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烟草专卖 精心为国聚财(论文文献综述)
顾维佳[1](2018)在《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相关性研究 ——基于烟草电力重点行业的实证》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现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经济体制上来说是一种混合经济,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既遵循市场规律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又运用政府宏观调控对市场低效部分进行完善、通过财税政策对资源进行再次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税收和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都很重要,因此公共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税收既是国家机器得以运转的物质保障,也是政府进行资源再分配的主要财源,也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重要方式之一。因为从税收的来源看,税收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成本、改变理性经济人对市场的判断,对经济配置中资源的占用和资本的积累产生内源推动,最终影响经济的总体发展。但从公共经济学的税收分配来看,税收的最终目的足为国聚财,财政支出的重要其目的之一就是发展经济,财政支出对社会经济的平稳增长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经济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税收收入的多少。所以笔者认为税收对经济并不足不仅仅是削弱的关系,合理的税负既是社会稳定运行的行政保障,也能通过财政支出方式促进经济均衡发展,也就是税收与经济存在最优的平衡。因此本文选择云南省重点行业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的相关性作为研究对象,并于2018年初向云南省税务局和统计局提出书面申请,取得使用2006-2017年度相关经济和税收数据用于本文的研究。采用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规律到特殊个人的思路分析经济和税收的相关性,分别从全球经济视角、中国经济视角、两部地区视角研究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间的一般规律及不同之处:再从云南省独特的税源结构和经济发展实际阶段出发,结合本土实情,通过对GDP和流转税从总量、质量、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成用宏观税负、税收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占比三种方法研究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税收之间的关系;最后应用计量经济学最小二乘法(OLS),使用2007-2017十年间云南省GDP和流转税的真实数据,从GDP对流转税的作用和流转税通过财政支出对GDP的影响两个方面,再次验证云南省经济发展和税收收入的相关性。最后,笔者选取云南省两大支柱行业进行重点分析,一个是占云南省税收收入和GDP比重大的烟草行业,另一个是云南省近年来来税收增长最迅速的电力行业。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从行业实际出发,分析其“十一五”以来行业和税收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根据行业特点探究新形势下探究云南省的税收与经济的优化发展之路。论文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发展和税收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经济增减直接影响税收收入的增减,且这个影响具有时间的延后性,经济增减变化在前、对应的税收收入增减变化在后,这符合税款核算和缴纳的规定;同时,税收收入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财政支出进行建设和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税收负担过重对经济发展也存在抑制作用。以上是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的一般规律。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的相关性既符合一般规律,又存在其特殊性。从地域上看,云南省流转税收入主要集中在几个经济较发达、GDP贡献率高的城市;从产业上看,云南省流转税收入以第二产业为主;从行业上看,云南省GDP排名前五的行业集合决定了全省80%的税源。本文使用云南省近十年来的经济数据,通过回归模型的推导,得出两个数据:一是云南省GDP关于流转税收入的弹性估值为0.032,即云南省每增加100元人民币的GDP可以带来3.2元的收入;二是在当前稳定的经济环境和税收政策条件下,对于云南省来说入库流转税收入最大化的实际税负为GDP的23.48%,即云南省实际流转税负担不超过实际GDP的23.48%时税收收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实际流转税负担超过了实际GDP的23.48%就会导致经济受到抑制而不能正常经营。因此可以得出云南省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且决策者在考虑政策制定时不能超过实际税负和经济发展之间的最优平衡点。
彭益珑[2](2016)在《衡阳烟草企业文化诊断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源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强化企业内部的凝聚力,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某种程度上,企业之间的根本差距已经不在于技术设备,也不在于管理的硬件,而在于管理的软件,在于企业文化的差异性。一直以来,由于我国烟草行业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导致国内许多烟草企业文化建设还不是很成熟,还在探索起步阶段。当前,烟草行业面临外部竞争和内部改革的双重压力,如何加强和改进企业文化建设,这是烟草企业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企业文化的正确评估诊断,对于建设企业强势文化,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对衡阳烟草企业文化进行系统分析,总结衡阳烟草企业文化的形成与现状,通过评估诊断法的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对衡阳烟草企业文化作用进行分析,找到衡阳烟草企业文化的优点与不足,探索衡阳烟草企业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使企业更好地把握优势和问题,从而引领企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思路、内容和方法,并讨论了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相关研究文献回顾,包括:企业文化起源、定义和作用,以及烟草行业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第二部分讨论衡阳烟草企业文化发展与现状,包括:衡阳烟草企业的基本情况、地域文化对衡阳烟草文化定位的影响、衡阳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历程,以及衡阳烟草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第三部分对衡阳烟草企业文化现状进行评估诊断,包括:评估诊断工具的简介、评估诊断调查与统计,最后分析了衡阳烟草文化对企业所产生的作用。第四部分对衡阳烟草企业文化体系的优化进行了优化建议,包括:优化衡阳烟草企业文化的系统思考、优化衡阳烟草企业文化的相关建议、关于企业文化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肖先明[3](2014)在《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嬗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史学研究中的社会史理论和文学研究中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在整体考察中世纪至近代转型时期英国社会历史的基础上,探讨贵族阶层社会地位的变化与其社会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嬗变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对文学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给出合理的解释。贵族指的是古代中世纪以及近代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方面享有特权的等级阶层。英国世俗贵族的称谓经历了“哥斯特”、“塞恩”与“方伯”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五级贵族体系。爵位和特权是贵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中世纪的英国贵族是王权的服务者和制约者,他们占据大量地产,采取庄园经营的方式主导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引领社会精神价值的取向。贵族在中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具有“天然长上”的正面形象。从早期的国王到伊丽莎白女王,从沃伦尼伯爵到贵族反对派领袖孟福尔伯爵,贵族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为人称颂。西德尼爵士更以其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凛然之举被文学作品赞誉为“时代之花”。早期英国贵族与骑士身份密不可分。骑士精神是贵族精神的源头,骑士文学也是最早描绘贵族阶层形象的文学作品。骑士制度与骑士文学为近代英国社会教育、风俗、文学、艺术和语汇烙下了鲜明的印记。骑士文学作品所描述的贵族、骑士大都是傲然挺立,忠诚勇武、谦逊文雅的光辉形象,其目的就在于激励骑士与贵族臻于达到骑士精神的理想境界,以便支撑社会的正义体系,使中世纪时期乱世求安的人们得以安居乐业。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社会开始转型,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商业社会转变,社会不同阶层财富结构,尤其是土地财富占有结构出现史无前例的剧烈变革,由此导致英国至诺曼征服之后数百年来的传统社会结构开始出现较大变化。各阶级、阶层、集团和人群的社会位置发生移位、变动,其相互关系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新兴乡绅、约曼、工商业资产阶级在英格兰社会经济以及议会中的力量蓬勃兴起,他们必然会要求阳光下的利益地盘。