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农药的中英文名称对照(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1](2021)在《妊娠期药物暴露与子代自闭症谱系障碍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妊娠期容易暴露的4种药物(化学物质),即脂多糖(LPS)、丙戊酸(VPA)、聚肌苷:聚胞苷酸[Poly(I:C)]及三氯生(TCS),分别对妊娠期ICR小鼠进行干预,以构建子代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小鼠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ASD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的组成及脑前额叶皮质基因表达的变化。旨在为ASD的病因学及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于夜间将ICR小鼠合笼,次日8:00前观察雌性小鼠“阴栓”形成情况。若“阴栓”形成,则记为妊娠0.5天(GD0.5)。从GD7.5开始,每日用单剂量的TCS(50mg/kg)给妊娠小鼠灌胃,直至子代小鼠出生后21天;对照组(T_Con组)用相同体积的玉米油灌胃。于GD12.5,分别予以LPS(100μg/kg)、Poly(I:C)(20mg/kg)及VPA(500mg/kg)给各造模组(LPS、Poly(I:C)及VPA组)的妊娠小鼠单次腹腔注射;其对照组则用生理盐水处理。于子代小鼠出生后的第6周,收集每只小鼠的新鲜粪便进行肠道菌群测序及分析。在子代小鼠出生后的6?8周,通过旷场试验及三箱社交试验测试小鼠的行为学特征。根据行为学特征,筛选具有典型自闭症样行为的子代ASD小鼠(雄性)。在此基础上随机选择每组中的2只小鼠进行大脑前额叶皮质RNA-seq,以分析各组小鼠大脑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在旷场试验中,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LPS、Poly(I:C)、VPA及TCS组小鼠的自我梳理时间及次数均明显增加,但LPS组小鼠的自我梳理时间增加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三箱社交试验中,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LPS、Poly(I:C)、VPA及TCS组小鼠的社交时间及次数均明显减少,但Poly(I:C)组小鼠的社交次数减少无统计学差异(P>0.05)。肠道菌群结果显示:在4种不同的ASD造模组中,共观察到5个门(phylum)、79个菌属(genus)及63个菌种(species)具有显着差异。同时,还分析出一些与AS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肠道菌群,包括麦氏菌属(Mailhella)和罗氏菌属(Roseburia),以及维罗萨丁酸菌(Butyricimonas virosa)和丹尼链球菌(Streptococcus danieliae)、默克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基氏菌(Kineothrix alysoides)等。RNA-seq结果显示:在4种不同的ASD造模组中,共检测到241个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显着变化,包括4个显着下调且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基因(ZBTB16、MERTK、SMIM3和GBX1)及1个显着上调的共有基因(CSNK2A3)。其中,CSNK2A3可能通过抑制神经细胞的增殖而参与ASD的发生和发展。结论:妊娠期药物(化学物质)暴露可诱导子代小鼠发生ASD相关的行为异常。妊娠期暴露于4种不同的药物,可对子代ASD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大脑前额叶皮质基因表达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小鼠与人类的肠道菌群和基因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本研究结果可为ASD的病因及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郭茂[2](2021)在《氰戊菊酯诱导雄性SD大鼠生殖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Fen干扰雄性SD大鼠生殖内分泌功能及诱导生精细胞凋亡损伤雄性大鼠生殖能力的机制。方法:预实验确定大鼠的Fen染毒剂量。正式实验中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Fen 0mg/(kg.d))、低剂量Fen染毒组(20 mg/(kg.d))、高剂量Fen染毒组(40mg/(kg.d)),每组8只,染毒组用不同浓度的Fen溶液等体积灌胃,对照组给予同染毒组等体积的玉米油,每日灌胃染毒1次,连续染毒30天。光学显微镜检测精子数量、精子活力和畸形率;HE染色法观察附睾及睾丸病理结构;TUNEL检测雄鼠睾丸中生精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检测雄鼠睾丸间质细胞数量;ELISA测定雄鼠血清Gn RH、LH、FSH、T、E2和睾丸中T、E2、INH-B、ROS、MDA的水平;RT-q PCR和Western Bolt检测FSHR、LHR、AR、ERβ、ABP、St AR、3β-HSD、CYP11A1、CYP19A1、Bax、Bcl-2、Cyt c、Caspase 3和Caspase 9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Fen对雄性SD大鼠精子、睾丸和附睾损伤的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0 mg/(kg.d)Fen染毒组精子数量减少、精子活力降低以及精子畸形率增加(P<0.05或P<0.01);Fen染毒组大鼠睾丸生精小管生精细胞数量减少,生精细胞不同程度地缺失,附睾管上皮增厚、上皮细胞数量增多,管腔内精子数量减少。(2)Fen干扰雄性SD大鼠生殖内分泌功能的相关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0 mg/(kg.d)Fen染毒组大鼠血清中Gn RH、E2以及睾丸中E2、INH-B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或P<0.01),血清和睾丸中T含量显着减少(P<0.01,P<0.05);睾丸AR、ERβ、ABP和CYP19A1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St AR、3β-HSD和CYP11A1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睾丸间质细胞数量显着减少(P<0.01)。(3)Fen诱导生精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0 mg/(kg.d)Fen染毒组雄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数量显着增多(P<0.01);睾丸ROS和MDA的含量显着增加(P<0.01);睾丸Bcl-2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Bax、Cyt c、Caspase3和Caspase 9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结论:(1)Fen可通过损伤雄鼠睾丸间质细胞、抑制T合成相关蛋白和酶的表达,以及上调芳香化酶的表达,导致雄鼠体内T和E2水平改变,而干扰雄性大鼠生殖内分泌功能,间接导致雄性生殖功能损害;(2)氰戊菊酯可能通过引起雄性大鼠睾丸ROS激增,而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导致睾丸生精细胞凋亡,而直接导致雄性生殖功能损害。
