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天蛾论文_李瑾洁,文礼章,曹友敏,欧阳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甘薯天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天蛾,甘薯,污泥,湿度,蕹菜,螟蛉,生活史。

甘薯天蛾论文文献综述

李瑾洁,文礼章,曹友敏,欧阳勇[1](2012)在《应用国际标准色码卡研究甘薯天蛾幼虫体色分化特点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经野外采集和室内饲养,借助国际标准色码卡凭肉眼比对判别,测定了甘薯天蛾幼虫不同日龄和不同体位的体色编码值(简称色码值),然后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沙、浏阳和邵阳3个地区甘薯天蛾幼虫不同体位色码值(整体主色、整体副色、背线色、头部色、胸部色和腹部色)在地区间无显着差异;但在不同日龄间各体位色码值都存在显着的变化,其总特点是:1~4日龄为体色稳定期,5~6日龄为体色缓变期,而7~8日龄则为体色剧变期。另外,还对所采集和饲养的甘薯天蛾幼虫个体,以不同体位总平均色码值为变量指标,进行快速样本聚类分析,获得了差异显着的甘薯天蛾幼虫4个体色群。(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2年00期)

李瑾洁,文礼章,曹友敏,欧阳勇[2](2012)在《应用国际标准色码卡研究甘薯天蛾幼虫体色分化特点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经野外采集和室内饲养,借助国际标准色码卡凭肉眼比对判别,测定了甘薯天蛾幼虫不同日龄和不同体位的体色编码值(简称色码值),然后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沙、浏阳和邵阳3个地区甘薯天蛾幼虫不同体位色码值(整体主色、整体副色、背线色、头部色、胸部色和腹部色)在地区间无显着差异;但在不同日龄间各体位色码值都存在显着的变化,其总特点是:1~4日龄为体色稳定期,5~6日龄为体色缓变期,而7~8日龄则为体色剧变期。另外,还对所采集和饲养的甘薯天蛾幼虫个体,以不同体位总平均色码值为变量指标,进行快速样本聚类分析,获得了差异显着的甘薯天蛾幼虫4个体色群。(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第八卷)》期刊2012-10-26)

曹玉佩[3](2012)在《甘薯天蛾的为害症状及综合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害症状甘薯天蛾又称旋花天蛾,属鳞翅目,天蛾科。幼虫为害甘薯、牵牛花、月光花等旋花科植物的叶片和嫩茎,还能为害葡萄、扁豆和赤小豆等。食量很大,严重时能把甘薯叶片食光。成为光蔓,严重影响产量。该虫为偶发性害虫,成虫具强趋光性,以下(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2年28期)

文礼章,龚碧涯,许浩,杨中侠[4](2012)在《甘薯天蛾幼虫体色分化动态的数值化评价指标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无法用文字实现对近千种连续变化的昆虫体色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合理的数学运算问题,本文采用国际标准颜色计量技术-PFG(Pantone Formula Guide)颜色指南为昆虫体色性状判别标准,提出了关于数值化描述昆虫体色的相关评价指标,如体色元(body-colorelement,BCE)、体色群(body-color group,BCG)、体色位(body-colorposition,BCP)、高频色码指数(high frequency color-code index,HFI)和杂色指数(variegated color index,VCI)等及其定量分析方法。并应用这些指标和方法,研究了甘薯天蛾Agrius convolvuli幼虫个体在相似环境条件下体色分化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发育日龄和不同虫体部位(体位)其体色的演化过程及其数值规律,发现甘薯天蛾幼虫存在着共同的主体色,而且其体色的变异主要发生在个体的不同发育日龄(占总变异的72.66%),其次,虫体不同部位的颜色也有明显的差异(占总变异的24.45%),而同一发育日龄个体间的体色差异仅占总变异的2.88%。结果说明,甘薯天蛾幼虫体色随其发育日龄所发生的变化过程,可能是由遗传因子所决定的一种生命体从发育到衰老的表观呈现过程。(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司升云,司越,望勇,刘义满[5](2009)在《蕹菜甘薯天蛾的识别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蕹菜(Ipomoea aquatic Forsk)又称空心菜、竹叶菜、通心菜等,为旋花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主产区为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是主要的绿叶类蔬菜之一。甘薯天蛾(Herseconvolvuli Linnaeus)又名白薯天蛾、旋花天蛾等,属鳞(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09年17期)