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土地贵族守旧的地产经营管理方式导致经济地位、政治特权以及爵位等级和社会荣誉地位急剧衰落,而贪婪腐败、道德堕落、横行霸道、卖官鬻爵实为贵族阶层的关节炎,到了转型时期,社会新兴阶层就会群起攻之,而贵族又不肯、不敢、不愿直面这些指摘,其形象也必然会为竭力争权夺利的新兴工商业阶层所诟病,文学作品中的贵族形象也与亚瑟王传奇时期的贵族之拯救生灵于乱世的形象大相径庭。转型时期英国文学作品对贵族形象的批评与讽刺既有对贵族阶层中某些具体人物为非作歹的直接点名道姓的抨击,又有对整个贵族群体形象败坏的理性剖析;既有从贵族群体内部某些人物遭受命运逆转、幡然醒悟之后对贵族虚妄品行的抨击,亦有出身于贵族并仍身处其中的一些具有近代民主观念的思想家对贵族阶层以及贵族体制流弊之内省式批判。在批评贵族形象的文学体裁方面,戏剧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文学最高艺术成就的表现方式。在戏剧之外,诗歌、散文、小说、政论文等紧随其后,将贵族的形象从政治腐败、殖民掠夺、经济贪婪与社会道德堕落等不同的侧面一一加以拆解。究其实质而言,贵族文学形象的衰落是由其所代表的落后的地产经营方式导致生产力无法满足新兴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所决定的,文学作品描述的贵族阶层形象的嬗变只是对贵族阶层丧失经济主导地位、政治特权旁落导致社会形象沉沦的必然趋势的真实写照,而不是引发贵族形象嬗变的主要原因。但文学作品对贵族形象的鞭挞推动了贵族阶层的自我反省,促使贵族阶层在经济生活、政治特权、文化教育、社会精神风尚等领域力举变革。一部分土地贵族改变地产经营方式向新型资产者转变,一部分新兴资产阶级也通过财富购买爵位等途径实现贵族化,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相互融合既改变了贵族阶层的经济地位,又避免了贵族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对象,有助于维护贵族群体的政治权势,恢复贵族群体的社会形象,形成新的绅士文化,由此迎来了18世纪英国贵族的盛世。贵族阶层近而以翩翩有礼的绅士风度重新展现于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中,“英国绅士”成为了18世纪后期贵族在文学作品中普遍的敬称,虽仍不失傲慢,但已是世人心悦诚服的赞叹。作者从两个层面对论文的研究主题进行了总结:一、英国贵族和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体现在四个方面:传统贵族资产阶级化与资产阶级贵族化带给英国社会变革的妥协性、政治变革上的渐进性、注重宪政观念与法律意识以及贵族精神与绅士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牵引作用;二、文学与社会历史之间存在着多层互动联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物质的属性,而文学则更具意识属性,其可以在社会的物质属性基础上纵横跳跃,但无法脱离社会的时代背景,时代的属性决定文学的精神内涵。文学具备历史的“真实性”,但揭示的是代表性的社会真理,是社会历史的精华、节略和概要;历史叙述也具备文学的属性,文学和历史两种叙述方式在“追问真相”的哲学思维的支配下,成为互补的“追问真相”的不同方式,两者不尽同而可相通,诗具史笔,史蕴诗心。
陈红[4](2013)在《商业特色街发展模式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杭州市江干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商业业态与商业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作为城市商业的重要空间形式——商业特色街已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备了商贸流通、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深受广大政府和市民的青睐。国内外学者对商业特色街的研究多从城市规划、建筑形态角度出发,对发展模式、成败因素研究较少,而街区的建设是项系统工程,因此,对商业特色街发展模式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本文首先归纳总结国内外理论界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集中阐述特色街区的形成及其含义、类型和功能特征、特色定位,再对国内外不同发展模式的知名商业特色街区进行案例研究,综合分析影响特色街区发展模式的环境、文化、经济、人口、政策、资源禀赋等因素及不同的打造模式,为类似街区建设提供一点启示和借鉴。借助杭州市江干区建设特色街的具体实践,将模式选择、业态定位和影响因素的定量定性分析评价方法运用到中国御茶街的具体项目中去,提出发展设想和可行的发展模式。该项目在评价、论证、设计过程中,根据产业基础、空间资源、专业机构资源、政府保障等条件因素,确立政府主导、专业机构参与、产业特色优先的原则,采用三级运作开发模式。通过案例分析,探究得出该区域商业特色街发展思路和建议。
战庆腾[5](2012)在《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 ——以S省烟草商业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烟草作为我国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十分特殊的产业,现阶段正面临着体制转型与市场化运营的重要转折时期。一方面,早在1991年,中央政府就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国家烟草专卖管理体制,烟草行业从此步入了政企合一、专卖专营的良性发展轨道,多年以来为国家财政积累做出了巨大成绩,并且今后也将继续构成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另一方面,毋庸置疑的是,随着WTO进程加快,和逐渐全面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我国烟草行业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其中,既需要推进与规范烟草行业的市场化运营,在继续维持烟草专卖专营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扩大烟草生产、加工与分销企业规模化经营的同时,推行烟草生产、加工与分销活动的专业化分工,尽快构建现代化、市场化的烟草产业链系统。同时,又需要充分地正视到社会公众以及政策、法律等因素对于烟草行业越来越多的抵制和限制性措施,烟草行业在客观上需要适应这种市场消费环境的变化,以降低烟草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为前提,实现烟草行业的顺利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为此,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03年在全国范围推行烟草行业工商体制分开。从传统的工、商、政一体化模式下剥离出烟草商业公司,亦即卷烟渠道分销商。显然,在多年来的专卖专营体制保护下,烟草商业公司的整体市场意识与竞争能力依然相对薄弱,如何不完全依托于政策垄断保护,而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业已成为烟草商业公司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概述烟草商业公司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SWOT模型等分析方法,系统地阐述烟草商业公司当前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审视优势和劣势,分析外部机会和威胁。在剔除政策垄断形成的市场控制力的基础上,基于烟草产业价值链分析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提出烟草商业公司面向未来构建核心竞争力的“1+3/3”模式,对终端、物流、信息等3个外在因素和人力、管理、文化等3个内在因素共同构成的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行一体化研究,力求将现行政策垄断形成的卷烟市场优势加之企业发展所积累的资金优势转化为服务品牌优势,并在品牌优势引领下构建由渠道分销力、配送服务力、信息支撑力、员工执行力、管理创新力、忠诚持久力等六力所组成的核心竞争力,为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进行理论探讨。同时,在提出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模式的基础上,以S省烟草商业公司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有益探索及取得的绩效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丰富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的理论研究,并从行业体制等几个方面,对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实施提出保障性的对策建议。
刘光锋[6](2012)在《瑞安市税收征管精细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税收事业发展迅速。然而,目前粗放式的税收管理方式已给税收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问题,无法满足税收快速增长的需要。因此,精细化管理就成为我国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的主要途径。为此作者对瑞安税收征管精细化管理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论文阐述了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相关要素,并着重阐述了瑞安实施税收精细化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具体的对策建议。精细化管理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简洁、实用的税务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作保障;税收精细化管理有必要优化税收业务流程,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应加快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强化信息应用、推进信息管税,为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基础和核心,税收精细化管理依赖于税源管理的强化。论文提出应结合实际把握管理重点、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开展纳税评估和深化综合治税,以不断强化税源监控管理。同时,要提升人员素质,优化纳税服务,降低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和纳税人的办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以确保落实税收精细化管理。