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流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意识形态,主流,大学生,意识,高校,非主流,同质性。
主流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陈燕,杨家轩,萧宇,郑智灵[1](2019)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优化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重点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需优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引领社会。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现状,阐述主流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强化互联网建设、增强互联网设置、突出互联网特质、夯实互联网效力和创新互联网思维五个优化对策,以期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魏然,任成金[2](2019)在《高校课堂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意识形态是社会舆论的晴雨表,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越来越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建设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就必须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针对新时代高校话语生态的复杂现状,探究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针对性对策,就要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机制和传播机制,防御能力和管控能力等角度入手,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构建可行的提升高校课堂意识形态话语权路径。(本文来源于《国际公关》期刊2019年12期)
尹梦帆,阳欢,郭琪[3](2019)在《微信公众号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微信公众号以其强大的传播特点和优势成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已成为大学传递信息、培育情感、凝聚共识、为正能量发声发力的重要渠道。当前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展态势良好,但仍然存在运营管理团队水平不足、主流意识形态内涵缺乏、用户交互性不强等问题。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号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9年23期)
赵丽君[4](2019)在《高校大学生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直线上升,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加上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国国民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在这个背景下,我国高校大学生受到了越来越多非主流意识的冲击。通过对大学生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非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本原因,阐述了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的对策。(本文来源于《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超,胡明蓉[5](2019)在《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点针对新时代发展环境下大学生网络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展开分析和研究,从拓展唯物史观教育空间以及主动占领现实和虚拟空间阵地等方式,有效推动主流媒介和网络空间的协调发展,通过不同的教育模式来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对实现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引导有着重要的保障。(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杨静,赵丹[6](2019)在《探析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创新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直接关乎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中国梦"的实现,是新时代下我国高校的重要任务。不过就当前情况来看,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创新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23期)
李聪[7](2019)在《微传播视阈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是思想潮流和意识形态汇集交锋的地方,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微传播展现出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从教育理念、传播生态和传播方式等层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更显复杂性、严峻性,要把握微传播视阈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不断进行路径创新,着眼于目标教育,遵循规律、不忘初心。(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9年12期)
刘锐腾,李玲[8](2019)在《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冲击及其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传播、交融创新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判断。文化多元化现象侵蚀大学生理想信念、弱化大学生民族意识、加速大学生价值观分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造成一定的冲击。对此,必须对文化多元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辩证地评价,探究其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消极影响,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赵丽君[9](2019)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同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整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研究核心价值观的性质,以及同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意义,分析两者的关系,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同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引领整合路径,既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又加强了对当代大学生正确意识形态的引导。(本文来源于《北京印刷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陈联俊,姚硕[10](2019)在《移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消解与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网络技术带来的媒介结构颠覆性变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空间发生转移。在移动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失衡、话语受众分化、话语载体失控、话语场域冲突,不同的主客观变因都会不同程度上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力量的实现,主要有:话语传播缺位弱化主流意识形态、多元价值观念分化主流意识形态、资本"挟同"技术腐化主流意识形态、西方境外势力丑化主流意识形态等。需要通过从工具化向人本化的目标转换、从理论化向实践化的内容转换、从显性化向隐性化的方式转换、从单一化向多样化的状态转换,逐步提升移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本文来源于《思想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主流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校意识形态是社会舆论的晴雨表,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越来越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建设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就必须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针对新时代高校话语生态的复杂现状,探究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针对性对策,就要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机制和传播机制,防御能力和管控能力等角度入手,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构建可行的提升高校课堂意识形态话语权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流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陈燕,杨家轩,萧宇,郑智灵.“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优化路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魏然,任成金.高校课堂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研究[J].国际公关.2019
[3].尹梦帆,阳欢,郭琪.微信公众号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农机.2019
[4].赵丽君.高校大学生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及对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5].李超,胡明蓉.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
[6].杨静,赵丹.探析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创新路径[J].山西青年.2019
[7].李聪.微传播视阈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今传媒.2019
[8].刘锐腾,李玲.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冲击及其应对策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
[9].赵丽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同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整合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
[10].陈联俊,姚硕.移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消解与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