蒋智林,文礼章,李有志,李正跃[6](2009)在《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习性是人工大量繁殖甘薯天蛾的关键之一。在室内条件下,采用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系统观察了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习性,对不同雌雄性比、空间环境和光照周期下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规律和交配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薯天蛾在羽化后第2天开始交配,在第2天交配率最高,达到53.9%,随后交配率逐步降低;雌蛾只交配1次。在一天中,成虫交配时间发生在22:00—5:00,高峰期在22:00—24:00和3:00—5:00。雌雄性比、光照周期和空间环境对甘薯天蛾的交配成功率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全黑暗和全光照条件下不会发生交配行为,表明其交配行为发生需要一定光照和暗期的刺激;当雌雄性比为1∶1时交配率最高,为54.7%,在其他性比条件下甘薯天蛾的交配率明显降低;在空间规格为1.20m×0.60m×0.35m和2.00m×2.00m×2.00m时能够顺利交配,其交配成功率>62.0%。在人工繁殖甘薯天蛾的生产过程中,建议单对放养,采取适当的交配空间和应用自然光照周期营造条件将取得较好的交配产卵效果。(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9年04期)

蒋智林,文礼章,李有志,李正跃[7](2009)在《甘薯天蛾过冷却点变化与生化成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长沙地区甘薯天蛾Agrius convolvuli L.在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过冷却点、虫体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并对其动态变化和相互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世代甘薯天蛾过冷却点均随发育进程显着升高,在蛹期明显下降;2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均为-11℃左右,蛹的过冷却点在越冬代过冷却点为-7·38℃,比其他世代蛹低2~3℃。甘薯天蛾虫体含水量随发育进程不断降低,粗脂肪含量则不断升高,其越冬代蛹粗脂肪含量占其干重高达30·23%。甘薯天蛾过冷却点与虫体水分含量呈正相关;而与虫体粗脂肪含量呈负相关,且在第2、3代和越冬代均呈显着负相关。甘薯天蛾在发育过程中通过调节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可能是其抵抗低温的生理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9年02期)

李有志,高必达,刘仲华,文礼章,黄小清[8](2008)在《30%污泥蓼乳油对甘薯天蛾幼虫的防效及对天敌螟蛉悬茧姬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30%污泥蓼乳油对甘薯天蛾幼虫及其天敌螟蛉悬茧姬蜂的影响,测定了污泥蓼乳油及其对照药剂辛硫磷和毒死蜱对两者的致死和亚致死作用.结果表明,在甘薯天蛾幼虫2龄期施药,污泥蓼,辛硫磷和毒死蜱药后1d的防效分别为0.2%,94.6%和95.7%,药后3d的防效分别为72.7%,87.7%和97.5%,药后5d的防效分别为93.3%,63.6%和91.1%,药后10d的防效分别为86.3%,48.7%和61.2%.30%污泥蓼、50%辛硫磷和50%毒死蜱处理螟蛉悬茧姬蜂成蜂和蛹后,前者的存活率分别为98.7%,31.3%%和20.7%,后者的存活率分别为98.6%,41.3%和24.6%;残存成蜂对甘薯天蛾幼虫的寄生率分别是46.7%,16.7%和7.3%.表明污泥蓼对甘薯天蛾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相比,尽管其作用速度较慢,但持效性好,且对天敌螟蛉悬茧姬蜂的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肖芬,李有志,文礼章[9](2008)在《甘薯天蛾的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甘薯天蛾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室内饲养及野外调查,研究了温度对甘薯天蛾Herse convolvuli(L.)生长发育的影响、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年生活史以及幼虫取食量、幼虫体色分化、成虫产卵前期和产卵量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甘薯天蛾在长沙地区每年发生4代;幼虫共5龄;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卵10.8℃、1龄幼虫20.7℃、2龄幼虫13.6℃、3龄幼虫14.3℃、4龄幼虫13.1℃、5龄幼虫12.9℃、蛹7.8℃,有效积温分别为45.1日.度、11.2日.度、32.7日.度、32.8日.度、36.6日.度、111.3日.度、252.1日.度;每雌产卵量43~665粒,平均276粒;产卵期2~6d,产卵前期2~5d;适宜交配和产卵的温度是23~30℃。由上述结果可知:光照强度是导致幼虫体色分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8年11期)

