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气候论文-许莹莹,臧海洋,张佳魁,钟东亮

微气候论文-许莹莹,臧海洋,张佳魁,钟东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气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ENVI-met,模拟,微气候,绿化形式

微气候论文文献综述

许莹莹,臧海洋,张佳魁,钟东亮[1](2019)在《绿化形式与微气候的关联性研究——以河南科技大学公教组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城市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以河南省洛阳市河南科技大学公共教学组团为研究对象,运用实测与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室外环境微气候。首先使用软件模拟组团,得出模拟气象变化趋势与实际环境中的气象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然后从温湿度、风速以及PMV 3个方面分析模拟结果,并对比分析相同参数设置下的无植被方案以及优化方案的模拟结果,探究绿化形式对公教组团微气候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22期)

马珂,姚正阳,刘聪慧[2](2019)在《基于微气候视角下住区适老化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与社会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的背景下,住区中景观如何适应老龄化人群的活动,并带来更高安全性与舒适感受的问题受到普遍重视,该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选择典型住区景观空间进行微气候采集与分析,结合景观微气候影响机制与适老化需求进行探究,总结出微气候视角下住区各类型景观适老化选址、改造、设计等适应机制,对我国北方城市住区景观适老化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20期)

赵熙[3](2019)在《垂直绿化系统对城市微气候改善作用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密集的城市建筑系统除了为公众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之外,还有城市热岛效应。本文目的是通过分析城市热岛现象,引入垂直绿色系统,分析其对城市气候变化的改善作用。本文将通过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在同一研究环境中,测试了两个样品,带有植物材料的立面与普通立面,以评估垂直绿化系统的性能。总体而言,与普通的外墙相比,垂直绿化系统的外墙热量减少了40%至50%。(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32期)

西蒙·马尔温,杨俊宴,郑屹,乔纳森·拉瑟福德[4](2019)在《关联·机制·治理:基于微气候评价的高密度城市步行适宜性环境营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适宜步行的城市环境不仅仅包含连续、优美且尺度宜人的步行空间,适宜的温度、风速同样深刻影响着人们在城市中的行走体验。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伦敦、巴黎、布鲁塞尔、巴塞罗那等为代表的高密度欧洲城市出现了过于炎热、寒冷或强风等不适宜的城市微气候,严重影响甚至迫使人们减少或避免在相关城市空间中的步行等户外活动。同时,针对可步行城市的大量既有研究侧重分析城市步行环境中的物质要素及其内在机制,如景观、步行道宽度、休憩设施等,对影响人们户外活动时生理感受的城市微气候要素的研究较少,如温度和风速等。因此,在具体讨论和衡量人们在城市中的步行体验以及提升城市步行适宜性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种新的微观气候治理逻辑值得探索。针对该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城市物质空间与城市微气候之间的交互影响,归纳总结出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机制。进而提出一种行人尺度和以步行适宜性为导向的城市微气候管控策略及治理逻辑,来提升高密度、高强度城市建成区中人们步行时的生理感受,从另一角度优化高密度城市中的步行适宜性,促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本文来源于《国际城市规划》期刊2019年05期)

甄蒙,丁伟,邹炜晗,冯伟[5](2019)在《绿化率与居住区竖向微气候环境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人们对居住环境舒适度要求的提高及生态节能的需要,绿化率对居住小区的热舒适性尤为重要。文章以西安居住区为研究对象,应用ENVI-met数值模拟软件对小区风环境和热环境进行了模拟,得出了3种绿化率条件下不同竖直高度上的温度和风速比。研究对高层居住区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10期)

