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板像增强器论文-谢运涛,张玉钧,王玺,孙晓泉

微通道板像增强器论文-谢运涛,张玉钧,王玺,孙晓泉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通道板像增强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激光辐照,像增强器,增益饱和,微通道板

微通道板像增强器论文文献综述

谢运涛,张玉钧,王玺,孙晓泉[1](2018)在《基于微通道板的像增强器增益饱和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估像增强器对强光的响应特性,开展了连续激光对像增强器的辐照实验,分析了激光辐照对其增益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持续增加激光功率,直到光阴极处激光功率密度达到点饱和阈值激光功率密度的8×10~4倍时,仍未出现像元串扰现象,表明像增强器出现了增益饱和,其输出光强受限。建立了像增强器的微通道板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微通道板的增益特性,得到微通道板线性增益允许的最大入射电流约为1.64×10~(-10) A。该结果非常接近实验测量值,表明通道损失的电子得不到及时补充是增益饱和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谢运涛,张玉钧,王玺,孙晓泉[2](2017)在《基于微通道板的像增强器增益饱和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估像增强器对强光的响应特性,开展了连续激光对像增强器的辐照实验,分析了激光辐照对其增益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持续增加激光功率,直到光阴极处激光功率密度达到点饱和阈值激光功率密度的8×10~4倍时,仍未出现像元串扰现象,表明像增强器出现了增益饱和,其输出光强受限。建立了像增强器的微通道板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微通道板的增益特性,得到微通道板线性增益允许的最大入射电流约为1.64×10~(-10) A。该结果非常接近实验测量值,表明通道损失的电子得不到及时补充是增益饱和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7年10期)

宋德,朴雪,拜晓锋,刘春阳[3](2015)在《近贴型像增强器中微通道板输入端电场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通道板输入端的电场分布影响光生电子的运动轨迹和近贴型像增强器的性能。由于微通道板内大量的微通道孔使微通道板和光阴极之间的电场分布复杂化,为此本文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Ansoft Maxwell 3D模拟并建立了微通道板结构和像增强器中微通道板输入端电场分布的关系模型。根据电场模拟结果分析了微通道板中不同孔径直径、孔径间距、微通道板孔的倾斜角及扩口情况对通道板输入端处电场分布情况的影响。同时讨论了电场分布变化对光生电子的运动轨迹及分辨力的影响。这项研究对高品质的微通道板的制备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5年10期)

潘京生,邵爱飞,孙建宁,苏德坦,陆强[4](2015)在《微通道板的离子反馈对像增强器性能升级的影响分析及改进途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引入像增强器噪声因子的概念,对几种典型的像增强器的有效量子效率进行了评比,分析了MCP工作状态下由倍增电子引发的离子反馈对像增强器的影响,说明了无论是砷化镓光阴极像增强器,还是多碱光阴极像增强器,要实现面向四代像增强器品质因数的性能升级,实现低离子反馈低噪声因子MCP都具有同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通过对MCP玻璃成份的优化改进,结合对MCP基体玻璃的晶化处理,达到对MCP基体的微结构改性,抑制产生离子反馈的有害物种在MCP通道内壁表面的形成,是实现低离子反馈MCP的有效技术途径。(本文来源于《红外技术》期刊2015年04期)

徐江涛,杨晓军,徐珂,刘蓓蓓,李丹[5](2015)在《V型级联微通道板纳秒响应近贴聚焦像增强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单片微通道板(MCP)近贴聚焦像增强器在强脉冲光照射下输出图像失真、脉冲响应时间慢的问题,对光电阴极面电子发射过渡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半导体阴极发射层电阻大、光电阴极和荧光屏与MCP间的距离大、器件增益低是造成器件响应时间慢的主要根源。因此采用在阴极发射层底面真空蒸镀100 nm厚半透明金属导电膜、阴极与MCP输入面间距从0.4减小到0.15 mm、荧光屏与MCP间距从0.8减小到0.5 mm和双MCP级联等措施,制成了脉冲时间小于2 ns,增益达到106的纳秒响应像增强器,满足了核技术研究需求。文章中给出了像增强器的结构、技术指标及器件改进前后的时间响应曲线,并指出了器件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程宏昌,端木庆铎,石峰,师宏立,刘晖[6](2013)在《双微通道板紫外像增强器工作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双微通道板(MCP)对紫外像增强器辐射增益的影响,本文利用南京理工大学制造的宽光谱像管增益测试仪,对单MCP和双MCP紫外像增强器的辐射增益分别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改变阴极电压、MCP输出端电压这两个参数,研究了紫外像增强器辐射增益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同工作状态下,双MCP的辐射增益是单MCP的100倍,这一现象与日本Hamamatsu公司报道的数据十分吻合。单MCP紫外像增强器,阴极饱和电压在300V附近,而双MCP紫外像增强器,阴极电压在300V附近未见饱和现象出现。单MCP和双MCP紫外像增强器中MCP的工作电压分别为800和1100V。此研究有助于探讨双MCP紫外像增强器的合适工作参数,对提高紫外辐射探测成像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拜晓锋,尹雷,程宏昌,胡文,贺英萍[7](2012)在《微通道板像增强器动态范围测试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微通道板像增强器动态范围特性,分别分析了以亮度增益、信噪比和分辨力等参数作为判断微通道板像增强器动态范围依据的可行性,形成了以分辨力和输出亮度为评判依据的微通道板像增强器动态范围测试方法,搭建了相应的动态范围测量装置,并对测量装置的组成部分进行了限制设计。对微通道板像增强器动态范围测试装置的分析显示:建立的测量装置可以实现10-5~103 lx的较宽动态范围测量,能够满足微通道板像增强器动态范围测试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光学与光电技术》期刊2012年05期)