王成[3](2021)在《抗风湿保健品中违禁添加物的高光谱和拉曼筛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抗风湿保健食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违禁添加药物的事件屡见不鲜,长期服用会损伤消费者的机体、影响健康。目前,针对保健食品中违禁添加物的检测方法主要是液相色谱、质谱法,这些方法大多需要复杂的前处理,且耗时。光谱检测方法可通过建立光谱谱图库,结合算法建立模型实现无损、快速识别违禁添加物的目的。因此,本文针对抗风湿类的保健食品中可能存在的违禁添加药物,利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薄层色谱-表面增强拉曼技术建立定量、定性筛查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抗风湿类保健食品中可能违禁添加的双氯芬酸钠,基于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研究开发了定量分析方法。首先制备了一系列含双氯芬酸钠的西芹籽抗风湿类保健品样本,在1000-2500nm波长下进行扫描,对得到的高光谱成像图采用ENVI软件分析、提取并计算了感兴趣区域(ROI)的平均近红外光谱,比较分析了8种光谱预处理方法、3种化学计量学模型对预测值准确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利用β系数方法选择最优波段作为自变量,经标准正态变量预处理方法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准确性和预测能力较好,其预测最低限为0.05%,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为0.993,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005。针对抗风湿类保健食品中可能违禁添加的双氯芬酸钠及其药效相同的11种化学药物,基于薄层色谱-表面增强拉曼技术,研究建立了快速筛查判别模型。首先,利用Guassian软件计算了11种化学药物的理论拉曼峰并进行了峰位归属指认。然后,通过比较不同展开剂、薄层色谱板,发现采用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冰醋酸(15:15:15:1.5,V/V/V/V)可有效分离11种化学药物;通过优化金溶胶的体积和拉曼光谱检测的积分时间,经比较确定了滴加4μL的金胶,选择积分时间为5 s作为拉曼检测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最低检出限达到0.05%-0.10%。然后,运用7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处理SERS光谱,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了前10个特征主成分数,建立并比较了主成分-线性判别、主成分-K邻近模型及主成分-支撑向量机等4种判别模型,结果发现,经过间接二阶导数预处理后的主成分-线性判别模型预测准确率最高可达100%。针对薄层色谱法同时分离11种混合化学药物时,发现了两组比移值相近的药物,即乙酰水杨酸与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与萘普生,尝试建立模型以进一步区分。针对乙酰水杨酸与吲哚美辛及其两者混合物的拉曼光谱,比较了全光谱和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方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ing algorithm,CARS)筛选的波数作为自变量建立的模型。经平滑卷积结合标准正态变量预处理CARS筛选的波数,建立了随机森林判别模型,其正确识别率为67.17%;针对双氯芬酸钠与萘普生及其混合物的拉曼光谱,经过间接二阶导数结合标准正态变量预处理CARS筛选的波数,建立了核函数支持向量机模型,其识别正确率为72.90%,但均能100%正确识别纯样本。
李伊涵[4](2021)在《采后褪黑素处理对“金冠”苹果贮藏品质和苯丙烷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采后病害和衰老是造成苹果果实经济损失的重要因素。褪黑素在植物界的广泛存在和其调节植物发育和果实成熟的功能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有关其在苹果贮藏中的应用尚未见报到。本文以“金冠”苹果为材料,探究采后褪黑素浸泡处理对常温贮藏条件下果实品质以及苯丙烷代谢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采后褪黑素处理显着抑制了损伤接种P.expansum苹果果实的病班扩展。采后褪黑素处理显着抑制了苹果果实的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延缓果肉硬度和可滴定酸的下降,显着提高了抗坏血酸、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抑制了色差中a,b值的升高。2.采后褪黑素处理显着抑制了果实蔗糖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山梨醇脱氢酶、山梨醇氧化酶和苹果酸脱氢酶的活性,显着增加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与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联酶、葡萄糖磷酸异构酶、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和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3.采后褪黑素处理显着提高了果实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肉桂酸-4-羟化酶、多酚氧化酶活性、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和漆酶的活性,并且提高了木质素、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对香豆酸、阿魏酸、咖啡酸、芥子酸、总酚以及类黄酮的含量。综上所述,采后褪黑素处理通过调节糖代谢、呼吸代谢以及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促进代谢产物积累,延缓果实的后熟,并增强果实抗病能力。
邢玉梅[5](2021)在《三种金属离子和两种农药的免疫检测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是当前最主要的两大民生问题,其中金属和农药作为两大主要土壤污染源备受社会关注。由于环境治理需要时间,保证市场流通食品的安全性是目前的重中之重,因此建立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成本低廉的检测方法具有巨大价值。本课题以镉、铝、镍三种金属离子和啶酰菌胺、戊唑醇两种农药为研究对象,基于免疫学原理,制备得到相应的五种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 Ab),并开发了可用于检测实际样本的免疫学方法。