论文还通过瑞安实施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实际例子,论证了采用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以及通过税收精细化管理带来的成效。论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深化瑞安市税收征管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张振宇[7](2012)在《南北水陆节点古镇—赊店研究》文中提出赊店古镇地处汉江中游,位于我国南北交汇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赊店承接了由南而来的水路和由北而来的陆路,两者交汇使古镇成为了连接南北水陆交通的重要节点,也使其成为当时南船北马的货物集散码头和商贸重镇。这样一个集地域、历史、文化、商业于一体的特色古镇,以它特有的历史文化、风貌姿态、建筑形式,共同体现了融合共生的多元文化内涵与价值意义。该课题作为汉江中游古村镇系列研究的一个分支,以南北文化交流的视角,对赊店古镇历史及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首先,从赊店古镇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等方面入手,界定古镇“两兴两衰,建县新生”的历史发展分期,剖析其“水陆通达,移民兴商”的形成演变因素。其次,通过对古镇“随‘凹’成港,天然埠口”的镇址变迁,分析其“南北要冲,水陆节点”的选址特色,并通过与不同地域的古城镇比较,揭示其“金鱼环抱”、“九门九关”、“棋盘分格”的古镇形制及原因。再次,从古镇及周边环境关系的整体分析过渡到古镇内部的街巷研究,深入剖析古镇“五主街·七次街·两胡同·十二巷”的街巷结构,体现“北疏南密、西密东疏”的商业发展趋势,“偏于西南、干道分隔”的行政区域划分及“坊巷体制,院落围合”的市井街坊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古镇不同类型的商贸节点空间和“宅屋→院子→店铺→街→店铺→院子→宅屋→码头→河”的特色空间序列,其中对街巷灰界面和尺度做了重点阐释。同时,在古镇多元文化的背景影响下,分析其反映“民间信仰与地缘文化”的会馆建筑,反映“行政制度与商业文化”的官署建筑,反映“地缘文脉与血缘文化”的乡土民居,并对古镇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的建筑文化特征进行总结,对重点建筑及构筑物进行了特色分析。最后,针对赊店古镇的发展现状,提出对“茶叶之路"文化线路、汉江中游文化遗产及南北建筑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并以此提出对城镇肌理、空间环境及建筑文化遗产三方面的保护和对古镇未来发展的构想。赊店作为南北水陆节点古镇,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元的建筑文化特征,承载了汉江中游古城镇的历史文化特色,是我们了解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典型“样本”,其空间形态布局和建构形式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设计中营建更加宜人的居住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
邵燕梅[8](2012)在《现代汉语商业隐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汉民族共同语的词汇来源之一。对汉语隐语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其隐秘性的本质特征,而且有助于我们认识其词汇结构与造词规律。本文以20世纪以来的现代汉语商业隐语为语料,建立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语料库和现代汉语商业数词隐语语料库,运用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语言学与社会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分别对汉语商业基本隐语和数词隐语进行较为全面地研究。本研究多为创新型研究。首先,剖析汉语隐语的结构与造词,把握汉语隐语结构与造词的一般性特点和特殊性规律,构建汉语隐语的结构与造词法体系;其次,通过对具体汉语商业隐语词条的造词理据分析观察其造词理据的多元性,并对部分隐语辞书中的商业隐语词条进行校勘;第三,对于仍在使用的活隐语“调侃子”的田野调查,通过对其性质、语域、使用主体等要素的分析,认为“调侃子”实为两种功用不同的隐语,并通过隐语表层的使用情况透视深层的社会、文化信息等;第四,对《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包括该词典的内容、版本、着作者与使用地域考辨、语言学价值等。本文包括八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汉语隐语的性质及称谓,并对隐语与相关社会方言现象进行区分,通过隐语内涵与本质特征的分析,廓清学界对诸多概念的混同;划分汉语隐语研究的历史分期,并对各时期汉语隐语研究进行综述;界定商业隐语的性质、作用,介绍商业隐语研究概况、选题的语料来源、研究价值、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为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行业概貌。根据行业分类,汉语商业基本隐语共分为衣着、饮食、加工制造、建筑、医药、瓷器古玩、典当金融、其他、工商业通用等九大类,并对各类商业基本隐语进行概要性介绍。第三章为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结构和造词研究。本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之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节分析了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的结构,重点分析了隐语的特殊式结构;第二、三两节分析了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的造词法,重点分析了声音造词法、文字造词法、截取造词法、意义造词法等四大造词法的分类与规律。通过对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结构与造词的研究,全面了解和把握汉语隐语结构和造词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从而建立起对汉语隐语的客观、真实、全面的科学认识。第四章为现代汉语商业数词隐语研究。本章与第三章共同构成论文的核心内容,首先通过行业和地域分布,了解汉语商业数词隐语的概貌及相关社会、文化讯息,然后对汉语商业数词隐语的造词进行分析与归纳,并总结出汉语数词隐语五大造词法:语音造词法、文字造词法、截取造词法、意义造词法、文化任意指代造词法。第五章为现代汉语隐语个案“调侃子”研究。“调侃子”是本文从田野调查中获得的正在使用着的活隐语语料,其名下实为两种不同的汉语隐语,“汉侃子”是汉族社会少数人所运用的游戏类隐语,“回侃子”是回族社会所运用的商业隐语。第六章为《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研究。该项研究填补了《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历史上无研究的空白。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对该词典的内容和版本进行了全面介绍,并概括说明了该词典所蕴含的巨大语言学、社会学价值,并对其进行了使用地域、着作者等有关问题的考辨。第七章为现代汉语商业隐语造词理据分析及辞书勘误。本章分为两节:汉语基本隐语造词理据分析与汇释、隐语辞书中部分商业隐语词条勘误。第一节对前贤时修未分析过的商业隐语进行造词理据的分析与汇释,第二节从理据分析的角度对部分隐语类辞书相关商业隐语词条进行词形、引用、释义、理据分析等方面的校勘工作。第八章为结语。通过对20世纪以来汉语商业隐语的研究,我们认为:一、汉语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有机组成,也是汉语共同语词汇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普通的汉语隐语结构和造词体现了其作为汉语词汇的一般性特点,而其独特的结构和造词不仅体现了汉语隐语的个性,也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三、汉语隐语由隐秘走向公开,是使用泛化的结果,该种情况表明汉语隐语不仅本身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其动态性的表现也反映着词汇与社会、文化间的互动;四、总结了汉语隐语研究的时代性、理据探求等方面所存在的难点问题,以及目前隐语研究中存在的、亟待改善的现状问题,并预测了汉语隐语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等。
崔潮[9](2011)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流。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包括市场化与工业化,市场化是动力机制,工业化是外在表现;政治现代化表现为宪政化,通过民主与法治的成长建立有限与有效政府,保护个人的创造与基本人权。财政是政治与经济的枢纽,通过政治过程解决经济问题。财政制度变迁既反映了现代化的成果,又是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史。在列强割地赔款的勒索与潮涌般的工业品冲击下,中国传统经济解体衍生出极度的贫困与社会不公,帝国体制瓦解散落出残渣余孽般的军阀政治。外患内乱下的中国迫切地向外寻找富强之道,从军事救国到实业救国,从维新立宪到一次次革命,直到新中国建立才走上了快速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但在经济现代化道路上一度重视工业化摒弃市场化,在政治现代化道路上曾经重视民主化摒弃法治化,结果无以为继。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大胆学习一切发达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重新走上复兴之路。中国100多年来一直处于快速变化的过程中,风向多变,时好时坏,旧政权的腐朽成就了新政权的崛起,“大革命”、“大跨越”多次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强烈追求;几千年的老路是明白无误走不通了,极力要走新路却难摆脱对过去的路径依赖;时而醉心于源远流长的古老文明,时而要自力更生废旧立新,却终究要走开放式的学习创新之路。在延续2000多年的帝制崩溃100年之即,中国已走上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市场化、工业化、民主化、法治化……各个方面均可圈可点。在这一背景下,全面总结中国现代化进程与财政制度变迁的良性互动之道,正当其时。本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原理,从理论与历史角度分析了发达国家现代化与财政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检视在西方冲击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过程,梳理我国财政现代化的成长轨迹,努力从别人和我们自己走过的历史中发现继续前进的路标。本论文第一部分是缘起与准备(第一、二章),对选题原由、现代化理论、财政制度变迁理论等进行回顾性综述,为论文分析提供文献性基础。