郭海明,李有志,肖芬,文礼章,黎家文[10](2008)在《污泥蓼茎中抑制甘薯天蛾幼虫生长发育的活性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污泥蓼(Poloygonum limicola)对甘薯天蛾(Herse convolvuli)幼虫生长发育的抑制活性及其有效成分,通过叶碟法测定了该植物提取物对甘薯天蛾3龄幼虫的生长发育抑制活性,并在活性跟踪的基础上,通过萃取、柱层析、薄层制备、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方法对其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500mg/L污泥蓼茎甲醇提取物处理甘薯天蛾3龄幼虫48h的生长发育抑制率为57.3%.从污泥蓼茎中分离得到karptioctoxicoral,medicarpin和5-甲氧基黄烷酮(5-methoxyflavone).当甘薯天蛾幼虫每头口服剂量为50,400μg时,karptioctoxicoral对该虫48h的抑制率分别为17.3%和81.6%;medicarpin和5-methoxyflavone没有表现出生物活性.Karptioctoxicoral为活性成分,其作用方式为胃毒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甘薯天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野外采集和室内饲养,借助国际标准色码卡凭肉眼比对判别,测定了甘薯天蛾幼虫不同日龄和不同体位的体色编码值(简称色码值),然后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沙、浏阳和邵阳3个地区甘薯天蛾幼虫不同体位色码值(整体主色、整体副色、背线色、头部色、胸部色和腹部色)在地区间无显着差异;但在不同日龄间各体位色码值都存在显着的变化,其总特点是:1~4日龄为体色稳定期,5~6日龄为体色缓变期,而7~8日龄则为体色剧变期。另外,还对所采集和饲养的甘薯天蛾幼虫个体,以不同体位总平均色码值为变量指标,进行快速样本聚类分析,获得了差异显着的甘薯天蛾幼虫4个体色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薯天蛾论文参考文献

[1].李瑾洁,文礼章,曹友敏,欧阳勇.应用国际标准色码卡研究甘薯天蛾幼虫体色分化特点初探[J].华中昆虫研究.2012

[2].李瑾洁,文礼章,曹友敏,欧阳勇.应用国际标准色码卡研究甘薯天蛾幼虫体色分化特点初探[C].华中昆虫研究(第八卷).2012

[3].曹玉佩.甘薯天蛾的为害症状及综合防治[J].北京农业.2012

[4].文礼章,龚碧涯,许浩,杨中侠.甘薯天蛾幼虫体色分化动态的数值化评价指标及其应用[J].昆虫学报.2012

[5].司升云,司越,望勇,刘义满.蕹菜甘薯天蛾的识别与防治[J].长江蔬菜.2009

[6].蒋智林,文礼章,李有志,李正跃.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09

[7].蒋智林,文礼章,李有志,李正跃.甘薯天蛾过冷却点变化与生化成分的关系[J].昆虫知识.2009

[8].李有志,高必达,刘仲华,文礼章,黄小清.30%污泥蓼乳油对甘薯天蛾幼虫的防效及对天敌螟蛉悬茧姬蜂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9].肖芬,李有志,文礼章.甘薯天蛾的生物学特性[J].中国农学通报.2008

[10].郭海明,李有志,肖芬,文礼章,黎家文.污泥蓼茎中抑制甘薯天蛾幼虫生长发育的活性成分[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论文知识图

梅岭霉素与阿维菌素的化学结构比较甘薯天蛾-甘薯天蛾长沙地区甘薯天蛾田间卵量消长甘薯天蛾在不同雌雄比条件下的...甘薯天蛾不同空间类型条件下的...密度对体色型的影响

标签:;  ;  ;  ;  ;  ;  ;  

甘薯天蛾论文_李瑾洁,文礼章,曹友敏,欧阳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