设计合成镉、铝、镍三种金属离子的完全抗原,通过小鼠免疫、血清检测、细胞株筛选、腹水的生产,分别获得抗Cd-ITCBE抗体2F7、抗Al-ITCBE抗体3F3、抗Ni-ITCBE抗体4E3,经鉴定3种抗体均为高特异性、高亲和力抗体;分别开发镉、铝、镍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ic-ELISA)方法,优化条件后得到镉、铝、镍单克隆抗体的IC50值分别为0.202、2.582、30.251 ng/m L,ic-ELISA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0.03、0.49、4.41 ng/m L,实际样本的添加回收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ic-ELISA方法具有可用性;以单克隆抗体2F7为基础建立大米中镉的荧光免疫试纸条定量检测方法,试纸条的定量检出值(cLOD)为1.93 ng/g,检测范围为3.86-48.9 ng/g;以单克隆抗体3F3、4E3为基础分别建立检测面粉中铝、检测巧克力中镍的的胶体金免疫试纸条定性检测方法,其中面粉中铝的消线值为10μg/g,巧克力中镍的消线值为1μg/g。通过引入羧基(-COOH)合成啶酰菌胺和戊唑醇的半抗原(Hapten),利用碳二亚胺法合成完全抗原,分别得到抗啶酰菌胺抗体4D10、抗戊唑醇抗体2G5,经鉴定均为高特异性、高亲和力抗体;通过优化抗原抗体浓度和标准品稀释液p H、Na Cl含量、螯合剂浓度,分别建立检测啶酰菌胺、戊唑醇的ic-ELISA方法,抗体4D10、2G5的IC50值分别为0.386、0.565 ng/m L,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0.065、0.123 ng/m L,分别进行实际样本的添加回收实验,回收率和变异系数均表明建立的ic-ELISA方法具有可用性;建立啶酰菌胺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该方法对橙汁中啶酰菌胺的消线值为10 ng/m L,对黄瓜中啶酰菌胺的消线值为10 ng/g。
姚蕾[6](2021)在《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要加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多领域、多学科素养的融合,认识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在促进科技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学科交叉教学旨在建立多学科知识、信息之间的联系,通过多学科领域展现知识的广泛应用,构建真实而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促进复杂问题的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庞杂繁琐,是教与学的难点之一,学习元素化合物不是单纯地记忆物质结构、性质用途,还应该认识到元素化合物在生产、健康、社会、环境、能源等学科领域的实际价值。基于学科交叉视域,探索元素化合物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拓宽元素化合物教学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性质与用途的多维认识。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意义。第二章是研究综述。阐明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了解元素化合物教学、学科交叉在化学教学中的研究现状。第三章是访谈调查。通过访谈了解高中化学一线教师对学科交叉教学的态度以及实施看法,对本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第四章是研究的主体部分。从学科交叉视域出发,对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科学发展三阶段(证据收集、抽提规律、应用规律)进行内容分析,探析各阶段内容特点,进而提出各阶段针对性教学策略。第五章是教学实践。笔者遵循以上教学策略,展开为期4个月的教学实践。实践后,从学生课堂表现、学生测试成绩、学生问卷调查以及教师评价出发,进行实践效果分析,为研究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希望本论文能为一线化学教师的元素化合物课堂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胡丹娅[7](2021)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自2018年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依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于2019年出版。新教材作为课程的物化形式和文本素材,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栏目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也直接体现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又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为了切实领会新教材的创新之处和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的具体体现,有必要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的栏目进行比较研究,为充分发挥栏目的功能与价值、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本文将2007年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2)》称为旧教材。将2019年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第一、二册)》称为新教材。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人教版新旧必修教材中的栏目,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新旧教材的章节编排顺序进行比较。再将新旧教材中的栏目划分为“资料性栏目”和“活动性栏目”。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这两类栏目三个方面: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的比较和不同类型栏目类型的增加进行比较,比较分析了新旧必修教材栏目数量的设置、章节的分布、内容设置的差异。将新旧教材中的栏目的变化原因与新旧课程标准所体现的不同理念,以及不同课程目标(旧教材主要强调三维目标、新教材主要强调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分析,并对每一类栏目的功能和价值与课标相对应进行分析,进而分析了新教材栏目设置的编写特点。之后再对“硫及其化合物”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示例,进一步体现栏目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新教材,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中必修内容不设模块只设主题,新教材章节顺序也发生了一定的调整,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资料性栏目”新增了五种类型的栏目,栏目的总数也有所增加;在内容的选取上,更加贴近生产生活、科技、社会和环境等,并突出化学学科的德育功能;化学史和CTSE(Chemistry Technology Society Environment)的内容选择也更加注重展现民族自信,强调素养导向。新旧必修教材“活动性栏目”新增“实验活动”栏目,在总数上差异不大;但在栏目内容选取上,明确九个学生必做实验,更加强化实验安全意识的培养,重视真实情境的创设,在教学过程中贯穿STSE教育理念;并且拓展习题的综合功能,更加注重习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针对性。