第二部分理论分析即第三章,提出了财政主体结构理论、财政类型理论、财政过程产权转化假说、财政制度变迁过程理论,作为分析中外财政制度演进规律的理论基石。第三部分是理论应用比较分析,由第四章至第八章组成,首先对曾经深刻影响我国历史进程的现代化国家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苏联)发展进程中财政制度变迁的历程、作用及得失进行剖析,为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提供一个历史比较的参照系,然后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进行历史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论,即第九章,对中国现代化及财政制度变迁过程的特点与趋向进行概括,提出财政过程宪政化是中国财政现代化的正确方向。论文从财政主体、财政类型、财政过程产权转化假说、财政制度变迁过程四个方面对财政制度变迁理论进行阐述,为进行历史制度分析提供理论框架。财政主体分为不同层次,从本质层次看,财政的主体是公共权力中心,在国家存续期间表现为国家;从运行层次看,政府是财政主体的代表,不同的社会力量一起构成财政主体结构,对政府施加影响,左右着财政决策与执行的方向和效果。在不同时空下,由于社会力量结构存在差异,政府内部的组织结构不同,财政主体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成为不同国度和时期财政制度差异的决定性原因。“财政过程产权转化假说”,从产权转化视角对财政现象进行阐释,认为财政过程是一个产权转化的过程,财政制度是对财政过程产权转化秩序的确认,反映着不同财政主体间的竞争或合作关系的消长,进而对社会的长期发展产生激励或抑制作用。财政制度变迁是财政主体为释放财政压力,对财政程产权转化合约进行调整的集中体现。财政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兼有竞争与合作两种特征的机制,可以实现规模收益,为市场机制提供产权保障,减低交易成本。财政职能随着经济发展阶段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财政制度变迁是实施财政职能调整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僵滞、创新、均衡三个阶段。中国的现代化是从追求效率开始的,但局限于政府对军事技术效率的追求,财政资源运用效率的低下及对民间经济的过度管制,导致提高军事效率目标的落空。现代化的启动产生了更多的腐败机会,加上对外割地赔款与外来工业品冲击下传统产业的瓦解,又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公平问题甚至生存权危机。于是对生存权与公平的追求成为后来财政制度变迁追求的重要目标。共产党的胜利依赖于重视社会公平的财政制度创新的支持,建国后工业化的推进也依赖财政制度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开展了大量的财政制度创新活动。中国19世纪进入现代化轨道后,在战争与贸易的作用下,开始了一个对传统经济社会解构的过程,自然经济解体,走向畸形工业化与市场化。在外敌(及外资)的侵略压榨与国内革命战争的冲撞下,帝国财政溃烂为军阀财政,在战争状态下论为战时财政。新中国建立后,以全能财政强力推动工业化,取得了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现代化成就与经济增长速度。但与发展更好的现代化国家或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相比,中国的现代化进步明显滞后,且自身无法持续,在此背景下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之初的财政制度调整解构了苏联模式。随着时间的持续,财政制度创新中吸收西方现代化国家的成果越来越多。从税利分流、公平税负、财政联邦制、现代预算制度到提高财政透明度,中国的财政改革主动汇入到了财政现代化的洪流中。财政制度的主动创新,培育了市场主体、市场体系与市场制度,激发了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财政制度的变革本身就是政治现代化的一部分,并促进政治现代化其他领域的进步,如私人产权与公共产权受同等保护,保护人权等,中国的政府权力运行越来越被限定在公共化的轨道里,朝着提高效率的方向前进。具体而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一是帝国财政崩溃阶段(1842-1911年)。在外来冲击下,这时的帝国财政依然建立在皇帝拥有一切财产最终所有权的基础上。虽然企图维系其财政收入制度的掠夺性、财政支出制度的消费性、财政管理制度的专权性,但却因应对的被动失措使财权“外移”与“下移”,财政收入制度的掠夺性恶性膨胀,财政支出制度的消费性更加无耻,财政管理制度的专权性逐渐散落,并共同导致帝国财政制度与清帝国一起走向灭亡。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化没有带来效率的提高,反倒引起公平危机与生存危机。二是战时财政(军阀财政)时期(1912-1949年)。战时财政与军阀财政从客观形态上说并无多少不同,但从是否具有合法性的角度,却可以做出差异颇大的解读。军阀财政下,产权具有不确定性,财政收入制度表现为诛求无度性,财政支出制度具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财政管理制度体现为滥权性。具有合法性地位的财政主体,在战时财政下,产权制度体现为公共产权在先性,财政收入体现为需求无限性,财政支出制度表现为求生性,财政管理制度以专权性为主要特征。从演进路径中可以看出,军阀财政是比帝国财政更阴暗冷酷的残余;战时财政的军事专制性与帝国财政的专权性一脉相承。即便如此,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中,这一时期的财政制度也孕育着有利于现代化成长的种子。如工商税、所得税、现代预算与国库制度的建立、公债手段的运用、分级财政的尝试、关税保护制度的使用、工业化导向财政支出的安排、宪政及现代预算制度的引入等等,都具有现代化色彩,为日后的财政制度变迁打下了基础。三是全能财政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以对民生的关照和对公平价值理想的追求赢得政权,强制对产权制度、财政制度进行激进变迁,在公平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率的提升,选择了与旧政权相异的现代化道路,并以财政制度作为其重要支柱。全能财政以公共产权的垄断地位为基础,财政收入制度具有“自产性”,财政支出制度具有建设性,财政管理制度具有集权性与民粹性特征。由于国家替代了社会,财政制度统配社会资源,产权激励被权力及意识形态激励所替代,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高效率。集权性保证了财政制度的执行效率,却无法实现其决策效率。大民主的运动式财政监督有利于保证社会的相对公平,但却无法实现财政制度的法治化、规范化运行。四是财政宪政化时期(1979年以来)。我国现在处于走向公共财政的过程中,私人产权逐步获得与公共产权的平等地位。财政收入制度表现出更多的交易属性,财政支出制度表现出更多地面向公众的回应性,财政管理制度体现出宪政化的特征。中国财政现代化表现出与其他现代化国家趋同的方向,但转型仅取得初步的成就。财政制度与现代化的适应性、与其他制度的协同性、制度变迁路径的可预期性等,都需要持续的关注与维护。经济效率的提升伴生了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公平状况恶化伴生社会稳定问题,中国目前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建立适应现代化进程的财政制度和运行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宪政化应是一个坚定不移的方向。
张永学[10](2011)在《韩国税收负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税收负担作为税收政策的核心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韩国的税收负担政策作为国家经济杠杆的着力点,对韩国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公平分配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韩国的税制对收入分配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这主要体现在韩国的个人所得税的设计上,是分类综合征收的,高收入的阶层承担了较多的税收负担,且这种调节趋势是不断得到加强的。除此之外,韩国的遗产与赠与税、消费税的收入调节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韩国税收制度始终围绕了产业结构调整做适时的变化,在产业结构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税收优惠、不同的税收结构,效果显着。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韩国政府为了防止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贫富差距的“马太效应”,利用韩国税收的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机制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韩国主要是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和调整税收负担结构,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变化与发展,韩国对税收政策做了明显的调整,作为一个亚洲的、后发的国家,所走过的经济发展的轨迹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分析韩国的税收负担及与此相关的经济问题,对我国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强化烟草专卖 精心为国聚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烟草专卖 精心为国聚财(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相关性研究 ——基于烟草电力重点行业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 国外文献研究 |
2. 国内文献研究 |
3. 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
(四) 理论基础 |
(五) 本文创新点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的一般相关研究 |
(一) 发达国家经济与税收的关系 |
(二) 我国区域经济与税收的关系 |
(三) 西部三省经济与税收的关系 |
第三章 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的相关性研究 |
(一) 云南省行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
1. 行业经济总量分析 |
2. 行业经济质量分析 |
3. 行业经济结构分析 |
(二) 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的相关性研究 |
1. 宏观税负分析法 |
2. 税收弹性系数分析法 |
3. 财政与税收占比分析 |
(三) 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
