剂中金属纳米氧化物与VC对于胃肠道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联合毒性是非常有必要的。由此,本研究使用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和神经干细胞(C17.2)分别作为胃肠道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模型,采用检测细胞成活率、细胞凋亡和死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以及观察细胞形态等方法探究复杂体系的联合毒性。并研究了不同种类、不同作用浓度、不同粒径、不同性质(亲水或亲油)的金属纳米氧化物的细胞毒理学影响。首先,本论文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分析、X射线衍射技术、NTA、Zeta电位、红外光谱等方法对所选样品的粒径、晶体结构、纯度、培养基和水中样品的粒径及表面电势、样品表面性质等进行了表征。本研究应用了六种氧化锌纳米颗粒(ZnO-NPs),分别命名为ZnO-1(纳米颗粒平均直径为20纳米,亲水性)、ZnO-2(纳米颗粒平均直径为20纳米,亲油性)、ZnO-3(纳米颗粒平均直径为100纳米,亲水性)、ZnO-4(纳米颗粒平均直径为100纳米,亲油性)、ZnO-5(纳米颗粒平均直径为100纳米,食品级)和ZnO-6(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00纳米,食品级),且ZnO-5、ZnO-6来自不同的制造商。应用了四种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2-NPs),分别命名为TiO2-1(纳米颗粒平均直径20纳米,亲水性), TiO2-2(纳米颗粒平均直径20纳米,亲油性),TiO2-3(纳米颗粒平均直径50纳米,高分散食品级)和TiO2-4(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0纳米,食品级)。TEM照片显示了ZnO-NPs和TiO2-NPs的形貌和粒径是不同的,而NTA实验结果显示,相同样品在水中或培养基中的粒径是相似的。据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结果,所有纳米材料的纯度均高于95%。基于X射线衍射(XRD)检测,六种氧化锌皆六方晶型,二氧化钛为锐钛矿型。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金属纳米氧化物与VC复合体系对细胞的联合毒性作用。研究表明,单独ZnO-NPs作用浓度小于15μg/mL时,对两种细胞均没有显着的毒性效应,且单独VC作用浓度小于300μg/mL时对细胞也是安全的。当ZnO-NPs的浓度为15μg/mL时,GES-1细胞和C17.2细胞的存活率均高于90%,当VC浓度为300μg/mL时,GES-1细胞和C17.2细胞的存活率均高于95%,然而,当15μg/mL的ZnO-NPs与300μg/mL的VC共同作用时,VC能够加强氧化锌对于细胞(GES-1和C17.2)的毒性,细胞的成活率在30%左右。通过凋亡对比实验可以发现,细胞染毒24h后,单独的VC (300μg/mL)和单独的ZnO-5(15μg/mL)均没有引起细胞(GES-1和C17.2)早期凋亡而产生明显变化,但是ZnO-5(15μg/mL)&VC (300μg/mL)组的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显着上升,对GES-1细胞的凋亡率高达52.17%,死亡率达5.46%;对C17.2细胞的凋亡率高达51.38%,死亡率达9.44%。使用Fluo-3探针检测暴露于单独的ZnO-5(15μg/mL),单独的VC (300μg/mL)以及ZnO-5(15μg/mL)&VC (300μg/mL)2h后的叁组GES-1和C17.2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单独的ZnO-5(15μg/mL)和VC(300μg/mL)均没有引起细胞内钙离子的明显变化,但是ZnO-5(15μg/mL)&VC(300μg/mL)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显着上升。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拍摄处理后的GES-1和C17.2细胞,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对比,单独的ZnO-5(15μg/mL)和单独的VC (300μg/mL)均没有引起细胞核的显着性变形或死亡,但是ZnO-NPs(15μg/mL)&VC (300μg/mL)组的细胞核却显着变形,说明大部分细胞已经死亡。但同样作为金属纳米氧化物的二氧化钛与VC共同作用时,VC对细胞没有表现出联合毒性效应。最后,本文探究了两种金属纳米氧化物产生不同结论的原因。研究发现,由于ZnO-NPs极易与VC发生反应,使得30μg/mL的氧化锌溶液中Zn~(2+)的溶解度由17μg/mL增加到29μg/mL,由于氧化锌对细胞的毒性主要是由Zn~(2+)引起的,该变化使其对细胞的影响加剧。另一方面,VC与ZnO-NPs反应致使ZnO-NPs的团聚减小,从而更容易进入细胞,对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本文为今后复合体系中金属纳米材料毒性和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法和重要数据基础,对复杂体系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3-03-01)