最后,在充分领会和挖掘各栏目的功能和价值的基础上,论文对必修版块中栏目设置数量最多的“硫及其化合物”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同行和一线教师开展新课标、新教材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郭添荣[8](2021)在《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高通量筛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物源食品基质复杂且各类残留兽药含量甚微且极性差别大,传统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多数仅对具有同类基本结构的兽药进行检测,难以实现对不同化学结构的多种兽药同时检测。建立一套范围宽广、快速高效的兽药残留高通量筛查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论文基于UHPLC-Q-Exactive Orbitrap HRMS联用技术探讨了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高通量非靶向筛查分析检测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对液相色谱条件和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条件的研究,得到最佳的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并在讨论离子化方式、离子加合模式和质谱碰撞能量的基础上建立了可同时筛查128种兽药的仪器分析方法。(2)利用Trace Finder软件构建了激素类、β-受体激动剂、磺胺类等5大类128种兽药化合物的基本化学信息的数据库,利用标准溶液在最佳仪器分析条件的基础上,获取128种兽药化合物的保留时间、母离子加合模式和质荷比、子离子质荷比等色谱和质谱指纹信息构建。从母离子精确质荷比、色谱保留时间分布、同分异构体鉴别、同位素特征4个方面分析评价了该质谱数据库,并确定了数据库筛查参数,同时以加标阳性样品预筛查验证,确保了后期药物定性筛查的准确性。(3)选取了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猪肝、鸡肝以及鱼肉等10种不同基质样品,通过对样品提取与净化条件的优化和针式滤膜的选择,开发了基于Oasis?PRi ME HLB固相萃取小柱的改良通过式固相萃取前处理方法。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曲线法定量,并从基质效应,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以及定量限,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等方面对建立的定量检测方法进行验证,各检测化合物在线性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满足兽药残留检测分析要求。(4)用所建的非靶向高通量筛查检测方法,对市销的148批次动物源食品进行了兽药残留筛查检测,在94批次样品中检出兽药化合物残留,占采样量的63.5%,且存在一定数量的样品同时检出多种兽药。大多数检出药物虽然高出检出限,但却低于标准值,对照我国现行的兽药残留标准限量,发现问题样品2批次,占采样量的1.35%。总之,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具有高通量、高精度、高可靠性和高灵敏度等显着优势,具有快速锁定与多目标确证潜在风险物质并准确定量性的优点,可有效节约资源和提高检测效率,是一种提升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监测与治理效能的有力手段。
袁娜[9](2021)在《二甲戊灵在鲫鱼组织和养殖水体中的残留分布、代谢消减及膳食风险评估》文中提出中国是水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为控制水产养殖中的病虫害,部分农药以除藻剂、杀虫剂等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导致水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事件频发。农药MRL标准是水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技术性手段和市场准入门槛,在水产养殖和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因而研究二甲戊灵在水产品中的代谢消减规律,对比分析中国与主要贸易国水产品中农药MRL标准,对进一步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水产品科学、有效的监管提供措施建议和技术支撑。本文采用现场调研、实验室研究、HPLC-MS/MS检测法、数据分析和模拟评估相结合的方法,以鲫鱼为载体,对二甲戊灵在鲫鱼和养殖水体中的残留分布、代谢消减及膳食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比分析了中国与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国水产品中农药MRL标准的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二甲戊灵在鲫鱼肌肉、肝脏、肾脏、腮丝和血液中均检测出残留,且在各组织中的残留分布不均匀,更倾向于在富含脂质的组织中积累。2.在0.0138 mg/L和0.0414 mg/L的暴露浓度下,鲫鱼组织中二甲戊灵的EED均低于100μg/kg bw,RQ值均低于1,表明二甲戊灵的慢性风险是可以接受的。但目前二甲戊灵已在多种农产品中登记使用,因此,中国居民暴露于二甲戊灵的风险可能大于该估计水平。3.中国共制定了水产品中3种(类)农药的3项MRL和六六六、滴滴涕2种农药的再残留限量,与CAC、欧盟、美国和日本相比,中国所制定的MRL标准所覆盖的水产品范围较大,同一农药中,中国MRL标准几乎包含了所有水产品种类或所有鱼类。但目前,中国尚未制定水产品中二甲戊灵的MRL。
姚子仪[10](2021)在《基于适配体高通量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的悬浮芯片技术及试剂盒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农药的种类增加,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各种各样的农药残留问题也越发的严重。近些年来对农药残留的检测手段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中基于核酸适配体进行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于传统检测方法使用的抗体,适配体合成和修饰较容易,可利用适配体检测的目标物种类较多。近些年来的一些研究方法将适配体与荧光检测,电化学检测,拉曼光谱等方法进行结合。这些方法可以更加准确,灵敏地检测出农药残留量。其中有部分新方法还实现了高通量检测。但这些方法的检测时间较长,没有达到日常检测的高通量需求。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高通量,耗时低的方法。本研究首先对悬浮芯片技术进行熟知掌握,并设计出相应的实验原理。确定五种农药残留的适配体,设计并验证了新的互补链片段。利用不同编号的微球进行定性分析,用可与互补链上的生物素偶联的SA-PE进行定量分析。构建了一种高通量,高灵敏性,快速检测雌二醇,双酚A,多氯联苯,阿特拉津,丙溴磷的检测平台。该平台所采用的适配体与农药残留小分子结合能力强,新设计的互补链片段较以往常用的可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同时缩短了检测时间,在40 min左右完成检测。在该平台的基础上设计并验证了检测农药残留的高通量快速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在4℃的条件下可保存20天左右,且在7天内使用最佳。最终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较其它方法有所提高且对阿特拉津,丙溴磷,双酚A,雌二醇,多氯联苯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9.4653,20.7514,23.8094,8.9712,6.2677 pg/m L。海河样品中加标的稀释农药残留的回收率在87.5~111.0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低于28.44%。本方法与试剂盒为高通量检测农药残留提供了至少几十种搭配,在高通量快速检测农药残留方面有广泛的前景及发展。