1. 云南省GDP对流转税的作用分析 |
2. 云南省流转税对GDP的反作用分析 |
第四章 云南省重点行业与税收的可持续发展 |
(一) 云南省烟草制品行业与税收的可持续发展 |
1. 云南省烟草制品行业及税收现状分析 |
2. 云南省烟草制品业的发展境遇分析 |
3. 云南省烟草制品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
(二) 云南省电力行业税收的可持续发展 |
1. 云南省电力行业及税收现状分析 |
2. 云南省电力行业发展和税收的回归分析 |
3. 云南省电力行业的发展境遇分析 |
4. 云南省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衡阳烟草企业文化诊断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2.2 研究的方法 |
1.3 企业文化的定义及其作用 |
1.3.1 企业文化的定义 |
1.3.2 企业文化的作用 |
1.4 企业文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动态及研究现状综述 |
1.4.2 国内关于企业文化研究动态及研究现状综述 |
1.4.3 烟草企业文化研究文献回顾 |
第2章 衡阳烟草企业文化发展与现状 |
2.1 衡阳烟草企业文化建设概况 |
2.1.1 衡阳市烟草公司基本情况 |
2.1.2 地域文化对衡阳烟草文化定位的影响 |
2.1.3 衡阳市烟草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历程 |
2.2 衡阳烟草企业文化现状调查 |
2.2.1 衡阳烟草精神文化 |
2.2.2 衡阳烟草制度文化 |
2.2.3 衡阳烟草行为文化 |
第3章 衡阳烟草企业文化作用的评估诊断 |
3.1 评估诊断工具简介 |
3.2 企业文化特征分析 |
3.3 企业文化对内部和外部的作用分析 |
3.3.1 企业文化对内部产生的影响 |
3.3.2 企业文化对外部产生的影响 |
3.4 衡阳烟草企业文化的整体评估诊断 |
3.4.1 衡阳烟草企业文化优势评估 |
3.4.2 衡阳烟草企业文化劣势评估 |
3.4.3 衡阳烟草企业文化综合评估 |
第4章 关于衡阳烟草企业文化的建议 |
4.1 优化衡阳烟草企业文化的系统思考 |
4.1.1 衡阳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诉求 |
4.1.2 衡阳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应包含的内容 |
4.1.3 衡阳烟草企业文化建设需关注的因素 |
4.1.4 衡阳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可运用的手段 |
4.2 关于衡阳烟草企业文化优化的建议 |
4.2.1 衡阳烟草企业文化的基本定位 |
4.2.2 关于衡阳烟草“船文化” |
4.2.3 关于衡阳烟草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建议 |
4.3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二、国外及国内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
(一) 国外学术界有关英国贵族研究的学术史综述 |
(二) 国内学术研究状况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 本文的研究思路 |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重难点及力求创新之处 |
(一) 本文的重难点 |
(二) 本文的创新尝试 |
五、本文的主体结构 |
第一章 中世纪英国贵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
一、英国贵族阶层的形成 |
(一) 军事贵族、封建贵族与教会贵族的形成 |
(二) 英国贵族称谓的演变和五级爵位的形成 |
二、中世纪英国贵族阶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
(一) 王权的服务者和制约者 |
(二) 地产持有者、经济管理者和领导者 |
(三) 特权拥有者和精神生活引领者 |
第二章 中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贵族文学形象 |
一、文学作品中的贵族政治、经济和社会形象 |
(一) 贵族的政治担当成为文学作品的关注主题 |
(二) 攫取地产与乐善好施矛盾并存的贵族文学形象 |
(三) 时代之花与“天然长上”:文学作品中贵族的社会形象 |
二、中世纪骑士精神和文学作品中的骑士形象 |
(一) 英国的骑士制度与骑士精神 |
(二) 骑士文学中的骑士形象 |
(三) 骑士文学中骑士形象与历史真实的映射 |
第三章 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与贵族地位的变化 |
一、新型阶层的兴起与社会结构的转型 |
(一) 农业生产方式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
(二) 新型阶层的兴起 |
(三) 社会结构的转型 |
二、转型过程中贵族阶层经济地位的变化 |
(一) 传统贵族地产与财富的衰减 |
(二) 绝嗣危机与贵族债务灾难 |
(三) 贵族经营的资本主义转型与新兴资产者贵族化 |
三、转型过程中贵族阶层政治地位的变化 |
(一) 贵族阶层政治势力的下降 |
(二) 贵族阶层政治权利的转型 |
四、转型过程中贵族阶层社会地位的变化 |
(一) 卖官鬻爵与贵族爵位数量的膨胀 |
(二) 贵族社会声誉的衰弱 |
(三) 贵族社会影响力的下降 |
第四章 转型时期英国文学作品中贵族形象的变化 |
一、转型时期英国文学作品中贵族政治形象的嬗变 |
(一) 文学作品中教会贵族道德正义形象的堕落 |
(二) 世俗贵族“天然长上”政治形象的逆转 |
(三) 吃人的贵族:斯威夫特小说中殖民统治的贵族形象 |
(四) 肮脏的魔鬼:莎士比亚戏剧中贵族的政治形象 |
二、文学作品中贵族经济活动与婚姻生活形象的变化 |
(一) 圈地运动加速贵族文学形象的恶化 |
(二) 经济掠夺铸造了贵族声名狼藉的文学形象 |
(三) 基于财富的贵族联姻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分析 |
三、文学作品中贵族社会形象的嬗变 |
(一) 宫廷权贵放荡形骸的文学形象 |
(二) 没落封建贵族的文学形象 |
(三) 旧贵族、新绅士的文学形象之争与绅士文化的形成 |
四、文学形象的嬗变促使贵族教育观念的革新 |
(一) 英国贵族传统教育面临的窘境 |
(二) 贵族教育转型的社会驱动力 |
(三) 贵族教育方式的转型:大学教育与大陆游学 |
(四) 贵族教育转型的影响 |
结语 |
一、文学与社会历史的互鉴 |
1. 文学不惮务虚但表达的是可然之事 |
2. 文学与历史:诗具史笔史蕴诗心 |
二、近代英国贵族及英国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 |
1. 传统贵族资产阶级化与资产阶级贵族化带给英国社会变革的妥协性 |
2. 政治变革上的渐进性 |
3. 根深蒂固的宪政观念和法律意识 |
4. 社会领域贵族精神与绅士文化的牵引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4)商业特色街发展模式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杭州市江干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论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论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题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城市特色街区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综述 |
2.1 商业特色街区的概念 |
2.2 特色街区的历史沿革 |
2.3 商业特色街区的类型 |
2.4 产业集聚理论 |
2.5 城市特色街区的研究趋势 |
3 国内外城市商业特色街区案例及因素、模式分析 |
3.1 国内外城市商业特色街区典型案例 |
3.1.1 国外城市商业特色街区 |
3.1.2 国内城市商业特色街区 |
3.1.3 小结 |
3.2 影响因素和发展模式 |
3.2.1 影响因素分析 |
3.2.2 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
3.2.3 小结 |
4 案例分析 江干区中国御茶街项目实践探索 |
4.1 江干区历史背景及地域文化特征 |
4.2 江干区商业特色街发展现状 |
4.3 中国御茶街项目发展分析 |
4.3.1 项目背景 |
4.3.2 项目建设因素分析 |
4.3.3 项目建设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
4.4 项目建设原则 |
4.5 发展模式 |
4.5.1 定位选择 |
4.5.2 模式选择 |
4.6 项目发展设想 |
4.7 项目综合评价 |
5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 ——以S省烟草商业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1.6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2 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竞争力 |
2.1.2 核心竞争力 |
2.1.3 核心能力 |
2.1.4 商业公司 |
2.1.5 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 |
2.2 核心竞争力理论概述 |
2.2.1 核心竞争力的提出 |
2.2.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2.3 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
2.2.4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2.3 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概述 |
2.3.1 商业公司的渠道资源优势 |
2.3.2 商业公司的服务品牌优势 |
2.4 产业价值链理论概述 |
2.4.1 价值链理论的产生 |
2.4.2 产业价值链的特征与作用 |
2.4.3 产业价值链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
3 我国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与环境因素分析 |
3.1 国内烟草商业公司概述 |
3.1.1 烟草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 |
3.1.2 烟草业管理体制的演变与发展 |
3.1.3 烟草商业公司的发展历程和业务概述 |
3.2 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
3.3 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的SWOT分析 |
3.3.1 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优势分析(Strengths) |
3.3.2 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劣势分析(Weaknesses) |
3.3.3 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