拜晓锋,尹雷,程宏昌,胡文,贺英萍[8](2012)在《微通道板像增强器动态范围测试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微通道板像增强器动态范围特性的研究,分别分析了以亮度增益、信噪比和分辨力等参数作为判断微通道板像增强器动态范围依据的可行性,形成了以分辨力和输出亮度为评判依据的微通道板像增强器动态范围测试方法,搭建了相应的动态范围测量装置,并对测量装置的组成部分进行了限制设计。对微通道板像增强器动态范围测试装置的分析显示:建立的测量装置可以实现10-5lx~103lx的较宽动态范围测量,能够满足微通道板像增强器动态范围测试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2-06-12)

潘京生,吕景文,李燕红,周建勋[9](2012)在《无膜微通道板第叁代像增强器的可行性及技术途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砷化镓光阴极的量子效率大大优于超二代多碱光阴极,但由于微通道板(MCP)输入面上的离子阻挡膜的存在,第叁代像增强器,即使是薄膜第叁代像增强器,相比于同时期技术水平的超二代像增强器,在标准测试条件下的信噪比和分辨力等参数上并无明显优势。通过引入MCP噪声因子的概念,对像增强器光阴极量子效率的有效利用率进行了评价。强调了实现无膜MCP第叁代像增强器的必要性,并指明了目前的无膜MCP第叁代像增强器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对改善MCP耐电子清刷除气能力及进一步地减少MCP中的有害物种含量的有效方法进行了研究,进而明确了实现高可靠性高性能无膜MCP第叁代像增强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技术途径。(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潘京生,吕景文,李燕红,周建勋[10](2011)在《无膜微通道板叁代像增强器的可行性及技术途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砷化镓光阴极的量子效率大大优于超二代多碱光阴极,但由于叁代像增强器中微通道板(Microchannel Plate,MCP)输入面上的离子阻挡膜的存在,叁代像增强器相比于超二代像增强器,就品质因素而言优势并不明显,甚至是伯仲难分。无膜MCP叁代像增强器已经出现,但其可靠性和噪声因子存在不足,本文强调了实现无膜MCP叁代像增强器的必要性,介绍了目前的无膜MCP叁代像增强器采用的对MCP离子反馈的抑制方法及其所存在的不足,并分析了实现高可靠性高性能无膜MCP叁代像增强器的技术可行性和技术途径,研究证明通过MCP玻璃成份和微结构的优化,可进一步地减少MCP中的有害物种含量,并改善MCP耐电子清刷除气能力。指出在对MCP玻璃成份和微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改善MCP性能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像增强器选通电源的应用,是实现高可靠性高性能无膜MCP叁代像增强器的有效技术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期刊2011-09-05)

微通道板像增强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评估像增强器对强光的响应特性,开展了连续激光对像增强器的辐照实验,分析了激光辐照对其增益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持续增加激光功率,直到光阴极处激光功率密度达到点饱和阈值激光功率密度的8×10~4倍时,仍未出现像元串扰现象,表明像增强器出现了增益饱和,其输出光强受限。建立了像增强器的微通道板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微通道板的增益特性,得到微通道板线性增益允许的最大入射电流约为1.64×10~(-10) A。该结果非常接近实验测量值,表明通道损失的电子得不到及时补充是增益饱和的主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通道板像增强器论文参考文献

[1].谢运涛,张玉钧,王玺,孙晓泉.基于微通道板的像增强器增益饱和效应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

[2].谢运涛,张玉钧,王玺,孙晓泉.基于微通道板的像增强器增益饱和效应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7

[3].宋德,朴雪,拜晓锋,刘春阳.近贴型像增强器中微通道板输入端电场模拟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5

[4].潘京生,邵爱飞,孙建宁,苏德坦,陆强.微通道板的离子反馈对像增强器性能升级的影响分析及改进途径探究[J].红外技术.2015

[5].徐江涛,杨晓军,徐珂,刘蓓蓓,李丹.V型级联微通道板纳秒响应近贴聚焦像增强器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5

[6].程宏昌,端木庆铎,石峰,师宏立,刘晖.双微通道板紫外像增强器工作特性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3

[7].拜晓锋,尹雷,程宏昌,胡文,贺英萍.微通道板像增强器动态范围测试技术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2

[8].拜晓锋,尹雷,程宏昌,胡文,贺英萍.微通道板像增强器动态范围测试技术研究[C].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

[9].潘京生,吕景文,李燕红,周建勋.无膜微通道板第叁代像增强器的可行性及技术途径探究[J].光学学报.2012

[10].潘京生,吕景文,李燕红,周建勋.无膜微通道板叁代像增强器的可行性及技术途径探究[C].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2011

标签:;  ;  ;  ;  

微通道板像增强器论文-谢运涛,张玉钧,王玺,孙晓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