二、常见农药的中英文名称对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见农药的中英文名称对照(论文提纲范文)
(1)妊娠期药物暴露与子代自闭症谱系障碍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环境因素暴露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氰戊菊酯诱导雄性SD大鼠生殖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农药杀虫剂对男(雄)性生殖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抗风湿保健品中违禁添加物的高光谱和拉曼筛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保健食品及中成药非法添加物的现状及常见检测方法研究 |
1.1.1 薄层色谱法对保健品及中成药中非法添加物的检测 |
1.1.2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保健品及中成药中非法添加物的检测 |
1.1.3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对保健品及中成药中非法添加物的检测 |
1.1.4 近红外光谱法对保健品及中成药中非法添加物的检测 |
1.1.5 毛细管电泳法对保健品及中成药中非法添加物的检测 |
1.2 拉曼光谱技术及应用概述 |
1.2.1 拉曼光谱简介 |
1.2.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简介 |
1.2.3 薄层色谱-表面增强拉曼技术及应用 |
1.2.4 拉曼光谱峰位归属指认 |
1.3 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 |
1.3.1 高光谱成像技术原理 |
1.3.2 高光谱成像技术发展及应用 |
1.4 化学计量学在定性/定量中的应用 |
1.4.1 光谱预处理方法 |
1.4.2 多元定量校正方法 |
1.4.3 模式识别定性方法 |
1.4.4 监督学习法的评价指标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双氯芬酸钠的近红外高光谱成像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制备不同质量双氯芬酸钠比例的保健食品 |
2.2.4 近红外高光谱数据采集 |
2.2.5 近红外高光谱数据提取 |
2.2.6 高光谱数据分析及建模方法 |
2.2.7 选择特征波段 |
2.2.8 模型评价参数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违禁添加抗炎药物双氯芬酸钠的近红外高光谱图像分析 |
2.3.2 违禁添加抗炎类药物双氯芬酸钠的原始光谱图像 |
2.3.3 近红外高光谱数据预处理分析 |
2.3.4 不同模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
2.3.5 最佳模型的验证结果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薄层色谱-表面增强拉曼同时鉴别抗风湿类保健食品中违禁添加物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金胶溶液的制备 |
3.2.4 标准溶液及样品的制备 |
3.2.5 密度泛函数理论计算 |
3.2.6 TLC-SERS条件优化 |
3.2.7 化学计量学定性分析11 种化学物质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纳米金溶胶的性能 |
3.3.2 十一种化学物质的拉曼光谱计算及振动模式归属 |
3.3.3 TLC-SESR的条件优化 |
3.3.4 模拟样品检测的SERS结果 |
3.3.5 针对11 种化学物质判别模型的定性分析 |
3.3.6 验证较优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TLC比移值相近的违禁添加物之间的判别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金胶溶液及标准样品的制备 |
4.2.4 二元混合化学药物拉曼光谱采集 |
4.2.5 拉曼光谱预处理及特征波段选择方法 |
4.2.6 拉曼光谱数据的定性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二元混合化学药物的SERS光谱分析 |
4.3.2 CARS方法筛选光谱变量 |
4.3.3 二元混合化学药物的拉曼光谱定性分析评价比较 |
4.3.4 二元混合化学药物的较优模型验证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附录Ⅱ |
附录Ⅲ |
(4)采后褪黑素处理对“金冠”苹果贮藏品质和苯丙烷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苹果 |
1.1.1 苹果的营养价值 |
1.1.2 苹果的采后病害 |
1.2 果蔬采后诱导因子 |
1.2.1 物理诱导因子 |
1.2.2 化学诱导因子 |
1.2.3 生物诱导因子 |
1.2.4 综合方法 |
1.3 褪黑素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4 褪黑素处理对ROS代谢的影响 |
1.5 诱抗因子对糖代谢的影响 |
1.6 诱抗因子处理对呼吸代谢的影响 |
1.7 苯丙烷代谢在诱导抗性中的作用 |
1.8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采后褪黑素处理对苹果贮藏品质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2.2.1 材料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方法 |
2.3.1 处理 |
2.3.2 孢子悬浮液制备 |
2.3.3 损伤接种 |
2.3.4 取样 |
2.3.5 品质指标测定 |
2.3.6 糖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
2.3.7 呼吸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
2.3.8 蛋白含量测定 |
2.3.9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褪黑素处理对损伤接种P.expansum果实病斑直径的影响 |
2.4.2 褪黑素处理对果实品质指标的影响 |
2.4.3 褪黑素处理对果实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2.4.4 褪黑素处理对果实呼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采后褪黑素处理对苹果果实苯丙烷代谢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3.2.1 材料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方法 |
3.3.1 PAL活性测定 |
3.3.2 4CL活性测定 |
3.3.3 C4H活性测定 |
3.3.4 PPO活性测定 |
3.3.5 POD活性测定 |
3.3.6 LAC活性测定 |