3.3.4 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威胁分析(Threats) |
3.4 本章小结 |
4 产业价值链视角的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模式 |
4.1 产业价值链构成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
4.1.1 产业价值链构成主体 |
4.1.2 产业价值链主体之间的关系 |
4.1.3 产业价值链主体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基础 |
4.1.4 产业价值链分析对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
4.2 烟草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分析 |
4.2.1 当前烟草产业价值链构成及其主体之间的关系 |
4.2.2 烟草商业公司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主要作用 |
4.2.3 基于产业价值链视角分析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着力点 |
4.3 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的“1+3/3”模式 |
4.3.1 “1+3/3”模式的基本界定 |
4.3.2 “1+3/3”模式的理论及实践应用 |
4.3.3 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1+3/3”模式的构建要素 |
4.3.4 本节小结 |
5 S省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构建的案例分析 |
5.1 S省烟草商业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
5.2 S省烟草商业公司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探索 |
5.2.1 “零售户致富工程”培育作为渠道商的竞争能力 |
5.2.2 “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培育作为原料供应商的竞争能力 |
5.2.3 “非烟物流工程”培育作为物流商的竞争能力 |
5.2.4 “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培育作为信息服务商的竞争能力 |
5.2.5 “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育支撑业务优势的人才竞争能力 |
5.2.6 “企业文化建设”搭建企业持久发展的竞争能力 |
5.3 S省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构建的绩效分析 |
6 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实施保障与对策建议 |
6.1 完善体制建设 |
6.2 明确战略定位 |
6.3 健全科学管理机制 |
6.4 创建学习型组织 |
6.5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7 结语 |
7.1 本文小结 |
7.2 局限性 |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瑞安市税收征管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的逻辑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论文的逻辑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其借鉴 |
2.1 税收管理 |
2.1.1 税收管理的概念 |
2.1.2 税收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 税收征管精细化管理 |
2.2.1 精细化管理理论 |
2.2.2 税收征税管理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
2.2.3 精细化管理理论对本文的借鉴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瑞安市税收征管现状 |
3.1 瑞安市税务局简述 |
3.2 瑞安市税收征管现状 |
3.2.1 瑞安税收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
3.2.2 瑞安税收管理取得成绩 |
3.3 瑞安税收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税收征管机构设置不合理 |
3.3.2 部门协调配合不力 |
3.3.3 计算机监控不全面 |
3.3.4 税收征管水平不高 |
3.3.5 税务中介代理发展滞后 |
3.3.6 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人员素质不高 |
3.4 税收征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治税理念落后 |
3.4.2 税务行政管理体制的缺陷 |
3.4.3 信息管税不到位 |
3.4.4 纳税人追逐自身效用最大化 |
3.4.5 管理方法欠妥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瑞安市税收征管精细化管理方案设计 |
4.1 瑞安市税收征管精细化方案设计的思路和原则 |
4.1.1 税收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
4.1.2 税收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和工作原则 |
4.2 组织机构设计方案 |
4.2.1 业务重组,调整机构 |
4.2.2 实施属地管理基础上的分类管理 |
4.2.3 重点税源实行专业化管理,建立大企业管理局 |
4.3 税务中介组织以及纳税服务援助制度设计 |
4.3.1 发展和规范税务中介组织 |
4.3.2 创建纳税服务援助制度 |
4.4 税收征管信息化方案设计 |
4.5 纳税评估工作方案设计 |
4.6 社会综合治税设计 |
4.7 税收征管队伍建设方案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瑞安市税收征管精细化管理方案设计的实施及保障 |
5.1 瑞安市税收征管精细化管理方案设计的实施 |
5.1.1 税收征管精细化管理方案实施总体要求 |
5.1.2 税收征管精细化管理方案实施阶段 |
5.2 瑞安市税收征管精细化管理方案设计的实施的保障措施 |
5.2.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
5.2.2 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
5.2.3 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 |
5.2.4 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完善 |
5.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南北水陆节点古镇—赊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研究框架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框架 |
1.5 既往研究综述 |
1.5.1 国外相关研究 |
1.5.2 国内相关研究 |
1.5.3 赊店古镇研究现状 |
第2章 古镇的形成与演变 |
2.1 古镇概况 |
2.1.1 地理环境——九省通衢,依山环水 |
2.1.2 历史资源——南北交融,多元文化 |
2.1.3 建制沿革——辖属更替,久未县治 |
2.2 古镇的形成与演变 |
2.2.1 古镇历史演变分期——两兴两衰,建县新生 |
2.2.2 古镇形成演变因素——水陆通达,移民兴商 |
小结 |
第3章 古镇的选址、形制及其比较 |
3.1 古镇选址 |
3.1.1 镇址变迁——随“凹”成港,天然埠口 |
3.1.2 自然因素——生态风貌,富饶资源 |
3.1.3 选址特色——南北要冲,水陆节点 |
3.2 古镇形制 |
3.2.1 城垣形态——“金鱼环抱” |
3.2.2 城门建制——“九门九关” |
3.2.3 街道布局——“棋盘分格” |
3.3 与周边古镇的形态比较 |
3.3.1 紫荆关古镇 |
3.3.2 石桥古镇 |
小结 |
第4章 古镇的街巷 |
4.1 街巷的形态特征 |
4.1.1 “五主街·七次街·两胡同·十二巷”的街巷结构 |
4.1.2 商业发展——北疏南密,西密东疏 |
4.1.3 行政区域——偏于西南,干道分隔 |
4.1.4 市井街坊——坊巷体制,院落围合 |
4.1.5 不同类型的商贸节点空间 |
4.1.6 “沿码头背河式”的街道空间序列 |
4.2 街巷的功能 |
4.2.1 商业贸易——南北汇聚,行业繁盛 |
4.2.2 物流交通——随商开埠,交通便利 |
4.2.3 居住生活——商居一体,形式多样 |
4.2.4 安全防御——内外兼守,抗洪防灾 |
4.3 街巷的围合与尺度 |
4.3.1 围合界定 |
4.3.2 空间尺度 |
小结 |
第5章 古镇的建筑类型及其文化特征 |
5.1 古镇的建筑类型 |
5.1.1 反映“民间信仰与地缘文化”的会馆 |
5.1.2 反映“行政制度与商业文化”的官署 |
5.1.3 反映“地域文脉与血缘文化”的乡土民居 |
5.2 古镇的建筑文化特征 |
5.2.1 民族性 |
5.2.2 地域性 |
5.2.3 传承性 |
5.3 重点建筑和构筑物 |
5.3.1 山陕会馆 |
5.3.2 福建会馆 |
5.3.3 广盛镖局 |
5.3.4 潘河石桥 |
5.3.5 石牌坊 |
5.3.6 古井、石碑 |
小结 |
第6章 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构想 |
6.1 现状分析 |
6.1.1 人口及用地 |
6.1.2 交通现状 |
6.1.3 环境绿化 |
6.1.4 建筑现状 |
6.1.5 问卷调查 |
6.2 价值分析 |
6.2.1 对“茶叶之路”文化线路的价值分析 |
6.2.2 对汉江中游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
6.2.3 对南北建筑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 |
6.3 保护构想 |
6.3.1 对城镇肌理的保护 |
6.3.2 对空间环境的保护 |
6.3.3 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 |
6.4 发展构想 |
6.4.1 赊店古镇总体发展 |
6.4.2 古镇人口发展 |
6.4.3 古镇景观环境发展 |
6.4.4 文化产业与古镇保护的协调发展 |
小结 |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
7.1 对赊店古镇研究的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论文图表来源 |
附录2:赊店古镇主要历史文物建筑—览表及分布图 |
附录3:赊店镇老镇区居民调查问卷 |
致谢 |
(8)现代汉语商业隐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隐语的域界 |
1.1.1 隐语是人类普遍而又特殊的语言和文化现象 |
1.1.2 隐语的定义 |
1.1.3 隐语的性质与称谓 |
1.1.4 隐语与相关术语的区分 |
1.1.5 隐语的分类 |
第二节 汉语隐语研究综述 |
1.2.1 汉语隐语研究的历史分期 |