氧化物添加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食品工业中,有一类以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TiO_2)、氧化锌(Zinc Oxide,ZnO)、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SiO_2)叁种无机氧化物为代表的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烘焙、糖果、速溶饮品、乳制品、休闲零食及食品抗菌包装等的生产加工中。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类无机氧化物食品添加剂的尺寸逐渐趋于纳米化,已有大量纳米级颗粒从部分食品及添加剂中检出。与大尺寸颗粒相比,纳米颗粒因尺度较小而具有多种特殊理化性质,当人体接触这类纳米颗粒后,可能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食品中的无机氧化物纳米添加剂作为可能被人体摄入的纳米颗粒来源之一,亟需对其进行相关安全性评价。在对纳米颗粒安全性评价中,已知毒理机制有金属离子溶出机理、DNA损伤机理、紫外光催化氧化机理等。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认为基于无机氧化物纳米颗粒尺寸效应导致的细胞膜受扰损伤是纳米颗粒的重要细胞毒理机制之一,为了深入研究不同尺寸的颗粒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情况,本课题以不同尺寸的TiO_2、ZnO、SiO_2颗粒及细胞膜(真实细胞膜、模型细胞膜、模拟细胞膜)为主要研究对象,相关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Zeta电位仪、X射线衍射仪(XRD)对本实验体系中各无机氧化物颗粒(TiO_2、ZnO、SiO_2)进行尺寸形貌、电位及晶型表征。结果表明,TiO_2、ZnO颗粒各具有3组不同纳米尺寸,SiO_2颗粒具有5组不同纳米尺寸;同时,同种无机氧化物颗粒均具有相同的电性及晶型表现。(2)将不同尺寸的各无机氧化物颗粒作用于人结肠腺癌细胞Caco-2,对含真实细胞膜体系的细胞受损情况进行初步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通过细胞活力检测(CCK-8)及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大多数颗粒可引起细胞活力的降低及对细胞膜完整性的损伤,且这种损伤具有尺寸效应,较小尺寸颗粒对细胞膜的损伤相对更大,且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颗粒吸附在细胞膜表面。(3)将不同尺寸的叁种无机氧化物颗粒作用于仅含磷脂双分子层的磷脂巨囊泡(GUV),进一步对此模型细胞膜体系进行受损评价。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下均可观察到同尺寸效应密切相关的GUV受扰渗漏现象,同时还观察到颗粒吸附、镶嵌于GUV膜表面并引起GUV出芽、形变、磷脂聚集、产生微管等现象,均表明组成GUV的磷脂分子正常自组装状态受到影响。此外,通过颗粒作用于不同电性GUV,还发现了静电相互作用具有的重要影响,即静电相互吸引或排斥会导致颗粒对膜双层结构破坏的增强或减弱。(4)最后,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段,以粗粒化模型构建不同尺寸纳米颗粒及磷脂双层膜结构,进一步研究纳米颗粒同模拟细胞膜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发现,尺寸相对较小的颗粒在作用于磷脂膜的初始阶段对磷脂膜的扰动更为剧烈,随后可更迅速穿过磷脂双层膜,对膜结构造成损伤。综上,本研究从对真实细胞Caco-2的初步安全性评价,再到构建不含众多细胞器及其它物质的模型细胞膜体系GUV,最后到研究计算模拟条件下的微小空间和时间尺度中,单一颗粒同膜相互作用行为及过程,逐步探明了因尺寸效应产生的细胞膜受扰损伤机制,即颗粒可通过镶嵌、吸附甚至穿过磷脂膜的方式对细胞膜产生扰动作用,且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更易扰动细胞膜表面磷脂分子的自组装及有序度使细胞膜受扰破损,引起细胞内外物质的渗漏从而产生细胞毒性,对机体存在潜在风险。在实际生产应用中,本研究能够为此类无机氧化物纳米添加剂的生产设计及安全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化物添加剂论文参考文献

[1].樊伟,崔艳芳,田甜,周淑娟,周晶钟.稀土氧化物作为缓蚀添加剂隔热机理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2].宋娇阳.基于无机氧化物纳米添加剂尺寸效应的细胞膜受损研究[D].江南大学.2018

[3].鹿晓菲,王海东,马放.铁氧化物/沸石添加剂强化畜禽粪便污水厌氧消化[J].中国给水排水.2018

[4].李友凤,王存,刘国清,曾令玮,贺跃辉.添加剂对CeO_2-ZrO_2-Al_2O_3复合氧化物结构及性能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6

[5].雷英杰.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接近汽车排放总量的七成添加剂助力柴油车清洁化[J].环境经济.2016

[6].刘硕,周安宁,杨伏生,侯春晓,王昊.氧化物添加剂对羊场湾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J].煤炭学报.2015

[7].梁超,陈文刚,欧洋.复合纳米氧化物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抗磨减摩特性研究[J].功能材料.2014

[8].张晓凯,李倬,高艳青.几种纳米氧化物添加剂对润滑脂性能的影响[J].石油商技.2014

[9].叶凡,黄锡文,王逸虚,陈光明,李镇鹏.含金属氧化物添加剂的AgNi电触头材料研究[J].电工材料.2013

[10].隋科科.食品添加剂中的金属纳米氧化物与维生素C对于胃肠道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复合毒性效应研究[D].上海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氧化锌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耐...1-7在1780°C烧结的氧化物添不同氧化物添加剂制备的双层Si...1 氧化物添加剂对玻璃密度的影响复合氧化物添加剂对CaSO4分解率...不同过氧化物添加剂的  HCCI...

标签:;  ;  ;  ;  ;  ;  ;  

氧化物添加剂论文_樊伟,崔艳芳,田甜,周淑娟,周晶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