3.3.7 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测定 |
3.3.8 咖啡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含量测定 |
3.3.9 木质素含量测定 |
3.3.10 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测定 |
3.3.11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褪黑素处理对果实苯丙烷代谢相关酶活性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三种金属离子和两种农药的免疫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五种目标物的概述 |
1.2.1 镉 |
1.2.2 铝 |
1.2.3 镍 |
1.2.4 啶酰菌胺 |
1.2.5 戊唑醇 |
1.3 主要检测方法概述 |
1.3.1 光谱分析法 |
1.3.2 色谱法、质谱法及二者联用技术 |
1.3.3 免疫分析法 |
1.4 免疫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1 镉、铝、镍三种金属离子免疫检测的研究现状 |
1.4.2 啶酰菌胺、戊唑醇两种农药免疫检测的研究现状 |
1.5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1.6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器材及设备 |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 镉、铝、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检测的建立方法 |
2.2.1 镉、铝、镍完全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
2.2.2 小鼠的免疫与筛选 |
2.2.3 细胞融合与细胞株筛选 |
2.2.4 腹水的制备与纯化 |
2.2.5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2.2.6 ic-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2.2.7 镉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2.2.8 铝、镍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2.3 啶酰菌胺、戊唑醇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检测的建立方法 |
2.3.1 啶酰菌胺、戊唑醇半抗原的设计和合成 |
2.3.2 啶酰菌胺、戊唑醇完全抗原的合成 |
2.3.3 小鼠的免疫与筛选 |
2.3.4 细胞融合与细胞株筛选 |
2.3.5 腹水的制备与纯化 |
2.3.6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2.3.7 ic-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2.3.8 啶酰菌胺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镉、铝、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1 镉、铝、镍完全抗原的表征 |
3.1.2 小鼠筛选 |
3.1.3 细胞株的筛选 |
3.1.4 抗体性能的鉴定 |
3.1.5 ic-ELISA方法的建立 |
3.1.6 镉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7 铝、镍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 啶酰菌胺、戊唑醇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1 啶酰菌胺、戊唑醇半抗原的表征 |
3.2.2 啶酰菌胺、戊唑醇完全抗原的紫外表征 |
3.2.3 小鼠筛选 |
3.2.4 细胞株的筛选 |
3.2.5 抗体性能的鉴定 |
3.2.6 ic-ELISA方法的建立 |
3.2.7 啶酰菌胺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3.3 本章小结 |
3.3.1 镉、铝、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
3.3.2 啶酰菌胺、戊唑醇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基于国家政策需要 |
2.基于高考改革的需要 |
3.化学学科特点 |
4.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价值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核心概念 |
1.学科交叉 |
2.学科交叉教学 |
3.元素化合物 |
(二)理论基础 |
1.多元智力理论 |
2.STEM教育 |
3.学习迁移理论 |
(三)研究现状 |
1.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现状 |
2.学科交叉视域下化学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三、高中化学中学科交叉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教师访谈基本情况说明 |
(二)访谈结果与分析 |
四、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内容特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
(一)证据收集阶段 |
1.证据收集阶段内容特点 |
2.证据收集阶段教学策略 |
(二)抽提规律阶段 |
1.抽提规律阶段内容特点 |
2.抽提规律阶段教学策略 |
(三)应用规律阶段 |
1.应用规律阶段内容特点 |
2.应用规律阶段教学策略 |
五、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教学实践 |
(一)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实践 |
1.《铁及其化合物》 |
2.《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 |
3.《硫及其化合物》 |
(二)教学实践分析 |
1.学生反馈 |
2.教师评价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化学教师对学科交叉教学态度及实施看法的访谈提纲 |
附录B 元素化合物知识测试 |
附录C 教学实践后学生反馈调查问卷 |
致谢 |
(7)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
一、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的总体研究现状 |
二、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的文献分析 |
第二节 “高中化学教材比较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三节 “化学教材栏目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
一、 “化学教材栏目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 |
二、 “化学教材栏目”文献分析 |
三、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教材 |
2.教材栏目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比较教育学 |