1.2.2 “发展与繁荣阶段”汉语隐语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汉语商业隐语 |
1.3.1 商业隐语概述 |
1.3.2 汉语商业隐语研究综述 |
1.3.3 本选题研究的语料来源 |
1.3.4 本选题的研究价值 |
1.3.5 研究方案 |
1.3.6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行业概貌 |
第一节 衣着类商业隐语 |
2.1.1 纺织品及加工类隐语 |
2.1.2 服装及加工类隐语 |
2.1.3 鞋帽及加工类隐语 |
第二节 饮食类商业隐语 |
2.2.1 副食品加工与销售类商业隐语 |
2.2.2 餐饮类商业隐语 |
2.2.3 蔬菜水果经营类商业隐语 |
2.2.4 鱼肉类加工与销售隐语 |
2.2.5 粮食、食品类加工与销售隐语 |
2.2.6 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类隐语 |
第三节 加工制造类商业隐语 |
2.3.1 生活用品加工、制造与修理类隐语 |
2.3.2 金属冶炼、加工与销售隐语 |
2.3.3 文化商品制造隐语 |
2.3.4 工具加工与制造隐语 |
第四节 建筑类商业隐语 |
2.4.1 原材料类隐语 |
2.4.2 建造类隐语 |
2.4.3 装潢类隐语 |
第五节 医药类商业隐语 |
2.5.1 行医类商业隐语 |
2.5.2 药材销售类商业隐语 |
第六节 瓷器、古玩类商业隐语 |
2.6.1 瓷器类商业隐语 |
2.6.2 古玩收藏、加工与销售类商业隐语 |
第七节 典当、金融类商业隐语 |
2.7.1 典当类商业隐语 |
2.7.2 金融类商业隐语 |
第八节 其他类商业隐语 |
2.8.1 休闲娱乐隐语 |
2.8.2 生活服务隐语 |
第九节 工商业通用类商业隐语 |
2.9.1 工商业通用隐语 |
2.9.2 商业通用隐语 |
第十节 小结 |
第三章 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结构与造词研究 |
第一节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的结构分析 |
3.1.1 单纯隐语 |
3.1.2 合成隐语 |
3.1.3 短语隐语 |
第二节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造词法(一) |
3.2.1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的造词手段 |
3.2.2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造词法的分类与规律 |
第三节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造词法(二) |
3.3.1 直接指代造词法 |
3.3.2 修辞指代造词法 |
3.3.3 文化指代造词法 |
3.3.4 语义指代造词法 |
第四节 小结 |
3.4.1 隐语结构小结 |
3.4.2 隐语造词小结 |
第四章 现代汉语商业数词隐语研究 |
第一节 商业数词隐语概貌 |
4.1.1 商业数词隐语的行业分布 |
4.1.2 商业数词隐语的地域分布 |
第二节 商业数词隐语造词法研究 |
4.2.1 商业数词隐语的造词手段 |
4.2.2 商业数词隐语的造词法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汉语隐语个案“调侃子”研究 |
第一节 关于“调侃子” |
5.1.1 “调侃子”的发现与调查 |
5.1.2 “调侃子”的表现形式与相关概念 |
第二节 “调侃子”的运用及“侃子”造词的对比分析 |
5.2.1 运用情况不同 |
5.2.2 词语形式不同 |
5.2.3 造词手段不同 |
5.2.4 造词法分析 |
第三节 两种“调侃子”的接触、融合与发展 |
5.3.1 “汉用调侃子”起源于世俗文化的“歇后”形式 |
5.3.2 “回用调侃子”起源于世俗文化的“调侃”形式 |
5.3.3 “街滑子腔”是不同世俗文化形式在马头镇的有机融合 |
5.3.4 两种“调侃子”的生存状态与发展趋势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研究 |
第一节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的内容、版本及影响 |
6.1.1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内容简介 |
6.1.2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的版本 |
6.1.3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的影响 |
第二节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考辨 |
6.2.1 作者考辨 |
6.2.2 使用地域考辨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七章 现代汉语商业隐语造词理据分析及辞书勘误 |
第一节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造词理据汇释 |
第二节 辞书商业隐语词条勘误 |
7.2.1 《中华隐语大全》商业隐语词条勘误 |
7.2.2 《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商业隐语词条勘误 |
7.2.3 《中国秘密语大辞典》商业隐语词条勘误 |
7.2.4 多种辞书商业隐语词条汇勘 |
第八章 结语 |
8.1 |
8.1.1 汉语隐语研究的结论 |
8.1.2 汉语隐语研究的难点 |
8.1.3 汉语隐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8.1.4 汉语隐语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分析造词法和造词理据的汉语商业基本隐语 |
附录 2 校勘的汉语商业基本隐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原由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 |
第四节 创新点及不足 |
第二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三千年未有的变局 |
一、外来现代化因素的冲击 |
二、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
三、中国现代化阶段划分 |
第二节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财政制度:社会激励的重要架构 |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与国家理论 |
二、财政制度的产权意义 |
三、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财政制度变迁 |
第三节 中国财政现代化:一个有待探索的领域 |
一、财政收入制度现代化 |
二、财政支出制度现代化 |
三、财政管理制度现代化 |
四、财政调控制度现代化 |
第三章 财政制度变迁研究的理论探索与创新 |
第一节 财政主体新论 |
一、财政主体本质 |
二、财政主体结构 |
三、不同财政主体的共容利益与财政的公共性 |
四、政府的自主性与财政公共性的实现 |
第二节 财政类型新论 |
一、对阶级社会财政类型论的评述 |
二、对目标导向财政类型论的评述 |
三、政权结构财政类型论 |
四、对公共财政的追求应从理想走向现实 |
第三节 财政过程产权转化假说 |
一、产权与人权、政权及主权的关系 |
二、财政资源的公共产权属性 |
三、财政过程中产权的转化 |
四、财政制度对财政过程产权转化合约的确认 |
五、财政制度变迁是财政过程产权转化合约演化的集中体现 |
第四节 财政制度变迁过程研究 |
一、财政制度变迁的逻辑 |
二、财政压力——财政制度变迁需求的产生 |
三、财政制度变迁的三阶段 |
四、财政制度变迁的周期 |
第四章 现代化进程中财政制度变迁的国际比较 |
第一节 先发现代化国家的财政制度变迁 |
一、财政制度创新是英国现代化领先的重要支柱 |
二、现代化进程中与英国长期竞争的法国财政制度变迁 |
三、脱胎于殖民地的美国现代化与财政制度创新 |
第二节 继发现代化国家的财政制度变迁 |
一、德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 |
二、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 |
第三节 后发现代化国家俄罗斯的财政制度变迁 |
一、俄罗斯专制传统下的现代化进程 |
二、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 |
第五章 现代化进程中财政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与特点 |
第一节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
一、领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内生因素 |
二、市场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推动力 |
三、政府的适度干预是现代化成功的重要因素 |
四、现代化向全球扩展具有时序性与地缘性 |
第二节 现代化推动财政制度变迁 |
一、现代化推进了财政收入制度的公平性 |
二、现代化推进了财政支出制度的公益性 |
三、现代化推进了财政管理制度的公正性 |
四、现代化推进了财政调控制度的功能性 |
第三节 财政制度变迁促进或阻遏现代化进程 |
一、财政制度创新是英美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领先的重要因素 |
二、财政制度创新是德日在现代化进程中后来居上的关键因素 |
三、俄罗斯等国的衰落与财政制度僵化密切相关 |
第四节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财政制度变迁的特点 |
一、不同国家现代化演进中的辗转递进关系 |
二、不同国家财政职能演变的时序 |
三、不同国家财政制度在特定的时空演化 |
四、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财政制度变迁的脉络 |
第六章 清末现代化的启动与帝国财政制度的瓦解 |
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概述 |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
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概述 |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帝国财政制度 |
一、帝王拥有一切财产最终所有权的产权制度 |
二、帝国财政制度的特征 |
三、帝国财政制度的成因 |
四、帝国财政制度的影响 |
第三节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起步与帝国财政的瓦解 |
一、外部冲击下中国现代化艰难起步 |
二、清末帝国财政走向瓦解 |
第四节 清末新政下的财政制度创新 |
一、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 |
二、西方财政理论的传播 |
三、财政制度的现代化导向改革 |
四、清末财政制度创新的影响 |
第七章 民国时期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现代化的演变 |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现代化发展 |
三、国民政府前期现代化的推进 |