宋晓程,刘京,赵宇[6](2019)在《北方滨水区街区形态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分析水体周边热环境中多个因素的影响显着性,将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与室外热环境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考虑水体自身状况不变的情况下,重点讨论建筑布局、容积率、岸堤高度、滨水间距和绿化对水体周边热环境中的水蒸气扩散及温度的影响。以住区内行人高度平面的平均值作为分析指标,结果表明:与水蒸气质量分数相比,由于温度受环境的综合作用更强,其变化规律不尽相同。随着远离水体的距离增加,水蒸气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而温度呈现上升趋势。岸堤高度对水体降温效应的阻碍作用较为明显,对水蒸气扩散的影响相对较小。采用板式和点板式建筑布局的滨水建筑区域更利于水体对局地热湿环境中湿度的调节,容积率较低且中部具有较为宽敞通风廊道的滨水布局更利于水体对滨水建筑区温度的调节。(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刘颖,宗桦[7](2019)在《养老院庭园冬季微气候现状及其对老人健康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成都市6个养老院庭园的冬季微气候作为研究对象,讨论庭园冬季微气候现状及其对老人健康的影响,并结合老人的活动倾向为养老院庭园的微气候营造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庭园冬季平均温度为12.1℃,高于外界温度,增温均值为2.94℃±1.61℃。庭园冬季湿度较为舒适(50.3%~60.5%),与外界相比降湿率为9.04%±11.5%。庭园能不同程度地削弱太阳辐射,13点和15点时庭园内的太阳辐射最强,建议老人应在冬季的13:00—15:00点开展庭园活动。庭园的平均叶面积指数(LAI)为1.25±0.26,能对冬季微气候参数产生强烈的影响。庭园各功能分区并未考虑到老年人对区域微气候的不同需求。因此,庭园绿化可在不改变LAI值的基础上,选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及地被替换现有常绿乔木,以增加冬季采光,降低湿度,提升庭园冬季温度,调节各功能分区的微气候。(本文来源于《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郭增鹏,董坤,朱锦惠,董艳[8](2019)在《施氮和间作对蚕豆锈病发生及田间微气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和间作对蚕豆锈病发生及田间微气候的影响,探讨间作系统氮肥调控下田间微气候变化与蚕豆锈病发生的关系,以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N_0(0kg·hm~(-2))、N_1(45 kg·hm~(-2))、N_2(90 kg·hm~(-2))、N_3(135 kg·hm~(-2))4个氮水平,调查蚕豆锈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测定蚕豆不同冠层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结果表明,无论单作还是间作,施氮对蚕豆产量均无显着影响,但施氮增加了蚕豆锈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其中发病盛期,施氮(N_1~N_3)蚕豆锈病发病率较不施氮(N_0)处理增加1.7~7个百分点,病情指数增加10.2%~143.8%,且病情指数受施氮水平的影响较发病率明显;与N_0相比,施氮使蚕豆冠层温度降低0.1~1.8℃和风速降低7.2%~80.0%,冠层相对湿度增加0.2%~19.0%。与单作相比,间作蚕豆产量平均增加34.4%。发病盛期,间作蚕豆锈病发病率降低7.5~10.6个百分点、病情指数降低26.9%~51.0%;整个发病期,间作蚕豆的冠层温度和风速均高于单作蚕豆,相对湿度低于单作蚕豆。相关分析表明,发病盛期和发病末期,蚕豆锈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相对湿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冠层温度、风速呈极显着负相关。总体来看,施氮水平和间作模式对蚕豆产量、冠层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均有影响,且间作的影响大于施氮水平。综上,小麦与蚕豆间作及控制氮肥用量是改善农田小气候且有效控制蚕豆锈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本研究结果为间作系统合理施用氮肥和发挥间作控病增产优势提供了指导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吴园园,许国强,黎美祎[9](2019)在《严寒地区过渡季建筑庭院空间微气候研究——以内蒙古工业大学某建筑周边庭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庭院空间是室外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研究严寒地区城市建筑与周边庭院空间微气候之间的联系,探讨如何营造舒适宜人的建筑庭院空间微气候,对有效延伸建筑庭院空间使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工业大学新城校区某建筑周边的四类庭院空间,通过资料收集和现场实测,从庭院空间围合形式、围合程度、开口朝向、周围建筑高度四个不同层面,探讨位于同一个建筑周边的四类建筑庭院空间微气候的差异及产生原因,进而总结有关建筑庭院空间微气候营造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建筑节能》期刊2019年08期)

郑舰,王国光[10](2019)在《传统街区更新中微气候环境模拟应用与方案优化——以肇庆包公府街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街区的微气候环境对城市生活品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基于Envi-met软件技术和微气候评价方法的支撑,对肇庆包公府传统街区城市更新3个备选方案的微气候环境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比选出较优方案,针对该方案的局部空间改进提出优化方案,并再次进行优化方案微气候环境数值模拟,验证改善效果。在此基础上,文章初步构建起通过微气候环境模拟评价优化城市更新方案的技术路线,为设计初期方案推敲与评估、后期方案审核提供微气候环境指标借鉴。(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9年15期)

微气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与社会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的背景下,住区中景观如何适应老龄化人群的活动,并带来更高安全性与舒适感受的问题受到普遍重视,该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选择典型住区景观空间进行微气候采集与分析,结合景观微气候影响机制与适老化需求进行探究,总结出微气候视角下住区各类型景观适老化选址、改造、设计等适应机制,对我国北方城市住区景观适老化研究具有一定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气候论文参考文献

[1].许莹莹,臧海洋,张佳魁,钟东亮.绿化形式与微气候的关联性研究——以河南科技大学公教组团为例[J].现代园艺.2019

[2].马珂,姚正阳,刘聪慧.基于微气候视角下住区适老化景观设计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19

[3].赵熙.垂直绿化系统对城市微气候改善作用的分析[J].价值工程.2019

[4].西蒙·马尔温,杨俊宴,郑屹,乔纳森·拉瑟福德.关联·机制·治理:基于微气候评价的高密度城市步行适宜性环境营造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9

[5].甄蒙,丁伟,邹炜晗,冯伟.绿化率与居住区竖向微气候环境相关性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

[6].宋晓程,刘京,赵宇.北方滨水区街区形态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J].建筑科学.2019

[7].刘颖,宗桦.养老院庭园冬季微气候现状及其对老人健康的影响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9

[8].郭增鹏,董坤,朱锦惠,董艳.施氮和间作对蚕豆锈病发生及田间微气候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9

[9].吴园园,许国强,黎美祎.严寒地区过渡季建筑庭院空间微气候研究——以内蒙古工业大学某建筑周边庭院为例[J].建筑节能.2019

[10].郑舰,王国光.传统街区更新中微气候环境模拟应用与方案优化——以肇庆包公府街区为例[J].规划师.2019

标签:;  ;  ;  ;  

微气候论文-许莹莹,臧海洋,张佳魁,钟东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