第四章 人教版新旧教材“资料性栏目”比较 |
第一节 新旧教材章节编排的比较 |
第二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数量比较 |
第三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在章节中分布情况比较 |
第四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的比较 |
一、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 |
二、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比较 |
三、不同类型栏目的增加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人教版新旧教材活动性栏目比较 |
第一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数量比较 |
第二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在章节中分布情况比较 |
第三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得比较 |
一、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 |
二、人教版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比较 |
三、不同类型栏目种类的增加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硫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示例 |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
二、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
三、教学内容分析 |
四、学情分析 |
五、教学目标 |
六、教学重难点 |
七、方法手段 |
八、教学准备 |
九、教学过程 |
十、板书设计 |
十一、案例分析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人教版2007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 |
附录 B 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 |
附录 C 人教版2007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 |
附录 D 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高通量筛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常见易残留兽药的分类 |
1.2.1 激素类 |
1.2.2 β-受体激动剂 |
1.2.3 磺胺类抗菌素药物 |
1.2.4 喹诺酮类抗菌素药物 |
1.2.5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 |
1.3 兽药残留的危害及限量标准 |
1.4 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样品前处理技术 |
1.4.1 萃取技术 |
1.4.2 凝胶渗透色谱(GPC) |
1.4.3 免疫亲和层析(IAC) |
1.4.4 超声波辅助提取(SAE) |
1.4.5 QuEChERS方法 |
1.5 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 |
1.5.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
1.5.2 分子印迹技术(MIT) |
1.5.3 液相色谱法(LC) |
1.5.4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 |
1.5.5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 |
1.6 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分析技术 |
1.6.1 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 |
1.6.2 高分辨质谱(HRMS) |
1.6.3 UHPLC-Q-Exactive Orbitrap HRMS技术及其在动物源食品兽药检测中的应用 |
1.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兽药仪器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仪器与设备 |
2.2.2 试剂与耗材 |
2.2.3 标准品物质 |
2.2.4 质量轴调谐校正 |
2.2.5 色谱-质谱条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2.3.2 高分辨质谱参数的优化 |
2.3.3 离子化方式和离子加合模式 |
2.3.4 碰撞能量的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3 兽药高分辨质谱筛查数据库的构建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仪器与设备 |
3.2.2 试剂与耗材 |
3.2.3 标准品与标准溶液 |
3.2.4 色谱-质谱条件 |
3.2.5 数据库的构建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一级精确质量数(MS1)指纹识别数据库 |
3.3.2 二级HCD碎片离子(MS2)定性确证谱图库 |
3.3.3 精确质量数分析 |
3.3.4 色谱保留时间分析 |
3.3.5 同分异构体鉴别 |
3.3.6 数据库筛查参数的设置与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高分辨质谱筛查数据库的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仪器与设备 |
4.2.2 试剂与耗材 |
4.2.3 样品准备与前处理 |
4.2.4 色谱-质谱条件 |
4.2.5 高通量筛查流程 |
4.2.6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样品前处理方法优化 |
4.3.2 基质效应评价 |
4.3.3 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以及定量限 |
4.3.4 回收率与精密度 |
4.3.5 实际样品筛查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市售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筛查分析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仪器与设备 |
5.2.2 试剂与耗材 |
5.2.3 样品准备与前处理 |
5.2.4 仪器分析条件 |
5.2.5 数据分析 |
5.2.6 兽药残留高通量筛查与分析检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市售大宗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筛查确证结果 |
5.3.2 市售大宗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含量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英文缩略表 |
附录B 兽药数据库信息 |
附录C 方法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以及定量限 |