四、国民政府后期现代化的倒退 |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制度变迁 |
一、推进分税制改革的努力 |
二、财政收支及管理制度的演变 |
三、公债制度的演变 |
四、财政管理制度的演变 |
第三节 国民政府前期的财政制度创新 |
一、孙中山的财政思想 |
二、统一财政与建立分级财政制度 |
三、预算制度创新 |
四、财政收入制度创新 |
五、向建设性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
六、公债整理与国家信用重建 |
七、对国民政府前期财政制度创新的总体评价 |
第四节 国民政府后期的战时财政 |
一、战时财政的顽抗与崩溃 |
二、国家资本的膨胀与官僚化 |
第五节 哺育了新中国的解放区财政 |
一、延安的民主财政实验 |
二、土地改革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 |
第八章 新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中的财政制度变迁 |
第一节 新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一、现代化目标的演化 |
二、市场化进程 |
三、工业化进程 |
四、宪政化进程 |
第二节 全能财政制度的演化 |
一、统一财经 |
二、自产型财政收入制度 |
三、全能型财政支出制度 |
四、计划主导型财政管理制度 |
五、自求平衡的财政调控制度 |
六、潜在财政压力的积聚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制度的宪政化 |
一、财政收入制度"交易性"的成长 |
二、财政支出制度"回应性"的成长 |
三、财政管理制度"宪政性"的成长 |
四、财政宏观调控制度"功能性"的成长 |
五、对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改革成就的评价 |
第九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财政制度变迁的特点与趋向 |
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财政制度变迁的特点 |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财政主体结构的演变 |
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财政职能的演变 |
三、中国财政制度类型的演变 |
四、中国财政制度变迁几个时期的特点 |
第二节 中国财政现代化的趋向 |
一、中国财政改革存在的问题 |
二、中国财政现代化的趋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10)韩国税收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关于宏观税负的合理水平的研究 |
1.3.2 国外关于宏观税负的合理水平的研究 |
1.3.3 税收对经济调控作用的研究 |
1.4 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 |
1.4.1 篇章结构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点 |
第2章 税收负担及其相关理论评析 |
2.1 税收负担的相关概念 |
2.1.1 税收负担的概念 |
2.1.2 税收负担的分类 |
2.1.3 衡量税收负担的指标 |
2.1.4 影响税收负担的主要因素 |
2.1.5 最佳宏观税负的选择 |
2.1.6 税收负担转嫁与归宿 |
2.1.7 税收的超额负担 |
2.2 西方古典及新古典税收负担理论及其评析 |
2.2.1 重商主义的税收负担理论 |
2.2.2 重农主义的税收负担理论 |
2.2.3 古典经济学派的税收负担理论 |
2.2.4 历史学派的税收负担理论 |
2.2.5 福利经济学派的税收负担理论 |
2.2.6 评述 |
2.3 现代西方经济学派的税收负担理论及其评析 |
2.3.1 凯恩斯主义的税收负担理论 |
2.3.2 新古典综合学派与新剑桥学派的税收负担理论 |
2.3.3 货币学派的税收负担理论 |
2.3.4 理性预期学派的税收负担理论 |
2.3.5 评述 |
第3章 韩国税收制度演变与税收负担结构 |
3.1 韩国税收制度及其演变 |
3.1.1 韩国税收制度 |
3.1.2 韩国税收制度演变 |
3.2 韩国税收结构 |
3.2.1 国税和地方税的税收结构 |
3.2.2 直接税和间接税的结构 |
3.3 韩国税收负担及其构成 |
3.3.1 韩国税收负担率与国民税收负担率 |
3.3.2 韩国的税收负担的构成 |
3.4 评价 |
第4章 韩国税收负担与社会公平分配分析 |
4.1 实现社会公平的税收原则及政策 |
4.1.1 社会公平 |
4.1.2 税收公平原则 |
4.1.3 实现社会公平的税收政策 |
4.2 韩国个人所得税与社会分配公平性 |
4.2.1 个人所得税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调节机制 |
4.2.2 韩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分析 |
4.3 韩国其他税种与社会分配公平性 |
4.3.1 财产类税的收入调节机制 |
4.3.2 韩国财产类税纳税分析 |
4.3.3 韩国的消费税与社会公平分配 |
4.4 评价 |
第5章 韩国税收负担与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
5.1 税收负担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分析 |
5.1.1 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 |
5.1.2 税收负担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 |
5.1.3 税收调控手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
5.2 韩国税收负担与产业结构相关分析 |
5.2.1 韩国产业结构演变与税收负担分析 |
5.2.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税收优惠 |
5.3 评价 |
第6章 韩国税收负担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
6.1 税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理论 |
6.1.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
6.1.2 税收负担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
6.1.3 税收负担调控区域协调发展的特点 |
6.2 税收负担调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设计及调控机制 |
6.2.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制设计 |
6.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税种选择 |
6.2.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 |
6.3 韩国税收负担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性分析 |
6.3.1 韩国区域经济发展演变及特点 |
6.3.2 韩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税收优惠 |
6.3.3 韩国直接税和间接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6.3.4 韩国企业所得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6.3.5 韩国消费税与区域协调发展 |
6.4 评价 |
第7章 韩国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分析 |
7.1 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基础 |
7.1.1 乘数模型 |
7.1.2 供给学派的减税理论 |
7.2 实现经济增长税收机制 |
7.2.1 税收结构和其决定因素 |
7.2.2 税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
7.3 韩国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相关分析 |
7.3.1 韩国经济增长的特点 |
7.3.2 韩国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
7.3.3 税收负担结构与经济增长相关分析 |
7.3.4 韩国税收负担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 |
7.4 评价 |
第8章 韩国税收负担优化对中国的启示 |
8.1 韩国税收负担总体评价 |
8.2 中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区间估计 |
8.3 中国宏观税负优化设计的政策建议 |
8.3.1 确立以所得税和流转税为主体的双主体税种 |
8.3.2 改革与完善流转税的 |
8.3.3 实行分类和综合征收的个人所得税 |
8.3.4 优化我国财产税体系 |
8.3.5 调整税费关系和税收结构、开辟新的税源 |
8.3.6 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
8.3.7 完善企业所得税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后记 |
四、强化烟草专卖 精心为国聚财(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相关性研究 ——基于烟草电力重点行业的实证[D]. 顾维佳. 云南大学, 2018(04)
- [2]衡阳烟草企业文化诊断评估研究[D]. 彭益珑. 南华大学, 2016(03)
- [3]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嬗变研究[D]. 肖先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4)
- [4]商业特色街发展模式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杭州市江干区为例[D]. 陈红.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6)
- [5]烟草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 ——以S省烟草商业公司为例[D]. 战庆腾.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8)
- [6]瑞安市税收征管精细化管理研究[D]. 刘光锋. 中南大学, 2012(06)
- [7]南北水陆节点古镇—赊店研究[D]. 张振宇.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2)
- [8]现代汉语商业隐语研究[D]. 邵燕梅. 南开大学, 2012(06)
- [9]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D]. 崔潮.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1(01)
- [10]韩国税收负担研究[D]. 张永学. 吉林大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