附录D 10类基质中128种兽药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主要成果 |
致谢 |
(9)二甲戊灵在鲫鱼组织和养殖水体中的残留分布、代谢消减及膳食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立题背景 |
1.2 二甲戊灵的研究概况 |
1.2.1 二甲戊灵的理化性质及作用机理 |
1.2.2 二甲戊灵的毒性 |
1.2.3 国内外二甲戊灵MRL对比 |
1.2.4 二甲戊灵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水体和鲫鱼组织中二甲戊灵检测方法研究 |
2.1 水体中二甲戊灵的检测方法 |
2.1.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2 样品前处理 |
2.1.3 HPLC-MS/MS条件 |
2.1.4 标准曲线 |
2.1.5 添加回收率实验 |
2.2 鲫鱼组织中二甲戊灵的检测方法 |
2.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2.2.2 鲫鱼养殖实验 |
2.2.3 样品前处理 |
2.2.4 HPLC-MS/MS条件 |
2.2.5 标准曲线 |
2.2.6 添加回收率实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甲戊灵在水体和鲫鱼组织中残留动态与消减规律 |
3.1 二甲戊灵在水体中的残留动态 |
3.1.1 标准曲线 |
3.1.2 二甲戊灵在水体中的残留动态 |
3.2 不同浓度二甲戊灵在鲫鱼组织中的残留动态 |
3.2.1 标准曲线 |
3.2.2 添加回收率 |
3.2.3 二甲戊灵在鲫鱼带皮肌肉中的残留动态 |
3.2.4 二甲戊灵在鲫鱼肝脏中的残留动态 |
3.2.5 二甲戊灵在鲫鱼腮丝中的残留动态 |
3.2.6 二甲戊灵在鲫鱼肾脏中的残留动态 |
3.2.7 二甲戊灵在鲫鱼血液中的残留动态 |
3.3 二甲戊灵在鲫鱼各组织中的残留动态对比研究 |
3.3.1 鲫鱼体各组织在0.0138 mg/L二甲戊灵下的代谢消减规律对比 |
3.3.2 鲫鱼体各组织在0.0414 mg/L二甲戊灵下的代谢消减规律对比 |
3.4 二甲戊灵在鲫鱼组织中的膳食风险评估 |
3.4.1 膳食风险指标 |
3.4.2 鲫鱼在0.0138 mg/L 暴露浓度下不同组织中二甲戊乐灵的残留量、EED和RQ |
3.4.3 鲫鱼在0.0414 mg/L 暴露浓度下不同组织中二甲戊乐灵的残留量、EED和RQ |
3.4.4 膳食摄入二甲戊灵风险评估 |
3.5 结果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与主要贸易国水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比分析 |
4.1 引言 |
4.1.1 中国水产品中农药使用现状 |
4.1.2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水产品中农药使用现状 |
4.1.3 欧盟水产品中农药使用现状 |
4.1.4 美国水产品中农药使用现状 |
4.1.5 日本水产品中农药使用现状 |
4.2 国内外水产品中农药MRL对比研究 |
4.2.1 中国同CAC水产品中农药MRL标准对比分析 |
4.2.2 中国同EU水产品中农药MRL标准对比分析 |
4.2.3 中国同美国水产品中农药MRL标准对比分析 |
4.2.4 中国同日本水产品中农药MRL标准对比分析 |
4.3 对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议 |
4.3.1 加强农药在水产品中的基础研究,进一步规范水产品中农药使用制度 |
4.3.2 进一步完善水产品中农药 MRL 标准,避免无标可依和标准老化等问题 |
4.3.3 加强国际间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水产行业整体健康、稳步发展 |
4.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基于适配体高通量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的悬浮芯片技术及试剂盒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基于适配体检测农药残留技术进展 |
1.1.1 比色法 |
1.1.2 荧光法 |
1.1.3 电化学法 |
1.1.4 其他方法 |
1.2 悬浮芯片仪研究进展 |
1.2.1 悬浮芯片组成及技术原理 |
1.2.2 基于悬浮芯片技术检测农兽药残留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实验原理 |
第二章 基于适配体高通量检测农药残留的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缓冲溶液配制 |
2.2.3 序列的设计 |
2.2.4 探针微球的偶联与验证 |
2.2.5 实验的可行性验证 |
2.2.6 检测条件的优化 |
2.2.7 单通道曲线的建立 |
2.2.8 多通道曲线的建立 |
2.3 实验结果 |
2.3.1 序列的设计 |
2.3.2 微球探针偶联验证 |
2.3.3 实验的可行性验证 |
2.3.4 检测条件的优化 |
2.3.5 单通道曲线的建立 |
2.3.6 多通道曲线的建立 |
2.4 小结 |
第三章 高通量检测农药残留的试剂盒研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缓冲溶液配制 |
3.2.3 缓冲液稳定性检测 |
3.2.4 探针微球稳定性验证 |
3.2.5 实际样品的检测 |
3.2.6 特异性分析 |
3.2.7 方法学比对 |
3.3 实验结果 |
3.3.1 缓冲液稳定性检测 |
3.3.2 探针微球稳定性验证 |
3.3.3 实际样品的检测 |
3.3.4 特异性分析 |
3.3.5 方法学比对 |
3.4 小结 |
第四章 高通量检测五种农药残留的悬浮芯片试剂盒组成 |
4.1 试剂盒组成 |
4.1.1 试剂盒外包装 |
4.1.2 试剂盒的组成 |
4.2 试剂盒使用及结果分析 |
4.2.1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
4.2.2 试剂盒的结果分析 |
4.3 试剂盒使用注意事项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常见农药的中英文名称对照(论文参考文献)
- [1]妊娠期药物暴露与子代自闭症谱系障碍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D]. 张强.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氰戊菊酯诱导雄性SD大鼠生殖损伤的机制研究[D]. 郭茂.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3]抗风湿保健品中违禁添加物的高光谱和拉曼筛查方法研究[D]. 王成. 江南大学, 2021(01)
- [4]采后褪黑素处理对“金冠”苹果贮藏品质和苯丙烷代谢的影响[D]. 李伊涵. 渤海大学, 2021(09)
- [5]三种金属离子和两种农药的免疫检测方法[D]. 邢玉梅. 江南大学, 2021(01)
- [6]学科交叉视域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D]. 姚蕾.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D]. 胡丹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高通量筛查方法研究[D]. 郭添荣. 成都大学, 2021(07)
- [9]二甲戊灵在鲫鱼组织和养殖水体中的残留分布、代谢消减及膳食风险评估[D]. 袁娜. 渤海大学, 2021(11)
- [10]基于适配体高通量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的悬浮芯片技术及试剂盒应用[D]. 姚子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